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同晓 沈若萌
(1.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北京北科控股有限公司,北京100089;2.北京市门头沟区发改委,北京102300)
近年来,绿色金融受到了各界越来越多的重视。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后,促进节能减排、实现绿色发展成为了政府的重要目标之一,依靠绿色金融促进绿色发展的紧迫性也越来越高。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作出了关于“健全具有高度适应性、竞争力、普惠性的现代金融体系”的战略部署。绿色金融将为提升我国金融业的适应性、竞争力和普惠性,构建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作出重要贡献。
自从引入绿色金融的概念以来,中国的绿色金融理论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与理论的发展相比,绿色金融的实践稍显滞后,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等绿色金融产品的起步晚于西方发达国家,在各地区的落地情况也参差不齐。鉴于此,国家于2017年开始,在全国六省九区设立国家级绿色金融示范区,推动绿色金融政策的落地实施,并起到示范作用。在目前的相关研究中,还很少有将绿色金融的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的例子。深入研究绿色金融实践,对于指导地区绿色金融发展,以及推动地区经济的绿色转型具有重要的意义。
“绿色北京”战略是北京市“十四五”时期的三大战略之一,而门头沟区是北京市的五个区级生态涵养区之一,其自身是采煤区转型实现绿色发展的典型代表。近年来,门头沟区对绿色金融推动绿色发展进行了一些尝试,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面向未来,从理论和实践上研究绿色金融推动绿色发展的具体模式和落地方案,对于指导门头沟区这样拥有丰富绿色资源的地区通过绿色金融加速绿色发展转型具有重要的价值。
本文主要采用案例分析的方式,总结了全国绿色金融示范区的典型做法,结合门头沟的绿色金融实践,分析了绿色金融推动绿色金融发展的动力、方式和效果。通过对案例的梳理,本文将绿色金融的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为绿色金融理论的落地提供了模板和参考。
“绿色金融”的概念出现于20世纪末,但在此之前的70年代,围绕绿色金融的实践已经开始:1974年,前西德设立了第一家政策性环保银行——GLS银行,专门为一般银行不愿接受的环境和可持续发展项目提供优惠贷款。
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多国学者围绕前期实践进一步研究和提炼,逐步、明确提出“绿色金融”的概念。Salazar(1998)首次在围绕金融支持环保发展的工作绩效研究中提出了绿色金融的概念[1]。围绕绿色金融主要产品的构建也逐渐清晰,按照金融产品本身的属性,可将绿色金融产品分为绿色贷款、绿色证券、绿色资管、绿色保险等大类。按照发行主体的不同,可将绿色金融产品分为商业银行产品、投资银行产品、资管产品以及保险产品;按照服务对象的不同,将绿色金融产品分为针对大型项目提供绿色融资的产品、针对个人与小型项目的绿色融资产品、绿色消费金融产品,以及为市场投资者更加便利地投资绿色融资工具所提供的衍生产品等五类[2]。
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对绿色经济、可持续发展有着内在与外在的需求。绿色金融概念自推出以来,迅速在国内广泛传播,并形成了很多的理论探讨和实践分享。
在绿色金融的概念界定和内涵方面,国内学者们进行了深入探讨。安伟(2008)认为,绿色金融的基本内涵就是,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以建设生态文明为导向,以信贷、保险、证券、产业基金及其他金融衍生工具为手段,以促进节能减排和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为目标的宏观调控政策[3]。邓翔(2012)将绿色金融归纳为:通过最优金融工具和金融产品组合解决全球环境污染和气候变迁问题,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手段[4]。
在发展绿色金融的路径方面,国内学者普遍认为绿色金融要以金融手段促进区域的绿色发展和绿色转型,将金融的杠杆效应作为经济发展转型的“助推器”。李中(2011)提出了绿色金融服务于绿色发展的五个机制:一是资本形成机制;二是资本导向机制;三是产业整合机制;四是信息揭示机制;五是风险管理机制[5]。不同的绿色金融产品通过不同的机制发挥着促进绿色转型的作用,提炼总结如表1所示。
