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养老服务需求调查》课题组
人类社会的养老模式经历了从家庭养老转变为以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为主体的社会化养老。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家庭平均人口2.62人,家庭规模呈现逐渐变小的趋势。现代家庭难以独立承担全部养老服务功能,发展社会化养老服务并嵌入老年人的心理、家庭、社区和城市势在必行。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逐步加深,党中央国务院对于养老服务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对于促进养老服务发展,建立养老服务体系提出了具体要求。《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35号)和《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9〕5号)提出了我国养老服务发展的整体方向、主要内容及举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大力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支持家庭承担养老功能,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
为了深入了解城市居民的养老服务需求,更好地为居民提供养老服务,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老龄金融分会、大家保险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和清华大学《银色经济与健康财富发展指数》课题组组建团队开展了城市居民养老服务需求调查,并根据需求现状对养老服务供给提出了完善方案。
相关理论与实践
养老服务需求研究需要基于相关理论和国内外实践确定其形式和影响因素,进而分析需求与供给的匹配情况,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建议。
养老服务需求相关理论主要有凯恩斯的消费需求理论以及莫迪利安尼等人的生命周期消费理论、需求层次理论和社会分层理论。其中,消费需求理论重点强调了要结合收入分析养老服务需求,区分需求和需要,并要注意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生命周期消费理论可用于养老规划,即个人将一生的预期总收入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进行跨期最优配置,以实现终身自立;需求层次理论要求在养老服务中不要忽略老年人的情感、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社会分层理论要求在研究养老服务需求时,要根据社会分层理论确定不同群体的养老服务需求,进而制定有针对性的供给方案。
从实践经验看,国际上对于养老服务的内涵已经有了清晰的界定。如2002年,第二次老龄化问题世界大会通过的《马德里老龄问题国际行动计划》提出了三个优先发展领域,即促进老年人参与社会发展(精神与文化需求)、维护老年人健康和自理生活质量(基本保健与生活扶助)、建设适老的生活环境(老年友好城市和现代社区建设)。2015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出台的《全球老龄化与健康报告》从老年人的内在能力和功能发挥两个方面提出了健康老龄化的措施。
调研方案设计与实施
调研由定性访谈和定量问卷调查两部分组成。定性访谈采取“座谈会+深度访谈”的方式对目标人群进行访谈,深度了解其对养老的认知和需求。定量问卷调查通过抽样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城市居民养老服务需求和认知现状、养老规划等核心问题展开调查。
