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甲子献给一颗豆子

2022-06-22 14:30民生周刊王迪
民生周刊 2022年13期
关键词:种业种质大豆

□ 《民生周刊》记者 王迪

“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捧在自己手里,一定要有这个意识,不然就会受制于人。”在南京农业大学国家大豆改良中心,今年86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农业大学教授、大豆遗传育种专家盖钧镒,仍坚持每天到办公室,带领多名硕士生和博士生,潜心致力大豆研究。

大豆,在华夏大地上已有5000多年的栽培历史,为五谷之一。但从20世纪起,我国的大豆种植面积逐渐减少,而世界大豆种植范围却越来越广。

“据测算,增加中国大豆产量以替代进口的大豆,需要近6亿亩耕地,这并不现实。”在接受《民生周刊》记者采访时,盖钧镒院士表示,在常规栽培水平下,只有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土地利用率,才能在有限耕地面积上提高大豆产量。

“想要提高单产,优良品种是关键。”为了让种下的每一颗大豆,都能长出最大的籽粒和尽量多的豆荚,从事科研教学的60余载,盖钧镒走遍了全国每一寸生长大豆的土地,收集、整理大豆种质资源3万余份,育成大豆新品种30余个,发表论著600余篇册。

2017年,当时已年过八旬的盖钧镒,作为唯一一位亚洲获奖者,获得“世界大豆研究大会终身成就奖”。

盖钧镒

误打误撞“闯”入农学院

1936年,盖钧镒出生在江苏省无锡市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从小父母对他教育格外重视。中学期间,他的数理化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1953年,盖钧镒高中毕业准备报考大学。“我要学理科,长大要当科学家,通过科学来强国,为国家作贡献!”生长在战火纷飞的年代,科学报国成为许多有志青年的理想,盖钧镒也不例外。

然而,命运却跟他开了个玩笑。由于体检未通过,招生办要求他重报专业。与理想的专业失之交臂,盖钧镒感到一阵失落。但想起中国自古以来都是“以农立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根本,同样可以实现报国理想时,他选择接受组织安排,最终被南京农学院(南京农业大学前身)录取。

入学后,雄厚的师资力量,让盖钧镒对农学产生浓厚兴趣。小麦科学泰斗金善宝教授、棉花科学泰斗冯泽芳教授、水稻遗传育种学家朱立宏教授……他们中大都是早年留学海外,满怀一腔报国热情,放弃国外优渥的条件,回国支援新中国建设。

“好男儿应当志在四方。”老一辈育种人的精神和品格,滋养着青年时期的盖钧镒。

1957年,21岁的盖钧镒以优异的成绩大学毕业。他主动提出书面申请,要投身开垦祖国北大荒。但此时,校领导却决定让他留校任教,用所学知识继续培养育种后备力量。

同年11月,盖钧镒迎来了第二次机会,国家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他再次主动申请,前往农村锻炼。这一次,他被派往江苏省涟水县农村,“涟水是当时条件最苦的一个县,曾是解放战争时期打拉锯战的地方。”和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盖钧镒第一次感受到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苦朴实。

“当时我住在一位老大娘家里,大娘心疼我这个城里来的大学生,于是将细粮全部留给我,自己却每天吃白菜萝卜、喝玉米糊。”

两年的下乡经历,在盖钧镒心里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农产品成本高,价格低,同样是劳动,为什么如此不平等,为什么受穷受累的永远是农民?

“这也是后来我为什么一心要为农业、为农民做点事情的原因。”盖钧镒说。

时间到了20世纪60年代初,盖钧镒师从著名大豆遗传和试验统计学家马育华,并攻读研究生。从此,他开始潜心扎根研究大豆领域。

1980年,44岁的盖钧镒成功考取首批国家公派出国访问学者,赴美国艾奥瓦州立大学担任客座助教。在国外留学两年半时间,盖钧镒考察了美国大豆产区12个州。

中美在大豆产量方面的差距,让盖钧镒深受触动。进修期间,盖钧镒了解到,美国20世纪50年代大豆生产因胞囊线虫病几乎遇到灭顶之灾,是我国北京小黑豆的抗病基因,挽救了其大豆生产的命运。他意识到,野生大豆是中国宝贵的财富,其中蕴藏的丰富大豆遗传资源,亟待人们保护和研究。

“作为中国的大豆科研工作者,要担起这个义不容辞的责任。”

回国后,盖钧镒全身心投入他大豆研究事业,开始筹建大豆种质库,寻找野生大豆隐藏的优质基因。从研究单位到农村地头……近20年时间,盖钧镒的脚步几乎踏遍了中国所有大豆产区,一共收集到15000余份大豆地方品种。

