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廷 王莉莉
(山西省运城市芮城县农业农村局,山西 运城 044600)
结合《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可以了解到,乡村振兴需要结合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区域条件、发展现状,不得出现一刀切问题。但结合实际调研可以发现,现阶段我国很多乡村地区在乡村振兴发展中仍存在很多问题,为明确这类问题并开展针对性处理,正是本文围绕县域乡村发展综合评价开展具体研究的原因所在。
为开展基于乡村振兴背景的县域乡村发展综合评价,需要结合国内外研究成果,科学构建县域乡村发展综合评价体系,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的构建属于其中关键。
在姜凤等人的研究中,研究认为“人、地、钱”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同时还需要聚焦机制保障和产业融合;在李明星等人的研究中,研究围绕城乡协同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展开,研究认为城乡融合系统优化重构属于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综合相关研究不难发现,乡村发展水平评价多采用定性分析和宏观研究方法。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推进,乡村振兴规划在县、乡层面全面开展,为保证乡村振兴战略真正发挥预期效果,差异性乡村振兴战略出台及科学发展评价极为关键,考虑到现阶段相关研究在前瞻性、科学性、可操作性等方面存在不足,本文研究引入主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法,开展兼顾主客观的县域乡村发展综合评价,具体选择山西省太原市阳曲县作为研究对象,供同类地区乡村振兴发展参考。
本文建立的乡村振兴背景下县域层面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包括A1-A5 的准则层、B1-B20 的指标层,A1-A5 分别为产业发展水平、生态宜居性、乡风文明水平、乡村治理水平、生活居住水平,B1-B6 分别为青壮年常住劳动力比重、乡村旅游接待人次、农产品加工产值占比、农业劳均产值、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主导产业单位面积产值,B7-B11 分别为幸福美丽新村覆盖率、卫生厕所普及率、垃圾集中处理率、庭院农业经济覆盖率、森林覆盖率,B12-B14 分别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覆盖率、本科以上学历教师在职比例、四好村占比,B15-B17 分别为设有综合服务站村庄占比、制定有村规民约村庄占比、集体经济正常运营村庄占比,B18-B20 分别为医疗保险覆盖率、人均可支配收入、恩格尔系数。
用于评价的20 个指标可细分为负指标和正指标,负指标为恩格尔系数。负指标越小对应存在越好的乡村发展水平,正指标越大对应存在越好的乡村发展水平。在具体分析中,需关注评价涉及的省级、国际层面共性指标,县域地区存在的劳动力外流、农民综合素质不高、主导产业不突出等现状也需要得到重视,同时关注各级政府规划及幸福美丽新村建设、退耕还林等政策。
研究选择加权函数法计算乡村发展综合指数,具体公式为:
式中的S、iW 、iX 分别为乡村发展综合指数、各指标对应权重、各指标标准化值。在对障碍度的评价中,具体计算公式为:
式(2)中的 jU 、iR 、iW 分别为因子贡献度、第j项分类指标权重、第i 个单项子目标权重,为计算指标偏离度jV ,采用如下公式:
式(3)中的 jX 为基于极值标准化法计算的单项指标标准化值,最终可得到:
上式中的 ijM 、iB 分别为各单项指标障碍值、分类指标障碍度。