表1 绿色金融产品及金融作用机制对照表
随着国内学术界对绿色金融理论研究的深入,绿色金融的政策研究也逐步开展起来。2015年4月22日,中国金融学会广泛联络国内绿色金融领域研究专家学者成立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并将其作为绿色金融理论和实践研究的重要平台。2016年,中国作为G20峰会轮值主席国倡议并将绿色金融纳入G20议题,由绿色金融研究小组每年向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作《G20绿色金融综合报告》,标志着中国政府和中国学术界在绿色金融领域的理论与实践具备了独立自主的引领能力。
围绕绿色金融政策体系构建,马骏(2015)对中国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意义、价值和路径进行了系统性论述,并指出必须提高绿色项目的投资回报率,降低污染性项目的投资回报率,以强化社会的绿色意识、规范企业的经营行为[6]。蔡宇和李彬(2019)则对国际绿色保险及监管的发展进行了综述性研究,提出了中国发展绿色保险的相关建议。广泛而深入的政策研究为构建中国特色的绿色金融政策体系提供了重要支撑[7]。
从政策出台的时间维度看,国内绿色金融政策的发展演变主要分为三个阶段,2012年到2015年为第一阶段,处于结合欧美发达国家绿色金融政策开展绿色金融产品学习实践的绿色金融政策探索期;2016年-2020年为第二阶段,为了加快生态文明建设,中国人民银行牵头制定发布《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进入了绿色金融政策体系建设期;2020年至今为第三阶段,随着习近平总书记向世界宣布了中国的2030碳达峰、2060碳中和目标,绿色金融政策围绕支持“双碳”目标进一步丰富和深化,进入了绿色金融面向“双碳”目标的政策发展完善期。
从政策内容分类维度看,绿色金融政策可以分为综合性政策、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投资、绿色保险和碳金融等。综合性政策方面主要的文件包括《关于促进应对气候变化投融资的指导意见》和《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金融评价方案》等。产品政策方面,绿色信贷起步较早,早在2012年银监会就制定出台了《绿色信贷指引》,对于绿色信贷进行规范和指引,并提出了明确的标准,这些标准仍在不断发展和完善。绿色债券按交易场所分类包括银行间市场债券、交易所债券;按审核部门分类包括公司债、企业债等;按发行主体分为政府债、金融债、企业债等。因此,相关的监管机构也出台了各自的绿色债券规范和指引。绿色投资、绿色保险和碳金融是相对比较前沿的领域,其发展速度很快,政策支持还不系统且相对较少,但可以预计未来这个领域政策的发展会更快,否则政策就无法跟上产品和服务的更新速度。
2017年6月14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浙江、江西、广东、贵州、新疆5省(区)选择部分地方,建设各有侧重、各具特色的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在体制机制上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会议明确了五项主要任务,包括:(1)支持金融机构设立绿色金融事业部或绿色支行,鼓励小额贷款、金融租赁公司等参与绿色金融业务。支持创投、私募基金等境内外资本参与绿色投资。(2)鼓励发展绿色信贷,探索特许经营权、项目收益权和排污权等环境权益抵质押融资。(3)探索建立排污权、水权、用能权等环境权益交易市场,建立企业污染排放、环境违法违规记录等信息共享平台,建设绿色信用体系。(4)强化财税、土地、人才等政策扶持,建立绿色产业、项目优先的政府服务通道。(5)建立绿色金融风险防范机制,健全责任追究制度,依法建立绿色项目投融资风险补偿等机制。促进形成绿色金融健康发展模式。
表2 相关绿色金融政策汇总表
第一批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的五省选取了8地纳入创新试验,2017年6月27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7部委印发各试验区总体方案,明确用5年左右时间由江西赣江新区探索初步构建组织体系完善、产品服务丰富、基础设施完备的绿色金融服务体系,绿色金融服务覆盖率、可得性和满意度较大提升。2019年,甘肃省兰州新区又获批创建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加入第一批创新试验,探索以绿色金融为抓手,进一步建立健全金融支持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规划体系、政策体系和功能平台。
