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动物的“衣食住行”(下)

2022-06-24 07:13刘伟伟
百科探秘·海底世界 2022年6期
关键词:鲱鱼衣食住行游动

刘伟伟

同学们好,上一期我们看到了海洋动物的“衣”和“食”,里面有样式繁多的“服装”,有丰盛可口的美食,这些不仅让我们大饱眼福,更是让我们“大快朵颐”。那海洋动物的“住”和“行”又会为我们带来怎样的惊喜呢?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住宅选得妙,生活真美好

有的鱼四海为家

和人类一样,有些鱼很看重自己的“住房”,它们甚至每天都会游回同一个地方睡觉,但有些鱼就选择了“四海为家”。这倒不是因为它们爱“游历四方”,而是它们有身不由己的苦衷。就拿鲨鱼来说吧,它体内没有鱼鳔(biào),无法同其他鱼类一样自由地上浮下潜。而且,鲨鱼的身体密度大于水,如果不游动,它就会沉入海底。同时,鲨鱼虽然有鱼鳃,但是鱼鳃的呼吸功能已经退化,所以为了获得溶解在水中的氧气,它必须不停地游动,让海水穿过自己的鳃裂(鲨鱼嘴后面的裂痕),以此吸取水中的氧气供自己呼吸。因此,鲨鱼即使睡觉也不会停止游动,顶多游得慢一点儿。

据说,沙地也是好居所

有的海洋动物喜欢住在敞亮的地方,但有的海洋动物喜欢住在昏暗的“居所”里,不为别的,主要是那里够隐蔽,既能藏身保证安全,又有助于觅食。

比目鱼就是此类居所的忠实“粉丝”,为了适应环境,它甚至不惜改变自身样貌。要知道,刚从卵里孵化出来的时候,小比目鱼的外貌和其他鱼类一样——两只眼睛分布在头部的两侧,游动姿态也与其他鱼类一样。但随着成长,比目鱼开始慢慢地用身体一侧游泳,渐渐地,它的身体变得扁平,两只眼睛也长到了同一侧。最后,它再也无法适应漂浮的生活,就住在了柔软的海底沙地中。虽然它偶尔也会侧着身子游动,但大多数时候,它会将身体埋在沙地里,只露出双眼,像潜望镜一样,默默地观察着,一旦不知情的小鱼、小虾、小蟹经过,它就纵身跃起,大口吞掉。

圆鳗也喜欢成群结队地住在沙地里,不过,不是平趴着,而是“半埋”着——将下半身埋在沙地里,露出上半身随着海流晃动,摇曳生姿,远远望去如同海草在随水流摇摆,不知情的浮游动物路过,准会被圆鳗吃掉。一旦遇到危险,圆鳗马上连头带尾躲进沙子里。

同以上动物相比,迷你体形的隆头鱼则要灵活多了,它白天四处觅食或游玩,遇到危险,马上会钻入沙地避难;到了晚上,更是会早早地钻到沙地里睡大觉。

好社区,大家一起住

在海洋中,最热闹、最受欢迎的当数“珊瑚礁社区”,从没有人能准确说出其中到底住了多少种鱼。因为有的鱼只有年幼时居住在这里,有的鱼一辈子都住在这里,还有的鱼只是偶尔经过,休息一下。而由珊瑚虫的石灰质骨骼堆积而成的珊瑚礁拥有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洞穴,完全可以满足不同身材的鱼的不同要求。

虾虎鱼和塘鳢(lǐ)鱼,体形娇小,因为没有自保的利器,白天总是躲进一个小小的洞穴,等到晚上才出来找食吃。体形稍微大一些的雀鲷(diāo)、天竺鲷则选择了相对大一点儿的洞穴,它们每天都会回到固定的地方睡觉。大眼鲷、蝶鱼则是随遇而安,只要是珊瑚礁的隐蔽处、凹陷处,或光线微弱的地方,它们都可以暂时居住。身体细长、滑溜溜的鳗鯰往往会选择礁与礁之间的缝隙——那儿狭窄至极,难进又难出,是绝佳的“安全住宅”。

黑暗、隐蔽的环境,是“夜猫子”的好住处。在珊瑚礁的底部常常有一些大洞,体形较大的拟金眼鲷和金鳞鱼总是在白天成群地躲进去,夜晚再出来各自捕食。

当然,好房子谁都喜欢,“珊瑚礁社区”也常常出现一屋难求的现象。此时,如果遇到人类“赠送”的社区,比如废弃的汽车、轮胎、船或是水泥建成的一座座人工鱼礁,它们也会兴高采烈地住进去。不管怎么说,有家总比没家强。

移动住所,值得拥有

有一些鱼,娇小体弱,却个性不羁,爱好自由,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不在乎安全,它们也会寻找“安全公寓”,比如小丑鱼就选择了海葵,体长只有2 厘米左右的姥姥鱼选择了海百合。还有的鱼选择了“海胆公寓”作为自己的住宅,这样的住宅不仅外观酷炫,还能带着住户“移步换景”,住户永远不用担心看厌了住宅外的景色。当然,住户也不用担心住宅跑得再也找不到——海胆用透明的、细小的、众多的管状脚在海底四处移动,但移动得并不快,如果食物丰富的话,它一天只会移动10 厘米左右;即使食物匮乏,它一天也不过移动1 米左右。

