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璞
我是小小一粒盐,专门调控舌尖上的美味,小伙伴们一定不陌生。那啥,要不我整点儿新鲜东西,就让我背后的“家乡”出来照个面——
盐湖高颜值有内涵
首先出场的盐湖是我的“原生家”之一。当盐矿伴随内流河进入湖泊,便会在多风少雨的特殊气候里形成盐湖。由于盐分浓度有别、所含有机物不同、各种微生物共生等诸多原因,盐湖表面往往呈现五颜六色的状貌。我国有1500多个盐湖,它们不只爱打扮,还个顶个的有内涵呢。
就说位于青藏高原的“大块头儿”察尔汗盐湖面积达到5856平方公里,盐矿藏量足够全球人口吃上1000年。察尔汗盐湖是典型的“壮汉”:富含金属元素,拥有结实的盐钟乳石以及厚实的盐层。1954年,人们以盐层为基石修建青藏公路时,有位“好奇宝宝”尝了一口湖边的盐晶体,结果被辣得直吐舌头一原来,这些盐富含氯化钾。氯化钾可是合成钾肥的原料之一,从此以后,中国彻底摘掉了“贫钾国”的帽子,察尔汗盐湖为粮食生产贡献了一臂之力。
再说位于山西河东地区的运城盐湖吧,古时叫作“解池”,也被誉为“母亲湖”。由于盐资源丰富,这里曾是中原各部族的必争之地一盐是人们日常的必需品,某种意义上,有了盐就有了一切啊!传说黄帝打败蚩尤、炎帝之后,华夏一族在此开启“种盐”事业:夏日炎炎,艳阳当头,南风大作,从解池引水至盐洼生出盐花;从唐代起以淡水搭配卤水生盐,如此更能借助水温差析出盐里的杂质;现如今,这湖边的盐场早已普及了机械化生产装备,可勤劳智慧的“盐精神”并未消逝哟。
“煮海熬波”取海盐
你可能不禁感慨:这陆地上的盐矿总归有限,与其争来争去,干吗不奔向那辽阔的大海找盐去?巧得很,古人也这么想,于是乎,他们一边想方设法采集海盐,一边在海岸线上安家落户。这些个因盐而起的城镇,算是我的又一个“本家”吧,比如说东部沿海的江苏盐城。
汉武帝曾在淮南设置盐渎县大力发展海盐产业。那会儿,人们在海边刮取咸土,然后注水煎煮成卤水,继而从中提取出海盐并供往全国各地——所以,盐渎县是盐城市的前身,而这个取盐的过程正是神奇的“煮海熬波”啦。再往后,黄河夺淮入海,入海口的泥沙不断沉积迫使海岸线日益扩大,盐城离海越来越远。今天的盐城转型成陆路与航空的交通枢纽。不过千变万变,古老的盐场依旧运转:机械抽取海水、薄膜浓缩海水、脱水机提纯卤水……现代技术赋予其全新的生命力。
喷发吧!“盐井”
不瞒大家,我还有个比较年轻的“新家”——盐井。所谓盐井,自然不同于盐湖、盐海这样的天然盐源地,它们是人们在盐矿藏所在地上开凿而出的卤水井。
最有代表性的盐井非四川自贡莫属。这座西南小城坐拥两大盐井:东边盐场上的卤水可以自行喷出,是谓“自流井”;西边盐场所生产的白盐质量上乘,从前归于宫廷贡品系列,故得名“贡井”。俩盐井“手牵手”产盐,犹如同胞兄弟般同心同力,“自贡”因而名声在外。更值得称奇的是,这里的地层中还含有大量的天然气,用于盐卤熬煮再好不过。有这种给力的燃料助阵,自贡盐井如虎添翼,盐产量供应
四里八乡不在话下。为了方便盐的运输,人们又在崇山峻岭间凿出一条条盐道,这些盐道连接四面八方,真像一条条本领高强的陆上“大运河”呀。
……
好吧,我这小小的盐粒儿的确貌不惊人,可我背后的“盐家”当真家大业大!科技的风火轮转转转,我們盐家族从未停止前进的步伐。盐洼、盐田、“盐肥”、“盐电池”……只有你想不到,没有盐做不到。谁还说盐只是用来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