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高产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应用

2022-06-21 01:14宁昙香张恒
种子科技 2022年9期
关键词:玉米种植病虫害防治技术应用

宁昙香 张恒

摘    要: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发展水平与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及社会稳定密切相关。玉米是我国农作物的重要构成部分,为了提高玉米产量及质量,种植人员应加强对玉米高产种植技术的应用,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

关键词:玉米种植;技术应用;病虫害防治

文章编号:1005-2690(2022)09-0037-03       中国图书分类号:S435.13;S513       文献标志码:B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农作物生产环节的机械化及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农作物生产效率及质量均得以提高。但就目前而言,玉米种植过程中仍存在许多有待优化及完善之处,因此加强相关研究尤为重要。种植人员应充分掌握玉米高产种植技术的应用要点,从多角度出发,做好相应的管理工作,优化病虫害防治措施,降低病虫害对玉米生长产生的不利影响,提高玉米产量及质量,促进农业事业可持续发展。

1 玉米高产種植技术

1.1 选择种植地

在应用玉米高产种植技术过程中,只有确保玉米种植地点的各项条件满足玉米生长要求,才能提高玉米产量及质量。一般情况下,玉米具有较强的适应性,能够在多种类型的土地中生长。但为了使玉米保持更加良好的生长状态,还需做好玉米种植地的选择工作。研究显示,玉米喜高温、多水环境,可选择气候炎热地区种植玉米,确保周边地区水分充足,以此提高玉米种植技术水平。

此外,玉米种植人员应结合玉米种植工作要求,选择条件适宜的地点。但需要注意的是,玉米种植区域土壤应尽可能保持低酸性。在实际种植过程中,要做好排水工作,确保玉米生长条件适宜[1]。

1.2 确定种植时间

对于相同品种的玉米种子而言,为了实现高产目标,应根据玉米种子特点选择相应的种植时间,确保后续玉米顺利出苗、生长、结果。玉米不仅是重要的粮食产物,还是社会生产的主要原料之一。玉米已在我国多个地区实现广泛种植,一般情况下,可选择秋季或春季种植玉米。除此之外,还应根据种植地区的环境特点,适当调整种植时间,使玉米种植时间更加科学合理。例如,秋天可在每年6月播种,春天可在每年4月播种。

1.3 选种

玉米产量与种植人员的经济收益及农业发展密切相关。在玉米种植过程中,应从多角度出发,做好相应的管控工作。确定种植时间及种植地点后,应做好种植品种的选择工作。为了实现增产增收,应科学谨慎地选择玉米品种。玉米种植人员应根据种植区域的实际情况,做好相应的调查研究、分析、对比及考量工作,以此选择最为适宜的品种[2]。

现阶段,玉米种类繁多,但无论选择哪个品种均需将高产稳产作为首要目的。一般情况下,可根据玉米种植区域选择相应的玉米品种。例如,在气温较高的种植区域选择晚熟品种,在气温较低的种植区域选择早熟品种。晚熟品种生长周期长,能够在稳定的条件下生长;早熟品种生长周期短,能够降低自然环境对玉米生长产生的不良影响。与此同时,在选种过程中,应根据当地病虫害的实际情况,选择抗病虫害能力较强的玉米品种。

1.4 处理种子

为了提高玉米出芽率,种植人员应对种子进行科学处理。在处理玉米种子过程中,应做好晾晒、浸泡及挑选工作。玉米晾晒环节是指将玉米放置在阳光下,利用紫外线消灭细菌及病毒,使玉米在后续生长过程中更加顺利。在此环节中,应确保玉米种子摊铺均匀,全部暴露在光照下。此外,还应及时翻动玉米种子,确保玉米种子的每个面均能沐浴在阳光下,以此提高种子出芽率,降低病虫害问题对种子产生的不良影响。通常情况下,晾晒时间应保持3 d左右。

