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润疆背景下博物馆文化传播路径探究
——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为例

2022-06-22 09:58徐鹏威
今传媒 2022年6期
关键词:文物新疆博物馆

徐鹏威 罗 彬

(新疆财经大学,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2)

新疆历来是多民族融合、多元文化荟萃的地区,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提出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其中“文化润疆”为新时代新疆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提供了科学理论遵循。深入开展文化润疆工程,“既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提升新疆基层文化事业发展的客观需要,更是铸牢新疆各族群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向往诉求。”

博物馆是集收藏、展示、教育、传播等功能于一体的公共文化机构,其文化传播是“利用收藏物以及博物馆空间表征进行信息交流、共享,以达到个人和共同体欣赏、教育、研究的目的,个人、组织、共同体彼此之间通过博物馆产生更深的联结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 (以下简称“新疆博物馆”)以馆藏历史文化资源为依托,通过文物陈展重现历史的发展脉络,实现了信息的增值和传播,在文化场景中唤醒了受众的集体记忆,对增强民族认同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是深入开展文化润疆的重要阵地。

一、新疆博物馆文化传播现状

新疆博物馆是省级综合性地志博物馆,场馆建筑面积1.72万平方米,馆藏2.4万余件 (套)文物,其中一级文物占60%,是新疆最具影响力的博物馆,有常设展览、陈列6个,年接待游客可达百万人次。在文化润疆背景下,新疆博物馆作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重点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其文化传播现状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国家政策大力支持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文化强国的远景目标,并提出要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强文物古籍保护、研究、利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中,也提出了研究制定文化润疆工程规划 (2021—2030年),加强历史文物遗址保护利用和博物馆建设的发展规划。2021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财政支持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的资金达6188万元;新疆博物馆二期建设工程由中央拨款3.7亿元,党和政府的支持为博物馆文化传播提供了强大的政策保障。

(二)文化传播资源丰富

新疆博物馆珍藏着许多享誉世界的历史文化瑰宝,比如,种类繁多的历代丝、毛、棉、麻织品;晋唐木雕泥塑及纸绢绘画;大量以汉文、回鹘文、吐火罗文等书写的文书简牍;保存较好的古代干尸;极具草原文化特色的石器石像;展现新疆各民族风俗人情的服饰与工艺品;等等。从这些文物中不仅可以窥见新疆多元文化的形成演变,也可以在千年历史进程中把握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脉络,能够为新疆博物馆的文化传播提供丰富的物质见证。

(三)传播路径多元发展

新疆博物馆凭借独具特色的历史文物展陈吸引着国内外游客的目光,并运用声、电、光、影等技术增强观众的参观体验;作为爱国主义、民族团结教育基地,常结合传统节日或其它重要时间节点开展社教活动、举办流动巡展;不仅依托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加强文化传播,还重视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的运营,积极推进数字化博物馆建设,不断提升文化服务水平。

近年来,新疆博物馆通过优化展陈、策划主题展览等措施来复现新疆的历史文脉,强化了新疆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认同。但是,总体来看,新疆博物馆的文化传播与其他省级博物馆还有较大差距,主要体现为传播路径不够畅通,局限性较大。

二、新疆博物馆文化传播路径分析

(一)实体传播与时间媒介的偏向

实体传播指“被传播信息所指代的对象在场”,即以实物自身作为信息呈现方式的实物传播、包含实际生活活动和事件传播的实事传播,以及真实实体的动作、表情传播。

新疆博物馆的文化传播以实体传播为主,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

1.博物馆的建筑实体。新疆博物馆的建筑融入了西域特色的穹顶和拱窗元素,外观墙体主要采用灰白瓷砖和蓝色玻璃,建筑形态错落有致,极具地域特色和现代美感,是新疆地标式建筑,不仅为博物馆文化传播提供了场地,其自身也成为了文化传播的表征。

2.展陈的文物实体。新疆博物馆文物丰富珍贵,展陈主题鲜明,比如,镇馆之宝“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臂、“共有的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陈列展”等。文物的真实性和物质性为陈展主题提供了有力支撑,使文化传播更具公信力和影响力。

3.讲座、社教活动等文化事件。2017年,新疆博物馆推出 《新博讲堂》,邀请专家学者讲授学术研究动态、文物考古发现等专题,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好评。此外,还依托文物资源开展青少年研学社教,比如,在传统节日组织青少年开展相关活动,以手工、游戏等形式进行文化传播。

