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 蓉,贾惠文,黄习诚
(内江师范学院 张大千美术学院,四川 内江 641100)
中国最早的茶事文献记载多发生在四川,《诗经》中提到过茶树的人工栽培,周武王伐纣时期,以茶叶作贡品。晋人常璩在《华阳国志》中载“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封于巴,爵之以子……鱼、盐、铜、铁、丹、漆、茶、蜜……皆纳贡之”[1],可见在周代时巴族人民就已将茶叶作为重要的珍贵作物,并将茶叶作为向周王朝缴纳的贡物之一,且巴国境内“园有芳翡、香茗”,芳翡即四川人所谓的磨芋,香茗即茶叶[2]。顾炎武《日知录》中说:“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先秦时期,四川除东部巴族地区出产茶叶外,在四川西部的蜀国境内亦出产茶叶。司马相如《凡将篇》记载西汉前期蜀郡有茶[3]。《华阳国志》记载了汉时广汉郡的什邡“山出好茶”和川滇黔边区的平夷郡“山出茶、蜜”。唐和五代时期,四川最负盛名的名茶首推雅安的蒙顶茶。毛文锡《茶谱》说:“蜀之雅州有蒙山,山有五顶,顶有茶园”[4]。自宋明以来,四川的茶叶主要输入民族地区以进行茶马互市。明清以后,四川茶馆遍及城乡,承载着休养生息和民间文化交流的场所[5]。
从四川茶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四川种茶、饮茶历史悠久,茶文化底蕴丰厚。当前四川雅安“蒙顶山茶传统制作技艺”“南路边茶制作技艺”等均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0年5月22日,四川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印发的《川茶产业振兴工作推进方案》中提到将实施茶产业链延伸、茶产业创新等重点工程,打造“千亿茶产业”,实现由茶叶大省向茶叶强省跨越。由此可窥探出四川茶文化艺术作为一种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形态,具有文化价值和现实价值。
四川是中国茶叶主产区之一,从古至今,四川茶对稳定西南边疆政治、经济、文化发展都起着重要作用,根据茶叶的种植、生产、宴饮演绎出了独具特色的茶文化。通过对四川茶文化的相关理论文献研究以及实地调研,总结四川茶文化体现的三大方面:一是茶叶文化,包括茶的不同种类及其形态;二是茶艺文化,主要有茶制作工艺和茶道中的泡茶技艺;三是饮茶文化,包含茶中饮茶的茶器、习俗、礼仪以及茶馆百态。
1.2.1 茶叶文化
四川茶叶产量大,分布广,有着“蜀土茶称圣”的美誉,除了以峨眉毛峰、雨城银牙、青城雪芽、蒙山甘露、竹叶青为代表的绿茶,以毛尖、白毫、金尖为代表的红茶,以及雅安黑茶、雅安藏茶、蒙顶黄芽(黄茶)、老鹰茶(白茶)等常见茶叶,还有花草茶、果茶等茶类[6]。四川茶叶文化在艺术内涵上主要表现在不同茶叶品种的色彩和形态上,其中色彩作为视觉元素可以诠释文化特色,浅色的嫩茶叶表达自然清新的艺术特征,深色的茶叶底纹透露着醇厚古朴的文化印象。其次是茶叶形态,不同茶叶艺术形态可用不同的线条来描绘,如茶叶瓣、茶叶枝的不同图案造型,融入不同视觉技法的形式变化,能产生创造性的视觉创意效果。例如雅安黑茶中的康尖茶,其外形呈圆角方形,表面紧实平整,色泽呈棕褐色,叶底棕褐稍老;青城雪芽的芽叶壮丽,形直微曲,汤色嫩绿明亮,叶底鲜嫩匀整。因而可以看出,不同茶叶品类蕴含的茶叶文化及其艺术内涵都较为丰富。
1.2.2 茶艺文化
