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义 李娜
“双莱”一体化发展,产业支撑是关键,只有产业兴旺才能吸引人才、集聚人力资源、缓解人口流失和老龄化趋势。
在青岛、烟台两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莱西、莱阳两地于2019年开始谋划一体化发展,2022年1月19日,山东省发改委印发《莱西莱阳一体化发展先行区建设实施方案》,将“双莱”一体化发展先行区定位为胶东经济圈新的增长极、县域同城化发展典范、“两山”基地建设样板、国家城乡融合标杆。2022年4月8日青岛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将莱西莱阳一体化发展先行区与中日韩地方经贸合作先行区、胶东滨海科创大走廊并列提出共建要求,凸显了青岛市委市政府对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视。
莱西、莱阳两市资源禀赋相似,产业协同条件丰足,历史文化没有隔阂,与国内其他地区相比一体化发展具有天然的人文地理优势。另一方面,“双莱”一体化也面临三大挑战。
地区经济中心城市支撑拉动力度不够
珠三角有深圳、广州两个经济体量3万亿元左右的中心城市,长三角地区有經济体量过4万亿元的上海,京津冀地区北京的经济体量也达到了4万亿元以上,上述一体化区域的经济中心位列我国经济发达城市的前四位,无论产业升级溢出还是人才流动溢出都能够辐射拉动周边地区,带动周边地区的一体化发展,而苏州、无锡等地县域经济的迅猛发展,更大程度上也是上海拉动所致。
而“双莱”周边最大的经济中心青岛GDP为1.4万亿元,烟台还远未达到1万亿元,青烟两市目前都正处于把“蛋糕”做大阶段,对周边地区的溢出和拉动效应相当微弱,其它城市如潍坊、威海经济总量更为薄弱。另外,胶东半岛经济中心城市不仅经济总量与另外三个地区相差甚远,而且经济增长速度也有不少差距。
周边经济中心城市虹吸效应比较明显
尽管“双莱”地处胶东半岛腹地,交通条件便利、公路铁路网密布,但其他地区经验表明,交通便利更多的是带来周边经济中心城市的虹吸效应,从莱西市、莱阳市10年间GDP变化情况看,虹吸效应相当明显。
2010年青岛市GDP实现5666.19亿元,其中莱西市393.9亿元,占青岛全市的6.95%;到2020年青岛全市GDP实现12400.56亿元,其中莱西市为551.87亿元,占青岛全市的4.45%,10年间GDP占比下降了2.5个百分点。2010年青岛全市人均GDP为7.42万元,莱西市5.36万元,为青岛市的72.24%;2020年青岛全市人均GDP为12.27万元,莱西市7.67万元,为青岛市的62.51%,年均下降近1个百分点。
2010年烟台市GDP实现4358.46亿元,其中莱阳市312.83亿元,占烟台全市的7.18%;到2020年烟台市GDP实现7816.42亿元,其中莱阳市为443.99亿元,占烟台全市的5.68%,10年间下降了1.5个百分点。2010年烟台全市人均GDP为6.69万元,莱阳市3.57万元,为烟台市的53.36%;2020年烟台全市人均GDP为11.19万元,莱阳市5.26万元,为烟台市的43.87%,同样年均下降近1个百分点。
人口持续萎缩 老龄化日趋严重
对照2010年和2020年的第六、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可以看出,10年间莱西、莱阳人口分别萎缩了4.02%和9.52%,而两地所属的青岛、烟台两市人口总量分别增长了15.57%和1.92%。
同时,莱西市60岁以上、65岁以上人口所占比重分别从2010年的16.72%、11.71%,增加到了2020年的25.16%、17.88%;而青岛市仅仅从2010年的14.75%、10.26%增加到了2020年的20.28%、14.20%。莱阳市60岁以上、65岁以上人口所占比重分别从2010年的16.97%、11.77%分别增加到了2020年的26.57%、18.44%;而烟台市则从2010年的17.01%、11.46%增加到了2020年的25.68%、11.46%。
这充分说明了莱西、莱阳乃至烟台市老龄化情况远比青岛市严重。再从劳动力适龄人口看,莱西市15-59岁人口所占比重从2010年的69.03%下降到了2020年的60.43%,莱阳市15-59岁人口所占比重从2010年的71.17%下降到了2020年的61.12%,几乎每年下降一个百分点。烟台市也同样存在此类情况,15-59岁人口所占比重从2010年的72.02%下降到了2020年的62.22%。只有青岛市15-59岁人口所占比重从2010年的71.81%下降到2020年的64.31%,结合青岛市常驻人口10年内增加了15.57%,可以看出青岛市对周边地区人口的虹吸效应相当显著。
如果再对比分析莱西、莱阳两地与青岛、烟台两市的人口素质,从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看,莱西、莱阳分别为9.67年、9.64年,仅比青岛的10.83年、烟台的10.38年相差一年左右。但从每十万人中大学文化程度人口看,莱西、莱阳分别为10420人、9902人,远低于青岛的22551人、烟台的16572人,人口素质差距很大。
尤其是,莱阳本是胶东半岛一个明星县和经济重镇,在半岛地区的县级单位中无论产业经济还是社会影响都是首屈一指,曾是山东省拥有大中专院校最多的县级区域。近十几年人口萎缩如此显著,不仅与莱阳自身发展缓慢有关,也与一些客观原因分不开,如人员庞大的驻扎莱阳的各相关单位已经迁出,在半岛高等教育中有较大影响力的莱阳农学院已迁往青岛变身为青岛农业大学,其他的如山东中医药专科学校已迁往烟台牟平办学,莱阳师范学校也已迁往烟台与蓬莱师范学校合校成为鲁东大学初等教育学院。
如何破解这些难题?
