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群,刘 基 伟,刘 涛
(1.中国林业生态发展促进会生态发展研究院,北京市 100013;2.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北京市 100732;3.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北京市 102488;4.河北科技大学经管学院,河北石家庄 050018)
经济社会发展、科学管理以及人才资源开发利用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至关重要。同时,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对外开放力度不断加大,不确定性因素越来越多地影响着中国现代化建设。当前,国内外政治经济环境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一个突出表现就是不确定性事件频繁发生。在碳中和目标下,中国还面临疫情、国际局势等诸多方面的压力和不确定性问题。随着经济、生态系统的内在联系日益紧密,分析经济不确定性对中国碳排放的影响,对有效推进碳中和、防止运动式“减碳”打乱经济双循环秩序、防范滞胀具有重要意义。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Economic Policy Uncer⁃tainty,EPU)指市场主体无法准确预知政府是否、何时以及如何制定或改变现行经济政策[1]。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涵盖经济政策变动过程中的所有不确定性,如预期和效应的不确定性,经济政策通过塑造经济环境,影响经济平稳运行,发挥政策稳定器作用。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进入深度调整期,为促进经济复苏,各国不断推出刺激政策,导致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增强。中国作为新兴市场国家,为缓解经济下行压力,相继出台了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政策。除此之外,2018年开始的中美贸易战、2019年底开始的新冠肺炎疫情等也加剧了中国经济政策的不确定性。
当前,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依赖于巨大的能源消费,这使得中国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国[2]。2020年9月,中国明确提出了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从碳达峰到碳中和,中国将用30年走完西方国家60年的路,任重道远,国际上没有类似案例可供借鉴,中国需要摸着石头过河,在爬坡过坎中探索自己的碳中和道路。在碳中和目标下,中国《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等政策纲要陆续出台,各部门紧随其后制定相关规划、路线图。在国际局势动荡、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加剧的背景下,一旦经济政策实施效果与预期存在差异,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就会给国民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3],进而影响能源、制造业、交通行业等的发展和政策规划,不利于中国碳中和目标的实现。阿德多因(Adedoyin)等[4]和迪茨(Dietz)等[5]发现,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会影响碳排放。里克特(Richter)等[6]也进行了有关碳排放影响因素的研究,但未深入分析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关于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碳排放影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家层面和部门层面。塞缪尔(Samuel)等[7]利用小组因果关系法分析了二氧化碳排放与能源消耗、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二氧化碳排放以及经济增长与二氧化碳排放之间的双向影响关系,同时基于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进行研究,发现能源消耗和经济增长有助于二氧化碳排放,从长期来看,经济不确定性与二氧化碳排放量之间存在显著关联。皮尔盖普(Pirgaip)等[8]研究了1998—2018年G7 国家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能源消耗和碳排放之间的关系,采用由自举(Bootstrap)面板格兰杰因果检验证实了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能源消耗间的因果关系,发现因果关系的方向在不同国家间存在差异。
