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哉,我们还有万千“袁隆平”

2022-06-22 10:24王迪
民生周刊 2022年13期
关键词:袁隆平种质院士

《民生周刊》记者王迪

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近期,本刊编辑部策划了一组“种业安全”的封面报道。其间,我有幸采访到中国工程院盖钧镒和赵振东两位院士。

一位是从事大豆科研教学60余年,一位是投身小麦种质研发40年。如今,两位院士都已年过八旬,仍时常下到田间地头,关心粮食长势,只为让老百姓“喝着国产豆子磨出的豆浆、吃上国产小麦做出的面包”。

虽然我国粮食连年丰收,可两位耄耋老人却都不敢有任何松懈:“為什么我们感到压力大?因为人口增多,外部环境也在面临考验,粮食需求不断发生着变化。”于是,即便早就该享受天伦的他们,仍孜孜不倦地奔波于田间地头和实验室。

面对有限的耕地资源,收集保护种质资源、提高科研创新能力,无疑是保证粮食稳产增产根本出路。

在采访过程中,“为农业生产服务、为农民服务”的理念在两位老科学家的对话里贯穿始终。他们身上流露出的“为苍生立命”“为天下人谋食”的民族自信和家国情怀,不止一次触动着我。

究竟是什么让老一辈育种人,仿佛拥有天然的责任和使命?从两位院士的经历中,我总结了几点共性:与民族命运休戚与共、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深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基础学科扎实,治学严谨、做事认真踏实;最重要的是,爱农业、爱农民、爱土地。

这不就是一位位“袁隆平”吗?虽然袁隆平院士离开了我们,但在实验室、在田地间,仍有上千名、上万名像他一样的科研工作者,不为丰功伟绩,只为农业默默耕耘,将“育种人精神”薪火相传。3B86AB7F-2AE9-42A2-8552-9231C4FC578D

猜你喜欢
袁隆平种质院士
追思本刊前主编茆智院士
院士寄语
华南地区最大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库建成
院士寄语
喂饱全世界:袁隆平5月22日逝世
“袁隆平中队”重名不重样
袁隆平 56年的“师生恋”
亚麻抗白粉病种质资源的鉴定与筛选
院士速递
贵州玉米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及核心种质库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