从案例反映的情况来讲,各创新试验区与金融机构合作利用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投资、绿色保险、绿色担保、碳金融等绿色金融产品,取得了一系列实践经验。按照绿色金融产品的属性,可将其分为绿色融资类产品、绿色投资及交易类产品、环境风险管理类产品等。
绿色信贷是最为成熟,也是推广最快的绿色金融产品,截至2020年末,六省(区)九地试验区绿色贷款余额达2368.3亿元。各试验区也有较多的绿色信贷产品创新。
第一,充分发挥银保、银担、银租合作优势,为有绿色信贷需求的主体进行增信。人保财险衢州分公司通过提供生猪病害保险,并与政府、银行合作实现从报案、收猪、赔付、无害化处理一体化服务,有效解决了病死猪的无害化处理难题。
第二,通过系统和机制创新,推出个人绿色行为与个人信用贷款的挂钩机制。湖州安吉农商银行绿色“个人绿色积分”体系支持下的个人“绿色信用贷”。
第三,通过打通上下游信息流和资金流通道,打造绿色供应链融资。新疆克拉玛依农业发展银行为民营环保企业定制供应链融资方案,依托企业上下游供应链担保,解决了企业抵担保不足问题,发放了绿色贷款用于支持企业扩大再生产。
第四,充分利用绿色再贷款政策,降低企业绿色转型融资成本。湖州银行利用低成本绿色再贷款资金,支持湖州童装产业环境整治配套园入园小微企业购置厂房和办公楼及日程经营。
第五,综合采用多种措施为企业增信,降低融资门槛。湖州市创新“绿色工厂提升贷”,优化担保方式,对纳入政府推荐名单、亩均税收超过省市平均水平,鼓励银行提供信用贷款额度,同时规定工厂排污权可以单独用于银行抵押。
第六,通过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降低项目风险和融资成本。很多绿色项目都具有显著的公益性特点,通过将盈利性要素和公益性要素的结合,实现以公共资本撬动私人资本,以公共信誉降低融资成本。建设银行广州花都分行为充电桩企业提供专项融资贷款,并以政府补贴资金作为风险缓释工具,既降低了银行放贷的风险,又为企业提供了充足的资金,加快了充电桩的建设速度。
截至2020年末,六省(区)九市的绿色债余额为1350亿元,年增速高达66%。作为一种直接融资方式,绿色债券在降低融资成本、推动绿色发展方面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第一,通过发行绿色债券,推动企业进行绿色转型。衢州巨化集团累计发行绿色债券300亿元,布局绿色化工上下游产业,并购了多家国内外企业,完成了自身上下游产业的改造,是通过发行绿色债券直接融资实现企业绿色转型升级的典型案例。
第二,将绿色资产证券化,在盘活自身资产的同时,为社会提供了优质的绿色投资标的。兴业银行协助广州地铁,将地铁票价收益权打包进行证券化,在银行间市场发行了绿色资产支持票据,减少企业的资金占用的同时,丰富银行间市场绿色债券的投资种类。
通过设立绿色担保基金,实现对绿色项目的增信,可以有效减少企业和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性,降低企业的融资门槛,明显降低企业的融资门槛。浙江衢州龙游农商银行通过与核心企业成立合作社及融资担保基金,为合作社社员提供担保增信,采用担保杠杆效应支持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
绿色保险近几年的发展非常迅速,政府通过充分利用这一工具,可以有效分摊绿色发展转型的成本,通过杠杆作用撬动社会资本对绿色产业的投资。
第一,通过保险配套服务和激励机制,鼓励和督促企业进行绿色转型升级。人保财险湖州分公司与政府合作,财政为企业购买环境污染责任险提供一定补贴。保险公司则联合相关机构配套提供免费环境体检和免费业务培训,建立环保信息共享平台,以利于监督和激励企业提高自身环保意识和环保能力。
第二,通过保险的激励约束机制,降低社会的环境治理成本。针对过期药品回收难、处理难的问题,广州花都区政府与人保财险合作,为居民提供药品置换保险补贴,鼓励居民将过期药品通过保险赔付置换方式集中交至药店,以便于回收和处理,减少其对环境的污染。
碳金融通过将碳汇作为一种资源进行转让、交易、抵押及衍生化的金融活动,实现了绿色资产的有形化,鼓励了全社会提供生态产品。广州花都区积极实行林业碳汇发展,形成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通过开发PHCER(碳普惠制核证减排量)并成功交易,将碳排放量交易后获得的资金返还给当地村民,实现了绿色发展和精准扶贫的有效结合。
绿色投资起步较早,其主要理念是通过对环境友好型公司加大投资力度,引导公司转向更加绿色、环保、可持续的经营。浙江衢州巨化集团通过联合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等产业基金,设立中巨芯电子化学材料产业发展平台,实现化工基础产业向电子化学品产业的转型,构建全新产业链。
