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曼妮 任钟鸣
摘要:新能源汽车内饰设计目前存在同质化严重、布局设计不合理、服务场景单一等一系列问题,文章重点探究情境介入新能源汽车内饰设计的创新设计策略。从情境理论出发,分析新能源汽车内饰中主要区域的发展趋势,再结合当前发展阶段中情境介入新能源汽车内饰设计的案例,从设备情境、用户情境与综合情境的角度提出相应的产品设计策略。研究总结基于情境的新能源汽车内饰设计策略。情境理论的介入丰富了新能源汽车内饰设计的理论研究,有助于设计师打破“功能化设计”的传统思维,从而更加准确地把握设计需求,最终为内饰设计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
关键词:情境;新能源汽车;内饰设计;人机交互
中图分类号:U463.83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05-0-03
新能源汽车在国家政策利好与产业结构红利的背景下飞速发展,近年来逐渐成为主流。市场既推动了新能源汽车工业技术的发展,也让用户对新能源汽车内饰的要求提高,由满足单一的交通运输需求转变为打造舒适的驾乘空间。文章基于情境视角研究新能源汽车的内饰设计,分析情境与内饰设计之间的联系并形成设计策略,是对汽车内饰设计研究理论的补充。
1 情境理论
1.1 何谓情境
“情境”一词早期出现在心理学领域,用于描述个体对具体客观环境的认知和情感反馈,关注人与整体作用环境之间的互动与转换是最重要的特点[1]。由于情境既包含了主观因素又包含了客观因素,即可以将情境视为一种相对的概念,指用户相对于某个时间点的所有背景信息。柳冠中教授在“事理学”方法论的研究中指出“事”的结构包括时间、空间、人、物、行为与信息、意义,其中人是核心,“事”塑造了“物”的具体形式[2]。所以在设计“物”时,应该把“物”放在特定的环境关系中,即文章理解的情境。
1.2 情境的组成要素
情境赋予了物存在的合理性,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提出,任何情境都可以通过物品、场合、角色、场所、信息五个组成部分进行分析。托夫勒认为情境是一个系统模型,强调了四个方面的要素:客体(物品)、环境(场合)、主体(人)、文化(社会组织系统的场所),同时强调了这四个要素在情境中的相互影响(概念和信息的来龙去脉)[3]。在设计过程中,这四个要素之间不能脱离且相互影响,即要素之间存在非独立性与不对等性。在具体的活动情境中,文化要素牵连着历史背景信息和时代发展变化,联系着其他三个要素并使它们相互影响。
1.3 情境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内饰设计的意义
相对外饰造型而言,用户在实际驾乘场景中会更多与内饰发生接触。在新能源汽车与用户的交互过程中,虽然用户仍然具有控制权,但是交互过程中操作对象、方式、界面等的改变,会导致用户的行为产生多种多样的变化。在这样的情况下,研究用户的行为是十分复杂的,而情境作为背景信息一直存在,可以有依据地进行实地考察。因此,对于真实情境的理解就成为分析用户行为关系和谋求新能源汽车内饰设计解决方案的关键。
在新时期,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带动了其情感需求的提升,新能源汽车的内饰设计需要更多考虑用户体验。对于情境的研究,其实质还是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传统的用户调研很难将用户的行为需求表现出来,情境作为更宏观的媒介,能够更好地研究新能源汽车内饰设计与用户的行为关系,是一种有焦点的表达方式,有利于保证用户在设计中的主导作用,从而有效提升用户体验。
2 新能源汽车内饰的发展趋势
分析新能源汽车内饰发展趋势,有助于设计师掌握当下的市场变化,从而为后续情境视角介入新能源汽车内饰设计策略的研究提供参考。
中控仪表台区域作为汽车内饰中用戶关注的视觉中心,其设计发展趋势可以归纳为功能集成化、屏幕一体化和安全优先化三项主要变化。中控区域与智能化技术结合后,将原有的很多车载智能设备如电子导航、通信、音乐等功能高度集成化。屏幕一体化可以看作功能集成后智能化特征的延伸。安全优先化,以VOLVO搭载的车内手机无线充电设备为例。传统无线充电方式将手机放置于充电板即可,VOLVO考虑到无线充电设备对心脏起搏器的干扰,强迫用户必须在屏幕上完成“开启充电”的操作之后才能使用。可见大型车企对用户安全的优先考虑,并没有一味地强调智能化的便捷性。
