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袁晓玲 通讯员 卢俊杰
天正电气重点企业研究院
近年来,温州市悉心感悟习近平总书记寄语温州“续写创新史”的殷殷嘱托,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科技创新的各项决策部署,锚定“研发经费投入”这一科技创新关键指标,系统构建“一区一廊一会一室”创新格局,全面提升城市创新能级。2021年实现规上工业企业研发费用强度3.17%,比上一年提升0.14个百分点,居全省第三。
科技政策出台打出“组合拳”。围绕浙江省委、省政府出台的“5+4”稳进提质系列政策,以浙江省科技厅科技惠企政策、加强技术创新中心体系建设等文件精神为指导,先后出台《关于全面加快科技创新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关于印发温州市促进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等一揽子政策。
科技政策落地跑出“加速度”。全面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惠企政策,以“真金白银”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2021年全市享受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企业数4299家,比上年增长9.42%,研发费用加计扣除114.15亿元,同比增长13.31%。对企业的R&D投入,按照企业向税务部门申报的允许加计扣除研发费用的10%,给予不超过300万元的补贴,2021年市区两级共有1397家企业享受研发费用补助共4.6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39.56%和23.99%。
科技政策兑现实现“零次跑”。以数字化改革为引领,上线“科企通”服务应用,获评省数字经济系统第一批优秀地方特色应用场景。全面推广应用企业研发项目信息管理系统,强化精准服务和业务培训,确保把系统推广应用到每一家企业,把加计扣除政策落实到每一家企业,全市上线企业数8969家,居全省第二位。探索建立科技惠企政策“无感兑现”机制,在9个项目率先实施“免申即享”式无感兑现试点,实现全市产业政策奖补项目统一网上申请、在线审批、刚性兑付,全流程“网上最多跑一次”。目前,政策兑现率100%。
培育壮大创新主体。部门协同、市县联动,广泛开展高新技术企业培训,建立高新技术企业、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库,推动科技企业“双倍增”“双迈进”跨上新台阶。2021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763家,完成省年度任务284%,列全省前三;新增省科技型中小企业2047家,完成省年度任务286%,列全省前三。加快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引领作用大、研发水平高、发展潜力好的创新型领军头部企业,全年新增省创新型领军企业28家。
构建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构建“技术创新中心+创新联合体+企业研发机构”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组织奔腾激光、瑞浦新能源联合高校、科研院所、上下游企业申报省技术创新中心,制定出台《温州市创新联合体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引导企业建立健全企业研发中心、研究院。2021年新增市级企业研发中心352家、省级企业研发中心66家、省级企业研究院10家、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2家,带动温州规上工业企业研发强度从1.63%提高到3.17%。
全面深化产学研合作。深化“企业出题、高校解题、政府助题”的创新模式,实现企业技术需求与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能力精准对接。持续加大高校和大型国有企业实验室开放力度、仪器设备共享力度,为企业开展质量检验、研发测试、标准验证等活动创造有利条件,全年累计开放仪器设备超8700台次。加强基础理论和关键共性技术原始创新,开展“卡脖子”核心技术攻关,提升研发活动的质量和覆盖面,壮大企业和高校的研发实力。
主动服务激活研发内生动力。开展“我为科研人员办实事”“我为创新主体解难题”“我为科技企业减负担”活动,实现由“企业要服务”向“主动送服务”转变,按照“一企一档”“一企一策”要求,建立常态化走访、精准分析推送、个性化服务机制。组织专家进企业面对面宣讲惠企政策,提高政策知晓率、兑现率和落地率,释放政策红利;向企业推广创新券应用,降低企业研发成本;指导企业申报国家、省、市重大研发项目,提高企业项目申报通过率,真正激活企业研发内生动力。
机制改革赋能研发松绑减负。上线“温州市科技项目验收管理系统”,打破各系统间数据壁垒,实现数据整合共享,项目验收资料与档案实行全流程网上管理。精简科研项目过程管理,建立科研项目“两头紧、中间松”机制,推行科研经费“包干制”,充分赋予科研人员技术路径选择权和科研经费使用权,将科研人员有限的精力全部投入到研发中去,激发科研热情。
专业培训确保研发准确归集。针对58家头部企业,建立“1+1+1”服务机制,即1名科技干部加1个创新载体服务加1家头部企业,帮助做好企业研发台账归集,及时协调解决企业研发过程中难点问题。针对2271家重点企业,深入开展研发投入专项服务活动,加强对规上企业、科研机构等单位的统计培训,指导各单位建立健全研发费用辅助账或专账,提高统计人员综合素质和研发投入统计水平,确保做到准确归集、准确入统,2021年累计组织培训400余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