2017年9月,正式发布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中明确生态涵养区包括门头沟区、平谷区、怀柔区、密云区、延庆区、昌平区和房山区的山区部分,区域定位进一步服务首都功能,引导绿色发展。2021年4月,市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北京市生态涵养区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条例》(下简称《生态涵养区条例》),生态涵养区作为首都生态安全的屏障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北京市的绿色金融政策围绕和服务于生态涵养区发展,并逐步展开和深化。2017年9月11日,北京市审议通过《关于构建首都绿色金融体系的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构建基于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上市公司、绿色基金、绿色保险、碳金融等在内的绿色金融体系明确了18项具体举措。2021年初,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扩容工作启动,北京市正在积极申请纳入新一批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根据创新试验总体方案初稿,北京将定位构建绿色金融国际中心。从2017的《办法》到2021年即将发批复的创新试验区方案,北京立足首都功能发展绿色金融的空间是丰富的,工具是充沛的。
2021年最新发布的《生态涵养区条例》中对绿色金融在支持绿色发展,具体分析绿色金融政策工具可以支持的具体路径。在绿色金融服务生态保护上,围绕生态修复、支持银行业绿色金融创新发展方面,支持在京银行业金融机构成立绿色金融专营机构。在发展绿色担保和绿色小贷方面,将股东环保信息作为融资性担保和小额贷款行业准入重要参考,鼓励再担保机构对担保机构因绿色项目发生的风险损失提高代偿比例。在支持绿色企业上市融资和再融资方面,对从事节能环保、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绿色企业,加大上市培育支持力度。支持企业在交易所市场、银行间市场、北京股权交易中心、机构间私募产品报价与服务系统发行各类绿色债券或绿色债务融资工具。通过专业化的担保和增信机制支持绿色债券的发行,降低绿色债券的融资成本。加大政府新增债券资金的投入力度,支持和引导绿色项目发展。
在北京地区发展史上,门头沟区具有悠久独特的地方特色,并通过不断地探索和发展,逐步实现绿色转型和绿色发展。
门头沟有着悠久的煤矿工业史,1960年到2007年的48年间,门头沟地方原煤生产量占北京市煤炭终端消费量平均比重为63.5%。以京煤集团为例,自2001年成立以来至2019年,其累计形成营业总收入2564.79亿元,年均134.99亿元;累计形成税收108.19亿元,年均5.69亿元。之后,门头沟就开始了煤矿“关停并转”的过程。门头沟在绿色发展方面实现了自身的跨越式发展。门头沟区从“十一五”到“十三五”用三个五年规划,清退了全部资源型产业,扭转了大拆大建的城市发展惯性,取得了绿色转型阶段性成果,为守护首都西部生态安全奉献了“一片绿”。
在取得绿色转型阶段成果同时,门头沟区正处于产业转型空档期、债务偿还高峰期、历史欠账补课期、生态治理攻坚期“四期叠加”的特殊时期,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财政压力等问题集中呈现,经济社会发展仍面临着诸多压力和挑战。因此唯有保持战略定力,立足高位起步,实现弯道超车,切实走好高质量绿色发展之路。
在绿色发展方面,门头沟区加快构建“一园四区一小院”绿色发展新格局。“一园”即发挥中关村门头沟园区示范引领。把发展人工智能作为科创智能产业布局的第一战略。 “四区”即打造“一线四矿”文旅康养休闲区、新首钢协作配套区、医药健康产业集聚区、“军庄龙泉”科技文创产业集聚区。“一小院”即发展“门头沟小院”精品民宿和“门头沟小院+”田园综合体,打造山地文旅农林融合的文旅体验产业。
从政策推进的效果来看,区域转型取得阶段成效。从主要经验看,一是着力打造“精品民宿”经济,打造“一村一品、百花齐放”的精品民宿发展格局。二是全力推动“一线四矿”转型,聚焦保护利用百年京煤工业遗存,着力打造绿水青山间的流动民宿。三是挖掘整合红色历史资源,在建党百年的历史性时刻,结合党史教育开展的重大契机,梳理区域重点红色资源50余处。四是坚定退出以煤炭开采为代表的采掘业,加强永定河及其清水河等支流治理,成功跻身国家生态环境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和第四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行列。五是构建后煤业时代“科创智能、文旅康养、医药健康”绿色产业体系,2020年服务业增加值占比由“十二五”末不足五成提升至近八成,成为资源型城市转型为生态型城市的成功实践案例。
