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图像视角的钱塘观潮景观空间特征

2022-06-23 03:15金卓菲鲍沁星黄晓
风景园林 2022年5期
关键词:临江观潮钱塘

金卓菲 鲍沁星 黄晓

钱塘江涌潮是极具观赏性的自然奇观,钱塘观潮自汉魏起便有记载,兴盛于唐宋,现代以“海宁观潮”而闻名。独特的地理位置、丰富的潮景和悠久的历史,是钱塘观潮能独具盛名的主要原因[1]。观潮是一项大众性的观赏活动,因观潮而产生的各类景观,与其山水环境密不可分,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与传统的“一池三山”“曲水流觞”等山水模式相似,钱塘观潮景观融合了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分析其山水关系与空间分布,以探讨山水景观营造中多层面的价值取向。

罗曼、袁晓梅对钱江潮声景特征的研究[2],聚焦于风景——钱江潮,有助于认识观潮的景观价值。另有学者对六和塔[3]、吴山[4]、盐官[5]等观潮胜迹做过研究,探究其观潮历史与变迁过程。在此基础上,本研究侧重于整体性研究,以全部潮水发生区域为研究范围。除观潮胜迹遗存外,历代还有大量描绘钱塘观潮的绘画图像,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艺术文化价值。沈瑶等曾搜集整理杭州飞来峰的绘画图像,借以解读其视觉形象与叠山价值[6],对于同一景观、多幅绘画图像的研究具有借鉴意义。本研究采用图像学方法,对观潮景观相关的绘画图像进行搜集、分类和筛选,进而论述观潮景观的位置分布和空间形式,总结其观景特征,以期形成对钱塘观潮景观的整体性认识,推进观潮文化景观遗产的研究和保护。

1 观潮景观图像类型

本研究探讨的观潮景观包括被观的潮水等自然景观和以观潮为目的形成的人文景观。为了更好地了解古代观潮景观,除文字史料外,绘画图像提供了更为直接的视觉参照。徐吉军[7]、姜青青[8]等曾对钱塘观潮图像做过整理,本研究结合博物馆收藏、古今著作和拍卖行图录进一步完善,将研究视野扩大到观潮景观整体,搜集到历代绘画69幅,其中全景式24幅、联景式9幅、分景式36幅[9]①。进而从实景类绘画中精选史料价值较高的21幅绘画图像进行研究,包括全景式5幅、分景式16幅,归纳图像特点并借以分析观潮景观的空间特征(表1)。实景类绘画是“中国山水画中一个独特类别,多以写实手法描写自然山川、名胜古迹、园林宅邸等真实景致”[10],图中的景致既非完全想象的产物,亦非对于景致的简单实录,而是经过选择,运用绘画语言对描绘对象进行的“再现”,因其具有较高的可信度而有助于历史名园或风景名胜的复原研究和重建[11]。

表1 历代钱塘观潮景观绘画图像Tab. 1 Painting images of Qiantang tide-viewing landscape across dynasties

续表

笔者选取钱塘观潮实景绘画主要遵循两条原则:一是描绘地点明确、与实景贴近,可以作为直接的视觉依据;二是空间表现明晰,有助于分析观潮景观的空间特征。明代以前的钱塘观潮绘画图像多为文人画,较少出现地点的特指;清代由于帝王南巡等原因,以南巡行程和海塘工程为主题的图像大量出现,多为版画、地方志或册页胜迹图等形式,其实景特征更为突出,因此所选绘画图像以清代为主,共20幅,明代仅1幅。

1.1 全景式图像:整体线性呈现

1〔清〕佚名《自杭州行宫游西湖道里图说》(局部)Anonymous Illustration of Visiting the West Lake Road from Hangzhou Palace in Qing Dynasty (partial)

2〔清〕高晋《御游西湖行程图》Gao Jin’s The Emperor’s Itinerary of visiting the West Lake

全景式图像主要为杭州或海宁地区的地图和程途图,采用较高的俯瞰视角,体现了古代钱塘江与城市的整体位置关系,直观展现了观潮景观的线性分布特点,为研究古代观潮景观的具体形态和位置分布提供了参照。所选全景式图像共5幅,均绘于清代,3幅为杭州地区图像,2幅为海宁地区图像,互为补充,完善了钱塘江北岸的观潮景观分布。