门板区域的设计语言大多会与中控区域保持一致,门板作为汽车内部空间与外部环境的隔断,一方面强化了车内空间的视觉效果,另一方面奠定了内饰的氛围基调。新能源汽车的门板主要从开合方式、表面材料与物理按键方面进行创新。例如,小鹏P7鹏翼版的车门很好地体现了产品高级轿跑的设计定位,给用户创造了满满的仪式感;蔚来ET7采用可再生藤木作为门板部分表面的包裹材料,带给用户自然与环保之美。
座椅区域,座椅布局的多样性将成为趋势,座椅布局的改变可以直接提高驾乘空间的利用率和使用便捷度。用户可以通过座椅的旋转、移动甚至是变形,来切换内饰空间的场景。另外,市场对座椅在环保、舒适、智能化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绿色出行的趋势,要求座椅构件的轻量化和材料使用的环保化。新能源汽车座椅的舒适性通常分为动态舒适性和静态舒适性,体现在辅助、加热、按摩等调节功能上。智能网联的趋势,使座椅变为多模态交互中的重要节点,而不仅是物理负重的承载体。以方向盘、空调出风口、电子换挡等部件为主的零部件区域也要着重考虑。调研发现,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的设计大多具有独特或类似的特征。这是因为零部件本身需要更多考虑技术标准,以达到更好的安全性、适配性与量产化需求,所以相较于内饰空间的其他区域,具有相对低的变化性。同时,零部件区域设计需要尽可能地匹配多款不同的新能源汽车内饰,以降低开发的成本。
3 情境介入新能源汽车内饰设计的案例
3.1 设备情境下的新布局
设备情境包括设备属性及相关的其他设备属性。汽车的设备情境从运动状态的角度可以分为两种,即驾驶情境和静止情境。当前驾驶情境下的内饰布局大多遵循传统汽车风格,保证用户的正常驾驶需求与安全。针对驾驶情境的内饰布局改变,主要是随着多胎政策的开放、家庭成员结构的变化,用户对七座车的需求提升。如何重新布局内饰设备,来提升长辈与孩子的乘坐体验是重点关注的方向。静止情境下,即将车辆当作一个可移动的生活空间,赋予内饰座椅、方向盘等更多变形方式,以适应新的环境需求。
广汽ENO.146是一款新能源概念车,其设计关键词是中国传统的家庭观念“三代同堂”,在座椅布局设计上ENO.146打造了2+1+2+1的新形式。座椅的前排与中排分别为男女主人与老人设计,并在之间设置儿童座椅,使儿童座椅面向中排乘客,便于其与儿童的互动交流,后排为年龄较大的孩子设计,让其拥有独立的乘坐空间。这种两两穿插的布局形式兼顾了家庭中不同孩子的成长需求,还在驾驶情境中保障了男女主人与老人的驾乘体验,是适应当下设备情境的新布局设计。
3.2 任务情境下的多场景服务
任务情境包括用户任务及相关的事件或行为。新时代用户的出行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于新能源汽车除了传统汽车的驾驶需求、安全需求,还产生了办公需求、娱乐需求、社交需求等,也就是说新能源汽车内饰面临着为多场景服务的现状。“恒驰1”概念车的设计从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多场景服务。恒驰在日常通勤场景下,采用了主动交互的语音用户界面设计,当用户进入车辆时可以通过语音的方式更换车机界面主题;在协作办公场景下,用户可以利用屏幕进行视频会议和电子签批工作;在周末郊游场景下,用户既可以利用对外放电功能将车辆当作移动供电站,也可以在车内看电影,满足多样的娱乐需求;在车家互联场景下,用户可以在车内远程控制家电。在案例中,用户产生了用车的目的,进而发生了在车内的活动任务,接着完成执行任务的操作,最终每一个任务情境都服务了一种场景。类比推理,通过研究分析任务情境,可以让设计师更好地了解用户,从而让新能源汽车的内饰为更多的场景服务。
3.3 环境情境下的感官体验
环境情境主要指物理环境,环境要素包括汽车内饰以及周围的环境信息。本节主要研究环境情境下的感官体验要素。感官体验,即用户通过五感与产品直接接触获得的体验方式。感官体验分别对应人的五感,可以概括为五个要素:视觉要素、触觉要素、听觉要素、嗅觉要素和味觉要素。
视觉要素一直是内饰设计的重点,值得注意的是,各大车企都很注重内饰光环境。小鹏P7在内饰中设置了环抱式的氛围灯,这种环抱式的中控轮廓灯会给予用户一种包裹感,还能调节氛围灯的颜色使内饰空间适应不同的环境需求,带给用户沉浸式体验。触觉要素,一方面体现在部分物理按键被触控按键取代,如吉利汽车在触控屏中加入了导电材料,增强用户操作的真实感。另一方面,体现在内饰材料的表面处理上,如欧拉“朋克猫”在内饰上采用镀铬材质和水晶材质组合。听觉要素,蔚来ET7打造了沉浸声音响系统,以达到还原真实声音、营造沉浸式体验的目标。嗅觉要素,一般通过车内的香氛系统实现。味觉要素在汽车内饰设计上尚无具体案例。综上可知,环境情境中要素的变化可以直接影响用户的感官体验,所以新能源汽车内饰设计中环境情境的研究对提升用户感官体验具有重要的意义。
