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学术期刊重点专栏建设的现实审视与路径选择
——基于内蒙古自治区高校学术期刊名栏建设的思考

2022-06-21 02:03
阴山学刊 2022年3期
关键词:学术期刊内蒙古栏目

王 宇

(包头师范学院 《阴山学刊》编辑部,内蒙古 包头 014030)

一、研究缘起

我国已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学术期刊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党中央高度重视学术期刊建设,2021年5月18日,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科技处印发了《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意见中除了提出“加强优质内容出版传播能力建设,……品牌影响力明显提升,推动学术期刊加快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努力打造一批世界一流、代表国家学术水平的知名期刊”的总体要求外[1],也提出了“围绕重大主题打造重点专栏、组织专题专刊”的系列具体要求[1],为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学术期刊出版工作指明了方向。

内蒙古自治区的学术期刊面对办刊资源相对有限,主办单位、编辑部力量、资源总量等都相对较弱的现实(1)金华等编辑经过调查后认为内蒙古高校学术期刊的劣势集中体现在:第一,地域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呼和浩特市;第二,期刊的学科结构不合理,多为综合性期刊,专业性期刊少,学科覆盖面小,国际化程度低;第三,转载率和影响因子等指标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知名度和学术影响力不容乐观;第四,从运作机制和性质来看,均为事业单位,大多依托于高校或学术科研机构以学刊编辑部的方式运作;第五,经费来源以全额或差额形式获得财政拨款为主,个别有国家社科基金资助;编辑部普遍人员少、规模小,集约化和产业化程度低;第六,期刊发行面窄,发行量不过一、两千册,甚至几百册。,要想从全国几千种高校学术期刊中脱颖而出,“打造成世界一流、代表国家学术水平的知名期刊”有很大难度。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内蒙古地区大部分高校学术期刊来说,及时转变思路,打造重点专栏是推动学术期刊加快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的较为现实可行之举。

早在2014年,内蒙古期刊主管单位根据自治区学术期刊发展情况开展了学术期刊重点专栏的相关改革与建设实践——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学术期刊“名栏建设”项目。该项目意在针对高校学术期刊刊物分散、办刊规模小、特色不突出、刊物影响力差的实际,通过内蒙古学术期刊主管部门和期刊所在高校的支持,鼓励各高校学术期刊打造自己的名栏,以名栏为龙头,带动期刊整体学术质量的提高。

那么,何谓内蒙古名栏?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在《关于做好2015年度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中指出,入选内蒙古名栏为“全区普通高等学校主办、国内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的学术栏目,设置在4年以上,总发文量超过80篇,”“所办刊物能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办刊宗旨,舆论导向和知识导向正确,出版形式规范,栏目设置合理;入选栏目具有鲜明的文化个性和地域性学术特色,在国内具有一定的学术影响力。”[2]这就从宏观上对内蒙古名栏的内涵做出了界定。内蒙古各学术期刊编辑根据上述文件对内蒙古名栏有了自己的认识,他们认为名栏应是该领域进行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和阵地,能够形成自己鲜明的学术特色、创出学术品牌[3];名栏应是具有雄厚文化基础的品牌栏目,它能够推出一批高质量、高品位的优秀科研成果,提高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水平,同时还能够产生较大的影响和社会效益。不仅有助于学科专业建设的发展、学术沟通交流的加强,更起到了弘扬地域文化、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4]。这些认识均是对内蒙古名栏内涵的进一步诠释。

回顾自治区高等学校学术期刊名栏建设项目申报成功的19家高校学术期刊,可谓参与积极性高、入选栏目特色较为突出,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内蒙古自治区高校学术期刊的水平。然而这一项目的申报仅持续了三年(2015年度、2016年度、2017年度),2018年名栏建设项目未在我区高校科学技术研究项目申报内容中出现。2020年4月初,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开始对2017年(含)以前内蒙古教育厅批准立项的所有未结项、申请结项未通过或经批准延期结项的项目进行集中结题和清理,这意味着2017年最后一批申报的名栏建设专项工作也告一段落。

申报积极的项目为什么突然被取消了?是项目承担者无法保障项目的如期完成?抑或是项目审核者经验收认为项目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还是项目审批者再选不出符合名栏申报资质的期刊?这引起了笔者的关注与持续思考。笔者认为,探寻内蒙古名栏建设项目中断的原因,深入总结与反思内蒙古高校学术期刊名栏建设实践的经验,为内蒙古学术期刊抓住战略机遇期繁荣学术期刊发展、推动重点专栏建设工作将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内蒙古自治区名栏被取消原因剖析

