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交通物流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餐桌不仅食材更为丰富,还能够轻易拥有餐饮企业加工制作的半成品或成品菜肴。然而,添加非法成分、使用过期原材料、餐饮“黑作坊”等食品安全事件却频频发生,使人们对于食品安全越来越重视。
在校大学生作为不可忽视的消费群体,也是食品安全的重要参与者。大学校园旁的“美食一条街”、晚上才出现的“美食夜市”等已经成为大学生活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大学生在享受美食时往往不甚关心其中是否蕴藏食品安全隐患。同时作为生活在网络时代中的年轻人,他们对网络信息高度关注,特别是当前自媒体数量急速增长,一些人为了“博眼球”“赚流量”,会通过夸大事实甚至制造谣言的方式散布有关食品安全的消息,而这些信息很容易引起大学生的关注并迅速扩散,有时会造成恐慌,甚至降低国家公信力。
事实上,近些年我国在食品安全方面作出了巨大的努力,也取得了一系列的进步,2013年成立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2015年通过了被称为“史上最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这些都为食品安全监督和管理构筑起铜墙铁壁。但由于这类信息的传播途径往往不是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加之缺乏及时正确的引导,大学生对我国在食品安全方面做出的努力、取得的成果知之甚少,甚至已经存在一些对我国食品安全状况持负面评价的情况。
大学生属于高学历人群,是未来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他们的食品安全态度和行为不仅关系到自身健康,将来还会影响到与他们密切相关的社会人群,因此,在高校开展食品安全教育是当务之急。高校的食品安全教育可以通过新生入学宣教、第二课堂、通识课以及借助社团和主题日宣传开展,以此提高大学生的食品安全知识水平,改变其态度和行为,最终提高大学生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认可度。
一、我国大学生食品安全
知识态度和行为现状
近年来,随着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的不断曝光,民众对食品安全状况的担忧与日俱增。根据《小康》杂志和清华大学联合发布的《2010-2011消费者食品安全信心报告》显示,67.9%的受访者对我国的食品安全状况感到“没有安全感”,52.3%的受访者心理状态是“比较不安”,这样的比例与张晨等人对于高校学生食品安全知识态度行为研究结果相似。网络为高校学生及时了解食品安全事件提供了便利的渠道,也带来了许多问题,由于曝光率高、社会影响面大等原因,加之青春期的心理特征,使得相比我国在食品安全方面取得的进步,高校学生往往更加关注网络上关于食品安全事件的负面信息。
与对食品安全事件的高关注相对应的是,高校学生的食品安全知识水平低下,相关行为评分较低。刘丽、郁志芳等人调查研究发现,有相当大的一部分学生选择到“学校周边餐馆”“街边小摊贩”就餐,基本上是“看到哪儿有好吃的就坐下来吃”,对这些地方的安全卫生情况的关注度低。在食品购买习惯方面,学生主要根据外观性状(色香味)进行选择,对生产许可证等标识和食品配料表、产品说明的关注度较低,还喜爱在街边购买烧烤类和油炸类食品,甚至认为“不干不净吃了没病”。
根据笔者的调查情况来看,学校周边的一些餐馆规模较小,缺乏基本的卫生设施,卫生条件差,还有一些无证经营的流动摊贩所售的食品安全状况更是令人担忧,但因为价格低、口感佳,往往受到学生的喜爱。此外,当前网购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消费方式,网上的食品、餐饮种类丰富,价格优惠,有的还会打着“纯天然”“纯手工”“土特产”等字样,使得学生们越来越习惯通过网络平台和外卖点餐的方式购买食品,他们一般主要通过图片、价格和评论来进行选择,但网上的虚假信息较多,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鉴别能力,以保证食品安全。
二、开展食品安全教育的举措
1.新生入学时开展食品安全教育。高校的新生教育是帮助学生适应新环境、融入新角色、提升自我管理意识的重要措施,但目前的高校新生教育主要是针对环境适应、专业认知、心理危机干预、预防诈骗等方面,很少涉及到食品安全教育。大多新生对集体生活较为陌生,特别是对集体食堂的饭菜不适应,觉得学校食堂的饭菜品种、口味过于单调,很多学生会通过网络订外卖,但近年来关于外卖餐品的食材不安全、烹饪环境卫生不达标等问题也时有发生。因此,需要通过主题讲座、班会等方式,向学生讲授如何通过标签和外包装判断食品的安全性,介绍日常购买食品、外卖点餐、在外就餐时需要注意的问题以及防范措施,使学生养成科学、安全、合理的饮食卫生习惯,进一步提升识别和抵制不安全饮食的能力。
此外,大学生正值青春年华,对外在美具有强烈的追求。现代社会以“瘦”为美,进入大学后摆脱了父母的管制,不少学生的第一件事就是减肥。特别是体育院校中的舞蹈、表演、播音主持等专业的学生,为了追求骨感美,会通过节食、催吐甚至服用药物的方法减肥,这样的方法不科学又常常伴随暴饮暴食,会严重危害身体健康。目前自媒体泛滥,有些自媒体通过直播暴饮暴食博人眼球、吸引流量,有的甚至通过直播带货售卖添加了违禁成分的减肥产品。大学新生的社会阅历过浅,对事物的辨别能力有限,需要通过食品安全教育帮助他们提高警惕性和辨识能力。