为了提高玉米产量,还应做好玉米种子浸泡工作。在浸泡过程中,可通过添加矮壮素及生根粉等提高玉米出芽率,使玉米后续生长更加旺盛,以此实现增产增收目的。矮壮素能提高玉米种子的抗逆性,使其更加适应恶劣的自然环境,提升玉米的抗旱性及抗涝性。在玉米种子浸泡过程中,还可利用磷酸二氢钾浸泡种子,使玉米维持良好的营养吸收状态,确保玉米生长过程更加稳定,提高玉米产量及质量。挑选环节是指挑出干瘪及损坏的种子,以此确保玉米种子出芽率[3]。

1.5 控制植株密度

种植密度是影响玉米产量的重要因素。玉米种植密度过高会影响其通风性,最终导致玉米在生长过程中产生病虫害;种植密度过低会降低土地利用效率,最终影响玉米产量。为了提高玉米产量及质量,应科学调整种植密度,提高玉米产量及生产效率,采用宽窄行种植方式使玉米种植密度更加科学。

1.6 田间管理

在田间管理过程中,应做好间苗工作,避免玉米植株相互依靠,出现营养不良或光照不足等现象,进而导致玉米干枯或干瘪。为确保玉米健康生长,除需做好玉米田间管理工作外,还应及时观察玉米生长状况,做好排水工作,提高土壤的通透性。

1.7 施肥

玉米种植是一个长期、系统的过程,为了确保玉米产量与质量,应注重玉米发芽环节、出叶环节及抽穗环节,做好施肥工作。但需要注意的是,在施肥过程中,切不可急于求成导致施肥量过高,也不可态度散漫导致施肥量不足,应根据玉米的实际生长情况及农业种植工作需求,对玉米施肥环节进行调整及优化,满足玉米生长过程中的营养需求。

相关研究显示,在玉米生长期间,氮肥、磷肥、钾肥是不可缺少的肥料种类。氮肥是玉米生长过程中需求量最大的肥料,其次为钾肥及磷肥。除掌握玉米生长过程中所需的肥料种类外,还应根据玉米的实际生长情况,提高施肥工作的精准度。

通常情况下,玉米种子种植完成后会长出幼苗,此时幼苗生长速度缓慢,所需要的肥料较少,仅需适当补充即可,以免玉米根部受到损伤。随着植株生长速度不断加快,玉米进入生长关键期,此时种植人员应加大施肥量,促使玉米植株长出更多、更大的玉米穗,进而实现增产增收目标[4]。

1.8 苗期管理

玉米播种完成后,应做好相应的管理工作。玉米出苗后应及时查苗、补苗,玉米出芽情况不明显时,应及时做好相应的处理工作。玉米出苗后会进入快速生长阶段,此时种植人员需通过开沟等方式提高玉米吸收营养的效率。

1.9 穗期管理

为了提升玉米穗期田间管理水平,种植人员应做好相应的巡查及检查工作,及时拔除感染病虫害或发育不良的植株,为健康的植株提供良好的发育条件。在穗期施肥过程中,种植人员应确保施肥位置的准确性,可将适量的氮肥施在地表处或附近位置。若种植地区较为干旱,应加大浇灌力度,确保玉米生长过程中的水分需求得到满足。此外,穗期玉米病虫害问题发生率较高,应通过多种防治技术加以管控,例如生物防治技术、物理防治技术、化学防治技术等。

1.10 除草

田间杂草会与玉米争夺生长所需的养分,降低玉米产量及质量。杂草过于茂盛会使玉米幼苗无法获取阳光照射,最终出现病虫害问题。为了提高玉米产量及质量,应做好相应的除草工作。就目前而言,除草工作相对简单,可通过喷洒除草剂达到除草目的。通常情况下,应在玉米5叶期喷洒除草剂。需要注意的是,为了提高除草剂的成效,避免除草剂对玉米生长造成不利影响,应根据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调整除草剂的浓度。

