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睦焓 王林元 吴振斗 费文婷 张建军 王淳 李俊洁 孙佳琦 代亚楠 乔玺 叶丹妮
外来药物引入始于商周时期,我国首部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就有薏苡仁等6种外来药物的记载。首部外来药物专著《海药本草》系统介绍了胡椒、丁香、安息香等96种外来药物。明代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中记载了西红花、豆蔻、锁阳等96种外来药物。但是晚清“闭关锁国”以及民国“废止旧医”严重制约了中医药的发展,外来药物的引入也处于停滞状态。新中国成立之后,对外来天然药用资源的认识和研究逐渐增多,主要是将历史上记载的砂仁、豆蔻、没药等100多种外来中药资源规范了标准,分别纳入《中国药典》《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进口药材标准》以及各种地方标准等中药材标准,使其成为中药品种的重要部分。
《中国药典》(2020版)收载56种外来中药,其中55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传入中国的传统外来中药,水飞蓟在2005年被收入《中国药典》。本文对55种传统外来中药的引入情况、现代发展进行调研分析,归纳总结存在问题,为其发展提出相关对策,同时也启示新外来中药引入我国后的发展方向。
外来中药的引入和使用自古有之,我国首部官修本草《新修本草》记载了28种域外药材,而在《中国药典》的发展中,1953年版记载有安息香、番泻叶、豆蔻、牵牛子、槟榔、辣椒、薄荷等中药提取物,但并无中药药性的相关内容。从1963年版收载30种开始,《中国药典》渐有外来中药的身影,且数量逐年升高,2010年版达到峰值,为56种。2015年版、2020年版收载外来中药情况同2010年版(见表1)。
表1 《中国药典》不同版本收载的外来中药数量统计
《中国药典》是国家药品标准体系的核心,是国家及中药行业的最高典范。《中国药典》中外来中药的收载量约占中药材总数的10%,肯定了外来中药的历史作用与地位,反映了外来中药的重要性。这启发学者们可以开展更多的外来中药研究,与时俱进不断规范地丰富中医药资源。
“周时天下太平,越裳献白雉,倭人贡鬯草。”鬯草即药草,这说明商周时期就有外来药物的引入。从张骞出使西域的丝绸之路开始,大量外来药物以商品、贡品、礼品等形式输入我国,如东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记载了薏苡仁等外来中药。唐代通过遣唐使的交流,朝鲜、越南等国的药物进入我国。五代十国时期,波斯商人李珣编写了包含96种外来药物的《海药本草》,这是首部外来药物专著,详细描述了外来药物的产地、性状、功用。宋代海上丝绸之路进入繁盛时期,此时不仅有单味外来中药的应用,还有成方制剂的记载。元明清时期,外来中药逐渐具备药食两用的特点,《本草纲目》等中医药典籍也大多成书于此时,外来中药发展至此,已具备完整的中药药性与应用经验。现代,英国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也介绍了大量的外来中药。
本文对《中国药典》2020年版中所记载的55种传统外来中药进行分析,具体中药名称见表2。
表2 《中国药典》(2020年版)收载的55种传统外来中药
从科属分类来看,豆科植物占比最多,有刀豆、儿茶、白扁豆、补骨脂、葫芦巴、番泻叶6种。按照《中药学》(“十四五”规划教材)的功效分类,可分为16类,见表3。
表3 《中国药典》(2020年版)收载的55种传统外来中药功效分类
传统外来中药引入后,部分在我国进行了引种栽培,因此有不同来源,如肉桂主要来源为中国肉桂与锡兰肉桂,其中只有锡兰肉桂属于外来中药。《云南行政纪实》记载,1929年河口对肉桂进行过大规模人工栽培,但由于日机轰炸,未能保存下来。之后于1959年引种了越南肉桂,1979年进行大面积栽培[1-2]。
55种传统外来中药,原产国全部分布在“一带一路”沿线,进入我国的时期(见表4)集中在汉代时期,如芦荟、辣椒等,这有赖于开放的贸易环境及便捷的交通条件。目前可查最早有记载的传统外来中药是肉桂,引入时间为春秋时期之前,由《神农本草经》记载。
表4 部分传统外来中药的引入时间及原产地
