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尔·史密斯 周清澜
摘 要:资源枯竭型企业是开发利用非可再生矿产资源的企业发展的必然阶段,能否有效退出并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是一个重大现实问题。对于中国东部大批资源枯竭型企业向中西部资源富集地转移实践背后的管理科学问题,如企业能否转移、如何转移、转向何处、有何效应、效应如何、何以调控等亟须深入探究和系统回答,也形成该著的创新贡献空间。
关键词:资源枯竭型企业;跨区转移;管理科学问题;书评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2.15.029
经济发展中的资源枯竭问题以及资源枯竭型企业的相关问题,不仅是一类全球性的现实难题,而且是一类值得探究的理论前沿问题。经美籍华人张霞博士引荐,与江苏师范大学李存芳教授会面。此前曾阅读过李存芳教授及其团队发表的一些学术论文,很感兴趣。这次欣闻李存芳、李丹萍、王世进三位学者的新著《资源枯竭型企业跨区转移行为及其溢出和胁迫效应》问世,非常高兴。
这部新著由科学出版社于2021年12月出版,共有5篇14章、48万字,是作者完成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的主要成果,是在区域经济发展及其企业战略管理领域中关于“资源枯竭型企业跨区转移行为及其溢出和胁迫效应”的研究成果,对于全球资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意义重大。该著所关注的对象主要是从事矿产资源开发的企业。由于这些矿产资源是经过自然界长达数百万年的地质演变过程而形成的化石,难以依靠现有或可预见未来的自然力补充储量,存在一种可利用周期。因此,从事矿产资源开发的企业,也必然具有一种“开采—增产—稳产—减产—终产”的发展路径。换言之,若是矿产资源开采枯竭,资源型企业必将面对关闭、转型、转移的紧要选择。
在美国、加拿大等国家,为了规避由于矿产资源枯竭而带来的企业和社会的巨大风险,由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对于矿产资源开发常采用“长距离通勤模式”。不到偏远矿区新建居民点,而是依托近处的中心城镇,让家属居住在中心城镇,安排雇员定时定点长距离通勤,轮流上班。在这种模式下企业资源枯竭的相关和善后问题并不是非常突出。正因为如此,对于矿产资源枯竭的相关问题也就注重不够、探究不多,能够产生的研究成果也很少。
而该著围绕资源枯竭型企业能否转移、如何转移、转向何处、有何效应、效应如何、何以调控等亟须深入探究和系统回答的管理科学问题,展开了全面性、系统性的调研,关注的时间跨度有三十年之久,区域跨度有十几个省(市、自治区)之多,产业跨度有石油、煤炭、有色和黑色金属等多种。由于掌握了充分的调查资料,对于管理科学问题的梳理把握和分析研判就有了坚实的基础。应该承认,作为一项管理科学研究能够做出如此之大的实际调研,就有创新的体现。该著基于丰富的调查数据和案例,分析论证了资源枯竭型企业跨区转移行为实施的可行性;从两个不同的视角,运用理论与实证研究方法,探究了资源枯竭型企业跨区转移行为溢出效应、胁迫效应的产生机理、表现强度和影响因素等科学规律。由此,提出了资源枯竭型企业跨区转移行为调控、溢出效应强化、胁迫效应防控的系统性政策启示和建议。纵观全著,可以从以下两个不同视角来审视创新贡献。
1 重点关注并有效揭示中国东部资源枯竭型企业跨区转移行为溢出效应的特征规律
该著研究发现,中国东部资源枯竭型企业的跨区转移行为既存在产业内溢出效应,又拥有产业间溢出效应,而且这类溢出效应也受到一些特定因素的影响。
1.1 揭示存在的产业内溢出效应