1.11 气象灾害预防

玉米种植环境为露天场所,应做好气象灾害预防工作。玉米种植人员需提高對气象灾害的关注程度,与当地气象部门进行沟通,及时掌握相关信息数据,确保玉米生长环境更加稳定,降低恶劣天气对玉米生长的不利影响。

玉米种植人员应积极转变传统落后的思想观念,加强对栽培技术的应用,养成长期管控思维,提高防灾工作成效,实现高产增收目标。此外,应根据玉米的生长特性,做好生长环境的调整工作。例如加强土地保养,满足玉米生长过程中对养分的需求。做好蓄水池及抗旱井的建设工作,为玉米生长提供充足的水分。

1.12 收获

玉米的收获时间会对其产量与质量产生直接影响。收获时间过早,玉米淀粉及蛋白质含量较低,会大大降低玉米产量及质量;收获时间过晚,会产生疫病问题,影响玉米产量,因此应科学合理地确定玉米的收获时间。一般情况下,当玉米粒由绿色变为黄色或米白色时,再过10 d即可收获。

2 玉米病害防治

2.1 大斑病

大斑病是玉米生长过程中常见的病害之一,主要为害玉米叶梢及苞叶。通常情况下,大斑病发病初期玉米会出现灰色斑点,随着病情加重,灰色斑点会逐渐扩大,并呈现为黄褐色,最终表现为大面积褐色斑点。大斑病多发于夏季,种植区域温度高、水分含量大,会大大增加大斑病的发病概率。为了降低大斑病对玉米的不利影响,应优先选择抗病能力强的品种。此外,在播种前应做好土壤倒翻工作,降低大斑病的发病概率。发病初期,种植人员可通过人工去除病叶的方式,避免病害扩散。在播种过程中,种植人员应科学选择播种时间,加强水肥管理,积极喷洒预防大斑病的药剂[5]。

2.2 矮花叶病

矮花叶病是极为常见的病害,染病后会出现相互感染的现象。一般情况下,矮花叶病多出现于7叶期间。玉米感染矮花叶病后,叶子会逐渐变黄,呈现条纹状。患矮花叶病的玉米植株十分矮小,与健康植株存在明显差异。防治矮花叶病的措施较多,例如,通过喷洒具有针对性的药剂防治,应用氧化乐果对害虫驱赶后再利用抗病药剂防治,也可通过二者相互结合的方式,提升玉米的抗病能力。

2.3 瘤黑粉

瘤黑粉是玉米生长过程中极为常见的一种病害,在瘤黑粉的影响下,植株发育会受到严重影响。导致此类病害出现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氮肥施用过量。第二,病菌对植株造成侵害。第三,未做好病菌防治及清理工作,导致二次侵害现象发生。在防治瘤黑粉的过程中,应做好病菌基数的控制工作,加强除草管理。若发现感染病害的植株,应及时拔除并集中销毁。完成收获工作后,应做好田间病残体的处理工作,对土地进行深翻,如果瘤黑粉较为严重,则应选择种植其他作物。

2.4 赤霉病

在玉米生长过程中,赤霉病会对玉米植株及叶片中脉造成严重影响。感染赤霉病初期阶段,玉米植株无明显症状,纵向切剥茎秆后,茎秆内部会呈现红色。赤霉病主要依靠昆虫、降水与雾霾等媒介传播病菌,病菌由玉米株伤口进入植株内,进而为害整株玉米,直至玉米死亡。在防治赤霉病的过程中,应优先选择抗病能力强的品种。在播种前,应做好相应的拌种处理工作。此外,对于赤霉病高发区域,种植人员应加大消毒力度,降低赤霉病的发生概率。