在原产地以药物进行使用的有13种,如《本草经集注》[3]中对五味子有着“今第一出高丽,多肉而酸甜”的记载;《本草纲目》[4]记载丝瓜络“能通人脉络脏腑,而去风解毒、消肿化痰、祛痛杀虫、治诸血病”。而在引入后才被作为药物进行使用的传统外来中药数量颇多,这与国内外交流的频繁、贸易的兴盛以及历代医家的不断尝试与实践有着密切的联系[5]。其中,乳香本以“薰陆香”之名作为香料引入我国[6],但后来也以药物进行使用,这与宋代乳香贸易的兴盛、乳香的良好药效有关[7]。如《理伤续断方》[8]中有“合药断不可无乳香”的说法,《本草纲目》中也有其“主治斑豆不快、痈疽寒颤”之功效的记载[2]。广藿香最初也以香料引入并使用,但在《名医别录》中有了“藿香治霍乱,心痛”的记载[9],之后也被医家沿袭进行使用,如元代李东垣认为藿香“止霍乱吐呕,痛连心腹”[10],清代黄宫绣则说其“醒脾止恶,宣胸止呕”[11]。
目前,55种传统外来中药,部分已经在我国建立了道地产区(见表5),如丁香、刀豆、大腹皮、广藿香、小茴香、木香、五味子、石决明、母丁香、西红花、芦荟、荜茇、草豆蔻、胡芦巴、胡椒、穿心莲、秦艽、核桃仁、益智、商陆、番泻叶、蓖麻子、槟榔、焦槟榔、蜘蛛香、辣椒、薄荷、檀香。所建立的外来中药产区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分布较为密集,云南、广东、甘肃等地产区较多,呈现出南北分布不均匀的情况,这可能与地形地貌、水系等自然要素以及交通、科学技术条件等有关[45]。此外,随着药材需求量的增加,陕西、云南等地均有秦艽药材产出,但品质仍以西北产区为佳[46]。而像一些药食同源的药材如大蒜,由于日常使用频繁且种植容易,在全国范围内均有种植。罂粟壳、小茴香也在全国各地广泛种植。
表5 部分外来中药在我国的道地产区位置
通过药智数据查询我国目前的中成药品种库,发现22味外来中药有百种以上的中成药产品。其中薄荷最多,有918种,木香次之,有897种。传统外来中药的应用剂型也较丰富,如丁香被应用于克伤痛搽剂,儿茶被应用于固本益肠片,大腹皮被应用于加味藿香正气软胶囊,广藿香被应用于抗病毒口服液,小茴香被应用于筋痛消酊,木香被应用于三九胃泰颗粒,五味子被应用于复方益肝丸,白附子被应用于复方牵正膏,天然冰片被应用于夏天无滴眼液,青黛被应用于桂林西瓜霜,苏合香被应用于灵宝护心丹,秦艽被应用于寄生追风酒,槟榔被应用于消食退热糖浆,薄荷被应用于复方草珊瑚含片及牛黄蛇胆川贝液等。
在2020年版《中国药典》公开的255种中成药标准处方(量)、制法中,共有165种中成药的标准处方含有传统外来中药(共32味),具体应用数量见图1;共有6种传统外来中药的应用处方超10种,其中薄荷(27种)、木香(16种)、五味子(15种)、没药(12种)、肉桂(11种)、乳香(11种)应用最为广泛。
图1 32种传统外来中药在《中国药典》(2020年版)中成药标准处方中的应用情况
2020版《中国药典》收载可作为保健食品原料的传统外来中药有8种,包括补骨脂、石决明、荜茇、木香、胡芦巴、蜂胶、番泻叶、芦荟。
通过检索药智数据保健食品数据库,8种传统外来中药在保健食品领域内的应用情况见表6,整体涵盖了15种保健食品功能。其中,蜂胶类食品有13种保健功能,产品数576种,涉及功能和产品数均居于首位。蜂胶、芦荟有关的保健食品高达百种,可见其在药品、食品的应用价值之高,开发产品范围之广。千百年来,经过临床实践、实际应用的传统外来中药,在现代科学的药品研发、食品应用等方面具备极高的挖掘价值。这也提示在挖掘新外来中药时,可以从药食两用的角度出发,从具备临床应用历史或者丰富人用经验的国外天然药用资源入手,挖掘其在药用、食用方面的功能,其优势一是安全性高,二是具有可参考的应用经验,三是便于引进来后的走出去,可以提高使用者的接受度和依从性。
表6 部分传统外来中药在保健食品中的应用情况
外来中药因其来源多、应用多等出现同名异物、同物异名现象,比如豆蔻、草豆蔻、肉豆蔻,名称中都含有豆蔻,在别名中有时会用豆蔻指代,属于同名异物的情况。但是三者基源不同、使用部位不同,功能主治更不相同。豆蔻是姜科植物白豆蔻或爪哇白豆蔻的干燥成熟果实。肉豆蔻是肉豆蔻科植物肉豆蔻的干燥种仁,草豆蔻是姜科植物草豆蔻的干燥近成熟种子。使用时需要注意“豆蔻”真正指代的中药。由表2可知,外来中药临床应用别名多,且存在基源不同的情况。肉桂中只有锡兰肉桂这一基源才能称之为外来中药,在应用过程中需要与其他基源加以区分比较。
外来中药在我国标准建立已经相当完善,在国际社会上的标准不一。丁香、大蒜、小茴香、五味子、安息香、没药、诃子、乳香、胡芦巴、胡黄连、胡椒、穿心莲、番泻叶、辣椒等14种药材相关国际标准主要为《欧洲药典》和《印度药典》,大蒜、胡椒还收载在《美国药典》中。用外来中药作为中医药国际化研究的载体,要对比国内标准与其他国家标准的异同,进一步加强国际社会对于中药材及中成药的认可和使用力度。