4 基于情境的新能源汽车内饰设计策略
以往的汽车内饰设计工作通常从功能和人机工程学入手,但随着用户需求的变化,新能源汽车内饰设计的思维方式也需要改变。基于对情境理论与新能源汽车内饰设计发展趋势的研究,文章总结了以下三个设计策略。
4.1 营造切合设备情境的整车内饰
新能源汽车的内饰设计是用户区分新能源汽车与传统燃油动力汽车最直接的方式,内饰作为车内重要的空间构成影响着新能源车在市场的传播度。文章将内饰设计的具体表现形式,分为造型设计和布局设计。
造型设计方面,以内饰设计要素发展趋势的研究为基础进行设计。一方面,考虑到新能源汽车面向的社会环境、消费主力的变化,其形态设计风格可以向年轻化、科技化方向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对内饰工程结构的了解,可以优化设计内部结构,以模块化、定制化的方式适应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布局设计方面,需要考虑到设备情境中的相关要素,以有关用户的要素为主导(即行为要素和任务要素),技术要素等辅助。新能源汽车用户在车内有多种操作情境需求,所以直接研究用户特征十分复杂且片面。因此,在设计内饰布局时,除了要考虑到布局的合理性与人机工程问题,还要从车内设备情境下的行为要素和任务要素切入,从而兼顾同一情境下的不同用戶需求,以便对车内单人操作与多人协同工作的行为情况、任务情况进行设计。
4.2 优化用户情境主导的人机交互问题
汽车中人机交互设计的好坏决定着内饰的实用性、易用性和可读性,是用户与汽车内饰实现良好交流的基础。真实的用户情境是研究人机交互问题的核心。新能源汽车内饰中的人机交互系统,包括智能屏幕交互、语音交互、物联网交互、光环境与声环境交互等,并呈现物理按键触控化的趋势。
对于新能源汽车内饰中的人机交互问题,新能源汽车搭载的人机交互系统大多由各个车企独立研发并具有封闭性,要更好地与互联网生态融合还需要多方共同努力。加之软件发展不成熟,在交互逻辑、信息输出上会有不符合用户操作情境的状况发生。软件系统的优化要面向真实的用户情境,研究用户情境中“人”的行为以及多场景下的任务需求,从而更好地了解用户需求以及改进交互模式。综上,情境视角的切入是优化新能源汽车内饰设计人机交互问题的有效途径。
4.3 构建综合情境下丰富的整车体验
面对如今的消费市场,用户体验目标的维度经历了从效能到效率再到愉悦的三个层级,形成了多维用户体验。用户对于产品的认同从功能完备到易操作、反馈及时再到舒适美观、个性化。这些评价的改变是在综合情境中有意识地关注和强调某些意义,最终通过造型、布局、交互、感官体验等体现出来,形成完整的体验。新能源汽车的纯平后排与智能交互体验,让汽车成为智能体验空间,可以将“沉浸式”设为内饰设计的关键词,通过合理的人机、色彩、灯光、材料、香氛等的应用,让用户直观地感受到设计的存在,从而丰富整车体验。
5 结语
文章从情境理论出发,阐述了情境的定义和组成要素。在研究新能源汽车内饰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分析了情境介入新能源汽车内饰设计的案例,最终利用设计研究从设备情境、用户情境与综合情境三个典型情境方面提出了设计策略。该方法改进了新能源汽车内饰设计同质化现象严重、工程设置与内饰空间布局不匹配、服务场景单一等缺陷,为新能源汽车内饰设计的系统性研究提供了参考。情境理论介入新能源汽车内饰设计,顺应了时代技术的新发展和用户体验的新需求,为设计师提供了新的系统设计思维。
参考文献:
[1] 刘小路,陈舒丰.基于情境构建法的茶室家具设计研究与应用实践[J].包装工程,2022(2):266-275.
[2] 柳冠中.事理学论纲[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6:66.
[3] 赵建国.产品设计的情境构建及语义生成[D].长沙:湖南大学,2009.
作者简介:石曼妮(1998—),女,江苏泰兴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产品造型设计与应用实践。
任钟鸣(1985—),男,山东聊城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工业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