第一,在强化“双莱”的内部协调一体发展的同时,加大外部支持力度。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周边经济中心城市对胶东半岛腹地的虹吸效应相当明显,仅仅依靠“双莱”自身实现一体化的高质量发展存在很多困难。因此,不仅青岛、烟台两个城市需要尽快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支持,省级层面也要出台财税支持等政策。可以由青岛、烟台两市设立专门的扶持基金,给予税收优惠、返还等政策,支持两市产业转移优先落户“双莱”地区,这不仅是用政策手段强化经济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的支撑作用,也是抑制经济中心城市虹吸效应的必要措施。
第二,应着重从推动产业集群一体化发展入手,既要做大做强传统产业,也要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双莱”一体化发展,产业支撑是关键,只有产业兴旺才能吸引人才,集聚人力资源,缓解人口流失和老龄化趋势。一是从“双莱”一体化发展的整体规划出发,依据两地的产业比较优势,明确两地的产业分工和定位,实现相关产业互补和错位发展。二是针对目前存在的产业同构导致要素效率低下的情况,鼓励“双莱”区域内相关产业的企业兼并重组,实行人力、资本、市场等资源集约利用,加快形成优势产业的规模集聚效应,为“双莱”构建优势产业集群创造有利条件。三是要在“双莱”一体发展的空间上,以优势产业集群的发展和升级作为重要载体,推进相关企业形成链接发展,通过造链、强链、延链、补链条等途径,打造“双莱”地区的特色产业链。
在传统产业方面,莱西、莱阳两地一直是胶东半岛乃至山东省的农副产品加工大县,与畜牧业相关的规模较大加工业龙头企业众多,如莱西拥有青岛万福、青岛九联、青岛雀巢、青岛宜品乳业等,莱阳有龙大肉食、春雪食品等。与种植业相关的规模较大加工业龙头企业也为数不少,如莱西拥有青岛东生、青岛佳德、青岛浩丰等,莱阳有鲁花食品等。同时两地也是特色农业生产大县,相关农产品具有较强的地域特色。在发展传统产业上,两地政府可以形成合力打造千亿级的农业产品加工集群和百亿级的温带水果产业集群,这也是双莱乡村富民产业优势所在。
在发展新兴产业方面,目前“双莱”地区都在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制造产业,已有北汽、山东汽车制造等整车企业及几十家规模不一的零部件制造企业,具有打造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基础条件。莱西、莱阳两地可以以此为突破口,多渠道、多措施尽快打造出具有较高技术水平和较强竞争力的新能源企业产业链。
第三,發挥好开发区的平台作用,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充分融入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青岛片区和RCEP东亚自贸区。莱西经济开发区于1992年经山东省政府批准设立,2021年在全省160个开发区中列第41位。近几年发展了新材料、健康食品、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智能制造等主导产业,重点发展了高端食品、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制造和生物医药等业态为主的产业集群。莱阳经济开发区同样成立于1992年,近几年重点发展了新能源汽车和装备制造业、高端化工、食品加工等产业。两地开发区处于青岛、烟台、潍坊、威海四个城市的轴心位置,拥有高速铁路、普通铁路、高速公路、国道、省道等四通八达的交通网,靠近青岛、烟台机场和青岛、烟台、威海港,拥有明显的区位优势。要充分发挥好开发区的平台作用,结合两地产业基础,细化优势产业分类,提高引进外资的专业化水平、精准化招商水平,基于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开展有针对性的招商,形成竞争力较强的多个产业集群,提升产业总体发展水平,实现一体化的高质量发展。
第四,要坚持科技创新引领。“双莱”地区不仅是半岛腹地的经济洼地,也是人才洼地。信息时代下,科技进步贡献率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质量的主要标志,科技创新在引领发展中的作用已越来越突出。“双莱”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一方面要继续加大力度推进“双招双引”,另一方面也要突破常规、协同整合两市人才资源,通过招标攻关、寻求省市层面智力支持等方式,充分发挥人才活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集群协调发展。
(作者王义单位系中共青岛市委党校,李娜单位系中共莱西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