1998年,盖钧镒的研究团队建成大豆种质综合性状数据库,保存规模为中国第二、世界第三,仅次于中国国家种质库和美国农业部的大豆种质资源库。

如今,科研团队收集大豆种质的脚步仍未停歇。在盖钧镒心里,收集我国大豆原产地种质资源,就是在积累国家财富。

破解产量差距“密码”

虽然在种质资源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但国内的大豆种植因受到进口大豆的影响,有所萎缩。

“一边是国内市场对大豆的巨大需求,另一边则是国家每年都要花费大量外汇,从国外进口大豆。”盖钧镒列出一组数据说明当时大豆面临的严峻情况:2017年,我国大豆产量为1440万吨,总需求量达到11079万吨,自给率仅有13%;进口大豆累计9554万吨,占全年粮食进口总量的73.1%。

作为大豆的原产国,也曾是世界最大的大豆生产国和出口国,却落到此种境遇,盖钧镒深感揪心和压力。尤其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盖钧镒愈发体会到“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大豆是中国人蛋白质的主要营养来源,中国人喝豆浆就像美国人喝牛奶。”盖钧镒暗下决心,一定将大豆培育工作持之以恒做下去。

由于国外地广人稀,机械化程度高,中国生产一吨大豆的成本是3000元,美国的成本仅为2500元。再加上,我国大豆种植单位面积产值较低,对农民来讲,种植大豆的收益远远比不上水稻等其他作物。

因此,盖钧镒决定,将高产作为壮大我国大豆产业的突破口。

除了通过常规育种方法选育出20多个高产品种外,盖钧镒带领团队还探索通过选育高产理想株型来达到高产突破的目标,主持和参加育成南农30、南农88-31等20多个大豆新品种,在长江中下游和黄淮部分地区推广5000多万亩,大豆亩产提高10%,达到近200公斤/亩。在他和团队的努力下,南京农业大学被批准建立为“国家大豆改良中心”。

此外,按照人体健康的需求,盖钧镒团队还培育出氨基酸组成均衡的新品种大豆,营养价值甚至高于牛奶。

科研攻关离不开人才支撑

任何科学事业的进步,都离不开专家型人才。

“美国人能在短短几十年就达到平均每亩400斤以上的产量,现在我们却还停留在每亩280斤左右的产量,这说明什么?一定要投入去做科研!”

企业是种子生产的主力军,人才是种业研发的排头兵。在盖钧镒看来,目前我国大豆种业缺少一批集成创新能力强、适应市场需求的龙头企业和遗传育种高级人才队伍。

盖钧镒建议:一方面,加大大豆生产的支持力度,通过大豆加工业和食品工业拉动对国产优质大豆的需求;另一方面,加快大豆种业科研步伐,重点培养国家大豆种业人才。

“根据推算,全国不用多,只要二三十家大豆种业公司,假如每家大豆种业公司有10名高层次人才,那么全国就有几百个大豆科研高级人才。”此外,种业科技研发投入大、生产周期长,离不开国家的资金政策扶持。

“咱们要想赶超,就得把后劲儿给做足了。”盖钧镒说。

2021年,中央制定了种业振兴行动方案,为打好种业翻身仗提供了路线图。盖钧镒深感这是一次种业振兴的历史机遇。他预言,10年内,我国在种业科技研发上,一定会实现重大突破。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中,专门提到大豆复合种植。盖钧镒透露,他们目前正在研究一种叫作“间作、套种”的方法,即在玉米地里同时种植大豆,把玉米的行距放宽,玉米的产量不减低,中间可以多收一季大豆。

“如果这个技术得以全面推广,在6亿亩地的玉米里面全插种的话,不增加面积,按照亩产100公斤计算,6亿亩就是6000万吨大豆。”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盖钧镒用“认真”二字总结自己做人做事特点。“学问之道,求其认真。设计认真,实验认真,推理认真,则顺理成章,创意必成。处世之道,求其友善。待人友善,待事友善,待物友善,则众志所向,事业必成。” 这是盖钧镒院士一生奉行的准则。

猜你喜欢
种业种质大豆
注意防治大豆点蜂缘蝽
华南地区最大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库建成
从大豆种植面积增长看我国粮食安全
巴西大豆播种顺利
大豆的营养成分及其保健作用
亚麻抗白粉病种质资源的鉴定与筛选
种业名企展示
种业名企展示
贵州玉米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及核心种质库构建
种业名企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