《自杭州行宫游西湖道里图说》绘于乾隆南巡游历杭州时期,共有5段,与图说结合成册。各段用鸟瞰视角描绘了围绕杭州城和西湖的5条皇帝出游线路。笔者所选段落为候潮门至云栖的沿江段,其中开化寺、六和塔、潮神庙、浙江驿、望江楼、候潮门等均与观潮相关,在图中做了重点标注(图1)。

《御游西湖行程图》系清乾隆刊本程途图《南巡盛典》,上方记录了杭州城内行宫至西湖各景点里程,可借以推断浙江秋涛、吴山大观、凤凰山、六和塔、韬光观海等观潮景观的具体位置与距离(图2)。《杭州西湖各景全图》在构图上与之相似,但场景刻画更为细致。

《安澜园至尖山海塘图》系清乾隆刊本程途图《南巡盛典》,上方记有自海宁安澜园至沿线各处的里程,描绘了从安澜园起向东直至尖山的海塘,将沿线景观地名逐一标记,并重点刻画了镇海塔、观音殿、潮神庙、塔山等观潮景观(图3)。

《硖山全图》是硖石地区的全景地图,描绘了海宁东山这一观潮胜迹,图中绘有智标塔及其塔院,标有“古塔插天”的景名,智标塔和海山一览楼都位于观海峰绝顶[12](图4)。

1.2 分景式图像:单景点式呈现

分景式图像多为表现单独景致的册页和版画,展示了各观潮点的自然环境与观潮场景,适合与文字材料和现场实景结合展开研究。本节选出16幅图像,包含六和塔、浙江秋涛、吴山大观、韬光观海、镇海塔5处观潮胜迹,前4处在杭州地区,第5处在海宁地区。

1.2.1 六和塔

描绘六和塔的共3幅。明代宋懋晋《西湖胜迹图之九·六和塔》将塔绘于临江的一处山崖上,即月轮山,地势较高,可临江俯瞰钱江潮(图5)。清代《禹航胜迹图之十六·六和塔》描绘了高塔和周围的寺庙,配文说明六和塔的建造时间、地点和目的(图6),另有版画《南巡盛典名胜图录》中的《六和塔》所绘内容与之相似。

1.2.2 浙江秋涛

3〔清〕高晋《安澜园至尖山海塘图》Gao Jin’s Seawall Map from Anlan Garden to Jianshan Mountain in Qing Dynasty

4〔清〕佚名《硖山全图》Anonymous Map of Xiashan Mountain in Qing Dynasty

5〔明〕宋懋晋《西湖胜迹图之九·六和塔》Song Maojin’s The Ninth Picture of the Scenic Spots of the West Lake, Liuhe Pagoda in Ming Dynasty

6〔清〕佚名《禹航胜迹图之十六·六和塔》Anonymous The Sixteenth Picture of Yuhang Scenic Spots, Liuhe Pagoda in Qing Dynasty

7〔清〕佚名《禹航胜迹图之十八·浙江秋涛》Anonymous The Eighteenth Picture of Yuhang Scenic Spots, Zhejiang Qiu Tao in Qing Dynasty

描绘浙江秋涛的共4幅,全部绘于清代。其中3幅构图和内容相似:《禹航胜迹图之十八·浙江秋涛》描绘了一处向钱塘江凸出的江坝,坝上建有一组庭院,正对波涛汹涌的江潮(图7);永瑢《西湖十景图之九》补充了南岸及江中山体的名称;高晋《南巡盛典名胜图录》中《浙江秋涛》重点标出了观潮楼、潮神庙。梁诗正、沈德潜《西湖志纂》中《浙江秋涛》与前3幅不同,将视点转换到岸上,描绘了沿江的建筑、民居、牌坊以及观潮的人物,主体建筑上方标有“御书恬波利济”,是康熙所题的匾额[13](图8)。

1.2.3 吴山大观

8〔清〕梁诗正、沈德潜《浙江秋涛》Zhejiang Autumn Tide by Liang Shizheng and Shen Deqian in Qing Dynasty