药材资源引入后的发展情况,与诸多种植条件有关,气候、土壤等自然环境的影响因素会给中药带来种质变异、质量不一等问题。根据前述外来中药道地产区建立情况可知,部分传统外来中药仍然存在没有国内道地产区的问题,以乳香为代表的一大批中药材依赖大宗进口,近年来进口量不断减小但贸易额不降反增。
为此,我们可以在原产国建立道地资源种植区,就地加工炮制,最大程度实现药材采收的完整、高效。当前,我国企业在国外逐步建立了中药种植基地,在非洲等地建立了乳香、没药的资源种植产区,利用当地得天独厚的种植条件及栽培经验,实现了中药道地化,从源头提高药材品质。中药材就地采收并进行清洗及初加工,但是因为缺乏进一步的炮制技术,运输成本大、损耗大,药用部位价值受到严重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济贸易利益最大化。由此来看,中药炮制技术在原产国的引入是必要的。
外来中药引入后,临床应用有了新范围。外来中药在原产地有的以药物进行使用,如五味子、丝瓜络等,但大多数是引入后才被作为药物进行使用。乳香本作为香料引入,但后来多入药活血定痛,消肿生肌,“合药断不可无乳香”。丁香在印度尼西亚原用于制作香烟,在我国被用作中药,还有了“丁香畏郁金”的配伍禁忌。这都是外来中药引入后在我国长期的临床及应用实践中发展而来。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对中药活性成分开展的研究发现了一些化学成分的新功能。如五味子甲素、五味子乙素在胰腺癌、胆管癌、肝癌、乳腺癌等各种肿瘤中都表现出良好的抗肿瘤活性,穿心莲内酯[47]、辣椒素[48]、大蒜素[49]也有抗肿瘤作用,这些发现为抗肿瘤研究提供了中药方案。同时,大蒜传统上用于解毒消肿,杀虫止痢,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大蒜中的大蒜素对心脑血管疾病,如心力衰竭[50]、脑出血[51]、心肌梗死[52]有确切的治疗作用。辣椒传统功效为温中散寒,开胃消食。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辣椒素对心血管系统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53]。同时辣椒素受体TRPV1通道的发现获得202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辣椒素主要通过激活TRPV1受体促进下游分子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释放来调节血压,这也为大蒜、辣椒的新用途提供了研究思路。外来中药的应用一直在不断丰富扩展,提示我们需持续关注研究动态。
近年来,外来药用资源不断涌入我国,对药典中外来中药的系统整理与分析,可以对新外来中药的引入与研究提供借鉴与参考,以规范、有序地引入外来中药。
新外来中药的品种挖掘要考虑到外来中药乃至中药本身的基源繁杂、名称多样、标准不一的现实发展问题。针对品种易混淆的外来中药,要谨慎溯源,严格对比。比如圆苞车前子壳是药食两用的天然药物,已作为新资源食品原料引进我国。圆苞车前子壳是人工种植的车前科车前属圆苞车前的种子外壳,容易与已有的中药车前、维药车前混淆,但实际上三者为同属植物的不同品种。我国的药用车钱属物种车前PlantagoasiaticaL.和平车前PlantagodepressaWilld.以种子和全草形式入药,虽然与圆苞车前为近缘同属植物,但圆苞车前以种子、种皮与叶片入药,圆苞车前子壳用于通便、降脂和减肥,与药用车前常见的功能主治不同。
因此,在引入外来中药资源时,要做好品种挖掘与溯源工作,同时对我国已有的同种或同属中药(民族药)进行对比研究,挖掘相同功能功效的物质基础,探索外来中药独有功能功效的机制内涵、特征的标志性成分的药效发挥路径。
新外来中药的引种栽培要借鉴外来中药道地产区建立的经验,开发国内、国外多途径道地产区。新外来中药玛咖原产于南美安第斯山地区,有“南美人参”美誉。玛咖原产地高冷强风、低温高海拔,除了可以在秘鲁当地开展道地种植外,还可以类比我国同类型种植环境开展引种。我国新时代健康集团就率先开展了玛咖在我国的道地栽培,在西藏、云南等地建立种植基地。实验研究证明,两地的玛咖均可缓解疲劳,且从数据统计学分析结果来看二者的活性无显著性差异。但因为引种后的土壤环境、日照温差等自然条件存在差异,成分含量、药效时间会有所不同[54]。而玛咖进入中国后在多地进行了引种,种质资源相对较为混乱,有黄咖、紫咖、黑咖,其中紫咖、黄咖的种子变异较多,存在着品质退化现象,种植年限越长,地下膨大根会出现很多分根,根的形态出现差异。
因此在引种时应当注意道地栽培的条件以及种质的筛选优化,尤其是对于被列为濒危稀有物种的药材,应该大力开展国内、国外的多道地产区建立工作。