在2022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稳”字出现了80多次。“稳”字当头与中国高层对国际、国内形势的认识密不可分。国家对当前形势的判断是:世界经济复苏动力不足,大宗商品价格高位波动,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我国碳中和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如何量化中国碳中和目标实现过程中的工作,如何脉络清晰、科学严谨地评价中国整体低碳、脱碳工作是重中之重,要围绕碳达峰、碳中和具体目标制订详细的行动计划,要构建碳达峰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目前,学术界提出了多种碳相关评价指标体系,如围绕企业碳排放和碳交易构建的碳减排指数[9],结合行业、企业生产经营和污染物排放状况构建的碳污协同减排指数[10],基于太阳能、风能、核能等发展情况构建的中国低碳指数[11],从效率和公平角度构建的碳排放效率指数[12],从城市、行业等角度构建的中国城市碳中和指数[13]、中国城市低碳发展指数[14]、房地产建筑业碳中和指数[15]、电力碳排放指数体系[16]、中国碳中和大数据指数[17],但缺少围绕国家政策、规划、路线图构建的碳中和指数,缺少对相关政策的有效反馈。为应对这一挑战,顺应产业变革规律,减少对中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需要从现有产业的碳排放和增强碳汇两个主要方面入手,在指标体系中构建“增碳指数”和“减碳指数”两个一级指标,围绕《方案》提出的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行动、节能降碳增效行动、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城乡建设碳达峰行动、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行动、循环经济助力降碳行动、绿色低碳科技创新行动、碳汇能力巩固提升行动、绿色低碳全民行动、各地区梯次有序碳达峰行动等碳达峰十大行动,构建指标体系,弥补中国现阶段政策、规划、路线图等评价体系的不足。
本研究将根据《方案》的目标、任务及各项碳达峰行动,构建2001—2019年中国碳中和发展指数,结合黄(Huang)等[18]提出的中国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指数,利用向量自回归模型(Vector Autore⁃gressive Model,VAR)[19]、格兰杰因果检验对二者因果关系及冲击效应形成机理进行实证检验和探讨。通过分析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中国碳中和发展的影响,总结以往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提出应对策略,为今后各有关部门落实《意见》《方案》,有效应对各类风险挑战提供参考。
学界对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理解多以贝克(Baker)等[1]的定义为准,此后,有关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涉及货币、能源、交通、环境等诸多领域[20]。当前稳定问题备受关注,研究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中国碳中和目标的影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但有关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碳排放、碳中和影响的研究尚不多见。现有文献充分证明,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宏观经济和金融变量具有影响,包括对油价[21-24]、公司投资决策[23,25]、能源燃料选择[26-27]等方面的影响。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直接影响企业外部商业环境,间接影响企业财务绩效和投资决策,进而影响企业排放绩效[13]。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从多个方面影响碳排放、碳绩效,进而影响中国碳中和发展。本文以此为切入点,结合增碳、减碳两个方面,构建碳中和发展体系,进一步分析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碳中和发展之间的关系。
1.指标选取的基本原则
(1)系统性原则。要求评价指标能够充分反映评价主体的性质,不能无序堆砌,而要分层次清晰展示待评价主体。要综合考虑指标体系中绝对值指标、逆向指标、比率性指标之间的关系,并确保存在异常数据、缺失数据情况下指标测算结果的稳定性。
(2)可操作性原则。要求指标可以被量化,结论更加客观。
(3)全面性原则。要求指标体系与评价主体在内涵及结构上一致,能够最大限度地反映主体的本质特征。因此,所选指标应与《方案》中各项任务高度相关,但指标之间的相关性较低,既要有效反映要素水平的得分,又要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同一特征的重复覆盖。
(4)历史可比性和区域可比性原则。要求在获取最新年度数据时,不需要重新计算往年的碳中和发展指数数据,能够保持计算数据的连贯性。同时,指标可以客观地反映不同地区的差异。
2.指标体系构建
依据《方案》提出的目标、任务、各项碳达峰行动以及国家政策、规划、路线图,参考《低碳发展蓝皮书:中国碳中和发展报告(2022)》[28],构建中国碳中和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表1 中国碳中和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贝克等[1]用文本分析方法,通过对主流媒体新闻报道中不确定性词语的分析,构建不同国家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指数。随着学界对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指数研究的深入,其测算方法更加严谨、科学。本文选用黄(Huang)提出的中国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指数①,其核心构成依赖于新闻指数,即根据指定新闻媒体报道中“经济”“不确定性”“政策”三类关键词的数量比例编制而成。