从2019年内蒙古教育厅对2015年、2016年批准立项的名栏建设专项结题验收情况通报中我们可窥见自治区名栏被取消的主要原因。通报首先肯定了“大多数高校能够认真执行项目管理规定,过程管理规范,保障措施有力,项目实施取得了预期成效。”同时指出“少数高校‘重立项、轻管理’,管理服务功能弱化,管理过程不规范,审核把关不严,一些项目成果质量不高或未能按期完成。……我厅将逐减科研项目申报数量。”因此,强调并要求“各高校科研管理部门要加强项目研究过程的监督管理,督促项目负责人按进度完成研究任务,严把质量关”[5]。这样看来,名栏建设项目取消的主要原因在于项目承担者——高校学术期刊。

(一)栏目名称设置的模糊性与局限性

根据内蒙古教育厅网站发布的关于2019年、2020年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专项项目结题验收情况的通报,笔者整理了三批入选期刊概况,制成如下表格。

表1 2015年第一批入选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学术期刊名栏建设项目的期刊

表2 2016年第二批入选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学术期刊名栏建设项目的期刊

表3 2017年第三批入选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学术期刊名栏建设项目的期刊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部分学术期刊以刊名申报项目,栏目名称设置模糊。这样的栏目名称既无法体现栏目的主题内容,更无法给作者和读者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文察于目”,栏目名称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栏目内容的替代品,更是栏目内容的精华所在。如果栏目名称传达得不明晰,只会模糊了自己、误导了别人,导致栏目难以取得成功。故而在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栏目结题验收时,栏目名称设置模糊的项目未按时结项数占未按时结项总数的33.3%。[5](2)《职大学报》于2022年更名为《鹿城学刊》。

从表中我们亦能够看出,高校学术期刊名栏的设置均与本地或本校特色有关。这些特色虽然使名栏以独特的优势秀于众多栏目之上,但同时因受众范围小而使大多数名栏处于交流受限的境地。《内蒙古大学学报》的编辑清醒地认识到,《蒙古学研究》栏目因所发文章内容主要涉及蒙古族和其他北方少数民族,受众面小,范围仅限于国内和国外的相关研究者,故而其与外界的交流受到很大的限制,“目前看来,国内和国外的这方面交流几乎是空缺的,即使是国内的研究,交流也甚少。虽然校外的作者要多一些,但这种交流方式偏于简单,缺少学术上的互动。这使得‘蒙古学研究’很难真正走出去,难以吸引更多学者的目光,无法形成学术上的争鸣,从某种程度上讲,有一种‘一家独秀’之无奈。”[6]交叉学科的特色栏目尚且如此,像《蒙医蒙药研究》等学科单一的特色名栏更是陷入了交流的困境。拘于研究内容的区域特色,这些名栏的社会影响力扩大较为困难;由于研究群体的限制,这类名栏的可持续发展亦为不易。

此外,涉及学科广泛的地域特色名栏,如《阴山文化研究》,栏目所发文章涵盖阴山区域形成的哲学、语言、文学、地理、艺术(如岩画)等等,这样一个遍涉众多学科的名栏,与一个长期以一个学科为特色的名栏相比,在被学科界限分明的二次文献转载时会遇到不小的困难,无形中会降低人大复印资料等二次文献对其的关注度,易让名栏失去与外界交流的比较有影响力的平台。

(二)栏目专题研究不足,缺乏清晰的主题

《呼伦贝尔学院学报》编辑在剖析《北方民族历史文化研究·三少民族》栏目发展困境时坦言,专栏缺乏清晰的主题,内容混杂,造成特色识别模糊,故而难以针对特定的目标形成有效的合力。这在内蒙古高校学术期刊中具有普遍性。究其原因,是项目承担者缺乏对编者主体策划能力、稿件结构性组配能力的关注与重视。从目前我们对名栏项目负责人研究方向、职称、从业时间等信息的掌握情况看,负责人职称全部为所研究领域或研究方向的高级职称,大多从业时间达到20年以上,平均从业时间在15年左右;同时我们也发现,项目负责人虽为编辑部主任、主编(或副主编)、编审(或副编审)、编委,但他们及项目组成编辑人员不少亦在高校其他学院或部门任教、任职。高校学术期刊本身存在编辑人员配置不足的问题,在编辑、校对、编务等庞大工作量之外,如果编辑再从事教学任务,则无暇专心做组稿、约稿的工作,导致对名栏工作的开展精力投入不足。在高校学术期刊编辑学者化的努力下,虽然栏目负责人教授职称、博士学历比例逐步增多,但是我们忽略了一个前提,即“学者化”前面的两个字——“编辑”,这才是项目承担者开展项目的根本。

