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地方科技社科普出版的探索与突围

2022-06-21 21:02邓涛
出版参考 2022年5期
关键词:湖北科普图书

邓涛

摘 要:地方科技出版社是国内从事科普出版的重要力量,是服务科学普及事业的生力军。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进步,科普出版呈现出新的时代趋势,导致传统出版为主的地方科技社遭遇较大困难。笔者以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的科普出版实践为例,分析地方科技社科普出版的普遍性困难,探讨科普出版的突围之路。

关键词:地方科技出版社 科普出版 融合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到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地方科技出版社(以下简称地科社)在各地方出版集团的业务布局中,是地方从事科技出版、科普出版的主力军,以科普出版为载体加强科普工作是地科社责无旁贷的事业担当。近年来,移动互联网的冲击导致传统纸媒出版物市场需求大幅萎缩,科普读物也不例外。面对困境,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多年来围绕科普出版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对未来科普出版的突围方向也进行了一些研究。笔者以湖北科技社的科普出版为例,在详细的个案分析基础上,力求为地科社科普出版的探索与突围提供一点借鉴。

一、湖北科技社科普出版的探索实践

进入新世纪以来,尤其是最近十多年来,科普出版热力值颇高。一方面党和政府重视科普,各级出版主管部门和单位也相应地重视科普出版,给予了不少扶持资助政策;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社会的发展、科学人才的成长,也为科普出版的繁荣打下了基础。投身科普出版的出版单位数量、出版品种、销售码洋均呈现逐年增长趋势。[1]自20年前湖南科技出版社推出享誉业界的科普文丛“第一推动”丛书后(丛书中的《时间简史》,长期位居科普图书销售排行榜前三名),其他地科社也不断推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俱佳的科普图书产品线。如湖北科技社近几年推出的“中国科普大奖图书典藏书系”,已连续出版8辑共80册;江苏凤凰科技出版社的“汉竹系列”“青鸟文丛”等;天津科技出版社的“未读丛书”等都有不错的销量和较好的口碑。之所以选择湖北科技社作为地科社科普出版探索的样本进行剖析,是因为湖北科技社在地科社群体中颇具代表性:一是整体实力经营规模居于中等,地理位置也居于中部;二是重视科普出版特别是原创科普的出版,科普动销品种、年出新品均位居地科社前茅。湖北科技社的科普出版探索实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顶层设计,整合科普出版资源

近十年来,湖北科技社将科普出版作为主攻方向之一,进行长期规划和产品线布局,不断整合社内社外出版资源、作者资源和人才资源,组建科普编辑室,引进优秀的科普出版资深编辑,在自然科学、医学科学、生物科学、博物学等多领域持续进行科普图书产品开发,陆续打造了“中国科普大奖图书典藏书系”“新声科普文丛”“博物学译丛”“张景中科普文集”“李毓佩数学科普文集”等多套具有品牌价值、占领科普出版高地的丛书。其中,“中国科普大奖图书典藏书系”已出版8辑,共80册,第9辑正在策划组稿中。该书系由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刘嘉麒院士和著名作家叶永烈先生担任书系编辑委员会主任,由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秘书长石顺科、著名科普作家卞毓麟担任编辑委员会副主任。编辑委员会由22位著名科学家、科普作家组成。书系还邀请到杨振宁、王梓坤、王绶琯、张景中、杨叔子五位院士和章道义、王麦林两位德高望重的科普界前辈担任顾问,并由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杨叔子先生作总序。这套书也被叶永烈先生誉为“中国科普出版的文化长城”。借助该套丛书出版所积聚的品牌资源、渠道资源、作者资源和人才资源,湖北科技社在科普出版领域占有了一席之地,并开始辐射其他出版领域,形成规模优势。

