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全红
儿子今年初一,在学习和生活上都属于比较自律的孩子。但是最近半年有点儿对短视频着迷,吃饭的时候总愿意打开手机边看边吃,这样是不利的。今天早饭时,又想去拿手机,我劝他告别看视频,精力集中吃饭。他还是克制了自己,但是明显看出一副不开心的样子。我知道儿子喜欢车,从更小的时候就多次开心地说过将来买个大越野带着爸爸妈妈出去玩儿。于是,为了调节一下儿子目前不开心的情绪,我没话找话地问了一句:“儿子,你将来挣了钱先买个大汽车哈,带着爸爸妈妈去哪里呢?”“去海边,可以买个房车,嗯,估计得攒10年钱……”我看儿子一下子就从不开心转为开心,哎,毕竟是个孩子,变脸比翻书还快。
“到大学,你就可以谈个女朋友,还可以带回家来,你喜欢的女孩子我肯定也喜欢。”我真是自找没趣,本以为找一些孩子感兴趣的话题,把天继续聊下去,没想到儿子的脸由晴转阴,我赶紧又加了一句,“其实,上大学后,假期你就可以和同学们一起去旅游,愿意去哪里玩儿就去哪里玩儿。”“你烦不烦,别说了行不?”我一时语塞,顿感自己话多了,赶紧喝完碗里的粥离开饭桌回到自己屋里。
几分钟后,我听儿子也放下碗筷去了自己的书房,而且关上了门。之前,我和儿子之间有了不愉快,过三五分钟他自己就把情绪调整好,然后主动找我来和解。可是,今天他却没有,我一边刷着碗筷,一边反思自己刚才的话语:“唉,跟这么单纯的儿子讲啥大学谈女朋友的事呢!”
我想起两件与此有关的事件,一个是在我上高中的时候,一个经常去我家聊天的我父亲的好朋友,有一次当着我的面说将来我不读书了给我介绍一个好小伙,甚至提到了谈婚论嫁之类,反正当时我对那个人和他说的话反感至极,那种厌恶的情绪至今回想起来还特别清晰。另一件事,是我负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后,有个高二年级班主任说感觉班里学习氛围不太浓厚,有些学生有青春期异性交往过密的苗头,希望我去班里给孩子们讲讲男女生如何正常交往的问题。我当时想传递给孩子们的一个观念就是:青春期对异性同学有好感是正常的,但是要把一切念头都转变成积极情绪,转化成为成长动力。但是,那一节课,我一直关注到前排的一两个小女生在上课时流露出的不屑一顾的表情,似乎很疑惑地在向我发问:“老师,您讲这些干什么,我不喜欢听。”也就是从那一刻,我笃定了一个观念——青春期性教育应因人而异,不适合普遍开展。而且这一观点至今未变。
刷完碗筷,我觉得今天我得给儿子一个台阶下。正好他早读的英语书还放在饭桌上,我拿起来推开书房门,儿子看我进来没有太多表情。我假装来放书,摸了摸他的头问:“儿子,是不是刚才妈妈说了你不喜欢听的话?”他点点头没说话,我知道他早已经感受到了和解的气氛。“让我猜猜,是不是妈妈说什么谈女朋友的事让你烦了?”他又深深地点点头,虽然眼睛一直盯着书本,我知道他感受到了我对他的理解。我继续跟他解释了我对这个问题的想法和曾经不恰当的做法,最后他开心地对我说:“妈妈,你出去吧,我早就没有不开心了。”
有时候,我们做大人的以为孩子感兴趣的话题,可能作为某个成长阶段的孩子真的不感兴趣,甚至对大人的多事很反感,尤其是对于一个情窦未开的青少年不要過早地谈男女感情的话题,个体情感认知的发展是一个自然成长的过程。
编辑/王语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