新外来中药引入后要在外来中药系统研究的指导下,开展理论与实验研究。实验和临床是对理论结果的实践与验证。新外来中药阿萨伊理论分析寒热药性为凉,在实验验证中发现其不同的成分有不同的寒热药性趋向。有研究基于中药性味可拆分理论,采用同类比较异类反证的方法证明了阿萨伊醇提物性偏凉,油及其水提物性偏温的特征,明确了醇提物为阿萨伊性凉的物质基础[55]。近年来我国学者开展了新外来中药圆苞车前子壳与火麻仁、郁李仁等中药配伍的应用研究,并有多项圆苞车前子壳配伍中药的专利授权,多家企业也在将圆苞车前子壳应用于通便产品的研发生产中。新外来中药的理论、实验、临床、产品实践等内容正在形成一体化研究。
新外来中药“中药化”研究的核心是赋予其中药药性,这是引入新外来中药资源后的重要一环,既需要有理论支撑,也需要开展实验进行验证,同时还需要在临床实践中考察其配伍应用的合理性,通过理论、实验、临床反复验证新外来中药的药性内容。
新外来中药的各方面研究要参考外来中药的历史发展,必须要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玛咖归肾、肝、脾经。由中医理论肾主生殖,分析并验证其可以改善骨质疏松,改善性功能。在此基础上,新时代集团开发出多种玛咖保健食品,应用效果确切[56]。有研究者基于归脾经的中医理论,研究总结玛咖改善生理性疲劳的作用机制[57]。当前,玛咖的中药药性已经提出[58],部分药性已进行验证,也有与中药配伍的产品上市,玛咖粉的工艺标准已获得国家工业部立项。这将促进新外来中药的发展,为引入更多的国外天然药用资源提供思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新外来中药的配伍应用、临床使用、标准建立,都将有据可依。“中药化”作为新外来中药的独有研究内容,需要结合现代医学手段及结果,对中医理论下新外来中药的物质基础、作用机制、科学内涵等进行挖掘研究。
《中国药典》收载的外来中药,除了以上介绍的55种传统外来中药,还有1味水飞蓟。水飞蓟在欧洲常用于治疗肝病,已有数千年历史。水飞蓟在1998年被纳入北京市中药材标准,在2005年被载入《中国药典》,其中药药性为:性凉,味苦;归肝、胆经;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疏肝利胆。我国按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要求对水飞蓟进行引种、栽培,并开发了“益肝灵”“当飞益肝灵”等多种单味或与中药配伍的中成药制剂,其药材、饮片及成药产品也已纳入《中国药典》或其他中药标准。这启示我们,新外来中药的研究一直在发展,我们应当从国外常用药用资源、热点药用资源、临床应用成熟的药用资源入手,引其精华,赋予药性,与中药配伍拓展应用。
生物多样性和生物活性的适应性为外来中药提供生物学的优势,在引种的过程中,有的药材经过长期驯化完全可以适应环境,成为本地化药用植物,如五味子、西红花等;而有的药材生产环境的特殊性和难以复制性,导致很难本土化,迄今仍然以进口为主,如乳香、没药等。这对于外来中药的引种实现本土化研究提供了参考。
外来中药是中药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引入应用历史,极高的医学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通过总结外来中药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可以指导对新外来中药开展以药性为核心的系统研究。笔者团队致力于新外来中药研究,赋予外来中药内涵[59],形成原创性的新外来中药系统研究范式[60],形成独有的“四步法”研究策略[61]。随着我国对外交流合作不断深入,外来天然药用资源快速进入到我国市场是必然趋势。优秀外来天然药用资源“引进来”,在中医药理论与应用体系指导下,以道地产区种植、中药复方产品、中医药大健康服务等多种形式实现“走出去”,开辟传统外来中药与新外来中药研究的新路径。
外来中药是中药研究新方向,其发展潜力巨大,但依然面临着不少问题,需要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利用现代科学手段去解决,也需要更多的研究者致力于外来中药的品种挖掘、药性研究、产品研发、临床应用等,不断丰富外来中药系统研究内容,促进中医药的发展。
doi:10.19540/j.cnki.cjcmm.2022042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