门头沟依据自身优势,根据市级顶层设计,充分利用相关政策实现绿色转型。在此过程中,为吸引企业将绿色项目落地门头沟,门头沟充分利用各种绿色金融工具助力绿色发展,并涌现出一批典型案例。
第一,发行绿色资产证券化产品,募集资金盘活资产,并实现稳定的投资回报。2021年5月发行的“中航首钢生物质封闭式基础设施证券投资基金”(下称“首钢生物质REITs”)是全国首个固废处理类资产试点项目。通过采用REITs方式发行募集资金,一方面,对资金需求方来看,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化可以大大降低资金占用压力,用社会资金支持绿色基础设施的运营投产;另一方面,对资金投资者来看,项目自身稳定的现金流,有利于丰富绿色投资组合,并为绿色投资平衡盈利性和公益性树立了标杆。
第二,绿色担保降低信用风险,助力乡村振兴绿色产业发展。精品民宿是门头沟的一项优势产业。精品民宿项目在金融支持方面,更多依靠担保撬动信贷资金支持,以绿色担保降低精品民宿的融资门槛,促进产业的迅速发展。门头沟区和西城区共同设立乡村振兴绿色产业发展专项基金,着重通过贷款贴息、担保费补贴的方式,支持绿色精品民宿的发展。门头沟区专门制定了《门头沟区乡村振兴绿色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对于资金的使用范围、申请流程和监管审计等进行了详细规定。在2020年疫情旅游业受到严重冲击期间,门头沟区的精品民宿也依靠资金的支持平稳地度过了难关。
第三,推动绿色资产盘存,为绿色资源获取绿色收益打好基础。门头沟区拥有比较丰富的绿色资源,在未来如何将绿色资源转化为绿色产品真正创造价值需要等待政策的“东风”。但在此之前,政府需要真正盘清自身底数,核算清楚自己持有的绿色资源。通过建立《门头沟区生态涵养发展指数评价体系》,门头沟区政府从“生态资源基础”“生态资源利用”“生态宜居环境营造”“生态涵养效益”四个方面,对生态资源利用和保护情况进行了评价。此外,还形成了《门头沟区绿色产业统计分类标准》。一旦包括森林碳汇在内的碳金融产品上线纳入碳交易体系中,门头沟区就可以抢先一步抓住发展机遇,充分利用碳金融市场实现自身的发展转型。
门头沟区作为北京市的生态涵养区之一,结合自身特点,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贡献出了具有鲜明特色的绿色金融案例。根据上述结论,本文针对北京市和门头沟区未来实现绿色金融促进绿色转型发展提出了如下几点政策建议:
第一,需要为开展绿色金融提供足够的基础公共信息和公共管理服务。金融的本质是资金的跨期配置,其核心是解决资金提供方和需求方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因此,要发展绿色金融,政府就需要为其提供基本的信息基础服务,使得绿色资产的信息流由“无形”变得“有形”,能够真正产生价值。具体到门头沟区,要结合正在推进的AI算力中心项目建设和绿色资产盘存工作,摸清全区绿色资产底数,探索绿色资源撬动金融资源,支持绿色项目落地的路线图,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路径。
第二,绿色金融和绿色发展相互支持、相互促进,要进一步密切绿色产业和金融机构之间的联系。绿色金融需要依托于一个个具体的绿色产业项目,实现自身产品的迭代和创新;绿色产业则需要绿色金融的资金、信息和数据支持,加速自身的发展。因此要完善绿色产业和金融机构的协调机制,实现绿色金融对绿色发展赋能,绿色发展为绿色金融生根,这就要求各生态涵养区要进一步深化对绿色发展的理解,积极融入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大局,梳理项目清单,主动与金融机构对接。对门头沟区而言,要在吃透自身已有的绿色金融案例基础上,积极学习全国绿色金融示范区的其他优秀经验和案例,建立成熟的绿色金融和绿色项目协调机制,进一步密切与各金融机构的日常联系,梳理出项目清单并保持与金融机构的定期沟通。
第三,积极争取国家支持政策,争取绿色金融示范区落户。绿色金融作为一项新生的金融形态,示范效应和集聚效应比较显著。门头沟区具有良好的绿色资源禀赋,在绿色转型发展方面也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一旦成为绿色金融示范区,就能够吸引足够多的关注,有利于其依托自身优势大力发展绿色金融,进一步推动本地区的绿色转型发展。同时,这也有利于将门头沟这种资源型区域绿色转型发展的经验向全国推广,对全国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具有较强的示范和参考意义。 (文责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