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完颜氏家族研究

2022-06-22 00:42:01孙婉婷
今古文创 2022年20期

孙婉婷

【摘要】 完颜氏起初是金朝的国姓。金朝灭亡之后,其遗民一部分进入中原生活改为汉姓,一部分被掳掠到蒙古,还有一部分则回到东北。清朝统治时期后面二者都成功与满洲融合一体,成为满洲八旗中的一员。清代前期,论显赫当属博尔晋家族、西喇巴家族。而终清一代,完颜氏属叶臣家族世袭地位最高,他们都为清朝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关键词】 完颜氏;叶臣;博尔晋;家族研究

【中图分类号】K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2)20-0062-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2.20.018

一、完颜氏家族来源

完颜氏本为金代皇族姓氏,《钦定满洲源流考》中:“盖我朝在大金时未尝非完颜氏之服属,犹之完颜氏在今日皆为我朝之臣。” ①一句,将金代完颜氏与清代完颜氏联系起来,意图以此论证清代完颜氏家族源出于金代完颜氏,此理由不够充分。据《八旗满洲氏族通谱》记载:“完颜,本系地名,因以为姓,其氏族散处于完颜,及各地方。” ②而《八旗满洲氏族通谱辑要》中则与之记载相同并否定了《耕辍录》中“完颜,汉姓曰王” ③的说法。清代完颜氏家族起势于入关前,其中博尔晋一支与叶臣一支多人立下赫赫战功,“自天命年间起,完颜氏家族就一直位处后金权力核心。” ④而作为清代内务府世家之一的鲁克苏一支的子孙则以文学与翻译成就世代簪缨,除此之外还有西喇巴、特殷珠等支。

二、主要人物及事功

(一)博尔晋家族

博尔晋家族是清初时,完颜氏中最为显赫的一支。博尔晋及其子孙皆有战绩,是其家族显赫的主要原因。

1.博尔晋,“世居完颜,以地为氏。太祖高皇帝时,率户口来归,即使辖之,任佐领,隶满洲镶红旗。” ⑤努尔哈赤将他带来的人口编成牛录,任命他为牛录额真。明万历二十一年(1503年)六月,努尔哈赤遭到了海西四部联合攻打,户布恰寨也遭到海西四部劫掠。而后努尔哈赤领兵追击,深夜袭击哈达部傅尔佳齐寨。在激烈的战斗中,哈达西忒库连发两箭,将博尔晋的族弟西喇布射死。博尔晋眼明手快,当即从西喇布身上拔出箭来,向西忒库射去,西忒库应声倒地而亡。

天命六年(1621年),博尔晋被授为扎尔固齐,佐理政事。这时,正值努尔哈赤积极向辽东扩张,营建萨尔浒城,作为进攻明朝的新据点,命博尔晋督率民夫筑城,于闰二月十一日筑城完毕。努尔哈赤特赐牛、盐以犒赏。战事结束后,追查出博尔晋在向辽阳进军时,没有很好执行军令,因而议处以死罪。但努尔哈赤赦免了他,仅没收他所得的赏赐,仍准许他带兵,出防东昌堡、海州等地。八年(1623年)三月,他任代子副将。四月,努尔哈赤命阿巴泰、德格类等率师征蒙古扎鲁特部,博尔晋与总兵达音布、参将雅希禅随征,直取扎鲁特贝勒昂安住地。昂安携眷属逃奔,被博尔晋等领兵截击。在战斗中,达音布中枪身亡,博尔晋、雅希禅挥兵冲杀,生擒昂安父子,当即斩首,俘获一千二百八十人、牲畜一万六千九百六十二头,凯旋而归,受到嘉奖。十年(1625年)八月,他由游击升迁副将。接着,他率兵两千远征东海南路虎尔哈部,带五百户人口凯旋。努尔哈赤亲迎至浑河,设宴庆功。

皇太极即位后设置了八固山额真,并准许其议政。博尔晋被任命为镶红旗固山额真,仍兼侍卫。五月,皇太极亲自领兵进攻锦州久攻不下,急差人回沈阳调取兵力增援軍队。二十五日,博尔晋率兵赶到,即随皇太极亲征宁远,在城东二里处与明军交锋。皇太极挥军死战,击败明兵,直追至宁远城下。这次战役之后不久,博尔晋“以招抚蒙古瓦尔喀各部,并追叙前此战功,授一等男爵。” ⑥获得一等副将世职。此后不久,博尔晋去世。