哈罗德·伊尼斯 (以下简称“伊尼斯”)将媒介划分为有利于空间上延伸和有利于时间上延伸的媒介。偏向时间的媒介笨重耐久,不易运输,利于时间上的延续和传承;偏向空间的媒介不易长久保存,但轻便快捷,利于文化的空间传播。

从媒介的属性来看,博物馆的实体建筑空间和历经岁月洗礼的文物都具有鲜明的时间偏向,其优势是可以通过一系列在场文物,延续和建构国家、民族的历史记忆,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劣势是受制于场馆空间和开放时间,传播的范围和受众面较小,不利于文化的扩散。比如,新疆博物馆展厅只能展出少量馆藏文物,现场馆的日游客接待量仅为2000人,文化传播在空间向度上“先天不足”。

(二)符码传播与空间向度的拓延

“符码传播就是信息被编成符号、密码、数码进行传播,信息与信息所指代的实际事物对象是分离的”。博物馆文化的符码传播,一是将文物实体用语言、文字、图像等符号重新编译,二是借助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进行文化传播空间向度的拓延。

一方面,实物传播中“物载信息除了表层的显性信息外,还包含多层隐性信息,这些隐性信息通常难以不言自明和不证自明”,新疆博物馆将文物信息转码为语音导览、标签和图示等具备阐释特点的符号,构成了符合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话语的叙事系统,能够帮助游客更好地理解展陈的文化意蕴,增强传播效果。

另一方面,新疆博物馆借助报纸、杂志、电视等刊登展馆新闻、介绍展馆特色、宣传展馆成效、总结研究成果,借助传统媒体的优势,拓宽了博物馆文化传播的范围。比如,2021年8月6日和8月20日,《新疆日报》和 《兵团日报》针对“永远跟党走·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新疆革命文物展”分别刊载了题为 《一展回望红色历史》 《立体党史“书”一展忆百年》的报道,吸引了各族群众前来观展。

然而,从宏观上来看,辅助展陈的符码仍然没有突破博物馆的建筑空间,随着传统媒体的逐步衰落,博物馆文化传播还要在空间向度寻求新的切入点。近年来,随着新疆旅游市场的兴旺,作为文物符号再现的新疆博物馆文创产品也被传播到了全国各地,成为拓展文化传播空间的“新力军”,但新疆博物馆文创产品的开发研制起步较晚,研发经营整体水平还不高,发展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

(三)新媒介技术与时空融合的转向

伊尼斯认为,理想境界的传播应是时空偏向相平衡,以网络技术为基础的新媒介技术促进了媒介的时空偏向性朝着时空融合转向,将自然时间观中的时空统一性打破,聚焦于时间与空间的“互相渗透”。

一方面,“媒介技术通过将现场参观与虚拟体验联系在一起,突破了纵向时间与横向空间的传统关系”。新疆博物馆在“历史文物陈列”展区设置了多个交互装置,游客可以通过文物拼图、虚拟深度互动、丝绸之路大冒险等交互游戏,从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维度感受尼雅遗址文化,还可以借助VR技术体验克孜尔石窟第14窟。综合感官的调动突破了地理和历史的限制,更易让人们体会到文物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

另一方面,“媒介技术通过压缩空间来重新形塑时空关系,将在场和不在场的限制条件打破”。新疆博物馆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多次开展“云游”博物馆直播活动,便捷的互动让人们足不出户便能感受到博物馆的文化魅力。此外,新疆博物馆官方微博和微信公众号还通过发布公告、新闻、文物科普等信息来唤醒游客对博物馆的记忆,随时随地复现文化景观。

总体来说,新疆博物馆文化传播在时空融合转向的趋势下展开了积极探索,但展陈的科技化元素相对较少,新媒体运营乏力。比如,2019—2021年,官方微信公众号共发布推文75次,其中重复推送达11次,且内容较为单调;2011年8月—2022年1月,官方微博发布了2360条信息,只有3.7万粉丝和5万次转发、评论、点赞,且内容多照搬微信公众号或是对 《国家宝藏》节目进行推介,未充分发挥新媒体资源整合、多元传播、即时互动的优势。

三、新疆博物馆文化传播的优化策略

(一)挖掘时间媒介的空间潜力

新疆博物馆应深入挖掘时间媒介的空间潜力,在文化传播中扬长避短、化短为长,积极推进文物“动起来、走出去”;还可以把文物的符号意义融入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之中,让文化与经济在互动中实现共赢。