问卷及访谈提纲
本报告基于养老服务需求理论和实践来设计访谈提纲。在总结访谈结果的基础上,设计调查问卷。访谈提纲分为座谈会大纲和深度访谈大纲。其中,座谈会大纲的主要内容为询问日常生活形态扫描、养老规划与需求、保险与养老以及城心养老认知;深度访谈大纲详细了解访谈对象的生活形态、养老需求、对城心养老的意愿和认知。深度访谈提纲按机构养老和居家养老分别制订。调查问卷分为五个部分,包括基本信息、养老形势认知与规划、养老意愿与养老服务需求、养老与保险以及城心养老认知与意愿,共计91个问题。
抽样调查设计与实施
养老服务需求访谈在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成都五个城市举行,访谈对象的选取既考虑到了不同级别居住城市的差异,也考虑到了收入和年龄的差异,以及养老方式(居家养老、机构养老)和自理能力的差异。在访谈对象中,30~59岁居民为69人,占86.25%;60岁及以上居民为15人,占13.75%。在60歲以上的访谈对象中,自理老人为5人,半自理老人为10人;居家养老为9人,社区/机构养老为6人。
问卷调查在全国抽取了20个样本城市,涵盖一线、二线和新一线城市,是综合考虑城市人口、经济、社会状况确定的每个城市的样本量。其中,一线城市共抽取1725人,占39.54%;新一线城市共抽取1760人,占40.34%;二线城市共抽取878人,占20.12%(见表1)。从样本人口社会特征看,涵盖了不同年龄、婚姻状况、收入及资产、职业、教育程度、健康状况的居民,具有代表性(见表2)。
调研结果分析
2021年4~8月,由大家保险集团与清华课题组合作,委托北京数字一百市场咨询有限公司在全国开展了城市居民养老服务需求问卷调研和访谈,共完成居民个人问卷调查4363份,小组访谈8场,个人深度访谈20场。
养老认知与规划
调查结果显示,从整体上看,有77.5%的受访者考虑过自己的养老问题。在父母有一方或双方健在的受访者中,有82%的受访者考虑过自己和父母的养老问题。在各个年龄阶段的受访者中,已经开始考虑自己养老问题的受访者占比均超过75%。在父母有一方或双方健在的受访者中,各个年龄阶段考虑父母养老问题的受访者占比也超过了75%(见图1、图2)。
在考虑养老问题的时机方面,老人群体倾向于在“临近退休时”考虑养老问题,子女群体倾向于在“父母生病住院时”时考虑养老问题。
但是,大部分受访者对自己及父母的养老问题都进行了规划。其中,对自己的养老有规划和行动的受访者有44.5%,有规划但还没有行动的有33.5%,依然有22%的受访者对自己的养老没有规划;有72%的受访者对于父母的养老问题有规划和行动,28%的受访者对于父母的养老问题没有具体行动,有5%的受访者对父母的养老没有规划和行动。
关于为自己和父母所做的养老规划的内容,受访者选择锻炼身体与定期体检的最高,均超过50%;选择赚钱理财和购买保险产品的占40%左右;关注养老信息与考察养老机构的占30%左右(见图3)。说明居民对于健康、养老资金储备、养老服务相关的内容较为关注,并进行了规划。在每月养老服务开支上,愿意为自身和父母养老服务每月支付额度在5000~9999元的占比最高,在30%以上,支付意愿额度在3000~10000元的占60%以上(见图4)。
在可以支付养老费用的来源方面,受访者及其父母可以用来支付养老费用的资金来源于国家养老金(退休金/养老金/企业年金等)的最高,在70%以上;然后是理财、存款,均在40%以上(见图5)。
养老意愿与需求
受访居民关于养老主要困惑的调查结果显示,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担心突发疾病不能得到及时救治,护理人员不专业/好的靠谱的护理人员难找以及医养服务好的养老机构“一床难求”,占比分别为31.13%、29.59%和26.56%(见图6)。可以看出,急诊急救是居民养老最大的需要与担忧。大家保险集团等机构选择在城心创办养老社区,正是基于这一需求作出的选择。“十四五”期间,我国开始建设居民15分钟急救圈,应当在“十五五”末期完成。
从受访者听说过的养老方式来看,大部分城市居民知道居家养老和社区服务,对于机构养老了解相对少,有56.77%的受访者听说过机构养老。