他死后,因为敕书丢失,子孙没能袭爵,但究其根本,则是受到了阿敦事件的影响:天命六年(1621年)九月,阿敦阿哥“因挑唆大贝勒、莽古尔泰贝勒与四贝勒不和、诋毁国政,并用谗挑唆其他小贝勒” ⑦而获罪囚禁在牢里,同年十一月,博尔晋则因就此事向行贿被努尔哈赤罚到囚所并“命着女衣女裙葛布短袍以辱之” ⑧的斋桑古阿哥、济尔哈朗阿哥、硕托阿哥进行一番冷嘲热讽并为阿敦打抱不平而被治罪。皇太极即位后,这件事无疑成为博尔晋被打压的原因之一。直至康熙三年(1664年)闰六月,经他的第四子甲喇章京特锦上疏陈情,康熙特旨为他立碑,并赐谥忠直。

2.特锦,博尔晋的第四子,初任佐领。天聪八年(1635年),授骑都尉世职。崇德五年(1640年),领兵随郑亲王济尔哈朗于义州屯田。当时多罗特部蒙古苏班代等向明朝投降并居于杏山西五里台,待清军到达这里后派人向其通和言好,于是皇上派郑亲王移师往迎,明总兵祖大寿、吴三桂、刘周智一同在杏山向清军邀战,被特锦分队击败。顺治元年(1644年),特锦随睿亲王多尔衮进入山海关,击败李自成。后叙功,晋为三等轻车都尉,等到考核期满后又晋二等轻车都尉。顺治三年(1647),特锦跟随肃亲王豪格出兵征讨四川流贼,“击败贼将胡敬德于三水县,复败高汝砺于礼县。” ⑨征剿叛贼无数。顺治七年(1671年)被提升至兵部侍郎兼镶红旗蒙古副都统,三遇恩诏,升到三等男。顺治十五年(1659年),随信郡王多尼出征贵州、云南有功,晋二等男爵。“康熙十一年(1672年),卒,予祭葬如典礼,谥襄壮,立碑墓道。” ⑩其子特尔赫袭爵。

从清史中可以看到,博尔晋家族的人大多战功赫赫,随军参战。不论是入关前与明朝的战争还是顺治年间讨伐李自成的战斗中,都能看到博尔晋家族成员的身影,也因此博尔晋家族在清初时兴盛发展。

(二)叶臣家族

叶臣家族是完颜氏研究中重要的一环不可忽视,尽管家族崛起时间晚于博尔晋家族,却位于《钦定八旗满洲氏族通谱》首位,张士尊认为叶臣与努尔哈赤同王甲城相抗时逃亡的建州卫酋长李以难可能是同一人⑪,那么从叶臣升迁的速度来看,这就极有可能是皇太极制衡权力的手段之一。总之,有清一代叶臣家族对清朝的建立、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

1. 叶臣,“镶红旗人,世居完颜地方,天聪时来归。” ⑫天命四年,随努尔哈赤出征征明,在铁岭击败了有蒙古兵助阵的明朝军队。天命六年(1622年),又出征辽阳积功,被授予三等轻车都尉世职。后“太宗文皇帝即位,设十六大臣,叶臣与焉,佐理镶红旗事。” ⑬

天聪元年(1627年),叶臣随征朝鲜,“过明边境,以兵八十人夜袭斥堠六所,尽俘其军士。” ⑭晋二等轻车都尉;天聪四年(1631年)又随皇太极征明,叶臣趁两军交战之际,带领精兵二十四人立云梯登城墙,遂攻下永平城。此战中叶臣被皇太极盛赞为“骁将”,并晋三等子,列议政八大臣。此后几年叶臣又从攻大凌河,攻明旅顺口,平定山西,攻克太原。为清军入关立下了汗马功劳。

顺治元年(1644年), 李自成兵败逃往西安,叶臣奉命率兵前往山西,成功招降唐通、董学礼、李际遇等人。顺治二年(1646年),叶臣“随顺承郡王勒克德浑代豫亲王多铎统兵江南,时大学士洪承畴任招抚,凡不顺命者,咨叶臣讨之,辄奏续。” ⑮可以看出叶臣不仅从龙入关时为清朝提供了莫大的助益,在之后也为大清的长治久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清史稿》中也对叶臣做出了极高的评价:“太宗与明战,下大凌河,克锦州,皆以全力争。壬午之师,间道深入数千里,如行无人之境,为前此所未有,则图尔格之绩也。以是战多踵为功宗。伊尔登、巴奇兰、齐尔格申辈皆骁武,从太宗征伐,搴旗陷阵;而叶臣、珠玛喇入关后,又以夙将力战策勋。大业将成,群才翊运,盛矣。” ⑯可见叶臣等群才,是清朝统治者成就大业重要的一部分。