1.深化文化价值主导的创意产品开发

文物承载的精神内核是博物馆文化传播的核心。一方面,要深入挖掘馆藏文物的文化内涵,丰富其内容表现。新疆博物馆应利用好多元文化交融的特色,除生活日用品、黄金玉石饰品外,还可以向服装、网络游戏、影视动漫等领域拓展;另一方面,要着力打造文创IP,凝聚形成文化标识,通过文化内核的释放,激发受众对文物的认同感。此外,新疆博物馆在“五星出东方利中国”IP的基础上应继续发力,同时加强西域乐器、镇馆之宝等特色IP的开发。

2.创新知识传播主导的文博活动策划

人民群众喜闻乐见有利于召唤集体记忆,因此,新疆博物馆应融合各方资源,加强合作,优势互补,提高策划水平。一方面,应加强博物馆馆际之间的合作,通过多元方式表达共通的主题。比如,中国丝绸博物馆的“丝绸之路周”与各博物馆进行合作,有力地弘扬了丝路精神;另一方面,加强与文化机构间的合作,为知识传播提供共享文化资源。比如,与文化、旅游机构深度通联,在互动、娱乐化的体验中普及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知识,增强文化认同感。

(二)建构数字化的“时空”耦合

数字技术的介入能够弥合博物馆时空传播的限制,既可以在实体空间构建立体场景,也可以在互联网上重构博物馆的虚拟空间,通过延展文物的位置、背景和故事,给观众带来“沉浸式”体验。

1.着力重构线下立体场景

新疆博物馆应利用数字技术打造文物展陈的文化景观。一方面,基于数字化数据库、智能解说、影像呈现、动画等手段打造多维展台,比如,“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臂就可以结合全息投影展览、织锦工艺动画和汉代神将故事,打造多元化的立体景观;另一方面,基于AI、VR、AR等新科技,建构受众沉浸式体验的统觉文化空间,在虚拟与现实、历时与共时的穿梭中唤醒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集体记忆。

2.积极搭建线上虚拟云端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各地博物馆推出的“云直播”为虚拟云端的搭建提供了借鉴。一方面,应继续拓展“云展览”“云讲解”“云咨询”“云讲堂”“云活动”等云端形式,缓解博物馆的接待压力;另一方面,虚拟云端应加快文物数字化转码,完善文物数据库,加快数字博物馆建设,从社会、历史、艺术、教育等多向度延伸文物的价值链条,突出历史文化传播的广度和深度。

(三)打造新疆博物馆媒体传播矩阵

为满足受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新疆博物馆要积极打造多元化的文化传播模式,充分利用媒体资源,细分受众,形成多媒体精准传播的矩阵,从而讲好文博故事、释放文化内核。

1.分众传播,深挖多元文化内涵

博物馆对受众进行细分,不仅可以使展陈获得更好的传播效果,还能使文化服务更具针对性。一方面,新疆博物馆应通过大数据分析受众的类型与文化需求,并结合实际情况,科学提供个性化服务,为需求较大的群体策划临展。比如,可以尝试为受众提供浏览型和研究型的个性化导览手册,或策划汉唐丝织品、青铜器、书法、绘画等专展临展,满足受众的个性化需求。另一方面,要深入挖掘和利用文物的文化价值。比如,对镇馆之宝的研究成果可从不同维度分流到展陈、文创、社教等多种渠道中。

2.融媒聚力,讲好新疆文博故事

新媒体平台建设是博物馆“再媒介化”的重要一环,加强新媒体运营是提高博物馆文化传播能力的加速器。新疆博物馆应加快新媒体平台建设,重点运营官方微信与微博平台。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各平台的优势特点,做到精准传播。比如,微信公众平台可实现点对点传播,侧重知识普及、推送重要内容;微博应侧重推送消息、新闻等动态性内容;还应加快网站或客户端建设。另一方面,要将文物背后的故事巧妙呈现出来,适配到各平台上,积极邀请受众参与,讲好文博故事,激发传播活力。

四、结 语

文化润疆背景下,多元传播路径可以突破博物馆文化传播的时空限制,极大地促进博物馆历史文化内核的释放,扩大文化传播的广度和深度。但是,在多元路径的探索中,也应以人为本,坚持内容为王,警惕泛娱乐化倾向,增强民族认同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猜你喜欢
文物新疆博物馆
我给文物当“医生”
文物的栖息之地
博物馆
露天博物馆
文物失窃
新疆多怪
文物掉包案
新疆对外开放山峰
新疆对外开放一类口岸
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