在养老方式选择方面,在为自己选择养老方式时,52.85%的受访对象选择在家养老,其中:25.3%的受访者希望在不能自理时由家人照护,27.55%的受访者希望由专业机构提供居家服务;26.42%的受访者选择社区养老服务,其中有18.86%的受访者希望能去社区日间照护中心,另外7.56%的老年人希望能在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居住;有17.58%的老年人愿意选择去机构举办的养老社区和照护机构养老。而受访者父母倾向的养老方式仍然以在家养老为主(67.24%),其中选择由家人照顾的占39.42%,由社区提供服务的占27.82%。受访者父母倾向于选择社区养老的共占18.22%,选择去机构举办的养老社区和专业照护机构的占13.35%。同时,受访者也更愿意父母选择在家养老,占比为58.23%。但是,受访者选择在家照护失能父母的比例较低,选择社区照护和机构照护的比例高于父母的选择。这说明子女更希望父母通过社会化服务方式养老,两代人的期望是有差异的。
从养老方式的选择看,受访者为自己和父母选择机构养老的占比较低。调查组进一步了解了不选择机构养老的原因。结果显示,排在前三位的是无法适应陌生环境与人;自己生活还能自理不需要以及照料不细致,占比分别为23.28%、22.58%和20.91%(见图7)。
对于何时去专业机构养老,受访者的选择排在前三位的是生活不能自理时、需要更专业照护时以及不想增加子女负担时。说明有三分之一的城市居民已经意识到失能失智和临终照护是刚需。
关于养老机构选择的主要影响因素,受访者选择护理/康护人员专业态度好、有家的感觉/温馨/友爱、餐食营养丰富的占比最高,分别为24.87%、21.36%和20.9%(见图8)。
在受访者愿意为自己和父母养老每月支付的机构养老费用方面,占比最高的是5000~7999元,其次是3000~4999元,第三是8000~9999元;前两项中,愿意为自己支付的金额占比低于愿意为父母支付的金额占比。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城市居民愿意为自身和父母每月支付的机构养老费用大部分集中在3000~10000元,选择这个区间的受访对象在70%以上。
在具体养老服务内容方面,受访者自己的养老服务需求排在前三位的是日常餐饮提供、医疗/买药/健康管理和清洁。受访者父母的养老服务需求则是日常餐饮提供、情感陪伴/支持以及清洁与养生保健类讲座(见图9)。可以看出,除日常餐饮外,老年人的情感陪伴/支持在养老服务需求中的呼声较高。
在付费养老服务需求方面,清洁、日常餐饮提供和日间照料是城市居民为自己和父母选择较高的三项付费服务,前两项占比为40%以上,第三项占比在30%左右(见图10)。
在希望养老机构为自己和父母提供的服务方面,受访者选择日常餐饮提供、从独立生活到辅助生活等不同状态的照护、情感陪伴和支持的比例排在前三,分别为32.68%、30.77%和25.07%。由此可以看出,城市居民对于机构养老能提供从独立生活到辅助生活等不同状态的照护较为看重,希望得到持续照护。此外,情感陪伴和支持等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高层次养老服务需求在逐渐凸显其重要性。
养老保险与需求
在本次调研的城市居民(含职工)中,购买过保险的受访者占比达到72.1%。从购买保险类别看,城市居民购买的意外险、健康险和财产险占比较高,分别为57.92%、54.26%和34.07%;购买过传统寿险产品的受访者占比为31.1%,新型寿险占比11.5%,说明与养老保障和养老服务相关的寿险在城市居民中的覆盖率较低,需要进一步提升。
受访者购买传统寿险(年金保险/定期寿险/终身寿险等)的目的主要集中在养老金领取及养老服务的组合、按期領取养老金和获得养老服务,占比分别为35%、27%和21%,仅有17%的受访者购买传统寿险的目的是为了多一份经济和生活保障。说明城市居民在购买传统寿险时不仅看重退休以后能够获得收入,更看重通过购买寿险获得的养老服务。从入住养老机构资格是否能增加购买寿险的可能性的选项看,选择“可能会”和“肯定会”的占83%,说明养老机构的入住资格能够吸引城市居民购买包括年金险在内的寿险。
从购买传统寿险看重的因素看,受访者认为收益稳定性/安全性、品牌口碑和理赔效率是比较重要的因素,选择这三项的占比分别为32.06%、27.6%和25.31%(见图11)。
