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燕飞
(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神经内科,福建 厦门 361000)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在接受介入取栓术时,遵循“时间即大脑,争分又夺秒”的救治理念,因及早开通闭塞血管,可极大减少梗死面积[1]。相关指南[2]中指出患者入院至穿刺时间应控制在90 min以内,入院至血管再通时间应控制在120 min以内。但接诊、转运、登记办理等环节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时间延误,因此患者入院至穿刺时间及入院至血管再通时间为介入取栓术关键时间节点[3]。如何避免救治过程中的时间延误,于黄金时间段内进行血管再通,对AIS患者尤为重要。常规护理措施过于关注疾病情况,忽略了疾病的突发情况以及方案制订不准确延误治疗时间对患者造成的影响,因此并不适用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治疗过程[4]。护理专案改善活动是通过确定护理专案主题,加以系统性分析,找出护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制定主题目标,最终实现特定目标的活动[5]。本研究选取AIS患者60例,旨在探讨护理专案改善活动的应用效果。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选取我院2020年11月至2021年11月就诊的AIS患者60例,均准备接受介入取栓术,根据入院顺序分为研究组(n=30)和常规组(n=30)。常规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45~72岁,平均年龄(65.34±2.74)岁;合并疾病:糖尿病12例,高血脂8例,高血压23例;责任血管:脑内动脉19例,颈内动脉6例,其他5例;研究组男14例,女16例,年龄43~75岁,平均年龄(66.42±3.12)岁;合并疾病:糖尿病7例,高血脂14例,高血压18例;责任血管:脑内动脉16例,颈内动脉8例,其他6例;两组基线资料(性别、年龄、合并疾病、责任血管)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本次研究所有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并签署同意书,且已获得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伦理委员会的审批。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①纳入标准:患者经检查确诊为AIS;患者病程<1 d;患者年龄<80岁;患者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②排除标准:大面积脑梗死征象者;自身免疫性疾病者;1个月内进行过颅脑手术者;肝、肾、心功能不全者;凝血功能异常者。
1.3 方法
1.3.1 常规组 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即患者入院进行完神经内科会诊后,通知介入手术室启动紧急取栓手术。介入手术室内由1名技术员与1名手术护士搭配进行手术,术前通过手术床自带约束带对患者进行约束,由神经介入医师评估患者镇静状态与镇静需求(未借助镇静镇痛评分工具)。术中从神经介入耗材柜拿取耗材,以手写方式记录关键时间节点。
1.3.2 研究组 采用护理专案改善活动进行干预,具体干预过程如下:
1.3.2.1 主题选定 选定本次护理专案改善主题,主要分析介入取栓术中各项急救时间,将其研究范围确定在本科接受介入取栓术AIS患者的治疗中。
1.3.2.2 组建护理专案小组 由1名神经介入医师、1名介入手术室护士长、6名介入手术护士组成。由护士长担任组长,神经介入医师担任技术指导。组长负责制订活动策划方案、组织培训、协调工作,护士承担收集、整理资料、原因分析、制定对策等任务。
1.3.2.3 收集、分析资料 由小组内1名护士收集以往介入取栓术关键时间节点记录,并对患者入室至血管再通(再通)时间、入室至完成穿刺(穿刺)时间、穿刺至再通时间进行统计分析;收集介入取栓术中各项急救时间的相关论文及期刊。
1.3.2.4 原因分析 小组成员通过智力激励法、绘制鱼骨图法对人、物、法、环进行原因分析及讨论,结果如下:①非手术工作耽误时间:非上班时间内未能及时返院;上班时间内未及时协调手术室;入室后才进行影像资料登记;科室间沟通出现差错;术中时间节点记录方法不科学等。②护士业务水平欠缺:约束、镇静患者时所需时间过长;与医师配合时默契度不足,效率低下;处理并发症能力不足等。③人力资源不足:急诊手术时间紧张、工作量大、强度高、节奏快,护理人员不足;进行针对性培训,具有丰富经验的护理人员不足等。④耗材因素:急诊手术间不确定,拿取耗材耽误时间;所需耗材种类多,更新快,要求手术配合度高;所需耗材数量多,不易集中管理等。
1.3.2.5 制定改善目标 通过与标杆进行对比,确定本次护理专案改善时间:入室至穿刺平均时间控制在15 min内,穿刺至再通时间控制在35 min内。
1.3.2.6 拟定对策及实施 术前沟通常态化:组间成员加入“AIS时间战”群聊,①神经内科医师及时更新接诊患者病情,分享患者基本信息、转运动态,通知手术所需耗材种类及其他特殊状况。②护士明确信息后,提前完成术前准备,包括:及时返院,协调手术间,进行影像资料登记等。③神经介入医师详细了解患者影像资料及专科评分后,与护士进一步确定手术中所需耗材,并共同商议镇静方案等。
1.3.2.7 人员配置合理化 ①AIS急诊值班模式调整为2名护士互相配合。②设立1名技术指导员,对护士进行设备操作、保养维护的培训、考核,并为全部手术间提供高级影像技术支持。③护士参与大多数设备的操作与使用过程。
1.3.2.8 业务能力专业化 ①设立1名AIS专职护士进行AIS急诊配合,并定期总结术中配合要点、耗材特点、镇静护理等经验,并整理成AIS业务能力培训资料。②待培训体系成熟后,由上述AIS专职护士对全科护士进行个性化护理培训,并共同分析讨论提升配合效率的举措。③为提高护士急重症患者护理、镇静、镇痛护理等能力,组织护士到ICU等科室进行学习。
1.3.2.9 约束镇静程序化 ①比照CT约束带对介入手术床约束带进行调整优化,设计出一种可移动位置、覆盖面积大、不易勒伤患者的约束带,并于患者入室后进行常规约束,即约束患者手腕、胸部、膝关节,避免患者移动影响手术进程或意外坠床。②于患者入室后,以COPT重症监护疼痛观察工具及SAS镇静躁动评分表评估患者镇静疼痛状态,并及时将结果反馈医师,遵医嘱选择合适镇痛镇静用药方案。③注重并发症护理培训,内容包括并发症预防、发现、处理等,以免并发症延误手术进程。