2.通过第二课堂活动提升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第二课堂通过形式灵活、内容多样的教学,进一步巩固学生的专业知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体育类院校而言,大多数专业的学生都会学习运动营养学课程。以西安体育学院为例,17个专业中仅有心理、播音主持、体育经济管理等专业不开设运动营养课程。在运动营养学课程中会介绍人体营养学的相关基础知识,但因为学时的限制,鲜有介绍食品安全的相关内容,而这部分内容又是学生比较关心的。如果能够开展相关的第二课堂活动,通过讲座、小组研討、知识竞赛,甚至走进市场、饭店,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学以致用,巩固课堂所学知识,还能强化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特别是对于体育教育等师范类专业的学生而言,他们很多将作为体育老师进入中小学工作,开展食品安全教育不仅有利于自身健康,还能将食品安全意识带入工作中,影响到中小学生,促进他们的健康行为。近年来大众越来越重视身体健康,体育院校的很多学生在大学期间或大学毕业后会从事健身教练等工作,而运动和饮食营养密不可分,饮食话题永远是健身场所的一个热点,当他们具有食品安全知识后,或多或少会传递给健身俱乐部的会员并辐射到其他相关人士。
3.通过开设通识课,系统介绍食品安全相关知识。通识教育课程是指除专业教育以外的基础课程,往往受众面广、课程学时较少。如果专业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在某一领域的专业技能,那么通识课程就是使学生学会做人做事的常识性教育,通过知识的基础性、整体性、综合性,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大学通过开展食品营养与安全等通识课程,可以使大面积的学生在短时间学习到有益于身体健康的饮食方式、食品安全的相关知识,同时全面了解我国目前的食品安全现状,看到国家为此做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绩,客观公正地评价我国的食品安全现状,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相关知识水平,增强了辨识能力,还能切实体会到国家的发展变化,推動社会和谐健康发展。
4.借助社团、主题日和校园媒体,开展灵活多样的食品安全宣传。学生社团是学校中最具有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团体之一,提高学生食品安全知识态度行为水平,必然离不开他们的主动参与。借助学生社团,可以通过主题学术沙龙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邀请食品安全相关的专家、教师与高校学生进行交流互动,在轻松的氛围下,由专家、教师对最新的食品安全状况进行解读,并针对新形势提出自己的对策和建议,促使学生能更多地对当前食品安全状况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思考。还可以在“食品安全宣传周”“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12·4”法制宣传日等时间节点,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宣传讲解活动,增强大学生的食品安全知识,普及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与科学常识,增强大学生的食品安全保护意识。
此外,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凭借信息时效性强、形式多样、视觉冲击力强、交互性良好等优势,新媒体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而传统的校园宣传栏、广播、校报等宣传媒体对学生的吸引力正在不断下降。因此,可以借助校园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微信群、QQ、校园论坛等平台发布相关信息,引导学生了解更多的食品安全知识。当然,传统的宣传方式具有渠道固定、参与面广等优势,在应用时可以根据具体内容或特点相互借鉴、优势互补,多方面、多渠道地推进大学校园的食品安全宣传工作。
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主人,其食品消费观念和行为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喜欢尝试新事物,容易带来一些食品安全方面的隐患,从而影响身体健康。食品安全问题不仅关系到学生的饮食安全,作为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社会的一个窗口,还会涉及到学生对社会主义发展成果的肯定程度,甚至社会的和谐安定。通过多种形式在高校开展食品安全教育,可以提高大学生的食品安全知识水平,改变其态度和行为,特别是对于西安体育学院等开设师范类专业的高等院校,开展食品安全教育还将惠及到中小学生或其他社会人士。
作者简介:张星(1982-),女,陕西咸阳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为运动营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