9〔清〕佚名《禹航胜迹图之十五·吴山大观》Anonymous The Fifteenth Picture of Yuhang Scenic Spots, Grand Sight of Wu Shan in Qing Dynasty

10〔清〕梁诗正、沈德潜《吴山大观》Grand Sight of Wu Shan by Liang Shizheng and Shen Deqian in Qing Dynasty

11〔清〕佚名《西湖风景图·韬光观海》Anonymous Album of West Lake Landscape, Sea-Viewing in Low Profile in Qing Dynasty

12〔清〕高晋《镇海塔院》Gao Jin’s Zhenhai Tower Courtyard in Qing Dynasty

描绘吴山大观的共4幅,全部绘于清代。《禹航胜迹图之十五·吴山大观》重点展现了登山路径和沿线景观(图9)。《武林十二景图》《西湖志纂》《南巡盛典名胜图录》中都有吴山大观,《西湖志纂》中的《吴山大观》详细刻画了大观台、御书亭、龙王庙、城隍庙等沿山建筑和登山道,并描绘了钱塘江、吴山和西湖,展示出吴山左控钱塘江、右揽西湖的优越位置,成为一处看西子湖、观钱江潮、望杭州城的绝佳胜地(图10)。

1.2.4 韬山观海

描绘韬山观海的共4幅,全部绘于清代。《西湖风景图·韬光观海》(图11),描绘了曲折密闭的登山之路,建筑地势较高,视线开阔,图说介绍了韬光庵位于灵隐西侧的山腰之上,上至寺顶,有石楼方丈,正对钱塘江,江尽处为海,海天相接,尽收眼底。此外,《西湖十二景图》《西湖志纂》及《南巡盛典名胜图录》中的《韬光观海》均描绘了韬光观海景观。

1.2.5 海宁镇海塔

描绘海宁镇海塔的仅1幅。《南巡盛典名胜图录》中《镇海塔院》描绘了海宁春熙门外的镇海塔及其塔院,东侧有一座临江而建的两层方台,是观潮的极佳地点(图12)。

2 观潮景观位置分布与空间形式

2.1 位置分布:沿江北岸线性分布

现代钱塘江观潮以海宁盐官一带最负盛名,此外海宁的大缺口、老盐仓,杭州的七堡、三堡、城市阳台、南星桥、萧山观潮城等地也是聚集观潮的主要地点(图13)。然而古代与现代的观潮点分布并不相同。

图13 现代钱塘江区位及观潮点示意[14]Location and tide-viewing points of current Qiantang River[14]

前文搜集的5幅全景式图像直观地展示了清代各观潮点的具体位置和景观分布。结合前文分析的全景式图像和文字史料,梳理古代钱塘江的观潮点与观潮景观,主要有六和塔、浙江亭(樟亭)、韬光观海、浙江秋涛、吴山、凤凰山、玉皇山、西陵、海宁盐官(镇海塔)、海宁东山(智标塔)、海宁尖山等;其中韬光观海、浙江秋涛、吴山、盐官、东山、尖山6处观潮点的景观分布较为集中(表2)。

表2 古代主要观潮点及其景观分布Tab. 2 Main tidal-viewing points and their landscape distribution in ancient times

这一观潮景观空间分布特点与钱塘江岸线变动密切相关。清代杨鑅《海塘揽要》记述了江道变动,称“浙省江海之门户有三”[15],古代钱塘江江道经历过南大亹、中小亹、北大亹的“三门变迁”[16],岸线的频繁变动直接影响到观潮地点的变化[17-18]:南宋时杭州观潮以江干一带以及六和塔、吴山、凤凰山、玉皇山为最佳观赏处;明代以后逐渐东移,海宁盐官成为观潮第一胜地(图14)。古人对观潮位置的选择同时受到潮景与交通便利性的影响。由于钱塘江南岸的变动更为频繁,因此杭州城、海宁州的主要观潮点与观潮景观大多位于钱塘江北岸,呈线性分布,处在岸线相对稳定的区域,这一特征也在全景式图像中得以体现。

