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笔记教师
霭峰村源自诗仙李白的笔下——磨尽石岭墨,浔阳钓赤鱼。霭峰尖似笔,堪画不堪书。
李太白的浪漫天性似乎也给这里添上了神秘的色彩。
你好呀,这里是乡村笔记。
我们带着20个学生来到了太白笔下的霭峰村,开始了一场奇妙的建筑之旅。
清晨,两位摄影的小姑娘追着太阳的足迹早早就起床了,而我们多六七点起床,比在城市起得更早,也沉下心感受了更多。
老宅前面还有个老屋子,两屋之间的小巷非常狭窄,不过尺余。粉墙上的斑驳印迹是岁月流逝留下的肌理,还有几根闲草长在缝隙之间悠然摇曳着。
詹氏祠堂有着这个村组唯一的天井结构。
天井是古徽州建筑的一大特色,具有排水、采光、通风的作用。由于屋面檐口内朝天井,四周流水从檐口流入明坑,当地称之为“四水归堂”。
五行中,水主财,当地徽商认为水井能“聚财气”“肥水不流外人田”,所以这种建筑设计正是该种想法在建筑上的外化。
细细看来,祠堂石头上的雕花、刻字几乎都被磨平,春联也不复存在,明显已经很久没人来过。
走到老宅,正好詹爷爷在院子晒衣服,他带我们看了旁边另一栋大门紧锁的屋子,他说这栋房子已经有一百多岁了。
在拜访一位军属奶奶家时,孩子们先蹲下来询问奶奶“可以采访不”,才开始他们的问题:“奶奶,你们家是有军人吗?我看墙上挂有光荣家庭的牌子!”
难得见这么多小孩子,原本笑不拢嘴的奶奶一刹那间愣住了,奶奶指了指墙:“我的……那个老伴是的。”停顿颤抖的声音,略微尴尬的神态掩不住对老伴浓厚的思念。
“爷爷真厉害!”奶奶转瞬即逝的情绪,孩子们感知到了,转而终止了话题。
共情,是成长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重头戏来了,20个孩子要在两天半的时间内为老乡们设计并搭建一个凉亭!
勘探、设计、选优、分组,一个个步骤井然有序地进行,前一天的合作给同学们积累了经验,大家多多少少都有了默契。
不过,城乡性的体现可能并不只是我们印象中的二元經济结构,工具的使用也具有城乡性。锯子是乡村的,对于城里孩子来说,那就是破了次元壁的工具——让他们惶惶不知所措。
于是,80多岁的詹爷爷如英雄般挺身而出,带头锯了两三棵竹子,旁边扶着竹子的材料组组长默默记下了步骤和方法。他带领着材料组的同学砍竹,测量,选竹,开始工作!
而其他组暂时没有活儿的,都很自觉地来扶着毛竹。还有平时文文静静的女生也站出来想要尝试,拿着锯子锯起来,那架势特有范儿。
锯竹、劈竹、绑茅草、上顶,一切都在井然有序进行中,大家齐心协力、动力十足,终于伴着日落在夕阳中把主体搭建完成。
聊到今天大家的改变,有个女孩子说:“想到能为詹爷爷和其他路过的人搭建一个凉亭,我就干劲儿十足,一点儿都不怕苦。”
来到乡村,我们内心的触角不知不觉中伸展了许多。
乡村的平静是我们为生命驻足的缘由。
送别的路上,最小的两个弟弟说:“来的时候拼命想走,走的时候又……”
不想走,就来年再聚呀!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愿我们伴着星夜闪闪发光。A7F2C8BF-B95D-4F22-8EC5-0995DAE547A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