赵蔚
摘 要:语文教学应融合课堂内外,把生活搬到课堂上来,把课堂放到生活中去。构建起多元化的语文学习体系,唤醒儿童语文学习的生命力,全面提升儿童的语文素养。教师可以从课间、家长和社区三个方面着手,积极开发语文课程资源,把语文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联结起来,引领儿童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收获、在活动中成长,使语文教学从“单向”走向“多向”,从“独力”走向“合力”。
关键词:融合 课间资源 家长资源 社区资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教学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出发。”“教学时要把语文学习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师要有“生活教育观”,即学生的语文学习不能仅局限于课堂,要学会把生活搬到课堂上,把课堂放到生活中去。这样的语文教学才有生命力,才能构建起多元化的语文学习体系,全面提升儿童的语文素养。因此,教师的教学不应局限于教材本身,而要结合实际,调节和理顺“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大课程因素,从课间、家长和社区三个方面着手,积极开发语文课程资源,使语文教学从“单向”走向“多向”,从“独力”走向“合力”。
一、留心课间资源,唤醒语文学习的生命力
学生的课间活动是教师最方便观察、引导和参与的一种校内生活。从这种“生活”中发现、提取的教学资源,更容易让学生接受,也更容易让他们产生共鸣,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以学生的课间活动为切入点展开教学,把课堂内外有效衔接起来,能改变单一枯燥的知识传授型教学模式,不断提高教学效率。
(一)善于聆听,收集教学素材
例如,四月的天气温暖舒适,空气里弥漫着花草的清香,教室后的小花园里不时传来一阵阵清脆的鸟鸣。伴着悠扬的下课铃声,学生像一群快活的鸟儿奔出教室。笔者也信步走出教室,看到有十几个学生围在走廊上“叽叽喳喳”地说个不停,于是便走过去听个究竟。原来他们正在谈论周末跟随家长去游玩的话题,一个小小的想法顿时在笔者心里产生了。等下节课上课时,笔者就问学生:“哪些同学去看过花海?”结果全班绝大部分的学生都高高地举起小手,七嘴八舌地描述起花海的景色。笔者微笑着示意他们保持安静,立刻布置了一个任务:把去花海游玩的情景写下来。从这以后,笔者经常在课间到学生中间走一走、看一看、听一听。笔者发现,学生丰富的课间活动可以为我们的教学提供很多素材,是不容忽视的宝贵的教学资源。
通过观察,笔者发现语言小游戏是学生比较热衷的一项课间活动,尤其是女生和一些比较文静的男生,他们会在教室里、走廊上、教室前的场地上三五成群地玩这个游戏。他们常玩的语言小游戏有猜字谜、编字谜、唱儿歌、词语接龙、绕口令、正话反说等,这些都可以成为语文课堂上非常好的教学素材。就拿学生课间常背的童谣来说,有些很有意思,朗朗上口、富有童趣。比如,這首《好朋友》:“三个好朋友,小猴、小猫和小狗。一二三,跟斗翻;四五六,把冰溜;七八九,玩皮球。你找他,拍拍手,他找你,手牵手,我们都是好朋友。”
(二)勤于观察,捕捉精彩瞬间
比如,学校组建了校园篮球队和足球队,队员们每天课间都在操场上训练。对此笔者以前没发现,认真观察才感到,这些高年级学生虽然还稚气未脱,但是在训练中表现出了一种气势。笔者一下子想起要教学生的“摩拳擦掌、生龙活虎、身强力壮、铜筋铁骨”等成语,与其去网上找运动员的视频、图片给学生看,不如让他们观察自己身边这些篮球队员和足球队员,感受他们训练的情景,同样能达到理解词语的目的,还更加真实、亲切。于是,笔者在班级做了引导,学生都很激动,一下课就一窝蜂地跑过去。有了这样的铺垫,再学成语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年级学生写作文总是浮于表面,缺少细腻深入的描写,这与他们的观察能力不强有关系。比如,一次罕见的大雨过后,学校的操场被淹没了。下课后,一些调皮的学生在操场上疯狂地跑着。笔者站在一边看着,本想制止,但看到他们那么快乐,还是没忍心制止,不知不觉也被那份快乐感染了,于是忍不住拿起手机把这场大雨后的独特“风景”拍了下来。到了写课间活动作文时,这些照片便派上了用场。
(三)有效引导,催生创意表达
在课间休息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细心的观察。比如,观察校园景色,观察某种植物的生长,观察正在活动的同学,观察某种游戏或某项活动的过程,这些观察所得都能为我们的教学服务。笔者发现,学过一些课文后,学生在写话中写到云的形状时,总是用那么几个熟悉的比喻——像一群群白兔,像一只只绵羊……于是,笔者就有意在课间引导他们观察云朵,尤其是天空中出现的一些奇形怪状的云朵。通过几次引导后,学生都养成了这个习惯:喜欢观察天空,课间经常看到他们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地坐在台阶上、站在操场上,或凝神看天,或指着其中一朵云“叽叽呱呱”地发表自己的看法。他们的描述再也不是千篇一律的“白兔”和“绵羊”了,而是大鹅、头发、羽毛、帽子、手风琴、大白鲨等有趣的比喻。
除了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讨论等活动,教师还可以引导他们在校园内开展采访等体验活动。这既丰富了学生的课间生活,也拓宽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唤醒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生命力。
二、开发家长资源,构建多元语文学习体系
学生家长都来自不同行业、不同阶层,有着不同的生活阅历、个性特征、兴趣爱好和专业技能。无论是知识积累还是生活经验,家长都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和引领者。
(一)开设“家长课堂”
开设“家长课堂”,是对传统语文教学的有效补充。受邀为学生授课的家长根据自己的职业和特长,精心备课,教学内容涉及各个方面。比如,在教学《蜜蜂》时,笔者了解到一位家长在农庄中有一块养蜂基地,对蜜蜂非常了解,于是邀请这位家长来给学生讲一讲关于蜜蜂的知识。课堂上,学生兴致勃勃地倾听这位家长讲解蜜蜂从卵、幼虫、蛹到成虫的生长过程,了解蜂王、工蜂和雄蜂的区别和蜜蜂采集花粉酿成蜂蜜的知识等。在家长讲解的过程中,学生还根据课文内容提出了很多问题:蜜蜂是否真的会靠本能辨别方向?它们不管飞到多远的地方采蜜都能回到家里?如果蜜蜂没有找到回家的方向会怎么样?……学生获得了比课本上更加丰富、更真实又生动的知识,对蜜蜂、大自然的兴趣更浓厚了,对课文的理解也更深刻了。
