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晓丽 黄晓丽
(1.栾川县人民医院妇产科,河南 洛阳 471500;2.栾川县人民医院妇产科门诊,河南 洛阳 471500)
盆底功能障碍在女性生产后发生率较高,主要为妊娠、分娩引起盆底肌、盆底肌神经等损伤所致[1]。该病会引起产妇出现产后腹部慢性疼痛、尿(粪)失禁、盆腔器官脱垂等,严重影响产妇生活质量,引起其自卑情绪。
近年来,产后进行康复训练受到越来越多产妇的关注,但因训练方法不合理等因素影响,该方案并未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2]。中医认为盆底功能障碍属于“产后遗尿”、“阴挺”的范畴[3],但中医联合康复训练治疗盆底功能障碍的研究并不多见。本研究旨在探讨超早期盆底肌康复训练+补中益气丸在产后盆底肌功能恢复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收集2019年2月至2020年11月在本院自然分娩的产妇的临床资料。
纳入标准:单胎初产产妇;存在盆底肌功能障碍[4];患者已签署知情同意书;妊娠前无盆底肌功能障碍。排除标准:有严重妊娠并发症;有生殖系统及泌尿系统疾病;既往盆腔手术史。
本研究最终纳入98例自然分娩的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案的差异分为对照组53例、观察组45例。
观察组年龄22~29岁,平均26.54±3.76岁;产后时间25~55 d,平均39.54±3.35 d。对照组年龄24~30岁,平均25.69±2.87岁;产后时间26~57 d,平均39.88±3.41 d。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对照组:超早期盆底肌康复训练。出院时即对患者盆底肌力进行评估,并为患者制定针对性康复计划,教会患者学会收紧提升尿道、会阴和肛门。避免劳累,尽量不要进行久坐、久蹲这种增加腹内压的动作。共进行6周的康复训练。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仲景宛西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41021825,规格:每8丸相当于原生药3 g)治疗。药物成分包括:补中益气丸黄芪(蜜炙)、党参、甘草(蜜炙)、白术(炒)、当归、升麻、柴胡、陈皮、生姜、大枣,每次8~10丸,3次·d-1,共治疗6周。
1.3.1 疗效评价
患者尿失禁症状消失为显效;尿失禁次数减少为有效;尿失禁较前无明显改善为无效。
1.3.2 盆底肌力相关指标检测
依据国际通用会阴肌力测试法评价盆底肌力指标[5]。采用光电肌电图诱发电位仪(日本光电公司,型号:MEB-9200K),测定Ⅰ类、Ⅱ类纤维肌力肌电值,并详细记录肌肉收缩维持时间和收缩次数。
1.3.3 不良反应及随访
观察两组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如头痛、头晕、复视等,并以电话随访的方式对两组进行为期3个月的随访(随访截止时间2021年4月),计算复发率(包括尿频尿急、腰骶酸痛下坠感、阴道松弛、阴道干涩)。
对照组显效24例,19有效,无效10例;观察组显效25例,有效18例,无效2例。观察组总有效率95.56%(43/45)高于对照组81.13%(43/53)(P<0.05)。
治疗后两组盆底Ⅰ、Ⅱ类肌力肌电压较治疗前明显升高,肌肉收缩维持时间延长,肌肉收缩次数显著增加(P<0.05);其中以观察组患者改善最为明显(P<0.05),见表1。
表1 两组盆底肌力相关指标比较(,μV)
表1 两组盆底肌力相关指标比较(,μV)
注:同组之间,与治疗前比较a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bP<0.05。
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出现。
两组患者治疗后3个月复发率比较:对照组为9.43%(5/53),观察组为6.67%(3/45),无统计学差异。
超早期盆底康复训练注重恢复及维护盆底器官的解剖位置,有利于改善受损盆底支持组织状态,具有一定治疗疗效。但仅采用超早期盆底康复训练的治疗并不理想。中医认为女性在生产时会中气受损、肾气不足,加上生产时,血耗伴气失,脾肺脏器皆虚,膀胱失约,引起尿失禁[6]。
本研究对产后出现盆底肌功能障碍的产妇予以超早期盆底肌康复训练+口服补中益气丸治疗,治疗6周后,总有效率远高于对照组的治疗疗效。可见联合补中益气丸能显著提高治疗疗效。本研究发现,治疗后观察组盆底Ⅰ、Ⅱ类肌力肌电压高于对照组,肌肉收缩维持时间延长,肌肉收缩次数多于对照组;观察组阴道肌电电压更高,且平均夜尿次数较对照组少,与既往研究结果相符[7]。中益气丸可补中益气,显著加速了患者产后的恢复进程。且患者服药补中益气丸后并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证实该药安全性高。综上所述,超早期盆底肌康复训练+补中益气丸在盆底功能障碍患者中可体现理想的治疗疗效,有利于提高患者肌力肌电压,延长肌肉收缩缩减,增加肌肉收缩次数,对促进盆底功能恢复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