图14 古代岸线和观潮景观分布示意[19]Distribution of ancient shorelines and tide-viewing landscape of Qiantang River[19]

随着现代钱塘江河口的人工围垦及城市建设,现代北岸观潮所见景象与古代已经大不相同,江中以及南岸的主要山体基本消失在观潮的视野之中。刘禹锡诗曰“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海门[20]140这一地名在观潮相关的诗文中频繁出现,宋代燕肃《海潮论》指出“夹岸有山,南曰龛,北曰赭,二山相对,谓之海门”[21]。江道走南大亹时期,海门两山构建出了山水的夹景空间。总体而言,古代比现代的观潮景致更为丰富,更具天然意味。

2.2 空间形式:临江近观、临江俯瞰与登高远望

计成《园冶》相地篇提出“涉门成趣,得景随形”[22],强调园林的基地地形应具备山水的情趣,景观也应随地势营造。与之相似,观潮景观的经营也着重关注选址与山水的位置关系,充分发挥现有的地形优势,或临江而建,或因山势而建。基于前文分景式图像的分析,对观潮景观实景进行提取并分类。笔者从视觉观景角度出发,根据观潮景观视点与江面的视距和高程,归纳出3种较为典型的观潮景观空间形式:临江近观、临江俯瞰和登高远望,以凸显山水景观空间的特征。

2.2.1 临江近观

此类观潮景观通常临江而建,或在江坝之上,或直接临近水面。人们或在建筑内观潮,或在江坝上开敞的露天地带观潮。观潮时视点与江面的距离较近,高程也较低,因此具有较好的亲水性,便于观赏潮水的细节。乾隆第三次南巡所作《观潮楼纪事》诗曰“前两度临兹,江从楼下流。……从古楼临江,涛观八月秋”[20]27-28,楼下、临江体现了观潮楼(浙江秋涛)与江岸的位置关系。除浙江秋涛属于这一类型(图7)外,还有不少其他观潮景观图像也体现了这一空间特点,如金廷标《弘历钱塘观潮歌诗意图卷》中熙攘的人群在江坝上观潮,马远《松阁观潮图》中人们静坐在江边的水轩内观潮;结合以上绘画图像可绘出临江近观空间示意图(图15)。

图15 临江近观空间示意图及绘画图像示例Sketch map of riverside view space and painting image examples

2.2.2 临江俯瞰

此类观潮景观主体通常为江边的古塔,或建在江边断崖上的楼阁亭台。人们或登塔、或登山,从高处观潮。观潮时视点与江面的距离较近,但高程较高,可俯瞰江面潮水,因此视野更为开阔。沈谦《吴山晓望歌》描写吴山观潮曰“吴山突兀气磅礴,下瞰钱塘水波恶”[20]131-133;严我斯《登吴山绝顶放歌》曰“嵯峨崇观连天高,俯瞰鳞鳞千万井”[20]131-133,其中下瞰、俯瞰均表明吴山观潮景观与江面的视线关系,且与江岸的直线距离较近。

前文分析的吴山大观(图10)、镇海塔(图12)、六和塔(图6)都属于这一类型,此外还有夏圭的《钱塘秋潮图》、袁江的《观潮图》等,均描绘了临江俯瞰的观潮场景(图16)。此类景观可细分为2种营造方式:一是山地型,选择近江的山地作为建筑基面,具有天然的较高高程(图16-1);二是平地型,在平地上通过塔等建筑形式创造出制高点,均能为观赏者提供临江俯瞰的条件(图16-2)。

图16 临江俯瞰空间示意图及绘画图像示例Sketch map of riverside overlooking space and painting image examples16-1 山地型Mountain type16-2 平地型Flat type

2.2.3 登高远望

此类观潮景观通常位于远处地势较高的地方,虽水平距离较远,但通过登高扩大视野,仍能望见钱江潮。观潮时视点与江面的距离较远,高程也较高,虽能望见江面但视线较差,其观赏重点由看潮水转向听潮声,声景成为重要的欣赏内容。清代徐启曾《登智标塔》曰“烟消山影天边列,风动潮声海上来”;清代曹宗载《登东山浮图望潮》曰“遥青遮不断,隐约见瀛洲”[23]。山影、天边、遥体现出东山与江面距离之远,登、望为观潮的动作,瀛洲、潮声为观潮时的所见所闻。前文分析的东山(图4)和韬光观海(图11)属于这一类型,此外仇英《观潮图》也体现了这一空间特征,结合以上图像绘制出登高远望的空间示意图(图17)。

