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运芳
一名语文教师,如果不热爱自己从事的工作,不热爱自己的工作对象,就不能充分利用語文课的优势,充分展示语言文字的魅力,从而引导学生生动活泼地得到发展。而一名学生,如果对语文课感到索然无味,就不能很好地理解祖国的语言文字,也就很难提高自己的说话和作文能力。情感的作用不言而喻。所以,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学习积极情感的培养是语文教师一项重要的任务。
一、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
教师以饱满振作的精神状态出现在学生面前,或者慷慨陈词,或者生动讲解,或者循循善诱,使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融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情感,这是上好语文课的关键。
1.巧编导语。“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一走上讲台,首先应注意的是学生课前的精神状态。课题导入是个突破口,导语讲得好,就会像个大磁铁,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如教《惊弓之鸟》,我以讲故事的形式导入,当讲到“更赢不用箭,只一拉弦,弦响,大雁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就掉下来了”时,学生竟然乐得笑出声来。可见学生对学习本课已进入角色,学习的情感被激发起来了。
2.巧设问题。学生的情感很容易被激发出来,也容易回落,而学习是一个持续性的认知过程,不是靠一时的情感冲动就能完成的,需要不断克服困难,锐意进取才能达到目的,所以应该注意珍惜、维持和发展被激发起来的积极情感,学生的情感往往是以教师引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为原动力的,而这种原动力是引起他们情绪共鸣的基础,它能激发学生高昂的情绪。于是,我凭借教材特点,找准课堂训练点,采用设疑、引趣等方法,创设问题,将课文的重难点巧妙揭示给学生。
3.加强朗读。朗读是一种眼、口、耳、脑并用的综合训练,有利于学生的情绪调动,是培养情感的绝妙媒介,能准确领悟文章的感情。如教《帐篷》一文,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读出诗的节奏感,读出建设者的豪迈情怀。
二、感受语言文字的情趣
课文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范文。小学生年纪小,自觉性差,教师要善于从情趣上去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他们学好语言。
1.从总体上感受。《赵州桥》首先体现的是一种文明、一种自豪,让人有一种发自肺腑的“爱”。带着这种赤诚的爱去感受作者是怎样描绘出赵州桥的雄伟、坚固,美观和设计上的两个特点。这些内在的美,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领会,使其爱学、乐学。
2.从语句上品味。品味欣赏是情感的操练,它可以增加情感的广度,教学中教师要采用丰富多彩的语言。首先要学会比较,《我爱故乡的杨梅》描写的是杨梅,是大家所熟悉的,那么你能细致贴切地描绘出杨梅果的形状、颜色、味道吗?请欣赏课文的描写:形——圆,桂圆大小;色——淡红一涤红—黑;味——又酸又甜。让学生透过语言文字感知杨梅树、杨梅果的外形美,使审美的情感得到升华,从而品味出词句的意思。
三、领会文章的道德情感
教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文以载道”是语文学科的重要性质。因此,教学中要善于挖掘课文中的思想内容,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感。如学习《雷雨》,要引导学生去体会助人为乐的精神;学习《〈雷锋日记〉二则》,要引导学生去理解共产主义战士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怀;学习《爱迪生》,让学生感受科学家顽强拼搏的献身精神。总之,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可塑性强的特点,借助生动的教材,点燃学生思想火花,激发学生的情感,努力营造一个思想活泼,充满蓬勃生机的课堂,使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
语文教学要讲究文学性、趣味性的统一,要有情绪、情趣、情感因素的参与,教师情感的投入,学生积极情感的培养是上好语文课的必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