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莉莉 张繁星
【摘要】 在现如今的时代发展背景之下,道德本质问题的研究在学术界引起深入讨论的同时,也在社会生活当中引发广泛关注。马克思所创立的唯物史观,是关于意识形态的科学思想理论体。马克思唯物史观的道德思想不仅仅包括对于道德的起源发展以及规律特征等理论的归纳,还包含马克思对于之前的西方思想家关于道德概念的批判与继承。马克思的道德思想在继承众多哲学家合理内核的基础之上,创立了以唯物史观为基础的崭新的道德观。马克思的道德思想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社会物质利益关系的中,道德是其关系的集中体现形式,同时也受到社会经济关系的影响。道德具有历史性和阶级性,道德本身就是人的创造物,是人们在自我实现和自我实现所需要外在客观环境之间所建立的平衡机制,所以人对道德规范的遵守具有选择性,并不存在永恒抽象或者超历史超阶级的道德伦理。马克思主义者反对空洞化与虚无化的道德说教主义,更加注重逻辑与历史的统一。通过对资本主义进行价值维度分析,人本主义思想在唯物史观中蕴含极深,并且是基于实践基础之上的实践人道主义。马克思的道德思想观是人类思想历史上的伟大变革,所以对于马克思唯物史观中的道德本质问题的探究不仅有利于拓展马克思唯物史观中的道德理论研究,还有利于把握历史唯物主义道德本质的必然要求,更好地揭示与理解马克思的道德思想理论体系。
【关键词】 马克思;唯物史观;道德本质;当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2)20-0053-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2.20.015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的学者关于在马克思的哲学思想当中是否包含道德性质这一问题,主要有两种看法,第一种是认为在马克思的哲学思想当中是包含道德性质的,另一种观点倾向于马克思的思想与道德思想并不相容。在大部分的学者看来马克思的哲学思想具有独特道德伦理体系,国内学者王南湜从三个问题层面去论证马克思主义道德哲学的可能性。首先是人的自由关系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决定论层面,其次是在现代道德哲学中马克思道德哲学所体现出来的道德自律等观念,最后是在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如何让马克思道德哲学体现出独特的现代道德哲学观。国内学者韦庭学的观点与他的观点有相通之处,他指出在涉及人的发展解放问题上就会联系到自由与必然之间的关系,进而联系到道德与伦理等,从另一个层面体现马克思的道德伦理性质。宋希仁教授撰写的《马克思恩格斯道德哲学研究》一书中对于马克思在道德伦理各层面的内容进行了论述,关于要如何去看待和对待马克思道德哲学的重点问题与难点问题也表达了自己的态度观点。张东晔著的《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与评价机制》一书以道德本质以及道德成因为主要内容,并且在此基础上继续探讨马克思道德思想的来源与发展。对于马克思的道德思想本质做了详尽的分析。在李梅敬的《理论层次视域中的马克思道德思想》一书当中,主要是以道德思想理论的角度进行深入分析,这对于更好地把握马克思的道德思想体系发展了一个新颖的角度。
(二)国外研究现状
相较于国内研究而言,国外学者对与马克思主义的道德思想的研究也是有两种相对立的态度。他们主要分为两个派别,首先第一个是“马克思道德主义”派,这个派别的主要立场是认为在马克思的思想体系当中存在坚定的道德立场。另一个就是“马克思非道德主义”派,就是与前者站在相反的立场,认为并不存在道德思想在马克思的思想体系当中。美国学者罗德尼·佩弗是前者的拥护者,在《马克思主义、道德和社会正义》一书当中,佩弗批判了伍德关于马克思主义的道德思想。认为马克思的道德内涵是针对资本主义制度之下的资产阶级对劳动者的压迫与剥削,是对于资产阶级剥削人的阶级性的批判,配合当时所处的社会背景与历史背景可以看出马克思并非是对全部道德的否定。马克思是站在全人类与全体工人阶级的层面上反对资产阶级的剥削与压迫,是为实现全人类解放为目的的道德意蕴。而美国学者艾伦·伍德是“马克思非道德主义”学派的支持者,他在撰写的《马克思对正义的批判》中认为在马克思的思想中没有真正地体现出正义思想,马克思认为正义的实现是需要社会制度与社会的生产方式相互适应,所以正义问题也是研究道德问题的重要内容。伍德认为马克思的价值观念以及共同体思想是属于非道德善,将马克思所驳斥的权利与正义认为是道德善。但是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剥削与压迫中并未使用非正义这个概念去进行批判,进而伍德认为马克思没有真正的道德思想。
二、马克思唯物史观的道德思想来源及特点
(一)马克思唯物史观的道德思想来源
唯物史观认为道德是人类社会是重要组成部分,这种道德思想并不是先验存在的永恒存在物,也不是精神意识的存在物,而是基于人类社会物质生产实践的产物,是人类自然生成的以社會劳动实践为基础的道德实践的产物。马克思的哲学是以社会劳动实践为基础的实践的哲学,其道德哲学思想也从历史唯物主义这个层面出发。马克思批判继承了英法空想社会主义的道德批判思想观,批判继承了康德的道德哲学,批判继承了黑格尔的宗教观以及费尔巴哈的人本学道德思想,汲取众多哲学家的理论精华并且与劳动实践相结合形成了马克思自己的道德思想。
空想社会主义对于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私有制持一个批判的态度,马克思因此对于英法空想社会主义给予了赞扬的态度。他们对于未来的社会寄予美好的预测与描述,并且对于当时的工人阶级意识的觉醒起到了较大作用。空想社会主义学者圣西门和傅立叶等人对于当时社会的不合理现象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但是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剖析的并不深刻。空想社会主义学者对于资本主义弊端只是采取道德批判与道德说教的方式,所以空想社会主义学者的观点也仅仅是空想。而马克思采取的是扬弃的批判方式,吸取了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合理道德观点。
