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称谓常识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2022-06-22 00:18周英俊
江苏科技报·E教中国 2022年9期
关键词:常识古人素养

周英俊

称谓文化是我国礼仪文化的构成要素,也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板块。初中语文课程肩负着提高学生文学素养的重任,而古代称谓常识是文学素养的重要内容。因此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古代称谓知识,融入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对古典礼仪的兴趣,增进其对古代文学知识的了解。本文结合初中语文教学现状,提出了在授课过程中,教习中国古代称谓常识的具体策略。

一、关注中国古代称谓中的字和号

古代人不仅有名,也有字,字是名的补充,名和字可分别与姓氏集合起来形成完整的称谓。如诸葛亮又称诸葛孔明,“亮”是名,“孔明”是字。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循循善诱,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了解古人的名和字。例如,在指导学生学习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陋室铭》一文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作者的名和字,即刘禹锡,字梦得。如名一般在幼年使用,往往由父母称呼,也可以用于在长辈面前自称。男子的字是冠礼之后另取的,常用于平辈之间互称,表示尊敬。字对名有阐释的作用,因而又可称为“表字”。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名来取字,在实践中加深其印象,使其对该部分知识有更准确的掌握。

古代称谓中的“号”也有多种类型,一般有自号、谥号、尊号、年号等。教师可以结合课本中的关键信息,引导学生理解分析。例如,在教学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一文时,就可以用多媒体将作者的相关信息呈现出来。陶渊明,字元亮,世号“靖节先生”,自号“五柳先生”,“靖节先生”和“五柳先生”都是号。在授课时,教师还可以仔细分析不同“号”的由来。“自号”是古代文人为自己取的,“谥号”是古代王侯、高官等死后被朝廷封赏的,以示褒贬,“年号”则是用来纪年的。详细的分析可以使学生有更深入的了解,使他们对该部分称谓形成清晰的记忆。

二、基于年龄分析古代称谓

古人对年龄有着特定的称谓,且往往与美好祝愿有关。初中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古代称谓知识时,就可以对教材中的素材进行深入挖掘。例如,教师可以将古人对不同年龄的人的称谓展示在多媒体上。“襁褓”指不满周岁的孩子,“孩提”多指两三岁的孩子,“豆蔻年华”指十三四岁的少女,“束发”指十五岁的男子,等等。此外,教师还可以结合语文课本具体分析。如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里有“黄发垂髫”一词,其中,“黄发”指老人,“垂髫”是古人对三四岁到七八岁孩子的称谓。这种方式能让学生们在课本学习中加强理解,也让他们在参与中树立起年龄称谓意识。

三、结合人物关系学习相应的称谓

1.伦理关系称谓

古人十分注重称謂方面的礼仪,伦理关系中的称谓主要是尊称和谦称。尊称一般是小辈对长辈、下级对上级的称呼,如古人称呼他人的父母为“令尊、令堂”,称呼君主为“陛下”,也常用“足下、阁下、先生”等称呼自己尊重的人,平辈之间常称“贤兄、贤弟”。以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出师表》为例,“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中的“陛下”就是尊称。谦称则是对自己和与自己有关的人、事的称呼,如皇帝常用“孤、寡人”自称,一般人常用“臣、愚、鄙人、在下”等进行自称,以示自谦。在称呼自己的父母、兄妹时,则用“家父、家母、舍妹”等,将自己的妻子称作“拙荆、贱内”。以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三顾茅庐》一文为例,其中有一句是“愿先生不弃鄙贱”,“鄙”和“贱”都是谦辞。教师也可以要求学生分别用尊称和谦称来介绍自己及家人,使之在实践应用中感知称谓文化,形成良好的礼仪素养。

2.朋友之间的称谓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古人也常使用一些词来称谓朋友关系。如人们常用“竹马之交、总角之交”等词来形容幼时认识的朋友,而形容两人友谊深厚则常用“管鲍之交”等词,常用“生死之交、刎颈之交”等词来形容同生共死的朋友。例如,在讲授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用词语来形容苏轼和张怀民的友情,如“莫逆之交”这类词。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更精准地把握朋友之间的称谓,促使其充分理解这些称谓的文化内涵。

四、补充关于职业的古代称谓

在古代称谓中,关于职业的称谓也是学生学习的重点。例如,“庖丁解牛”一词中的“庖”指的是厨师行业,“伶人”一般指演员,“梨园”意为戏曲界,“杏坛”主要指教育界。因此,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初中语文教师可以让学生搜集整理各种职业的称谓,并在课本学习中具体运用,使其在学与用的过程中留下深刻印象,有效强化学习效果。

五、关注称谓的避讳问题

初中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古代称谓时,要补充与称谓的相关避讳问题,以免学生错用、乱用。例如,古人会规避君上、长辈的名字,也会规避同音字、音近字。常用的避讳方法有改字法、缺笔法等。如秦朝时为了规避秦始皇嬴政的名讳,就把正月改成了“端月”。电视剧《甄嬛传》选秀的一幕中,太后认为甄姓秀女犯了皇帝“胤禛”的名讳,正是因为甄嬛的“甄”与“禛”同音。用这种鲜明的案例进行讲解,可以让学生在古代称谓的避讳问题上形成深刻印象,增进对传统礼教知识的了解,提升文化素养。

总而言之,将中国古代称谓常识融入中学语文教育中,可以丰富教学资源,引导学生挖掘其中的人文价值,有效增强他们对古典文化的了解。具体来讲,语文教师要结合教材中的古代称谓常识进行分类讲解,引导学生迁移应用,增强学生的学科素养,促使他们在吸收和内化的过程中自觉传承我国的优秀文化。

猜你喜欢
常识古人素养
敦煌壁画中的中秋节
陈海良《古人诗》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健康常识我知道
健康常识我知道
古人时尚文化秀
常识:哪杯更冰凉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