中国东部资源枯竭型企业的跨区转移行为,通过示范模仿渠道和竞争优化渠道形成产业内溢出效应。这类企业在长期的运营过程中对于资源开发技术和管理创新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发投入,当转移进入中西部资源富集地后很容易形成一种“先进技术、科学管理、有效经营”优势,给当地同行企业带来了显著的示范作用,促进当地同行企业模仿行为的强化和边干边学行为的形成,即产生了溢出效果。或者说,中国东部资源枯竭型企业在生产技术和管理方面的高效率,经由示范模仿渠道促进了中西部资源富集地同行企业运营效益的上升,即中国东部资源枯竭型企业技术与管理的效率越高,中西部资源富集地同行企业的运营效益上升越快。同时,这类企业的跨区转移形成了对中西部资源产业市场的渗透作用,引发了当地同行市场竞争结构的变化,使原有的市场竞争强度明显增加,给当地同行企业带来更强的竞争压力,促进当地同行企业改进管理模式,调整资源配置,增加研发投入,或者被迫开展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由此有效地推动了当地同行企业资源开发技术与运营管理能力、竞争优势和经营绩效的提高。不仅如此,还会反过来产生对于转移进入企业的竞争压力,使得转移进入企业不得不加速管理模式的改进,持续进行资源开发技术与运营管理的创新或者采取引进更为先进的技术和管理,进而形成了更高层次的溢出。换句话说,中国东部资源枯竭型企业在生产技术和管理方面的高效率,经由竞争优化渠道促进了中西部资源富集地同行企业运营效益的上升,即中国东部资源枯竭型企业的市场渗透能力越高,中西部资源富集地同行企业的运营效益上升越快。
1.2 揭示存在的产业间溢出效应
由于这类企业转移进入中西部资源富集地后,自然參与当地的产业分工并嵌入当地产业链,会同当地各类相关企业一起结成投入产出关系,也带来一类技术和管理的新差距,迫使当地产业间关联企业不得不进行技术和管理的改进、创新,相应地促进了自身管理水平、产品质量、生产效率和经营效益的上升,即形成了产业间溢出效应。而对于这两类不同的溢出效应的强度差异,该著研究认为产业间的溢出效应强度明显低于产业内的溢出效应强度。分析其根本原因在于资源产业的本质决定了产业关联性相对较弱,而产业专门性相对较强。
1.3 揭示政府科技项目资金投入对于溢出效应的强化作用
中西部资源富集地政府的科技项目资金投入对于东部资源枯竭型企业跨区转移行为产业内、产业间溢出效应及其当地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都有显著的强化作用。政府的科技项目资金投入对于当地企业形成产出的乘数效应,以及人才引进、技术和管理创新投入的杠杆效应,提升了当地企业创新产出的边际贡献率,促进了当地企业学习、消化、吸收、集成和再创新能力的增强。换言之,中西部资源富集地政府的科技项目资金投入在实现与当地企业自身研发资金投入和人力资本储备有机结合时,对于东部资源枯竭型企业跨区转移行为溢出效应的强化作用大于挤出作用。
1.4 揭示溢出效应的主要影响因素
东部资源枯竭型企业跨区转移行为溢出效应的形成主要受到“市场化程度”“产业发展水平”“地方政府干预程度”和“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四类制度环境因素的影响。它们的影响方式显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市场化程度”的上升能显著地促进溢出效应的发挥,“产业发展水平”的影响趋向存在一个阈值,当“产业发展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时,对于一般层次溢出效应的促进作用出现下降,期待更高层次的溢出效应;不仅如此,“市场化程度”比“产业发展水平”的影响效能更强。“地方政府干预程度”的增强会抑制溢出效应的发挥,“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的变化会以“倒U”型趋向影响溢出效应的发挥,对其施行全面、规范、科学的保护,会促进溢出效应的发挥,而一旦保护失当,甚至出现滥用,则会抑制溢出效应的发挥;不仅如此,“地方政府干预程度”比“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的影响效能更强。
2 重点关注并有效揭示中国东部资源枯竭型企业跨区转移行为胁迫效应的特征规律
该著研究认为,中国东部资源枯竭型企业跨区转移行为胁迫效应的产生和程度是胁迫强化流与胁迫弱化流交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而且这类胁迫效应也受到一些特定因素的影响。