2.5 黑穗病

黑穗病是玉米生长过程中常见的病害种类之一。感染黑穗病的玉米抽穗后会呈现出典型的病害症状,病果穗短小且不吐花丝,除苞叶外整个果穗均会变成一包黑粉,这就是病菌的冬孢子。感染黑穗病的植株大多极为矮小,仅有正常植株的1/3,剑叶中脉处会出现条状黑粉堆。在防治黑穗病的过程中,应优先选择抗病能力强的品种,利用轮作倒茬的方式做好整治工作,采取3年以上轮作的方式,降低玉米黑穗病的发生概率。

3 玉米虫害防治

3.1 蚜虫

在玉米种植过程中,蚜虫是繁殖速度最快的虫害之一,蚜虫会吸收玉米汁液,影响玉米植株发育,严重时还会导致植株死亡,使得玉米产量及质量受到严重影响,无法达到预期生产要求。如果未做好矮花病的控制工作,将会大大加快蚜虫的传播速度。若玉米叶片上有蚜虫的排泄物,病毒将会以虫源传播的方式传递给其他植株,使叶片的光合作用受到影响,导致无法实现高产增收目标。在防治蚜虫的过程中,生物防治技术应用极为广泛,可通过瓢虫或食蚜蝇等对其进行控制,或在抽穗期适当使用杀虫剂灭杀蚜虫,以此提高除虫工作效率与质量。

3.2 玉米螟

玉米螟是极为常见的玉米虫害种类。玉米螟幼虫会啃食玉米植株嫩叶及茎秆,使玉米生长发育受到影响。种植人员可通过喷洒药剂的方式灭杀玉米螟,但玉米螟具有明显的抗药性,如果药物选择不当,将会降低灭杀效果,增加灭杀成本。针对此类现象,可通过生物防治技术提高灭杀玉米螟的工作成效,例如应用赤眼蜂对玉米螟进行防治。种植人员应根据玉米螟为害程度及生长状况,科学合理地确定赤眼蜂释放数量及时间。此外,应坚持因地制宜原则,选择适宜的药物灭杀玉米螟,利用化学防治技术与生物防治技术相结合的方式,提升玉米螟防治工作质量。

3.3 玉米黏虫

玉米黏虫会对玉米生长产生不利影响,大规模降水天气极易引发玉米黏虫虫害。为了提高玉米产量及质量,应通过以下几种方式防治玉米黏虫。第一,物理防治技术。种植人员应在玉米种植地中放置一定量的诱捕器,实现对玉米黏虫的诱杀。此外,还可利用杨柳枝或谷草诱捕玉米黏虫,减少玉米黏虫的数量。第二,化学防治技术。种植人员可利用喷洒敌百虫粉或马拉硫磷粉剂等方式防治玉米黏虫。第三,生物防治技术。种植人员可通过引进玉米黏虫天敌的方式灭杀玉米黏虫,降低玉米黏虫对玉米的为害。

4 结束语

加大对玉米高产种植技术的应用与推广力度,能有效提高玉米产量及质量,促进我国农业事业发展。在玉米高产种植技术实际应用过程中,应做好玉米病虫害的防治工作,避免病虫害对玉米产量及质量造成威胁,从多角度出发,实现增产增收目标,推动我国农业事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程兆伟,王欢,邢伟明,等.玉米精益种植模式技术要点[J].吉林农业,2018(23):50.

[2]陈东旭.应用新技术对提高玉米种植效率的作用[J].种子科技,2018,36(11):9.

[3]姜慧琴.高产玉米种植技术及病虫防治关键技术分析[J].农村科学实验,2018(1):55.

[4]徐祥文,朱丽梅,刘艳芝,等.黄姜-鲜食玉米优质高产高效种植技术[J].长江蔬菜,2019(21):64-65.

[5]刘雄飞.推广玉米高产种植技术的重要意义[J].种子科技,2019,37(10):9.

猜你喜欢
玉米种植病虫害防治技术应用
玉米夺丰产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玉米的种植及田间管理技术
低碳环保技术在环境治理中的应用分析及阐述
基于高职院校物联网技术应用人才培养的思考分析
现代烟草工业发展趋势及降焦减害技术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