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粽子,赛龙舟,喝雄黄酒,挂蒿草、艾叶……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在全国各地有着丰富多彩、风格各异的民间风俗,家乡的端午节习俗你还記得多少?下面跟小编一起走进文学名家的文章里,品一品他们笔下别有风味的端午节吧!
沈从文:湘西小镇有热闹的赛龙舟和捉鸭子
端午日,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任何人家到了这天必可以吃鱼吃肉。大约上午11点钟左右,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饭。把饭吃过后,在城里住家的,莫不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河街有熟人的,可到河街吊脚楼门口边看,不然就站在税关门口与各个码头上看。
河中龙船以长潭某处作起点,税关前作终点,作比赛竞争。因为这一天军官、税官以及当地有身份的人,莫不在税关前看热闹。划船的事各人在数天以前就早有了准备,分组分帮,各自选出了若干身体结实、手脚伶俐的小伙子,在潭中练习进退。
赛船过后,城中的戍军长官,为了与民同乐,增加这个节日的愉快起见,便派士兵把30只绿头长颈大雄鸭,颈脖上缚了红布条子,放入河中,尽善于泅水的军民人等,自由下水追赶鸭子。不拘谁把鸭子捉到,谁就成为这鸭子的主人。于是长潭换了新的花样,水面各处是鸭子,同时各处有追赶鸭子的人。
沈从文是湖南凤凰县人,在其代表作《边城》中,就有对湘西小镇端午节风俗人情的精彩描写。妇女、小孩子端午节要穿新衣,额角用雄黄蘸酒画“王”字,吃鱼吃肉,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军民自由下水捉鸭子……沈从文在《边城》中的短文《端午日》中,描写了极为热闹的端午节场面,展示了茶峒人同庆端午的淳朴民风。
丰子恺:嘉兴雄黄写“王”和蜘蛛煨蛋
“我幼时看见我乡家家户户如此,所以我画如此。岂知这办法只限于某一地带,又只限于我幼时,现在大家懒得行古之道了。许多读者不懂这‘王’字的意思,也挺难怪的。”丰子恺如此感慨。
在嘉兴过端午,雄黄用处颇多。人们把一包雄黄放在一大碗绍兴酒里,调匀后再拿到每间屋的角落里去,用口来喷。剩下的浓雄黄,一些拿来写“王”字,一些拿来塞在孩子的肚脐眼里,做消毒之用。
端午这天,儿童还要佩戴“老虎头”这一饰品。染坊店里的人一大早便忙于制造“蒲剑”:向野塘采许多蒲叶来,选取最像宝剑的叶,加以剑柄,在正午时和桃叶一并挂在每个人的床上。此外还有“打蚊烟”和“蜘蛛煨蛋”。
“蜘蛛煨蛋”听上去颇为怪诞惊悚,做法也相当复杂:“买许多鸡蛋来,在每个的顶上敲一个小洞,放进一只蜘蛛去,用纸把洞封好,把蛋放在打蚊烟的火炉里煨。煨熟了,打开蛋来,取去蜘蛛的尸体,把蛋给孩子们吃。”
在《端午忆旧》这篇文章的开头,丰子恺写了件趣事:在他写民间生活的漫画里,门上往往画个“王”字。有一次,在丰子恺的画展上,有人重金订一幅这类的画,还特别关照会场司订件的人,请丰子恺在门上写一个“李”字,因为这人姓李。殊不知,门上写“王”是丰子恺家乡浙江嘉兴的端午习俗之一——在端午日正午,要用雄黄酒在门上写个“王”字。
苏童:怀念祖母在我脖颈上挂“小脚粽”
春天的时候我祖母还坐在后门空地上包粽子呢。有一只洗澡的大木盆装满了清水,浸泡着刚从湖边苇地里劈下的青粽叶,我家屋前屋后都是那股凉凉的清香味。我走过去把手伸进木盆,挨祖母骂了,她不让人把码齐的青粽叶搞乱了。
我们白羊湖一带的人都包“小脚粽”,大概算世界上最好看最好吃的粽子。祖母把雪白的糯米盛在四张粽叶里,窝成一只小脚的形状来,塞紧包好,扎上红红绿绿的花线。有一只粽子挂到我的脖子上了,我低头朝那只粽子左看右看,发现祖母包的粽子一年比一年大,挂着香喷喷、沉甸甸的。
苏童深情回忆起了祖母去世前不停地包粽子的往事,祖母贫苦一生,留给孩子的东西,也不过是一捆一捆的旧粽叶,挂在门楣上沙沙沙地响。但是祖母对孩子的爱像粽子那样沉甸甸的,永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