1.3.2.10 耗材管理专业化 ①启动机动化AIS介入耗材专用车,集中放置取栓必需耗材,由专人管理,定时清点,定点放置,不论在哪个手术间进行手术,都可随时随地推车。②定期组织耗材知识学习,以随时掌握最新耗材的特点、使用方法、配合要点等。
1.3.2.11 时间节点记录规范化 ①影像相关节点可由统一的通信系统及影像归档记录,在生成图像的同时会自动生成时间。②非影像时间节点,如入室、穿刺时间等,由护士借助录音笔记录,即按下录音说相应时间节点,如“血管再通”,再次播放录音时,录音笔会显示相应时间。③手术完成当天,由AIS专职护士通过回顾通信系统及录音,记录相关时间,并每月进行整理汇总。
1.4 观察指标 ①对比组间护理人员术前准备时间:包括急救药品准备、急救器械准备时间。②对比组间各项急救时间:包括静脉通道建立、监护吸氧、入室至穿刺、穿刺至再通时间。③对比组间神经功能评分:采用中国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CSS)对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3周、6周神经功能情况进行评估,总分0~45分,分值越高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越重。④对比组间并发症:包括:颅内出血、消化道出血、感染、肠梗阻等。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n(%)]表示,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术前准备时间对比 两组患者急救药品准备、急救器械准备时间比较,研究组均短于常规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术前准备时间对比(min,)
表1 两组患者术前准备时间对比(min,)
2.2 两组患者各项急救时间对比 与常规组比较,研究组静脉通道建立、监护吸氧、入室至穿刺、穿刺至再通时间较短,差异显著(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各项急救时间对比(min,)
表2 两组患者各项急救时间对比(min,)
2.3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评分对比 两组患者治疗前神经功能(CSS)评分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后3周、6周,研究组神经功能(C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评分(CSS)对比(分,)
表3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评分(CSS)对比(分,)
2.4 两组患者并发症对比 两组患者并发症比较,研究组6.67%明显低于常规组26.67%,差异显著(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并发症对比[n(%)]
AIS是一种临床常见脑血管疾病,发病率、致残率、致死率极高[6]。临产主要治疗方法为介入取栓术,但其对手术时间要求较高,治疗时间越短,预后效果越佳[7]。在治疗过程中的护理重点在于缩短治疗时间和采取有效措施帮助患者改善神经或肢体相关功能障碍。据相关报道[8-9],AIS发生因素较多,且在发病后极易导致患者脑血管受到损伤,使局部或整体脑组织受到损害,具有高发病率、致残率以及复发率,因此护理干预策略非常重要。
常规护理干预主要由1名技术员,1名手术护士与1名神经介入医师配合治疗,其中由于协调手术室、准备耗材时间过长、护理人员不足等问题,极易造成率、时间延误[10]。此外,在“1名技术员+1名护士”值班模式中,护与技的护理能力、技术能力太过于固定,如护理工作只有护理人员可以进行,DSA等设备只有技术人员懂得操作,这种模式效率低,人力资源浪费,且忽略了疾病突发性伤害对患者造成的损伤,影响AIS院内救治过程,无法有效保障治疗效果[11]。护理专案改善活动中,通过护理专案小组成员收集及分析资料、绘制鱼骨图、分析原因、制定改善目标、拟定对策、持续改进等方法,将接受介入取栓术AIS患者入院-穿刺-再通的救治流程进行详细分解后,逐一完善出现的问题,规范干预措施,避免延误救治时间[12-13]。此外其注重对小组成员业务能力的培训、考核,从而有效提升护理效率与质量[14]。
护理专案改善模式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护理流程科学合理、层级化划分、将护理人员的工作进行明确分工,以优化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护理流程,加快诊疗时间[15-16]。本研究结果显示,采用护理专案改善活动进行干预的研究组其急救药品准备、静脉通道建立、监护吸氧、入室至穿刺、急救器械准备、穿刺至再通时间均短于常规组,差异显著(P<0.05);治疗后3周、6周的神经功能(C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差异显著(P<0.05)。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小组成员在微信群中进行信息共享,有利于护理人员有充分的术前准备时间,提高交接效率。值班模式的调整、对护理人员进行相关设备操作知识的培训,有利于解决人力资源短缺问题,有效提升护理效率。约束工具人性化,耗材车机动化,时间节点记录电子化,可最大化避免客观条件造成的时间延误。专业护理技能培训、镇静镇痛方法学习、并发症知识培训,可有效避免护理人员知识不足、患者躁动、并发症突发对手术进程的影响。高效的术前准备、充足的人力资源、专业的护理能力、默契的医护配合是护理专案小组能力的体现,其可使医师集中全部精力于手术进程中,争分夺秒抢救AIS患者,而护士时刻关注患者,避免外界因素对手术过程造成干扰,医护默契配合,可有效提升手术效率,缩短手术进程,从而改善患者神经功能,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促进患者病情恢复[17-18]。
综上所述,接受介入取栓术AIS患者采用护理专案改善活动进行干预,可极大缩短护理人员术前准备时间,加速手术进程,改善患者神经功能,降低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病情康复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