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兴无
1947年3月,号称“西北王”的胡宗南纠集25万国民党军,向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发起攻击。当时敌我力量对比是十比一,形势相当严峻。毛泽东果断作出撤离延安的决定。对这一决定,当时党内外很多同志想不通。毛泽东意味深长地说:“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存人失地,人地皆存。”
为了避免长征初期“搬家式”撤离中央苏区被动局面的重演,在胡宗南部进攻延安之前,中央决定由叶剑英、杨尚昆带领大多数中央机关提前撤离延安。3月18日黄昏,胡宗南先头部队进攻的枪声已经频响在延安的上空,毛泽东这才依依不舍地离开延安,他蓦然回首大声说道:“同志们,走吧。我们还会回来的!”
3月19日,气势汹汹的胡宗南占领了延安一座空城。3月20日,陕北新华广播电台发布电讯稿称:中共中央首脑机关已安全转移,完好无损,并且仍留在陕北,领导着全国的爱国自卫战争。
3月25日,毛泽东、周恩来风尘仆仆地来到瓦窑堡附近的王家坪,同先行撤退到这里的刘少奇、朱德、任弼时会合。3月28日晚中央机关离开王家坪,于29日凌晨转移到清涧县枣林沟。毛泽东、朱德、刘少奇、任弼时在这里召开紧急会议,重点讨论中央“分家”问题,中央机关必须“瘦身”,由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主持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的工作,成立一个精干灵活的指挥机构,继续留在陕北指挥全国解放战争。由刘少奇、朱德等组成中央工作委员会,前往华北开展中央委托的工作。这样,既可以粉碎国民党把中共首脑机关逐出陕北的企图,鼓舞各解放区战胜敌人的信心,同时又能应对各种突发事变。
就在这个时候,叶剑英、杨尚昆带领的中央机关5500多人的大队伍,已经抵达黄河以东的山西临县三交镇一带。鉴于当时的严峻形势,3月28日,周恩来受中央委托东渡黄河到三交镇,指导安置转移来的中央机关工作人员。
叶剑英、杨尚昆等按照中央的指示,安排晋西北中央机关人员向五台、太行根据地分流。但他们觉得5500多人无论到哪里,安全和物资供应都是大问题。同时,中央机关还担负着中共中央的后勤保障和与各战略区的通信联络任务,不宜离中共中央太远,应留在晋西北。周恩来认为他俩的意见有道理,随即将“还是留在晋西北好”的建议电告中央。4月11日,中共中央回电同意,决定成立以叶剑英为书记、杨尚昆为后方支队司令员的后方工作委员会,统筹后方工作。
1947年3月31日,以刘少奇为书记、朱德为副书记的中央工委首批人员46人,从陕北绥德石嘴驿出发,于4月26日到达晋察冀中央局、军区驻地河北阜平县城南庄。5月3日,他们与从正太战役前线赶来的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等会面。聂荣臻恳切请求中央工委进驻晋察冀边区。刘少奇、朱德致电请示中共中央,5月10日,毛泽东复电同意。
中央工委进驻平山县南庄村。此时,由工委秘书长安子文率领的大队人马到达晋察冀边区。6月14日,毛泽东向中央工委发出当前三项任务的指示:“(一)将晋察冀军事问题解决好;(二)将土地会议开好;(三)将财经办事处建立起来。”
中央工委在南庄村占用的基本都是民房,影响当地农民生活。后经过考察,发现西柏坡村有许多当年被日伪军烧毁的房子,有的经修缮可以继续使用,还有许多空旷的地方便于搭建一些房屋。村子有200多人,隐蔽但交通十分便利,而且群众基础较好。于是,中央工委于7月初进驻西柏坡村。工委对外称“工人劳动大学”,简称“工校”或“劳大”,刘少奇为校长,根据其化名“胡服”称胡校长,朱德称朱校董。
当时,晋察冀边区在军事上主要存在两大问题:一是张家口失守,一是石家庄尚未解放。刘少奇、朱德同聂荣臻、萧克、罗瑞卿谈话,同时做了大量调查研究,了解到问题症结在于晋察冀野战军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集团,各纵队、各旅、各团都有自己的后方,作戰人员相对较少。因此刘、朱决定对晋察冀的军事机构进行调整,组建新的晋察冀野战军指挥机关,以杨得志为司令员,罗瑞卿为政治委员,全权指挥晋察冀野战军。同时建立晋察冀军区后勤部,统一领导后勤工作。对此,毛泽东致电刘少奇、朱德说:“各电均收,处置很对。”
经过整训,晋察冀野战军实现了向大规模运动战、正规战的转变。1947年9月至11月,先后取得了清风店、正太路、石家庄等战役的胜利,歼灭了华北国民党军6.3万人。尤其是石家庄战役,开创了解放军攻克大城市的先例。