四川茶艺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浓厚民族艺术特色,其茶艺文化包含了烹茶技术,陆羽《茶经》记述:“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唐代以前,由于交通不便,散茶不易储存运输,故将新鲜茶叶制成茶饼。现代四川依然保留着手工制茶工序,如蒙顶山茶需经过杀青、反复揉捻、柴火炒制、烘焙等工序完成制茶[7]。这种制茶技艺展现出的艺术内涵主要体现在手工制茶技艺的动态形象捕捉,并将其转化为视觉图案,最大程度地记录和还原传统工艺,挖掘四川茶文化底蕴,凸显地域文化特色。其次是四川茶道中的泡茶技艺,四川茶艺是多姿多彩且充满情趣的艺术,融合了书法、插花、陶艺、音乐、服饰等内容,如在峨眉山茶叶产区,茶文化受到道家和佛教的影响,被赋予了宗教色彩,形成了超脱俗世的佛茶文化,这种将修行融入饮茶的艺术形式,重在修炼身心,展现了茶艺美学,体现了人与自然的交融。
1.2.3 饮茶文化
四川饮茶文化包含了茶具艺术及饮茶习俗礼仪等文化内涵。中国盛产瓷器茶具的地方除了景德镇,还有四川、福建、云南等地,茶器的类型主要有茶壶、茶杯、盖碗、茶碗、茶托等,其中最具四川特色的当属长嘴壶,现今不少成都茶馆依旧喜用两尺甚至更长的长嘴铜壶掺茶。其次是成都“盖碗茶”,也被称为茶船文化。在秦汉以前四川就已经盛行饮茶,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最初的茶馆产业,形成了结合戏剧、说书、算命等具有强烈地域特色的人文生活形式。四川饮茶文化多具有市井气息,涵盖的人群较为广泛,在精神内涵上较为纯粹和坦率,有谈诗论词的高雅艺术,也有街边茶馆的家常喧闹,体现了四川饮茶文化中宜然随性的艺术风格。
1.3.1 国内研究现状
当前将四川茶文化作为研究对象并不多见,将四川茶文化应用到现代服饰设计中更是鲜有人涉足。其主要原因一是我国民族众多,茶叶产地分布广泛,四川茶文化给人的印象则是特殊的饮茶文化,故难以将其融入服饰创意设计中。二是在现代茶服设计中,其材料方面偏向于选择着色高雅、材质昂贵的服装面辅料,如真丝、棉麻等。这些对服装面料与色彩的反复使用,既易造成审美疲劳,也无法传递茶文化之中的茶韵茶情,故将四川茶文化元素应用到现代服饰设计中存在着一定难度。但有关于四川茶文化的专著,如李后强在《四川茶文化史》一书中提到了茶源于四川,以及四川茶文化旅游中的蒙顶茶、峨眉茶、广源茶、宜宾茶、成都茶等。还有关于茶文化艺术的专著,如杨昆宁在《中国茶文化艺术论》一书中分析了制茶艺术、品茶艺术、茶具艺术等多种与茶相关的艺术表现形式[8]。此外,还有将中国茶文化元素运用到服饰设计中的案例,如黄梦希在《中国茶文化元素图案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艺术表现》一文中阐述了茶文化元素图案与现代服装结合方式。李丹在《服装设计中茶文化元素应用分析》一文中以茶文化的美学特征为切入点,具体分析了茶文化元素在服装设计领域的应用。徐莉薇在《基于美学视角的茶文化服装设计探究》一文中从美学视角出发阐释了传统茶文化服装的美学要素。以上文献均是中国茶文化在服饰设计中的理论及应用研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目前,国外并无关于四川茶文化与服饰设计结合的研究,但与四川茶文化中强调饮茶文化类似的是,日本也注重饮茶文化,在常见的日式“和服”中,以日本茶道为基础,将茶的优雅和端正良好地展示出来。日本作家水上和则在专著《茶文化史之中国茶碗》中提到了茶文化是东方文化的精髓,中日文化相互之间的影响深远,其中茶文化就是代表之一。布目潮渢的专著《中国茶文化史》也描述了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史。此外韩国的“韩服”也与茶文化有着密切联系,茶文化是韩国传统文化中的高品位、高层次文化象征,韩国茶礼中的服饰在色彩、刺绣上都有着茶文化的特色。
1.3.3 研究趋势