这样的课堂教学贴近生活、内容丰富、寓教于乐,能引领学生近距离地接触生活、亲近生活,感受到语文的乐趣,同时拓宽了他们的知识面,为他们的全面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实施亲子共读
阅读是语文学习中最重要的环节和方法,是学生获得知识最主要的途径,爱阅读的学生语文成绩不会差。对小学生而言,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和必要的提醒,真正能够做到主动阅读、大量阅读的不多。学生在学校的大部分时间都用来学习各科知识,完成各项课内学习任务,真正花在阅读上的时间不多。因此,学生在家庭中的阅读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能在家庭中实施亲子共读,引导家长参与学生阅读的全过程,从选书、读书到交流感悟,家长都能给予指导和建议,相信学生就会很容易地爱上阅读,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为促进亲子共读的实施,笔者制定了“课外阅读情况了解表”,包括日期、阅读书名、阅读时间和家长评价等,建议家长按照实际情况认真记录。根据该表和阅读汇报交流情况,定期在班级组织评选“书香家庭”和“阅读明星”,并请亲子共读做得最好的家庭在家长会上做经验交流和分享。这样的亲子共读方式,让更多的家长加入陪学生一起读书的队伍中,从而帮助更多的学生爱上阅读,在阅读中获得成长。
三、依托社区资源,全面提升儿童语文素养
在当下的语文教学中,多元、立体的语文教学体系决定了教学内容是否丰富与鲜活。社区中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因此,教师可以在家长的支持和帮助下,创建班级实践活动“微基地”,利用周末、寒暑假等时间,带领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语文学习向课外延伸。
(一)联系生活学语文
比如,在部编版语文教材小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专门安排了口语交际“有趣的动物”。教材中列举的是鹦鹉、萤火虫和松鼠三种动物,可轮到学生交流的时候,基本上只有小猫、小狗、小白兔和小乌龟这些常见的小动物。当然,也有不少学生去过动物园、自然博物馆,可没人指导观察,都没能记住那些不常见的动物的典型特征。于是,笔者先在教室里教给学生观察动物的方法,然后在家长的帮助下,带领学生来到动物园。动物园之行结束,笔者再次进行口语交际时,学生的兴趣更浓,交流的动物种类明显增多了,语言表达也更加形象、有趣。
再如,部编版语文教材小学三年级上册习作(六)“这儿真美”,要求学生写一处景色。对三年级学生来说,因为年龄小,生活经验和感知能力偏低,如果不在之前进行细致的观察和引导,就很难写出来,就算写出来也很有可能是比较程式化的表达,缺乏新意和真实的感悟。这时,教师如果能组织学生到学校附近的公园、田野、树林等地方,引导学生认真看一看、听一听、摸一摸、闻一闻,回到教室后再说一说、议一议,相信学生就能写出自己眼中真正的美景。
此外,教师可以让学生走进图书馆,接受更广博的文化知识的熏陶;走进科技馆,感受现代科技的发展和力量;走进文人故居,追寻历史的足迹;走进大自然,感受花的芬芳和草的肥美……在丰富的实践活动过程中,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思维更加灵动,既增强了他们听、说、读、写的能力,也增强了他們学习语文的兴趣和信心。
(二)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学习语文的根本目的绝不是知识的简单累积,而是掌握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方法,最终形成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社区资源既为学生提供了学习语文的途径,也为他们提供了运用语文的场所。
比如,针对“街头错别字”现象和“汉字发音方言化”现象,教师应鼓励学生走上街头,与商家和市民进行友好沟通,帮助他们纠正错误,从而为家乡的文化发展“正本清源”。在此过程中,学生能深刻认识到写错别字和发音错误的危害,牢固树立“写规范字、讲规范话”的意识,同时培养了他们主动探究的能力,还使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得到了锻炼。另外,引领学生给公园或旅游景点写介绍词,去当小导游,给游客们介绍公园或旅游景点相关知识,既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又训练了他们收集资料的能力、写作的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在文明城市创建期间,鼓励学生利用节假日走上街头,争当城市志愿者,向市民宣传垃圾分类、不乱扔垃圾、节约能源等创建文明城市的相关内容,能增强城市小主人的意识……在为社区服务的过程中,学生的语文能力得以迅速增强,语文素养得以全面提升。
陶行知先生主张“建立森林式的大学校,拆除学校与社会之间的高墙”。的确,学生的语文学习不应局限于课内与校内,应与学生的真实生活紧密联系,与学生生活的现实世界紧密联系。在教学中,教师要把语文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联结起来,引领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收获,在活动中成长。
参考文献:
[1]毛成.提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应有整体性教学视角[J].教学与管理,2019(23):25-27.
[2]王跃江.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体验的开启[J].教学与管理,2020(35):53-54.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滨海县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