为提升研究的实践价值,以山西省太原市阳曲县作为研究对象,该地区属于太原门户,位于忻州与晋中盆地之脊梁地带,南部低平,三面环山。阳曲县总面积2070km2,截至2020 年11 月1 日,常住人口数量为128483 人。阳曲县由5 个乡、4 个镇组成,包括123 个行政村、11 个社区。从地理环境进行分析可以发现,阳曲县山多川少,海拔处于800-2000m 区间,山区、丘陵、平川占比分别为54.37%、34.96%、10.67%,中部为盆地,西端为土石山区,东端为石山区,平川盆地、半坡丘陵、土石山区占总面积分别为11%、35%、54%。阳曲县人口以汉族为主体,少数民族占比仅为0.05%,当地共有人口15.8 万(2017 年数据)。2020 年,阳曲县县域地区生产总值为62.19 亿元,人均生产总值为48450 元。阳曲县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宜林面积、牧坡草地面积分别为104.6 万亩、55 万亩,适合造林放牧,当地主要农作物为玉米、谷子、高粱、葵花、薯类、油料,同时建立有多处农业种植养殖示范园区,如蒲丰园、润丰园、六味斋等。基于“重谷稳粮、强果兴药”种植业结构调整思路,近年来阳曲县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步推进,这也是阳曲县能够在2018 年9 月7 日退出贫困县的原因之一。
本文研究数据主要源于2020 年《山西统计年鉴》、阳曲县统计局披露数据及实地调研数据,基于AHP 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同时应用1-9 标度法,完成指标权重赋予。矩阵特征向量及最大特征根计算使用方根法,以此完成判断矩阵一致性分析,由此可得到阳曲县乡村发展评价发展指标因子贡献度。结合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存在小于0.1 的C.R.值,这说明存在一致性可以接受的判断矩阵,在对乡村振兴影响方面,准则层由低至高的排序分别为生活居住水平、乡村治理水平、乡风文明水平、产业发展水平、生态宜居性,具体值分别为0.0176、0.0526、0.0737、0.2609、0.4554。
结合具体调研可以确定,阳曲县乡村发展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性和不平衡性,结合研究选取的20 个指标可以确定,可将阳曲县的10个乡镇分别为3个梯队,第一、第二、第三梯队的综合指数分别>1.36、≤1.36、≤0.7,其中第一梯队乡镇包括黄寨镇、东黄水镇、侯村乡,第二梯队乡镇包括大盂镇、泥屯镇、西凌井乡、凌井店乡,第三梯队包括高村乡、杨兴乡;围绕产业发展层面进行分析可以发现,黄寨镇、东黄水镇、侯村乡、大盂镇、泥屯镇、西凌井乡、凌井店乡的发展水平较高,这源于其相对丰富的青壮年劳动力及较好的区位条件,水果采摘园、优质小杂粮示范田、干果经济林、设施蔬菜示范田在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围绕生态宜居性进行分析可以发现,高村乡、杨兴乡、黄寨镇位于生态宜居性评价前列,这类地区的庭院经济、森林植被覆盖率、幸福美丽新村覆盖率较高;围绕乡风文明水平进行分析可以发现,黄寨镇、东黄水镇、大盂镇、凌井店乡的乡风文明水平较高,这源于全面的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覆盖、四好村建设成果、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成果;围绕乡村治理水平进行分析不难发现,黄寨镇、侯村乡、泥屯镇、西凌井乡在综合服务站建设、村规民约落实方面表现突出,集体经济发展区域差异能够直观体现乡村治理水平,但这并不代表当地总结经济水平较高;围绕生活居住水平进行对比可以发现,阳曲县乡村生活水平差异较小,存在交通区位优势的黄寨镇、东黄水镇等地农民居民拥有相对较高的可支配收入,存在生态保护限制的杨兴乡、凌井店乡则对应存在相对较低的产业收入。
通过评价,可得阳曲县乡村振兴单项指标障碍度评价结果。基于评价可以确定,阳曲县分类指标障碍度从低至高分别为乡风文明、乡村治理、生活水平、产业发展水平、生态适宜性,具体值分别为4.9%、5.1%、10.7%、34.3%、45%。主要影响乡村振兴的障碍包括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农业劳均产值、森林覆盖率、庭院经济覆盖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幸福美丽新村覆盖率等。综合分析可以确定,阳曲县乡村振兴障碍主要源于幸福美丽新村建设不均衡、生态脆弱性、劳动力外流、农业发展方式粗放、集体经济缺乏实力共五个方面。