(三)栏目发展缺乏可持续性,发展动力不足

主要表现为栏目稿源不足,栏目推出缺乏稳定性。我们可从以下两类名栏窥见其端倪:一类是创栏时间较早的高校学术期刊,因栏目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发展,编辑面临如何延续之前的成绩、如何向更高层面发展的困惑,在尚无破解之方时承担了名栏项目,其名栏研究难免有为名栏而名栏之嫌,关于这一点《赤峰学院学报》编辑已有所认识,他们面临稿源不稳定,优质稿件不足的现实,有时为了配合栏目特色,不得不采用一些质量平庸的稿件[4]。《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编辑更是直言,与其他栏目相比,名栏发文数量偏少、高级职称作者论文比偏低。另一类是建栏时间不长而获批的名栏,由于其发展时间短,人力资源、作者资源、信息资源和组织资源等缺乏,栏目社会影响力不大,没有一定的学术累积和储备,因此,栏目建设中稿源时断时续,栏目推出周期不稳定。

(四)栏目宣传不及时、不到位

这也是影响项目推进和完成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项目管理办法》第五章“结项与验收”第二十九条明文指出:“科学技术研究项目所取得的成果(包括论文、论著、成果报告等),须注明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项目资助和项目批准号。”[7]内蒙古名栏项目设置者本意是通过栏目名称在期刊中出现的高频率、在一期目录中的显著位置来提升内蒙古名栏的传播力、提高其显示度。但在实际建设中,只有少数几家项目承担者在期刊目录页栏目名称下方或文章首页页脚标注了项目名称和项目批准号,大多数期刊没有在栏目应有显著位置或所发文章基金处标注资助项目,这就使得名栏淹没于期刊众多栏目中而不显,错失了积极推出、宣传的机会;此外,较少有期刊通过期刊网页等新媒体对获资助的栏目进行宣传报道,更缺乏相应征稿启事的广而告之。由于不少期刊没有利用好时机(指内蒙古教育厅大力推出名栏建设)、版面、网络等已有条件,因此内蒙古自治区名栏建设并没有引起广大专家学者的关注,栏目乃至期刊学术影响力的提升收效甚微。

三、重点专栏建设路径探析

总体来看,自2017年第三批自治区高校学术期刊名栏确定之后,自治区也再未开展名栏的申报工作,这一方面体现名栏工程遴选的审慎,另一方面表明传统名栏的饱和状态。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申报入选的19个特色栏目其背后存在的大量候选栏目,更说明内蒙古高校学术期刊的发展有无限潜力,随着办刊时间、办刊经验、办刊成果的积淀,内蒙古学术期刊办刊者有信心有能力有条件在新发展阶段实现更大的作为。

(一)抓住期刊繁荣发展机遇期,加强内蒙古学术期刊发展建设的顶层设计

2021年,随着《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与《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的发布,内蒙古学术期刊建设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有了新的发展变化。内蒙古学术期刊如何服务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和战略任务,如何推动学术期刊学术繁荣,不仅是内蒙古学术期刊出版单位,更是内蒙古学术期刊主管单位、相关管理部门下一个阶段的重点工作。

因此,内蒙古期刊主管单位应抓住期刊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把办好学术期刊作为加强党对出版工作全面领导的重要方面,强化重大问题的分析研判和重点任务的部署落实。”[1]在已开展的工作基础上(3)内蒙古学术期刊主管单位已开展的工作除了高校学术期刊发展情况调研外,还加强了“三审三校”等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规范学术期刊出版秩序;健全、完善自治区职称评定指标体系,克服唯学历、唯职称、唯论文、唯奖项、唯帽子“五唯”顽瘴痼疾,实行论文代表作制度;完善学术期刊负责人岗位培训和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培训体系,支持学术期刊开展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和业务研修等。围绕“繁荣发展”主题,有针对性地加强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及时出台相关引导扶持措施,如设立学术期刊政府奖(4)除了2015年、2016年、2017年内蒙古教育厅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学术期刊名栏建设项目属于政府奖外,内蒙古没有针对学术期刊设立省、市级政府奖。因此,学术期刊编辑在面对职称评定重点考核办刊业绩(主要为期刊获得政府奖)时颇为无奈。、建立内蒙古学术期刊数据库、宣传推介内蒙古地区学术期刊及刊发的重大创新成果、调整出版人才结构和编制、提高编辑待遇等等。通过对学术期刊工作的经常性指导,及时发现、解决内蒙古期刊发展建设中存在的短板和不足,真正发挥主管单位在期刊建设工作中的引领、组织、指导、促进、监督的作用。