2.车尔布,“满洲镶红旗人,姓完颜氏,一等子叶臣长子也。初任参领。” ⑰顺治元年(1644年),跟随睿亲王多尔衮入关,击败李自成的农民军。后又随英亲王阿济格征剿李自成,招降无数。期间车尔布因为隐瞒军士行军途中无组织无纪律而被降罪罚金,但皇帝念在他劳苦有功,免去了责罚。次年八月凯旋归来,十一月列为议政大臣。“先是,叙入关功,授骑都尉世职。三年四月,叙征湖广攻,加一云骑尉。” ⑱顺治五年(1649年),车尔布因为征讨张献忠时未及时救援护军统领哈宁阿,世职降为云骑尉。同年七月,“与弟车格图分袭父叶臣一等子爵,车尔布由云骑尉晋二等子,车格图袭骑都尉。” ⑲顺治十二年(1656年),车尔布又与宁海大将军伊尔德前往浙江,征讨割据舟山的南明鲁王朱以海和阮进获大胜。顺治十四年九月(1658年),车尔布“叙复舟山攻并录其随征大同战绩,晋一等伯兼一云骑尉。” ⑳顺治十五年(1659年),同安南将军明安达礼统兵驻防贵州。顺治十六年(1660年)移师荆州,并于荆州击退郑成功。

康熙三年(1664年),“以久疾命解都统任。七年三月,卒。” ㉑不难看出,车尔布的一生与他的父亲叶臣极度相似,先是助清入关,入关后则是为了巩固清朝统治征剿李自成和南明,虽然车尔布在任时出现过一些错误,但皇帝给予了宽大处理,这与叶臣家族为清朝的长治久安做出突出的贡献是分不开的。

三、小结

叶臣家族与博尔晋家族,都是以军功著称,其后代子孙也大多军功卓越。清初时他们协助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完成统一大业,在对明战争中充当着重要角色,身先士卒。从龙入关后,又为清朝的长治久安出谋划策,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可以说叶臣家族和博尔晋家族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注释:

①阿桂:《钦定满洲源流考》,上谕,第9页。

②⑫弘昼等编:《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卷二十八,第362页,第362页。

③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一,第20页。

④雷炳炎:《清代社会八旗貴族世家势力研究》,第三章,第82页。

⑤⑥⑨⑩(清)国史馆辑:《满汉名臣传》,博尔晋列传,第195页,第195页,第196页,第196页。

⑦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满文老档》,第二十七册,第241页。

⑧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满文老档》,第二十八册,第254页。

⑪张士尊:《建州卫在浑江地区的活动及王甲部族源考》,《明史研究》2007年第10辑,第256页。

⑬⑭⑮(清)国史馆辑:《满汉名臣传》,叶臣列传,第43页,第43页,第44页。

⑯赵尔巽:《清史稿》,卷二百三十三,第9393页。

⑰⑱⑲⑳㉑(清)国史馆辑:《满汉名臣传》,车尔布列传,第230页,第231页,第231页,第231页,第232页。

参考文献:

[1](清)弘昼等编.八旗满洲氏族通谱[M].沈阳:辽沈书社,1989.

[2](清)鄂尔泰等纂修.李洵,赵德贵主点校.八旗通志初集[M].长春:东北师大出版社,1985.

[3](清)纪昀等纂修.李洵,赵德贵主点校.钦定八旗通志[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2.

[4](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M].北京:中华书局,2004.

[5](清)赵尔巽等.清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77.

[6]王钟翰点校.清史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1981.

[7]雷炳炎.清代社会八旗贵族世家势力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

[8]刘庆华.满族家谱序评注[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10.

[9](清)乾隆官修.清朝通志[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

[10](清)国史馆辑.满汉名臣传[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1.

[11]清实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7.

[12](清)阿桂等撰.孙文良,陆玉华点校.满洲源流考[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6.

[13]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满文老档[G].北京:中华书局,1990.

[14]张士尊.建州卫在浑江地区的活动及王甲部族源考[J].明史研究,2007,(10),247-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