在设计学的范畴内,任何一种形式的产品或具有文化价值的东西都可以进行设计、推广和发展。对民间文化艺术的研究,现在国内大部分学者对于地方性民间文化艺术的研究都是继承与挖掘,将挖掘出来的非物质文化品牌进行与时俱进的开发、发展和创新则难以实现。而当前民间文化艺术其价值和功能都是在继承和发展中才得以传承。因此,如何通过保护措施确保其在新的环境中能够继续传承和发展创新,让它们长期焕发旺盛的生命力,是一个需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的课题。四川茶文化在服饰中的创新设计,用现代艺术阐释传统文化的内涵,赋予了现代服饰不同的时尚表情与风格,它充实服饰设计中的文化内涵,使设计更加人性化,体现深厚的人文价值。从单一的现代服饰设计中找到情感的寄托,突出体现了产品与艺术的融合。利用数字化手段展示传统文化的个性,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创新、市场运作、商业包装等,改造传统产业,开发新兴文化产业,赋予传统文化新的生命,促进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四川茶文化历史源远流长,与道、儒、佛文化交融,给人以恬适清新之感。在服饰面料上,利用印染、针织等技法,连结四川茶文化与服饰文化的统一性;在服饰色彩上注重格律与明度等的视觉传达;在服饰工艺上,使用蜡染、扎染、编织手法及传统手绘技艺,这种趋于自然的生态环保加工手法,更符合茶文化淡雅的气质。茶叶文化、茶艺文化、饮茶文化都是四川茶文化的主要构成元素,将茶文化中茶叶静态肌理与饮茶动态场景的描绘运用在服饰设计中,使茶文化与服装融合为一体,突显四川茶文化的多姿多彩与生活情趣,体现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的历史烙印与深厚的底蕴。
四川茶文化的传承多是靠口传心记的方式进行长期的经验积累,具有生态性、传承性、活态性、变异性等特点,因而对其进行保护的难度相对较大。如今信息技术及网络发展迅速,使得数字化技术广泛使用,也让文化遗产的保护有了崭新的途径,利用数字化技术展示四川茶文化艺术中传递的技艺和情韵,让四川茶文化艺术走近公众,让艺术走进生活,促使文化的有效保护和传播。
通过赴成都、雅安、峨眉山、宜宾、广源等地实地调研,从调查中掌握民间文化艺术的保护现状及生存现状,围绕茶艺文化、茶馆文化、饮茶文化在四川人民生活中的综合体现,探索如何将四川茶文化合理运用到服饰创意设计中,归纳整合四川茶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如动态场景的描绘、静态茶叶的纹理等艺术元素,通过对这些元素的收集和整理,并进行文化特征标注和分析,如历史特征、地域特征、视觉特征等。分别对代表性四川茶文化特征进行数字化提取,从而作为提取四川茶文化特征元素的重要依据。这种通过数字化技术对四川茶文化艺术不同类别的图形结构与纹样等信息进行高精度获取与保存的方法,为今后的信息共享、保护修复、考古研究提供精确、永久的数字化素材。
四川茶文化元素的提取主要是通过外部装饰、置换重构、意境提炼的方法,完成整体或局部的替换与形态的重新塑造,并用图形图像资源采集类别化初步进行数字化处理。具体应用方式有三点:一是服饰图案方面,包括茶具、茶叶纹理等静态图案以及茶艺、茶馆等动态图案的提取;二是服饰色彩方面,包括茶叶色彩变化和茶馆文化中的环境色进行茶元素提取;三是服饰面料方面,包括茶叶肌理作为灵感,融合传统天然丝麻面料,并结合新型面料进行创意融合。通过对四川茶文化元素的分析可以看出四川茶文化元素的静态茶叶纹理形态、动态茶艺文化和生活气息是四川茶文化元素的显著特征。将以上元素进行数字化提取,使用艺术化线稿提炼绘制的方式来突出四川文化元素的静态纹样美感和动态灵动气息,结合茶馆、茶艺和市井生活提取部分元素,见表1。
表1 四川茶文化元素的提取案例
续表