围绕幸福美丽新村建设不均衡进行分析可以发现,阳曲县存在严重的建设不均衡问题,虽然近年来当地得到国家政策大力扶持,村容村貌整治、庭院经济发展均取得显著成果,但由于政策覆盖、落实在部分乡镇存在不足。道路、住房、水利等基础设施及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较差的情况仍存在于部分乡镇,不均衡发展对乡村整体发展造成的制约必须引起重视;围绕生态脆弱进行分析可以发现,阳曲县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得当地生态脆弱性较高。相对较少的耕地资源、肥力较低的土壤、承载力有限的森林和牧场、频发的自然灾害、较差的生态再生和自净能力、较大的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均对乡村振兴造成制约,外来发展资源和人才输入受到的限制也需要得到重视;围绕劳动力外流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受我国各地城镇化建设快速推进影响。阳曲县大量青壮劳动力流失,当地人才缺失、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留守妇女、留守老人、留守儿童逐渐成为当地主要人口构成。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推进,乡村干部的工作难度和工作量也在显著提升,但受到相对较低工资待遇影响,优秀乡村干部外流趋势也出现在阳曲县多地,由此带来的劳动力和人才缺失必须引起重视;围绕农业发展方式粗放进行分析可以发现,现阶段阳曲县仍存在相对粗放的农业生产方式,这在相对缓慢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新型农业技术推广等方面均存在直观体现,由此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同样需要得到重视;围绕集体经济缺乏实力进行分析可以发现,阳曲县很多地区集体经济发展面临收入严重偏低、数量不明确、总体偏弱等问题,集体经济收入占比不高的情况极为普遍,这与基层组织战斗力和凝聚力不足、集体资产未能真正盘活存在直接关联,农民收入提升自然会受到一定程度制约。
结合上述评价结果,为更好推进阳曲县乡村振兴发展,生态发展理念的树立极为关键,阳曲县需要在这一理念下开展城乡融合发展探索,更好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生态发展理念下,阳曲县应重点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分类、环境整治行动,同时推广“微田园、组团式、小规模、生态化”建设模式,以此结合当地特色建设一批基础配套、环境优美、功能完善、生态宜居、产村一体的幸福美丽新村。
基于阳曲县实际情况,当地必须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这一发展应结合种植业结构调整思路,即“重谷稳菜、强果兴药”,同时进一步推进“一减五增”行动,这里的“一减”指的是“减籽粒玉米”,“五增”则涉及蔬菜、花卉、葡果、中药材、优质谷子。近年来阳曲县大力建设产业扶贫项目,特色扶贫产业布局已经初步形成,同时在标准化养殖场、农旅融合示范点、田园综合体建设方面取得不俗成果。基于发展现状和发展不足,阳曲县需要进一步推动优势特色产业发展,这一过程需要统筹生产、生态、生计,扶贫攻坚造林合作社、干果经济林、特色扶贫产业需要在这一过程中进一步发展,更好满足当地乡村振兴发展需要。
乡村振兴发展离不开各类发展要素的支持,如资金、土地、人才等要素,因此阳曲县必须设法激活各类发展要素。在具体实践中,阳曲县需要在人力资本开发方面投入资源和精力,进一步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这一过程可同时聚焦“项目书记”队伍建设,实现二者的相辅相成。考虑到乡村振兴发展需要,“三权分置”制度在农村承包地的落实、集体经济资产股份合作制探索、土地流转规划等方面也需要得到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同时积极改革“两权”制度,集体经济运营、发展可由此获得充足动力,集体经济实力也能够更好提升。此外,还需要关注重大农业项目的参股控股、特许经营、PPP 模式应用探索,更好在阳曲县形成资金、土地、人才、产业汇聚的良性循环。
综上所述,基于乡村振兴背景的县域乡村发展综合评价存在较高现实意义。在此基础上,本文涉及的指标体系、评价模型、数据检验、综合评价、乡村振兴障碍度评价等内容,则直观展示了县域乡村发展综合评价方法。研究充分应用主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法,单纯定性分析存在的针对性和可靠性不足问题得以解决,评价结果及提出的建议可较好服务于阳曲县乡村振兴规划编制,为更好开展相关评价,不同地区特点的全方位考虑也需要得到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