从可以增加购买寿险可能性的服务项目选择来看,受访者选择就医绿色通道、定期体检服务和上门护理服务的占比较高,分别为43%、41.03%和37.54%。如果保险公司能提供这些额外服务,城市居民会更愿意购买寿险(见图12)。
关于传统寿险需要改善的地方,受访者希望传统寿险改善的内容排在前三位的是产品的稳定性/安全性、养老服务的附加权益和提高产品的收益率,占比分别为38.11%、34.14%和31.08%(见图13)。说明城市居民除看重寿险产品本身的稳定与安全性、收益外,还希望能获得附加的养老服务权益。
对于将养老保险与养老社区优先入住权结合的模式,有83%的受访者表示优先入住权会增加购买养老保险的可能性,说明如果条件允许,大部分居民有入住养老社区的意愿。关于保险公司提供哪些服务会增加购买养老保险的可能性,受访者希望增加的服务占比较高的包括就医绿色通道、定期体检服务和上门护理服务,分别为43%、41.03%和37.54%,养老机构的保证入住资格和家庭医生服务占比分别为35.87%和35.57%,反映了居民对于老年阶段的就医、体检、医疗护理以及与之相关的入住养老机构有较大的需求(见图14)。
城心养老认知与意愿
在养老方式的认知上,受访者对于城心养老的优势选择排在前三的是离市中心近/生活便利/交通便利、方便子女/亲人探望以及熟悉的生活圈/社交圈,占比分别为34.49%、32.57%和27.41%(见图15)。83%的受访者愿意选择城心养老的模式(比较愿意59%+非常愿意24%)。可以看出,如果条件允许,大部分城市居民还是希望选择城心养老的模式。
相比同等档位的城郊养老机构,城心养老机构不仅临近三甲医院、公园,靠近子女和原有社交圈,还有丰富的社区生活,亲近城市的人文关怀,贴心陪伴和服务。相比于城郊养老,受访者愿意为城心养老支付的溢价排在前三位的是6%~10%、11%~15%和4%~5%,占比分别为29%、19%和18%,这三项加起来的比例为66%(见图16)。
综上所述,调研结果显示:一是大部分城市居民已经在为自己和父母考虑养老问题,超过一半的居民对养老没有规划或有規划但没有具体行动,说明城市居民已经意识到了养老问题的重要性,但实际准备不足。在已经进行的养老规划中,城市居民对于健康、养老资金储备、养老服务相关的内容较为关注,并在这些方面进行了准备。二是城市居民在养老方面遇到的最大困惑集中在担心疾病救治不及时、缺乏护理和找到医养服务好的养老机构。在养老模式的选择上,城市居民倾向于为自己和父母选择居家养老的比例最大,其次是社区养老,最后是机构养老。如果条件允许,大部分城市居民仍然会选择“城心养老”的模式。三是关于养老机构的选择,城市居民更看重护理及康复的服务能力与水平、与家庭类似的氛围、餐食的营养丰富,担心在养老机构的陌生环境里没有认识的人、不适应,也担心养老机构的照料不细致,在还能自理的情况下会尽量不选择去养老机构。四是保险与养老服务结合,超七成受访者会为自己买保险产品,并认为保险在规避风险的同时,有些产品还具有储蓄及分红功能,相当于一种养老支付手段。
展望与建议
从2021年开始,中国进入贯彻党中央决策和国务院部署,建设三三制养老服务体系的发展新阶段。为了完善养老服务体系,提高养老服务水平,建议从以下三点出发,制定养老服务相关政策。
按照人口完善社区基本保健服务的资源配置。医疗体制和医保改革协同发展,强化社区基本保健服务,逐步改善资源配置不均衡的问题,为居家养老解决最后“一公里”的急救和基本保健问题。
买方定价机制。对消费者收入水平进行分类,针对土地及环境、房产及设施、服务及人力资源、生活及费用四类成本,建立公共品、准公共品和私人产品的定价,进而制定政府、政府和社会企业、商业机构的发展规划和盈利模式,满足不同人群的消费需求。
明确发展方向。行业产业适老化发展,避免陷入孤立发展养老行业产业的误区;养老企业品牌以“家”的味道为核心;养老服务产业链要以失能失智照护和使用互联网等“刚需”服务为龙头。
(课题组成员包括大家保险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老龄金融分会、清华大学银色经济与健康财富指数课题组)
责任编辑:孙 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