由于茶叶的静态纹理中体现的细腻形态和棉麻面料有较好的契合度,且四川文化中道教文化的服装制式也满足了宽松舒适的服装要求,与四川茶文化的修身养性、安逸闲适相契合。在对面料、色彩、图案等进行详细分析与研究后,结合数字化提取的图案及色彩元素,完成了“茶”“茶·适”两个系列的服饰设计效果图,如图1和图2所示。其中“茶”系列服饰作品将四川茶文化中的茶叶、茶艺、饮茶图案艺术与中国传统水墨元素融合,服饰廓形上以H 形、A形为主,使用不对称廓形,结构上以直线为主,简洁修长,具有中性色彩,其宽下摆体现了空灵虚无的意境。“茶·适”系列服饰作品使用四川茶叶文化中的经典黄绿配色,色彩明亮轻柔,结合现代不规则结构剪裁,体现充满朝气的生活气息。
图1 “茶”系列服饰设计
图2 “茶·适”系列服饰设计
“脸谱遇见茶”系列配饰设计灵感来源于四川传统艺术——川剧脸谱,脸谱作为川剧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独特的风格特征,在艺术造型上线条柔美、色彩艳丽,其重在传神而非形似,川剧脸谱所蕴含的“以形传神”“借形喻性”与茶文化一样,皆是取自自然生活,同是对古典艺术的一种传承。“脸谱遇见茶”系列配饰设计是对四川茶文化中茶叶艺术造型的朴素雅致与川剧脸谱的夸张灵动的结合,二者的碰撞使四川传统民间艺术更加丰富独特,如图3所示。
图3 “脸谱遇见茶”系列配饰设计
文化作为民族血脉和一种精神力量,它关乎国家兴衰。川蜀大地,其文化遗产丰富,历史悠久,人们在饮茶活动过程中孕育了最早的茶文化,经历千百年来文化传承和历史积淀,形成了独特的盖碗茶、茶馆等文化。在当前大数据背景下利用数字化技术对四川茶文化进行保护传承刻不容缓,是传统民间文化的时代转型需要。将四川茶文化蕴含的“养气、养心、达礼、求美”文化基因融入教育与艺术推广中,以优秀川茶传统文化为核心意象,衍生出系列设计作品,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传统文化,为创新提供新思路和新资源,让传统文化符合青年人的趣味和审美,以此实现文化育人目的。
四川茶文化作为四川地方的区域性文化,其产生、发展和变迁历程都饱含着巴蜀文化的地域特征,并承载着当地浓郁的风土人情和生活习俗。挖掘四川茶文化内涵,运用现代设计方法设计出富含四川茶文化韵味的服饰作品。从设计学和传播学的角度出发,动态化、数字化、时尚化地表现四川茶文化,以此打开四川茶文化在服饰设计应用领域的商业价值,促使四川茶文化产品推陈出新。与此同时,还可搭建四川茶文化创意交流学习平台,增加城市旅游类产品的设计开发,这种创新的呈现及传播方式,能切实表现巴蜀地区文化旅游特色,推动地方旅游与经济发展,使四川茶文化创意产业走上多样化、创新式发展道路。
以“保护、开发、继承、发扬”为主旨,在保留四川茶文化艺术原有本色特征的前提下,根据市场需要,充分挖掘其潜在内涵和文化价值,用现代数字化手段开发新的传承传播推广表现形式,扩展传统民间文化艺术的发展市场和空间。基于四川茶文化的服饰设计应用,其核心是以四川茶文化为根基,将茶与四川传统民族文化等相互交融。因其深厚的内在韵味与元素的多样性,为服装设计供给了大量灵感。以浓烈的文化气息来彰显四川茶文化的魅力,从而能够推动四川茶文化设计的多元化发展,传递四川茶文化之中的茶义、茶韵、茶情。关注四川民间文化艺术的继承、发展与创新,以发展地域文化形象的角度为我国的传统民间文化遗产的传承探索一条新路。突破原有文化艺术中的“统一性”“识别性”“唯一性”主导思维,为地方性传统文化发展机制的构建提供可靠经验和有益思维模式。切合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符合经济的发展趋势,深刻挖掘国内现有地方性传统文化艺术的特质及缺陷,有助于中国地方性传统文化艺术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