(二)提高政治站位,讲好中国科技故事

近些年出版界出版了一批紧扣时代主题,弘扬时代主旋律的图书,体现了出版人的政治自觉和社会责任担当。湖北科技社在主题出版与科普出版的结合上下了一番功夫,围绕讲好中国科技故事、讲好中国科学人的故事,提出了科技社做好主题出版的要求,是专业性、政治性与可读性的融合。近几年陆续策划出版了《至诚初心,播种未来——钟杨》,讲述时代楷模种子学家钟杨的故事;出版了《为祖国深潜》,讲述30余年隐姓埋名研究核潜艇的科学家黄旭华的故事;出版了《腾飞之歌:一个飞机设计师的回忆》,入选2018年总署向青少年推荐的百种优秀出版物、向全国中小学图书馆推荐优秀书目;特别是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湖北科技社发挥科技出版优势,围绕抗疫主题,紧急策划出版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预防手册》,赠送加发行达100多万册,版权输出2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3个语种出版物入选“丝路书香”工程,获得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同时还出版了“人民英雄”张伯礼院士的《新冠肺炎中西医诊疗》,其西班牙文版入选“丝路书香”出版工程。2021年,湖北科技社重点打造了纪实性科普作品《中国天眼》,全景展示“天眼”建设历程,重点讲述以南仁东为代表的中国科学家敢为人先的科学故事。

(三)狠抓队伍建设,持续打造原创精品

经调研了解到,多年来在开卷科普类图书零售市场排行榜单上,前100名科普类图书有70%以上为引进版图书,国内原创科普畅销图书凤毛麟角。究其原因,是“两个队伍”建设滞后,即作者队伍和编辑队伍的建设不到位。科普原創精品,需要高水平的作者和高素质的编辑共同发力,策划出具备很高的专业素养,同时又能有识有趣、满足读者尤其是广大青少年科学探索好奇心的图书产品。湖北科技社策划出版“中国科普大奖典藏书系”时,就特别重视“两个队伍”的建设和培养,一是培养了一批科普图书编辑;二是汇聚了数十位优秀甚至顶级的国内科普原创作者,并长期保持密切联系,不断出版新作,因此也造就出一批叫好又叫座的精品图书。其中,《追星》获第五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图书奖、中国科协“公众喜爱的科普作品奖”,《幻想》入选2014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的百种优秀图书书目;《茫茫宇宙觅知音》获2015年世界华人科普二等奖,《科学大师的失误》获2015年世界华人科普优秀奖;《草木私语:植物世界那些事》入选中华优秀科普图书榜;“中国科普大奖图书典藏书系”(第7辑)获2018年湖北省优秀科普作品奖,等等。《追星》《爷爷的爷爷哪里来》《数学大世界》等书,均销售十万册以上。685ADAEA-7243-4E66-BCB2-B7066D278167

诚然,湖北科技社在科普出版领域的探索已卓有成效的,其科普出版的实力和影响力也已居于地科社领先地位,但如前所述,国内科普出版的重镇在北京,主要是中央部委专业社以及中信出版集团等,湖北科技社与之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二、湖北科技社科普出版的成功突围之路

近几年,湖北科技社也面临着科普图书发行量及收益日渐下滑、编辑部门也因为收益问题逐渐压缩科普出版品种的情况。尤其是在出版行政管理部门加强出版管理、严格控制品种规模、不断提升出版质量要求的行业环境下,科普出版的动力明显不足。

(一)地科社科普出版的困境

一是竞争激烈。根据北京开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零售市场监测数据显示,2020年监测到科普图书动销品种9553种,涉及出版单位452家,其中当年新书1004种,涉及出版单位201家。地科社30余家几乎全部涉足科普出版。二是科普出版经济效益不高。从开卷零售市场监测数据来看,二八定律非常明显,20%的头部科普图书占据了超过80%的销量,80%的科普图书出版后是赔本赚吆喝。再加上图书销售渠道网络化迅猛发展,实体书店日渐式微,网络书店的低折扣营销,极大地挤压了大众图书的发行渠道以及附着其上的利润空间,属于大众出版一隅的科普出版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困难。三是专业编辑人才匮乏,出版单位的低收入与科普出版对人才的高素质要求极不匹配,具备自然科学或理工专业硕士以上学历而愿意来出版单位从事科普出版工作的高素质人才十分匮乏。