(二)栏目名称设置明晰,力求在研究广度、研究深度上有更大的发展可能

对于学术期刊的读者和作者而言,认识和区分栏目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阅览目次页的栏目名称。设置简洁明晰的栏目名称不仅可以帮助读者直观了解栏目内容,更能够为作者提供投稿方向。因此学术期刊编辑应在深刻理解、体会栏目名称内涵的基础上,找出栏目命名的特点,设置一个具有提示性、概括性、独特性,确切反映办刊方向、编辑思路、刊发内容的栏目名称。

在设置栏目名称时,编辑切忌为追求明确而使栏目走向渐趋狭窄的研究路径。栏目名称的设置应能让栏目内容具有很大的拓张空间,其内部的框架、分支是可以适当变化和重新组合的,重点专栏应以其本身为原点横纵挖掘,通过诸多具有逻辑联系的、有价值的研究内容,使重点专栏在研究广度、研究深度上具有更大的发展可能性。如既可以挖掘、研究传统主题已发现、未发现的史料内容,也可以不断注入具有时代精神的内容,比如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结合;与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新时代文明实践相结合;与提高基层治理水平、不断健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相结合;与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相结合;与建设双一流高校、“互联网+教育”相结合;与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相结合等等。这样不仅延伸了重点专栏的横向广度研究,扩展栏目研究范围,重新界定栏目的研究边界;而且开掘出重点专栏的纵向深度研究,拓展新的研究结合点,促成栏目深化发展。

而像一些研究空间比较大、涉及学科广泛的重点栏目名称,比如《阴山文化研究》栏目,可以按照学科设置子栏目,这样既能保障原栏目不会因缩小研究范围而陷入狭小的研究空间,又有助于学科范围明确的子栏目文章被学科界限分明的二次文献转载。

(三)注重编辑的专题策划能力,形成重点专栏的专题化发展

内蒙古各高校学术期刊名栏负责人都具有较高的学历和学术研究水平,由此可见,各编辑部均在努力打造学者型编辑,然而,我们在积极引进高学历的专家、教授,追求编辑学者化的同时,却忽略了编辑与学者关系的另一个维度——学者的编辑化问题。就内蒙古名栏建设情况看,现有编辑工作只局限于确定名栏大致研究范围,缺乏根据名栏的研究方向进行相应地专题策划信息的调查、收集,专题策划类型、内容的确定,稿源的规划、安排,稿件的组配、设计,专题的宣传与推广措施,这说明大多数专栏负责人编辑专技能力特别是策划能力相对比较薄弱。故而《赤峰学院学报》编辑将不断提高栏目的策划水平作为下一步工作的重点,有计划地策划专题,组织、引导作者开展论文写作,以期通过学术导向功能形成集约效应。《鹿城学刊·楚辞研究》专栏计划每年设立若干专题,集中精力解决楚辞研究中的一两个难题;每年组织对楚辞研究史上一两部重要的经典著作进行专门的深入的研究。

重点专栏需要名编辑的支撑,名编辑不仅需要具有学者的学术素养,还须具备编辑的专业技术含量。就专题策划而言,需要学者型编辑结合深厚的学科研究功底,通过调查研究受众全体的价值需求变化,从国家政策、国际上高影响力的期刊刊载文章、学术会议议题、重大基金项目科研课题捕捉信息,经过学科统计分析,把握专业热点与前沿问题或是能够引发广大读者兴趣的问题,进而有的放矢地确定专题内容。明确专题内容后,预先对可收到的稿件做一个前期规划,因此需要与专家学者沟通,利用自身学科优势和作者人才优势,谋划研究选题方向的可行性,实现研究主题的延续性和系统性,进而落实组稿计划和流程安排。除了有好的专题主题外,专题的内容搭配策划也是编辑需要考虑的,这就需要编辑对专题有所选择并进行有机组合:根据不同的专题可以有不同的设计,如热点、难点专题,可以采取学术争鸣的形式让作者集中研讨,如历史脉络专题,可以以学术综述为主打形式;对于围绕一个话题进行的专题研究,栏目内容上可长短兼有、风格各异,理论强和可读性强的文章可穿插其中;编辑更多时候是面对自投稿,这就需要编辑在许多相对独立的个体之间建立有机联系,从而为本期的栏目形成一个专题。

(四)不断丰富和优化重点专栏的稿源,保证栏目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没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稿源,重点专栏建设势必造成“无米之炊”的局面,要想获取较多高质量的文章,就必须有一支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理论素养的作者队伍。