康德的道德论强调善良意志,认为在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当中,恶事其发展的动力因,且善是社会历史发展最终所要追求的目标。并且随着社会发展的进程人最终追求的目标也是善良意志。但是在马克思看来,道德是社会生产实践的产物,同时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在不同的社会历史阶段都有不同的道德观。道德作为社会物质利益关系的集中体现,同时也会受到社会经济关系的影响。道德具有历史性和阶级性,道德本身就是人的创造物,是人们在自我实现和自我实现所需要外在客观环境之间所建立的平衡机制,所以人对道德规范的遵守具有选择性。
黑格尔对于宗教与教会的观点是批判的,但是最后却又把宗教提升到了绝对精神的位置,在黑格尔这里宗教便是最高阶段的绝对精神存在。黑格尔提出:“精神方面的目标是无法通过感性的方式来达到的。”黑格尔认为对宗教要持有思辨的态度,马克思吸取黑格尔的辩证思维呼吁人们要辩证地看待宗教与教会,要求人们积极实现自身的幸福。
费尔巴哈的人本学理论思想对马克思的道德思想影响深远,费尔巴哈注重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注重的不仅仅是生物学层面上的人而是社会性的人。但是马克思忽略了实践,忽略了人类社会是人類实践的结果而导致唯心主义倾向。马克思在吸取费尔巴哈的合理内核的基础之上,更加注重把道德伦理的思想维度放在社会发展与劳动实践的角度上来解决问题。
(二)马克思唯物史观的道德思想特点
道德是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过程中总结归纳出来的具有普遍性的意识体现,也可以看作某一集体的共识。这种共识的主要作用是使集体往好的方向发展,避免有害于集体的情况出现,也就是不道德行为所造成的后果出现。本身只是一种评判标准,不具有责罚性质。另外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层面,道德也是社会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的一部分,早已经不再是凌驾在社会之上而是基于经济基础之上。在马克思看来,道德不但是一种意识形态还是人们的行为规范和准则。道德的理性是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的。道德是人类社会的产物,首先要有人类,其次要存在人类的生活环境,再者还要存在人际关系。事实上这三种客观条件都是存在的,所以,在某一特定的环境之内(包括景物、生产水平、人际关系等),道德认知是存在有一个最高、最理性的点的,这并不是唯心地去相信有一个“大自然”主宰着道德。而道德行为也应该伴随着道德认知予以提升,真正的道德行为不应该与道德认知相悖。道德可以是理性的,道德的理性与崇高是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的。道德具有自然性,不是对法律的补充;道德是感性认知,不是发明出来的。道德的理性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反复强调道德的自然性,是因为原始道德一定是自发的现象。但是道德也有社会性,只是一般人过于强调社会性,忽视了自然性,这是错误的。如果道德没有社会性,那么道德教育也将不可能存在。社会意识由社会存在所决定,而道德是一种意识形态,在阶级社会中,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也一定收到社会经济关系的影响。道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所具有的一些社会功能是其他的社会意识形态所不具备的。此外在阶级社会当中,道德在反映阶级社会关系中也具有阶级性的特点。自从原始社会产生之后,就一直在社会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反映社会存在这方面具有社会性以及历史性的特点。道德的认识功能体现在反映社会经济关系的社会功能层面。另外从认识主体的层面来看,道德重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之间的关系,以及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之间的关系。其次道德实现其认识的基础以及检验认识成果的标准依旧社会生活实践。提供现实社会的发展趋势,所以道德具有社会性的特点。
三、马克思唯物史观的道德本质意蕴
(一)社会形态构建下的道德思想
马克思的道德思想是站在劳动人民的立场之上,资本主义制度的道德思想呈现出理想化的特点,资产阶级倡导自由与平等的价值观念,但实际上随着社会生产的不断发展资产阶级内部的阶级利益与矛盾冲突不断升级,资本主义私有制以及雇佣劳动制等表现出来的是对劳动人民的压迫与剥削,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地位是处于不平等的阶级地位。资产阶级私有制的财产制度下的劳动具有反人道的性质,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劳动归结于人道主义的要求。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制度的道德思想的批判进行了扬弃的辩证批判,资本主义所有制相对于封建制度而言在各个层面都存在巨大的进步,不过从根本上来讲,是资本家在私有制下以追求最大化的剩余价值为目标,不断剥削工人的劳动成果,最终使人产生异化。这种为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的反人道行为让工人处于被奴役的社会地位。马克思到人本主义的层面揭示了资本主义私有制下的资本家贪婪的本性,批判资本家对于劳动人民的压迫剥削,抨击资本主义毁坏了人道主义并使人类卷入丑陋的物欲争夺的斗争之中。针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反人性的批判彰显了其道德思想。在马克思看来,从人性的层面出发去探讨社会道德思想问题,就需立足于现实的个人。现实的个体也是道德的主体,其中这里的人指的是存在于社会实践当中的复杂的社会关系的人。所以马克思强调对于道德思想的探究不能离开社会生产实践生活,要立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不断发展道德思想。马克思在揭露资本主义制度对于社会生产的束缚的同时从劳动异化的角度进行剖析,认为将会有一个更加能够兼顾人类道义并且还可以更好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社会来取代资本主义社会,即马克思所认为的共产社会主义社会和科学社会主义社会。