2.1 厘清存在的胁迫强化流
随着矿山建设、掘进、回采、选矿和冶炼的进行,会在一定程度上损伤地表土层和植被,破坏地层结构和地下水系,释放地下资源中的烃类气体,排放可能含有一些重金属元素的地下矿床水、选矿和冶炼产生的废水,矸石和矿渣等固体废物,以及粉尘等物质,污染土壤、地表及地下水体、大气,并威胁到自然环境的维持功能、调节功能和净化功能,形成对于中西部资源富集地自然环境功能胁迫的强化流。换言之,中国东部资源枯竭型企业转移进入规模越大,产生土地塌陷、固体废物、废水、废气和粉尘的数量越多,对于自然环境功能胁迫的程度越强。
2.2 厘清存在的胁迫弱化流
作为资源开发的收益主体,相关政府和企业,分别运用各自专项资金,分工负责,采取物理、化学和生物技术措施,通过污水净化、植被恢复、微生物和化学修复、土地复垦、自然景观重建等具体途径,使矿区受损环境部分或全部恢复,也就形成一种自然环境胁迫的弱化流,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对自然环境的压力。换言之,相关政府和企业的环境修复投资规模越大,这种自然环境功能胁迫的程度越低。不仅如此,这类胁迫的正向强化流作用高于负向弱化流作用。它不仅揭示了中国东部资源枯竭型企业跨区转移行为,既具有一般的经济活动对于中西部资源富集地环境输入污染的特性,又具有自身从事资源开采对于中西部资源富集地环境破坏的本质,形成环境胁迫的双重压力,还揭示了塌陷区整治、土地复垦、植被恢复、污水净化等环境修复工程实施的显著滞后性。
2.3 厘清胁迫强化流与弱化流作用对比的省际差异
该著进一步研究发现,这类胁迫的强化流作用与弱化流作用对比的省际差异较大。如中国山西省土地塌陷、固体废物、废水、废气和粉尘五项胁迫指标都最为突出,陕西省土地塌陷、固体废物和粉尘三项胁迫指标都较为明显,贵州省废水、废气和固体废物三项胁迫指标都较为明显。这不仅体现了不同省区自然环境功能胁迫程度的差异,还反映了不同省区的资源禀赋、地层结构、承接转移企业投资规模和开采方式的差异,并揭示了不同省区环境修复工程实施针对性和有效性的差异。
2.4 厘清胁迫效应的主要影响因素
同时发现,东部资源枯竭型企业跨区转移行为胁迫效应的形成主要受到“环境规制”“项目规模”“项目环保投资水平”和“项目发展方式水平”四类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对于企业跨区转移行为胁迫效应的作用强度排序有着一定规律性。“项目环保投资水平”的影响强度最低,“项目发展方式水平”的影响强度稍高,“项目规模”的影响强度较高,“环境規制”的影响强度最高。
显然,这些研究成果对于资源枯竭型企业的转移战略,乃至资源型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选择,对于中国各级政府助力资源枯竭型企业转移的政策,乃至资源型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引导等方面的现实意义非常重大。而且,对于我们美国,乃至其他各国的资源型企业战略管理和区域经济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参考和实践启示。
应该指出,这是一部问题导向鲜明、调查资料充足、研究视角新颖、结构逻辑严谨、研究方法丰富、理论创新显著、应用价值较高的关于中国资源型企业发展战略,以及区域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方面的新著,值当研读。从笔者作为一名长期从事经济与管理科学研究的学者而言,该著为我们的相关研究提供了科学基础和重要借鉴。因而我乐意向所有对资源经济与区域发展的未来和我们面临的挑战感兴趣的人真诚地推荐该著。
参考文献
[1]Mills A,Phadke A,Wiser R.Exploration of resource and transmission expansion decisions in the western renewable energy zone initiative [J ].Energy Policy,2011,39(3):17321745.
