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近现代消防史略
姜龙飞 一个写作暨文史爱好者
上海的城市聚落形成很晚,宋代设镇、元代建县,发展成规模化的城市更是迟至开埠以后,相比周边及中原那些旧都古城,实在是稚嫩得很,因而也被赋予了更大的可塑性。
任何市政概念的形成,都须以人口规模为基础,无人不成市,无市不建政。消防当然也不例外。
上海最早的消防行政机构,成立于1866 年,时为清同治四年。这年的1月7日,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及内设机构火政处成立,拥有正式的外籍消防员48人。
租界原归外侨居住,是泱泱中华鄙视链中的重要一环——“华夷分居”的真实呈现。据《上海租界志》记载,至1865 年,合并后的公共租界内有英美外侨3180人,法租界有外侨460人。与之同期,由于小刀会1853 年攻陷上海县城、太平军1860 年东征苏常,兵燹之下,不仅上海本地,江南多地均有大批难民避乱租界,公共租界和法租界的华籍居民分别达到90587人和55465人。“华夷分居”被打破,华人以压倒之势与西夷混居,“鸟语”租界变得汉声鼎沸,房屋连片,火患频仍,已不适合用简易配置的消防模式加以节制。
如果说,1842 年《南京条约》的签订表征着中国正式(尽管是不情愿地)加入世界条约体系,进入了一个开放的全球化的文明框架之中,火政处的成立,则是这一表征的实操步骤之一。值得一提的是,正是从那时开始,国与国的交战,不再以占领和吞并为目的,而是以主战国之间借条约开展贸易通商为旨归,为促成谈判并取得谈判桌上的优势地位竟然成了交战动力,尽管中国还不自觉。近代规模化、系统化的法制消防之于上海是舶来的,而非原生,但这并不影响上海对这种舶来文明的承载与对接。
早在1845 年上海租界《土地章程》签订之初,中英双方就以文字明确规定,租界内不得收藏火药、硫黄、火酒等危险货物,此类危险品运输到沪,必须公议一处距住宅、栈房较远的地方存储。因为有这样一款章程兜底,火政处成立之初,便将重心放在了灭火上,而对防火掉以轻心。1868 年制订的《上海火政处章程》共14 条,无一条涉及防火。
但这种互不衔接的机制疏漏很快便得到了修补。第二年修订的《土地章程》,即将消防诸款融入,以附律的形式对消与防同时进行规范。
相比较租界,上海华界虽然跟不上消防行政化的近代步伐,但是,佛在缘存,有存在就会有需求,民间原生的消防行为始终勃兴不衰,并融入一地的乡约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