碳中和发展指标体系使用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权重设定。将指标体系划分为经济系统、碳排放系统两部分。在经济系统指标中,2021年11月,邀请12 名数量经济学、电力、能源、产业发展等领域专家学者,使用专家打分法分别对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分层进行排序式打分。在回收后进行信度分析并测算第一轮打分结果,经过背靠背两轮打分后,打分表通过一致性检验。在碳排放系统中,根据2019年6月提交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气候变化第三次国家信息通报》和2018年12月提交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气候变化第二次两年更新报告》中部门间碳排放当量计算权重,在客观赋权后,进一步结合当前碳达峰、碳中和(简称“双碳”)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和热点议题,进行权重调整(具体方法参见《低碳发展蓝皮书:中国碳中和发展报告(2022)》[28]),最终获得碳中和发展综合评价指标权重(见表2)。接下来,对三级指标加权求和得到中国碳中和发展指数,其中需要对原始数据中的逆向指标进行正向化处理,并以2001年为基期进行标准化。[28]碳中和发展综合评价指标数据来自历年《中国统计年鉴》②《中国能源统计年鉴》③《中国电力年鉴》④《中国电力统计年鉴》⑤《中国林业和草原统计年鉴》⑥和中国碳核算数据库(Carbon Emission Accounts and Datas⁃ets,CEADs)⑦等
表2 碳中和发展综合评价指标权重
本文使用向量自回归模型(Vector Autoregres⁃sive Model)[29-30],并考虑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和碳中和发展可能存在的双向影响和滞后作用,构建模型1:
其中,yt为t期被解释变量,A为回归系数,t为时期,p为滞后期,e为残差。lnEPU和lnCNI分别表示取对数后的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和碳中和发展指数。
本文主要梳理二者间的因果关系并进行脉冲响应分析,而向量自回归模型对数据依赖程度低,无需对参数加以约束,模型设定简便易操作。因此,未使用向量自回归模型的扩展模型。
由表3可知,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后,中国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指数到达第一个顶峰,随着2008年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的出台,经济政策不确定性逐渐平稳。2011年标准普尔公司下调世界最大经济体美国的主权信用评级后,中国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指数达到第二个顶峰。2013—2019年,国内政策发生变化,金融市场遭遇重大事件,如2013年的金融业钱荒事件、2015年的中国股灾、2016年的中国股市“熔断机制”发布、2018—2019年的中美贸易摩擦等,中国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指数上下波动。
表3 2011—2019年中国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指数和碳中和发展指数
从表3可以看出,2001—2019年,中国碳中和发展指数发生了很大变化,从2001年的164.95 上升至2019年的182.50。其原因是,2001年《全国林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印发,全国上下增资源、增效益、优化环境,全面推动林业现代化进程,森林作为重要碳汇资源,为中国低碳转型打下坚实基础。2002年,中国碳中和发展指数得到较大提升,从2001年164.95 升至169.50。循环经济遵循生态学和经济学规律,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路径。2005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2006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五部门印发《千家企业节能行动实施方案》,全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节能减排,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进一步夯实碳中和发展基础,之后中国碳中和发展指数波动上升。2015年开始实行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为中国绿色转型注入强劲动力,之后中国碳中和发展指数呈加速上升趋势,2016年突破170,2018年突破180,2019年为182.50,比2015年时提高了12.68。
1.格兰杰因果检验
平稳性检验是向量自回归模型分析的第一步。本文采用增广迪基-福勒(Augmented Dickey-Fuller,ADF)单位根检验方法对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指数与碳中和指数进行平稳性检验。检验结果见表5。
在平稳性检验中,二者具有相同的单整阶数,且t统计量均在5%的水平上显著,这表明研究变量的时间序列全部平稳,可以构建向量自回归模型。
格兰杰因果检验适用于时间序列分析,应用广泛。根据时间序列长度,检验最大滞后阶数为5,结果如表5所示。在表5中,当检验的滞后阶数为2、4、5时lnEPU是lnCNI的格兰杰原因(p值小于0.05),即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影响了中国碳中和发展;当检验滞后阶数为5时,lnCNI是lnEPU的格兰杰原因,即中国碳中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对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产生了影响。
表4 ADF检验结果
表5 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