为了推进全国解放区的土改工作,全国土地会议于1947年7月17日在西柏坡举行,开了将近两个月。大会的主会场就设在西柏坡村外的空地上,主席台上搭着布棚,与会代表有的自带小凳,有的干脆席地而坐。会议由刘少奇主持,朱德、董必武、彭真和各解放区主要领导人参加会议。刘少奇作了整整两天的报告,各地代表轮流汇报当地的土改情况,与会代表进行了深入讨论,大会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此大纲由中共中央于10月10日在陕北神泉堡正式公布。
当年冬天,土改运动在各个解放区轰轰烈烈地开展,约有1亿农民获得土地。翻身农民参军支前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使解放战争获得源源不断的人力、物力支援。
中央工委所属华北财经办事处,统一领导各解放区(除东北外)的财经工作,担负着军需供给的艰巨任务。1948年2月,工委召开财政经济座谈会,刘少奇提出合并晋察冀、晋冀鲁豫两个解放区的设想,认为这样可以发动5000万人民统一的力量,去支援西北、中原与华东,作用是不可限量的。根据毛泽东的指示,3月2日,工委又召开晋察冀、晋冀鲁豫负责人会议,讨论两区合并的问题,达成一致意见。当天,刘少奇致电毛泽东请示两区合并诸事宜。中共中央经过慎重考虑后,采納了中央工委的建议。晋察冀、晋冀鲁豫两大解放区连为一体,为建立强固的华北解放区、筹建华北人民政府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央工委创造性地解决了中共夺取解放战争胜利所必须解决的一些关键性问题,同时也为中共中央移驻西柏坡夯实了基础。
1947年4月,在晋西北的中央机关人员进行分流:少部分回陕北;一部分随中央工委工作;大部分(3000多人)仍留在晋西北三交镇的双塔村一带,统筹后方工作,为转战陕北的中共中央提供服务。
毛泽东率中共中央转战陕北,是通过电台指挥打仗的。为了保证中央对各战场的指挥畅通,同时避免敌人从电波中侦知中央指挥机关的位置,后委建立起后方大功率电台,收转中央与各地往来电报,以中间固定的大电台联络两头移动的小电台。后委与中共中央指挥中枢之间联络只靠一部电波较弱的小电台,进攻陕北的敌人始终没侦测到中共中央到底在哪里。后委还采用了许多迷惑敌人的办法,如转移到太行山区的新华广播电台仍用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呼号广播新闻,使胡宗南部一度以为毛泽东已到太行地区。毛泽东对后委领导的通信工作十分满意,说解放战争胜利后,要给负责电台工作的三局局长王诤颁发一枚最大的奖章。
毛泽东在陕北指挥全国的解放战争,需要掌握国内外政治、军事态势,这主要靠后委提供情报。叶剑英亲自抓这项工作,他要求军委二局将每天收集的情报及时报告给他,每3到5天汇总一次上报给中央。解放战争由内线转向外线后,刘邓、陈粟、陈谢三路大军逐鹿中原,后委集中70%以上侦察力量搜集各路敌情,提供给各战略区。9月下旬,陈谢大军从豫陕边隐蔽东进,根据后委提供的陇海铁路郑州至宝鸡段敌兵力调动情报指挥战役,取得歼敌第15师师部及第64旅大部的胜利。这期间,后委情报部门向西北、华北等各战略区及时提供情报,陈毅、粟裕多次说:总参的情报及时准确。
后委组织军委一局研究战局,编印《敌情汇编》《敌情综合》《敌情通报》等内部刊物,介绍蒋军情况,供各战略区指挥参考。向各部队介绍西北野战军诱敌深入牵着胡宗南“武装游行”,在运动中取得清化砭、羊马河、蟠龙镇三战三捷的经验;向攻打长春的东北野战军,介绍晋察冀部队攻打石家庄的战术战法。各战区作战情况总结报送后委后,后委汇总上报中央或转发各野战军指挥机关。在西北指挥作战的王震说:“毛主席在陕北之所以能够料事如神,指挥若定,中央后委起了重要的作用。”
后委地处中共中央和工委的中枢部位,中央工委和各解放区供应中共中央的物资、经费和兵员,先集中到后委再运送给中央。后委向中央运送电台零部件、保健药品和医疗器械以及棉衣、土布等物资;组织临县民工从周边地区运送粮食、被褥支援前线。蒋军进攻延安时迁建临县的5座军工厂,为前线提供了大量掷弹筒、炮弹等武器弹药。中央决定在内线作战的第十、第十二纵队南下中原,加强中原野战军的力量。后委加强协调和衔接,保证了这两支部队顺利到达指定地点。后委被誉为“最佳参谋部和后勤部”。
1948年1月20日,周恩来、任弼时发出中共中央东移的通电。后委及时完成中央机关大迁移的准备工作,叶剑英等率后委部分人员于3月12日离开三交镇,前往西柏坡。3月24日,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率中共中央、解放军总部东渡黄河,抵达三交镇与杨尚昆等会合。26日上午,毛泽东等带一部电台和部分警卫人员前往西柏坡。4月22日,杨尚昆率后委机关最后一批人员到达西柏坡。也在这一天,解放军收复延安。
4月23日,周恩来、任弼时一行抵达西柏坡。特殊时期成立的中央工委、中央后委完成其光荣的历史使命,5月23日,中央书记处决定予以撤销。5月26日,毛泽东由阜平县城南庄抵达西柏坡。西柏坡作为中共中央新驻地,成为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