(二)科普出版的发展趋势

随着投身科普出版的出版单位和科普创作者越来越多,科普图书市场呈现出供给充足、品种丰富、层次分明、学科分类日益细化等特点,但认真梳理国内科普近几年的出版情况,以下几大趋势比较明显。一是引进版科普图书持续占据畅销榜单,原创科普新书出版势弱。据统计2019年当当网最畅销的10种科普图书,其中8种为引进版图书,排名第一的依然是湖南科技出版社的经典引进版图书《时间简史》[2]。考察2020年开卷公司监测的图书零售市场排名前20名的科普图书,属于国内作者原创的品种仅有3种,分别是陈磊的《半小时漫画科学史》、张辰亮的《海错图笔记》和曹天元的《上帝掷色子吗?量子物理史话》。实际上,即便考察范围扩大至前100名的畅销科普图书,会发现至少70种以上为引进版。二是科普出版地域化发展不平衡态势凸显。据华中师范大学郭嘉欣统计的2019年当当网在销4400种科普图书的地域分布情况来看,其中2453种来自北京的出版单位,占1/2;排名第二的区域是上海,有571种,其次是湖南、湖北、浙江、重庆,品种在百种以上,大部分地区科普在销品种不足50种。可见,经济社会以及文化、科技发展水平决定了科普出版的地域化差异。三是科普图书作品内容和形式更加多元和丰富。类似于陈磊《半小时漫画科学史》,以漫画形式讲科普的图书日益增多,如“塞雷三分钟漫画”系列、“图说天下系列”“漫画科普系列”等;互联网生态下的科普融媒体出版越来越普遍,不同媒体之间的科普内容更多地实现互动和转化。[3]典型作品有湖北科技社的“人之由来——VR体验馆”项目,获国家级、省级数字出版资助金额180万元,将社内经典科普图书《人之由来》结合VR技术,升级成可读、可观、可视、可互动体验的融媒体出版项目。

(三)湖北科技社科普出版的突围经验

面对科普出版的困境和全新的发展趋势,如何突围,湖北科技社也在不断思考。为了适应今后的出版环境,提振发展信心,提升发展质量,促进科普图书的出版和转型创新,湖北科技社拟定了“十四五”期间科普图书出版实施“四大融合工程”的发展思路,力图为地科社科普出版的突围做出新的探索和贡献。

1.科普与教育的出版融合

各地科社扎根于地方的文化教育环境,对服务地方的教育事业往往有独到的优势。同时,地科社从事科普出版积累了相关资源优势。将二者结合,实施科普出版与教育的融合,面向地方教育工作、紧贴时代需求,挖掘、培育教育科普市场,是一条行之有效的发展道路。近几年,湖北科技社根据当地当时教育的需求,积极发挥科学科普资源優势,瞄准教育界的热点、难点和痛点,陆续组织编写出版了《环境教育读本》《预防艾滋病专题教育读本》《垃圾分类挂图》《中小学人工智能》《安全教育读本》《心理健康教育》《卫生与健康》等,其中部分品种进入湖北省教育厅地方课程目录,取得了较大的发行量和经济收益。2020年疫情发生后,湖北科技社在出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预防手册》普及版基础上,研发图解版学生用书,面向中小学生发行达60多万册。接下来,湖北科技社还将陆续开发中医药文化学生读本系列图书,面向学生普及中医药传统文化。同时,湖北科技社还将面向中小学生实用类文章、科技类文章的阅读需求,利用现有“中国科普大奖典藏书系”积累的版权资源,结合专家推荐和名师导读,打造统编中小学语文科普分级阅读书系,满足中小学生日益增长的阅读需求,提供差异化、专业化的科普阅读权威书目。

2.专业与大众的出版融合

多年来,湖北科技社在医学、农业、理工、生物学、植物学、天文学、地质学等专业出版领域有很好的积累,出版过数十部院士专家作品,斩获了不少国家级、省级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项目和国家重点规划项目。但是,纯粹的专业出版不成其为科普,也达不到普及科学的目的,专业作者必须站在普通读者立场进行创作,以普通读者能读得懂的语言普及科学知识方为科普。有鉴于此,近几年湖北科技社有意识地将专业出版与大众出版进行结合,多次邀请专业作者、科学权威大咖为普通读者甚至是幼儿读者创作。如邀请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犯罪学领域权威专家王大伟教授创作《平安童谣》、《平安童话》等;2021年,湖北科技社还将推出由中科院人文学院孙小淳教授领衔创作的天文学新视野丛书,用专家视野、通俗语言为读者解读我国古代天文。专业性与大众性相融合,多邀“大家”写“小书”,往往能收到奇效,正如北京大学刘华杰教授所言,“科”的外表淡化,“文”的外表强化,“生”的味道渐浓,有的还披上了“娱”的外衣,但其科普的精神没有变,而效果却越来越好。685ADAEA-7243-4E66-BCB2-B7066D278167