[2 ]吕涛,聂锐,刘玥,等.西部能源开发利用中的产业联动战略研究 [J ].资源科学,2010,32(7):12361244.
[3 ]李存芳,李丹萍,王世进,等.资源枯竭型企业跨区转移行为及其溢出和胁迫效应 [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21.
[4 ]陈红,刘东霞.资源型企业低碳创新行为驱动研究——基于涉煤企业的多案例扎根分析 [J ].软科学,2018,32(8):6367+97.
[5 ]罗世兴,沙景华.加拿大矿业企业社会责任管理及启示 [J ].资源与产业,2014,16(2):2731.
[6 ]李存芳,董梅,王青,等.资源枯竭型企业跨区转移行为外溢效应与胁迫效应的研究进展 [J ].经济地理,2017,37(3):106112.
[7 ]朱佩枫,周德群,王群伟,等.技术差距对煤炭企业跨区直接投资技术溢出的影响 [J ].中国软科学,2009,(11):147153.
[8 ]于立宏,王艳,陈家宜,等.考虑环境与代际负外部性的中国采矿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研究 [J ].资源科学,2019,41(12):21552171.
[9 ]Long R Y,Chen H,Li H J,Wang F.Selecting alternative industries for Chinese resource-based cities: Based on intraregional and interregional comparative advantages [J ].Energy Policy,2013,57(6):8288.
[10 ]杨萍,王婷婷.资源型城镇基于产业共生开展循环经济的问题研究——以昆明东川区为例 [J ].经济问题探索,2011,(4):126130.
[11 ]Dong S C,Li Z H,Li Y,et al.Resources,environment and economic attern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odes of the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J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2015,6(2):6572.
[12 ]Cunfang Li,Danping Li,Mei Dong.The spillage effect of the transfer behavior of coal resource-exhausted enterprises 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jects [J ].Resources Policy,2019,62:385396.
[13 ]万伦来,刘福,郭文慧,等.煤炭开采对生态系统功能的胁迫作用:模型·实证 [J ].环境科学研究,2016,29(6):916924.
[14 ]Cunfang Li,Bo Zhang,Yongzeng Lai,et al.Does the trans-regional transfer of resource- oriented enterprises generate a stress effect? [J ].Resources Policy,2019,64:101524.
[15 ]Bohac J,Lipton J.Environmental impact of the coal industry and resource equivalency method for environmental damage with ecological indicators [J ].Springer Netherlands,2015,33(4):176179.
[16 ]Bian Z F,Lu Q Q.Ecological effects analysis of land use change in coal mining area based on ecosystem service valuing: A case atudy in Jiawang [J ].Environmental Earth Sciences,2013,68(6):16191630.
[17 ]李丹萍. 金融和保险中动态均值-方差问题的均衡策略选择 [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21.
[18 ]Sezgin Z.Ecological modernization at the intersection of environment and energy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ergy Economics and Policy,2013,3(5):93101.
[19 ]Cao X.Policy and regulatory responses to coal mine closure and coal resources consolidation for sustainability in Shanxi,China [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17,145:199208.
[20 ]Kesidou E,Demirel P.On the drivers of eco-innovations:Empirical evidence from the UK [J ].Research Policy,2012,41(5):862870.
[21 ]Obidzinski K,Dermawan A.Pulp Industry and environment in indonesia:Is there sustainable future? [J ].Regional Environ-mental Change,2012,12(4):961966.
[22 ]Day J,Cai L P.Environmental and energy-related challenges to sustainable tourism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orld Ecology,2012,19(5):379388.
[23 ]Norgaard R B.Ecosystem services: From eye-opening metaphor to complexity blinder [J ].Ecological Economics,2010,69(6):12191227.
[24 ]李存芳,王梅玲,張晓旭,杜沈悦,张博.东部资源型企业与西部资源富集地系统耦合研究 [J ].管理评论,2020,32(10):8394.
[25 ]Chakraborty D.Does pollution haven hypothesis holds good for India? Evidences from cross-state FDI inflow patterns [R ].Working Paper,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