这么好的住所,要住进去,必然要付出代价。就拿刀片鱼来说吧,它是“海胆公寓”的忠实住户,为了住进去,它甚至放弃了绝大多数鱼的游动方式,由横着游变成了竖着游。同时,它的外形也有了相应的变化——酷似刀片,背鳍演化成了一条硬刺,从头部一直贯穿到尾部,头尾呈針状,这使得刀片鱼总是直立于水中,头朝下、尾朝上游动,这种姿势便于刀片鱼隐藏在“海胆公寓”的长刺当中,捕猎和防御敌害。D12CE7FF-0AB4-4DC7-BB38-0AE075704851

海洋动物的出行方式

同陆地上的动物一样,为了觅食、繁衍和躲避敌人,海洋里的动物也面临着出行问题。而它们的出行方式堪称千奇百怪。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了解它们的出行方式吧!

游游停停的鳞烟管鱼

总是生活在珊瑚礁区的鳞烟管鱼长相十分有趣,它有一双黑色的大眼睛,又细又长的身体没有鳞,光滑得像淡红色的马鞭,还有它的吻部像一根长长的管子,几乎占了整个身体长度的三分之一。比长相更有趣的是它的“佛系”出行方式。

鳞烟管鱼喜欢白天出行,轻轻摆动尾巴,慢慢游动。它经常会停下来一动不动,假装自己只是一根漂浮的树枝。对鳞烟管鱼来说,这种出行方式不仅省力,还能降低被敌人发现的概率,简直是一举两得。不过,如果鳞烟管鱼身边有小鱼出没,它就没那么淡定了,会直接用长管状的吻部将之“嗖”地吸到肚子里。

热爱集体出行的鲱鱼

如果鲱鱼打算出行,那绝对不会单独行动。它们游泳的时候似乎没有独立意识,总是采取集体出行的方式,而这主要是出于保命的目的。

成千上万的鲱鱼在一起游动时,无论是前进、后退还是左转、右转,彼此间都保持着固定的距离,即使敌人发动进攻,鲱鱼群可能会改变队形但却不会分散。在捕食者看来,鲱鱼群就像不停晃动的线条,让它们眼花缭乱,无处下口。即使捕食者终于下定决心冲向鲱鱼群,鲱鱼群还会躲闪,让捕食者扑空。

在海底爬行的条纹鱼

生活在全球各大洋暖水域的条纹躄(bì)鱼是另外一种拥有特别出行方式的鱼。条纹躄鱼虽然浑身长满了斑点、疙瘩、结节,看起来既像珊瑚,又像附着在海底的海绵,但它其实是鱼,一种非常“懒”的鱼——它总是在海底慢吞吞地爬行,有点儿像青蛙,因此也有人叫它“青蛙鱼”。而条纹躄鱼之所以能在海底爬行,和它的胸鳍、腹鳍、已经特化成像脚一样的肉蹼以及贴地的尾鳍分不开。

放心吧,条纹躄鱼虽然行动缓慢,但完全不用担心觅食问题,因为它第一背鳍的棘已经特化成细长的“吻触手”,就像它自带的“钓竿”,而且上面还有像蠕虫一样的“饵球”,可以将小鱼、小虾吸引过来!

喜欢“搭便车”的鱼

成年之后,身体只有几十厘米长(一般不超过1 米) 的(yìn) 鱼, 本身并不十分擅长游泳,但它有别出心裁的出行方式。

在鱼的脑袋上方有一个椭圆形的、像鞋底一样的东西,那其实是由鱼的第一背鳍进化而来的吸盘,这个吸盘具有强大的吸附力。鱼就用它吸附在自己想搭乘的任何“便车”上,鲨鱼、海龟、海豚、蝠鲼(fú fèn)、人类的船舶都是鱼的“便车”。一般来说,这些“便车”也不会拒绝,因为对它们来说,从身上弄掉鱼是件很费力气的事儿,而带着鱼又没有多大损失。再说, 鱼还会为这些“便车”提供服务——鱼会把它们身上的寄生蟲清除掉,何乐而不为?

成年后一动不动的藤壶

不管怎么样, 绝大多数的海洋动物都会出行,或白天或黑夜,或快或慢,但也有例外,比如藤壶,一种看上去不像动物的动物,因为长得有点儿像马的牙齿,住在海边的人类还给它送了个外号——“马牙”。

在幼年时,藤壶可以自由地在海洋中漂浮。成年后,藤壶靠滤食为生,再也不会自由移动了。成年后的藤壶会附着在固定或浮动的坚硬物体上,岩石、鲸鱼、海龟、船底等都是藤壶的“附着场所”。即使人类想弄掉它也不容易,因为藤壶每一次蜕皮分泌出的藤壶胶,都具有极强的黏性和防水性。这家伙可是给人类和海洋动物带来了不少麻烦!D12CE7FF-0AB4-4DC7-BB38-0AE075704851

猜你喜欢
鲱鱼衣食住行游动
几百万鲱鱼的集体行动
把手放进袋子里
四月记事簿
烤鲱鱼
金枪鱼
瑞典臭鲱鱼,臭味指数全球最高
一把小刀与荷兰
衣食住行在“神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