对于作者的分类与培养,期刊界有较为详尽的论述,已达成了现有作者和潜在作者、建立科学系统动态的名家作者库、培养扶持具有学术活力和创新能力的中青年作者的共识,故本文不再赘述,只想强调一点,2021年《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中指出,内蒙古实施人才工程计划,选拔推荐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组织评选自治区杰出人才奖、突出贡献专家、青年创新人才奖,选拔培养自治区“草原英才”工程、新世纪321人才工程、511人才培养工程人选。实施“百千万”高技能人才培养计划。预计到2025年,全区人才资源总量达到350万人。[8]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深入落实的上述人才强国战略将为自治区的科研活动储备学术力量,内蒙古高校期刊编辑应抓住自治区人才培养机遇,走出去,积极与这些专家、人才联系,逐步建立起稳定的作者群,为期刊重点专栏提供持续的高质量的学术文章。

值得注意的是,争取作者是编辑保证重点专栏稿源的前提,对作者队伍的维护则是重点专栏建设得以持续和稳定的保障。重点专栏建设不是一次性的活动,通过重点专栏的一次专题争取到的作者,编辑需要在专题组织、编审、校对的过程中做好作者服务工作,比如在尊重其人格、学术观点和创作风格基础上,对稿件中存在的问题积极与作者沟通,帮助他们不断修改完善;稿件发表后,及时发放稿酬以示对其劳动成果的尊重。在一次专题策划工作结束后,编辑还要注意与这些作者的日常联系、节日问候,在增进双方感情黏合度的同时为后续合作做铺垫。只有让作者感觉到自己被重视、被需要,他才会积极地为重点专栏撰文或为专栏推荐身边优秀稿件,才会自愿成为编辑部作者队伍中的一员。有了这样一个由作者及其背后学术团队逐渐组成的比较稳定的、多结构层次的作者队伍后,编辑才有能力、有底气开展丰富与优化稿源的工作。

(五)加大重点专栏的宣传渠道,扩大社会参与度

在重点专栏推出前,高校学术期刊可利用纸质刊物“征稿”“刊首语”“编者按”等形式向作者、读者宣传重点专栏的选题、组稿等工作。在重点专栏推出过程中,学术期刊需要将其置于目录的显要位置或首栏,并示以醒目的字体字号,提高重点专栏在期刊中的显示度与被重视程度。在重点专栏推出后,编辑应积极拓宽传播渠道,利用《新华文摘》等二次转载类期刊及数据库的摘编和评价、本刊官网的发布推送、知网等数字平台的全文转载、新闻媒体的报道,加强重点专栏的宣传,从而构建线上线下联动传播体系。

学术期刊的外向性和社会性决定了重点专栏的建设不是闭门造车,它必须面向社会和学术市场,通过增进对外交流与融合,扩建学术交流的对话空间,让重点专栏的研究成果及时得到社会的关注、支持和认可。因此,学术期刊不仅可以向社会主动承担、参与提供学术交流与培训研究人员方面的内容,而且需要扩大社会活动范围,不能囿于期刊的学术研讨会,还应涉足出版界的学习、参展与参评活动,学术研究机构的学科论坛,地方政府举办专题会议(如地方经济、文化会议)等,这些活动和会议会应邀和云集不少国内外学术机构和学者参与,期刊可以借助这些学习、会议、活动平台,让更多的机构和个人了解期刊重点专栏,从而扩大重点专栏的交流范围,提升重点专栏的社会影响力;当期刊的社会影响力提升后,重点专栏会比较容易得到优秀稿源的认可,甚至可以与作者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在这一方面,教育部重点专栏做得比较好,因此他们的作者来源很广泛,如《湖南大学学报·岳麓书院与传统文化》专栏外稿作者群不仅分布在国内大部分省、市、自治区,而且遍及日、韩、美、英、法、德、俄等国家,国外作者发文量占总发文量的十分之一左右。《广西民族大学学报》的《人类学研究》专栏与国际人类学界联系与接轨,得到国际学者的认可,英国、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十几个国家的作者主动向刊物提供高水平的稿件。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随着一系列重大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内蒙古学术期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编辑应增强期刊发展机遇意识和问题意识,结合自身实际奋力开创期刊重点专栏发展新局面。

猜你喜欢
学术期刊内蒙古栏目
声音栏目 与您同行 食安天下 掷地有声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内蒙古钢琴教育的“忧”和“思”(上)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The More We Get Together
Baa, Baa, Black Sheep
以学术期刊为桥梁促进科研与科普结合
内蒙古:笼罩在年味中的村庄记忆
栏目主持人语
闫锡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