2.向量自回归模型及其稳定性检验
残差项自相关检验通过Q检验(Ljung-Box 方法)实现[31],在原假设(残差项为白噪声)成立的条件下,Q(m)服从自由度为m的卡方分布。根据赤池信息准则和贝叶斯信息准则确定残差项滞后阶数为5。利用自相关系数(ACF)和Q检验来验证所构建向量自回归模型的稳定性。
由表6可知,残差项无明显自相关性。
表6 lnEPU和lnCNI自相关系数
当滞后阶数不同时,lnEPU和lnCNI变量所对应向量自回归模型方程的残差Q检验结果如表7所示。其中,原假设为向量自回归模型方程的残差是白噪声,最大滞后阶数为5。由表7可知,lnEPU变量所对应方程残差的p值均大于0.05,这说明无法拒绝Q检验原假设。lnCNI在滞后阶数为1、2、5时,p值均大于0.05,由于Q检验中只有当所有滞后阶数均拒绝原假设时,才认为模型残差是非白噪声,可知lnCNI变量所对应方程的残差为白噪声。
表7 Q检验结果
经检验可知,向量自回归模型是稳定的,可以进行方差分解和脉冲响应分析。脉冲响应分析可用以判定变量间因果关系的真实性。随着时间的推移,模型中各变量对冲击的反应情况可以反映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碳中和发展之间的动态变化过程。使用柯列斯基(Cholesky)分解法分析向量自回归模型中lnEPU和lnCNI的脉冲响应,设定追踪期数为10,结果如表8所示。
表8 脉冲响应分析结果
从lnEPU对自身的的脉冲响应来看,在给lnEPU本期一个正向冲击的情况下,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变化最为敏感,且对自身的冲击效应震荡波动。具体来看,起始脉冲响应量为0.105 4,第1 期该数值降至-0.028 3;第3期突破0,达到0.038 8;第4期降至-0.001 7;第6期突破0,达到0.081 2;第7~8 期,数值平缓上升达到峰值0.126 9;第9~10期,该数值开始下降并趋于0。尽管脉冲响应量围绕0波动,但实际中大部分追踪期的脉冲响应量大于0,即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自身的冲击由正到负往复循环,但在更大程度上起到了正效应。
lnEPU对lnCNI的冲击效应先负后正。具体来看,起始脉冲响应量几乎为0,随后平缓下降,在第4 期达到最小值-0.005 7,然后加速上升,在第6 期突破0,达到0.001 2,随后继续呈现上升趋势,在第9 期达到最大值0.009 8,第10 期小幅回落。但从第6期开始,偏离带范围加速变宽,稳定性偏弱,正效应可信度降低,即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增大在短期内对碳中和发展起抑制作用,从长期来看,可能产生正效应。
从lnCNI对lnEPU的脉冲响应来看,在给lnCNI本期一个正向冲击后,lnCNI对lnEPU的冲击效应是负的,在第1~3期,脉冲响应量大于0,且数值较小;第4期为-0.086 0,第5期小幅回升,达到-0.077 2。随后,数值快速下降至第6 期的-0.165 7,第8 期降至最小值-0.302 6,第9~10期,数值快速上升,并有转正的趋势。lnCNI对lnEPU的影响滞后性比较强,第1~3 期正效应较小,而第4~8 期负效应越来越显著,这说明碳中和发展有利于抑制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但抑制作用持续时间短,效果不明显。碳中和发展水平反映了“双碳”“双控”、能源等领域政策规划体系的完善程度和“双碳”工作的完成情况,不同阶段对政策规划的完善、对短期目标的及时调整有利于这种抑制作用的延续,能降低较长时期内不确定性增大的风险。
lnCNI对自身的冲击效应先升后降,变化速率相对平缓。从第1 期的0.003 7 上升至第3 期的0.013 7,达到最大值。在第4~5期脉冲响应量不断减小,但依然是正效应。第6 期降为负值,经小幅下降后趋于平缓,第9 期降至最小值-0.022 1。但从第6期开始,偏离带范围加速变宽,稳定性偏弱,影响效应可信度降低。
综上所述,向量自回归模型可以评价每个冲击对内生变量影响的重要性(见表9)。表9第1和2 列数据表明,lnEPU主要受自身冲击影响,各期lnEPU对自身影响的重要性大多在80%以上,lnCNI对lnEPU的影响相对较弱,尤其是前3期的作用微乎其微,第5~8 期的重要性在20%以上,对lnEPU具有一定的调控作用,但从长期来看,其重要性逐渐减弱。表10 第3 和4 列数据表明,在第1期,lnCNI受自身和lnEPU冲击的比重均接近50%,但受自身冲击的影响更为显著,这说明存在两种调控碳中和的高效路径。在第2期,lnEPU的重要性迅速提升至72.09%,表明lnEPU的重要性逐步提高,二者地位发生了互换。从第2 期开始,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成为主导碳中和发展的重要原因,并在第10 期升至82.62%,这说明碳中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影响。反观lnCNI受自身冲击影响的情况,除第1 期外,其余9期的影响均偏弱。
表9的方差分解结果和表5的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一致性强,表明结果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表9 方差分解结果%
1.遵循系统性、可操作性、全面性、可比性等原则构建的中国碳中和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能够反映中国碳中和发展的客观现实
分析结果表明,中国碳中和发展指数从2001年的164.95 上升至2019年的182.50,充分体现了《全国林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和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的影响和作用。该指标体系能够较好地反映中国碳中和发展的动态趋势,评估中国推进碳中和发展的状况,为有关部门全面把握地区目标进程提供参考和依据,为“双碳”事业的统筹谋划与综合部署提供数据支持。