(二)社会生产发展下的道德思想
马克思的道德理论思想是从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发展把握的,认为社会实践生产的结果就人。道德的主体是人,在社会生产实践中人们不断地超越自己,发现自然规律并且寻找利用自然规律,在这一发展过程当中人的劳动意识也在不断地丰富发展,从最初的群体部落到后来的封建社会再到后来的资本主义社会等,不同阶段的社会时期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社会关系不同,相应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人所处的社会地位也不同,而生产关系与社会实践以及社会意识形态等都是道德现象形成必不可少的因素。马克思强调道德作为社会生产实践的产物不能脱离社会进行空谈,所以道德的发展与社会生产的发展密切相关,而资本主义私有制过度追求剩余价值造成社会分配不公平以及工人社会地位和个人利益的丧失。马克思坚持在生产实践的基础之上追求共产主义,建设和谐规范的道德社会。
(三)共产主义社会中的道德思想
马克思所追求的真正的人的道德即人的目标全面发展的道德要求,就是共产主义道德。在共产主义理想道德之下每个人都可以实现自己追求的目标,人类与社会的需要是高度统一的,不存在强制性的伦理与道德。在这样的理想状态之下道德思想是不必要的探讨对象,共产主义道德就是人真正的道德思想。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当中,关于对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马克思将其理解为共产主义,关于对私有财产的扬弃的过程,也将其理解为人的自我异化的扬弃。费尔巴哈的思想对马克思影响深远,人本主义的哲学思想让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非人性思想进行深刻的批判,深化了对共产主义的论证。“共产主义扬弃私有财产,重新实现人对自然界的占有,是自然界成为真正的‘人化的自然界’,因而它是‘完成了的自然主义’。”马克思自始至终的道德思想的主要目标就是实现全人类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这也意味着要将资本主义私有制所异化的人的意志恢复,意味着要将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扬弃。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的目的,并不只是想揭露社会发展规律和解释客观世界,而是以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为目的,建立一个自由发展的人道主义社会,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
四、马克思唯物史观道德思想的当代价值
关于我国目前的道德现状的评判情况,学术界主要存在两种不同的声音,首先第一种观点是“道德上升论”,对于国内现在的道德现状持有积极肯定的态度。其次第二种就是与其相反的态度即“道德滑坡论”。认为我们国内的道德现状已经处于不断倒退的糟糕地步。不过这两种不同的态度仍旧存在着一些问题。道德的评判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不同时期的发展阶段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政治上层建筑等影响,社会道德思想水平的发展也会呈现不同的状况。所以我们不能依据单一评判标准或者角度去评判道德思想水平,要結合我们现实社会的发展现状,利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去客观辩证地评析我国的道德现状。
马克思唯物史观思想是立足于社会生产实践的基础之上,以人作为出发点并从社会现实中去把握人。社会生产发展过程中的道德关系是人们现实利益关系的反映,道德是人的创造物,是约束人们行为的社会规范体系的综合,同时人们对于道德规范的遵守也具有选择性。马克思唯物史观道德思想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这种道德思想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内涵的体现。从现实层面出发打破资本主义制度下不公平与不道德的虚伪的人道主义,力求建立一个真正自由平等的和谐社会。和谐社会的建设离不开道德思想,探究马克思唯物主义道德思想可以发现马克思对于资产阶级的批判体现出对于真正的公平正义思想的追求,追求个人真正地实现全面自由发展。对于马克思道德思想的深入探讨有利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更加深入的贯彻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发展理念,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黄云明.马克思劳动哲学视域下的道德起源论[J].湖北大学学报,2021,(5).
[4]孙伯鍨.探索者道路的探索[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