3.出版业务与科普活动融合

卞毓麟老先生曾言:“科普,简略地说,就是以‘科为基础,以‘普为目的的行為或活动,科普作品则是以作品形式表现的科普活动。”[4]对出版单位而言,出好作品固然是最好的科普活动,但仅仅局限于出版作品,肯定无法进一步扩大社会影响。近几年,湖北科技社围绕科普工作,将科普出版与科普活动紧密结合,团结了一批科学工作者、科普爱好者、创作者,采取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面向读者大众,传播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一是承办组织湖北科普作家会员大会,承担湖北科普作协秘书处常规工作,组织评选湖北省优秀科普作品、优秀科普作家。二是长期支持并积极参与汉派科学松鼠会活动,团聚了一批科普爱好者、参与者,众多科学松鼠会会员成为作者,以活动宣传科学、以作品普及科学,共同为读者大众剥开科学的坚果。三是积极申报并成为中国科协科普中国(APP)平台的湖北共建基地,依托共建基地加大科普融媒体项目的建设,让科普活动在网络上通畅传达。四是联合中国昆虫学会,在出版一批高水平昆虫科普图书的同时,资助并组织中国昆虫摄影大赛,已连续举办三届,吸引了众多昆虫爱好者参赛,借大赛之机宣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理念。

4.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融合

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融合,已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但如何做到有效有益,却始终是困扰出版人的新问题。具体到科普出版,新媒体技术、渠道、运营模式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在倒逼科普创作革新,也导致传统科普出版与新媒体融合的要求更高也更迫切。出版内容的数字化、传播渠道的网络化,仅仅可称为出版融合的1.0版本,对科普出版而言是远远不够的。今后的科普融媒体出版应当立足于科学内容,以满足读者(用户)需求出发,充分利用音视频结合、AR、VR、全息投影等新媒体技术进行加工创新,甚至技术应用本身即成为科普创作的一部分,技术与内容的完美结合助力打造科普IP,实现对读者(用户)全新的知识服务和阅读体验。比如湖北科技社2019年出版的国内首部原创昆虫科普融媒体出版物《新昆虫记》(全六册),内容与技术相互依托,打造真实生动的AR场景,生动再现昆虫的种类、形态、成长、饮食、繁殖等特性,使该书兼具科学探索精神和人文艺术之美,在传播科学知识的同时,体现科学精神和生态思想。该书先后入选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国家新闻出版署数字出版精品遴选推荐计划和国家新闻出版改革发展项目库,也收获了不少奖项,成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俱佳的融合出版典型项目,也为湖北科技社今后的科普出版转型创新提供了最好的范本。

三、结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提升全民科学素质、提高科学素养至关重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难以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做好科普出版以及与之相关的科普活动,无疑是助力全民科学素质提升的最重要的途径和方法之一,也是科技出版人践行初心使命的重要载体。地科社在科普出版的作者资源、人才资源和其他出版资源的竞争中处于劣势,必须顺应信息时代媒体全面融合的发展趋势,深刻把握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阶段、新格局,发挥科技优势,高举科学大旗,探索出符合地科社特色定位的科普出版突围之路。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中国科普统计(2018年版)[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8.

[2]郭嘉欣.我国科普图书出版综述——基于当当网在售科普图书数据[J].科技创业月刊,2020(3).

[3]姚利芬.当今科普创作及出版的三大转向[J].出版发行研究,2021(1).

[4]刘朋.新时代科普出版的发展策略与路径[J].出版参考,2020(10).

(作者单位系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685ADAEA-7243-4E66-BCB2-B7066D278167

猜你喜欢
湖北科普图书
The rise of China-Chic
图书推荐
科普达人养成记
驰援湖北
湖北武汉卷
欢迎来到图书借阅角
湖北現“最牛釘子戶” 車道4變2給樓讓路
科普连连看
科普连连看
微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