2.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表明,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和中国碳中和发展之间的影响是相互的
由方差分解结果可知,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碳中和发展影响的重要性从第1 期的47.12%持续增大到第10 期的82.62%,碳中和发展对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影响的重要性从第1 期的0.00%增大至第6期的30.54%,达到最大值,随后又降至第10期的19.47%。从影响的正负效应来看,碳中和发展对自身在短期起正向调控作用,这种滞后作用来自能源、交通多个行业绿色转型发展对自身的带动作用,其中交通运输行业是能源消耗和直接碳排放的大户,而且从发展规律来看,其与现代化进程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具有高度的正相关性。这进一步说明,为实现经济发展与碳排放“脱钩”,现阶段仍要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能源和交通行业的“双降”。从短期来看,碳中和发展能够起到稳定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作用,这说明综合评价考核结果的及时反馈对政策规划的制定与完善具有推动作用。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增大是阻碍中国碳中和发展的重要原因,这就需要增强经济政策的稳定性。2022年3月29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稳定经济的政策早出快出,不出不利于稳定市场预期的措施,制定应对可能遇到更大不确定性的预案”。根据“双碳”发展状况,实施有针对性的政策是减小中国经济不确定性、制定应对更大不确定性预案的有效手段。中国经济存在阻碍碳减排的因素,但如果能够及时谋划,阶段性、阶梯型、有规划地去制定政策,就能够有效减小经济政策不确定性,进而减少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碳中和造成的短期负效应。
为避免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区域差异增大带来的风险,减少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经济运行产生的负面影响。
1.充分把握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发展规律,利用好政策工具平缓经济政策不确定性
要深刻认识各种因素对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影响的差异性,防范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探索规避不确定性负面影响的多样化方式,在追求经济增长之外,最大程度保证经济稳步发展。
2.因地制宜发挥地区资源优势,补足短板
要警惕对外开放过程中所伴随的风险,在积极融入全球化浪潮的同时也要对可能面临的不确定性做好充分的准备。东部地区要建立健全风险预警机制,在保持自身发展优势的同时辐射带动其他区域发展;中西部地区要加强与其他地区的协同联动、跨界联合,同时积极投身城镇化建设,完善地区内部交通基础设施,缩短与发达地区之间的空间距离,并以科技发展作为经济增长的内在驱动力。
3.建立业务导向的碳中和考核体系,为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从对碳中和发展的考核来看,要利用好综合评价考核体系,按时期、按需要进行考核。各省市区可根据自身需求,进一步建立符合本地发展需要的考核体系,形成考核全面、反馈及时的机制,为政策制定提供参考。此外,有关部门、企业可针对关键任务、重点管理项目构建多样化的考核内容体系,如低碳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低碳交通管理绩效评价等。同时各体系要遵循稳定性、连续性、综合性等原则,即在新增年份数据后无需对以往结果进行调整,对异常数据具有一定抗干扰性,反映多维度发展趋势,避免朝令夕改,以降低经济政策中无法预期因素的影响,减小经济政策不确定性。
4.切实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完善低碳产品标准制定,加强法律保障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可通过能源价格、企业决策等来影响碳排放。相关行业、企业应完善新能源开发利用新机制,并联合高校、科研院所持续完善适应高比例新能源电力市场体系的顶层设计,通过市场机制促进新能源消纳。为了完善中国碳足迹认证体系,进一步提升企业进行产品低碳认证的积极性,主管部门应尽快出台碳足迹认证标准规范、认证流程,制定评价等级及相应指标,建立低碳产品评级与公示制度、市场化激励机制和相关法律体系,鼓励企业加大对低碳设计的投入力度。
注释:
①数据来源:https://economicpolicyuncertaintyinchina.wee⁃bly.com/。
②数据来源: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
③数据来源:https://data.cnki.net/Trade/yearbook/single/N20 21050066?zcode=Z023。
④数据来源:https://data.cnki.net/Trade/yearbook/single/N20 21050269?zcode=Z025。
⑤数据来源:https://www.yearbookchina.com/navibooklist-n3 021112403-1.html。
⑥数据来源:https://data.cnki.net/Trade/yearbook/single/N20 21060073?zcode=Z010。
⑦数据来源:https://www.ceads.net/user/index.php?id=913&l an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