2.2.4 古今对比

对于以上3种空间形式,古今的使用情况并不相同。古代观潮经常受到潮患的侵害,临江的居民和观潮景观都受到威胁;随着现代海塘建设技术的进步,观潮地点选择更加自由灵活,观潮方式更加多样,通过直升机航拍、直播等方式也能身临其境,实现水、陆、空全方位多角度、全程追踪式观潮。因此,人们更愿意选择临江区域的观潮地点,贴近观赏。随着城市的建设发展,古代“登高远望”一类的观潮点因其视线通道受阻,不再可达,在现代已极为少见。

3 讨论

钱塘观潮景观是古代钱塘江两岸人民与自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将自然奇观与人文特色相结合创造出的独特景观,反映了古人的山水审美与精神理念。本研究借助历史图像研究钱塘观潮景观,探讨实景类绘画[24]在钱塘江历史研究中的史证价值。根据表现景致方式的不同将实景类绘画划分为全景式与分景式,前者着重于整体的呈现,后者聚焦于单独的景致。在此基础上探讨观潮景观的空间分布,全景式图像揭示出沿江北岸分布的特征,分景式图像展示出临江近观、临江俯瞰、登高远望3种空间形式。

钱塘观潮景观呈现出有别于园林静观和动观的观赏特点。中国古典园林中的“移步换景”和“步移景异”,是通过视点的变化得到动态的观赏体验;而观潮时的视点是静态的,其动态体验来源于动态的景观本身。钱江潮具有在特定时间朝着特定方向运动的特点,因此观潮视线的动态变化也具有单一时向性,体现出独特的视觉特征。钱塘观潮不同于扬州园林中的动态观赏体验,后者是由“船行”带来运动的视点[25];与庐山观瀑相比,虽同为动态的景观和静态的视点,但钱塘观潮还具有时间和方向上的特殊性,从而体现出钱江潮独特的景观遗产价值。

杭州、海宁两地众多名胜均与钱塘观潮相关,如元代钱塘十景之浙江秋涛[26]、明代海昌八景之沧海寒潮[27]、清代西湖十八景之吴山大观、韬光观海[26],以及六和听涛等。本研究借助历史图像探讨了六和塔、浙江亭(樟亭)、浙江秋涛、吴山大观、韬光观海、凤凰山、玉皇山、海宁盐官(镇海塔)、海宁东山(智标塔)、海宁尖山、西陵等古代主要观潮点及观潮景观,以期形成对钱塘观潮景观的整体性认识。2019年“海宁海塘·潮文化景观”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杭州地区的申遗与保护工作正在持续开展,杭州政协文史委员会曾建议杭州、海宁两地整合资源共同申报[28],因此整体性研究显得尤为重要,钱塘江的风景资源特点和整体线性特征也值得引起重视。钱塘观潮景观兼顾自然与人文因素、关联历史与当代,对古今观潮位置和空间变化的探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文化景观“有机演进”的动态本质[29],对钱塘观潮文化景观的解读,为区域文化景观遗产的研究和保护提供借鉴。

注释(Note):

① 全景式通常采用较高的俯瞰视角表现景致整体;联景式多为横向的手卷,串联起前后各景;分景式聚焦于表现单独的景致。详见参考文献[9]。

猜你喜欢
临江观潮钱塘
将敢“闯”敢“创”作为成长基因 钱塘区打造产才融合示范高地
观潮
临江富水地层城市地下车行系统防渗技术研究与应用
临江、临地铁的深大基坑降水施工浅谈
白居易写诗
男子观潮被卷走后又被拍回岸
汉调二黄“临江而歌”
南有钱塘观潮 北有呼玛开江 民族争艳 玉石增辉
观 潮
赵学敏书法作品《七绝·观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