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潇莹 陶茂灿
1 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53
2 浙江省中医院 浙江 杭州 310006
痤疮是皮肤的临床常见病,以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为主要特征,好发于颜面及胸背部,皮疹多表现为炎性丘疹、脓疱、黑头和白头丘疹,严重者可伴结节、囊肿,部分患者可自觉不同程度的痛痒。痤疮病因复杂,中医药治疗痤疮疗效显著,笔者运用五味消毒饮加减联合夫西地酸软膏外用、红蓝光照射治疗轻中度痤疮,现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本研究选取2021年6月~2021年12月期间至浙江省中医院就诊的轻中度痤疮患者10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观察组中,男性29例,女性24例;年龄16~38岁,平均年龄25.28±4.47岁;病程2个月~12年,平均病程10.15±5.49月;其中轻度痤疮患者24例,中度痤疮患者29例。对照组中,男性28例,女性25例;年龄15~38岁,平均年龄24.43±4.54岁;病程2个月~10年,平均病程9.87±4.79月;其中轻度痤疮患者26例,中度痤疮患者27例。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按照《临床皮肤病学》教材中痤疮的诊断标准[1]。分级标准参考“痤疮国际分类法”(见表1)。
表1 痤疮国际分类法
1.3 纳入标准:①符合上述诊断并痤疮分级属于轻中度者;②年龄在12岁以上者;③患者及家属对本次研究内容均知情同意者。
1.4 排除标准:①正值孕期、哺乳期或月经不调的妇女;②对本次试验的药物过敏者;③近1月内服用过治疗痤疮药物或近2周内外用过治疗痤疮的药物者;④合并有其他内外科疾病者;⑤诊断为药物性痤疮或职业性痤疮患者。
1.5 治疗方法:对照组予夫西地酸软膏(澳美制药厂,注册证号:HC20150044,规格:10g:0.2g)均匀涂抹于皮损处,2次/d;联合红蓝光照射治疗,患者清洁面部并做好防护措施后,取坐位,固定头部,将红蓝光治疗仪(武汉奇致激光技术有限公司ML-1201型)置于距离面部10~15cm处,使用红光及蓝光交替照射,每次时长15min,2次/周。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五味消毒饮加减内服,药物组成:金银花20g,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天葵子各15g。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各1次,每次150ml,6周为1疗程。两组均治疗6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4、6周后观察并记录患者的皮损积分,并在治疗第6周时评估治疗有效率。
1.6 观察指标[2]:分别予治疗前、治疗2、4、6周后计算两组患者的皮损积分,皮损积分包括粉刺、炎性丘疹、脓疱、结节囊肿,其中粉刺0分(0~8个)、1分(9~20个)、2分(21~30个)、3分(31~50个)、4分(>50个);炎性丘疹0分(0~3个)、1分(4~8个)、2分(9~15个)、3分(16~30个)、4分(>30个);脓疱0分(0个)、1分(1~3个)、2分(4~5个)、3分(6~20个)、4分(>20个);结节囊肿0分(0个)、3分(1~3个)、4分(>3个)。对粉刺、炎性丘疹、脓疱、结节囊肿进行记分,分值越高,皮损越严重。皮损积分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1.7 疗效标准:基本痊愈:疗效指数≥95%,皮损全部消退,仅留有色素沉着;显效:95%>疗效指数≥70%,皮肤油腻感减轻,大部分皮损已经消退;有效:70%>疗效指数≥30%,少许新发皮损,部分皮损消退;无效:疗效指数<30%,皮损无消退甚至加重。总有效率=(基本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8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等级资料(治疗总有效率)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皮损积分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皮损积分比较(±s,分)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皮损积分比较(±s,分)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时间治疗前第2周第4周第6周粉刺观察组2.02±0.80 1.98±0.80 1.57±0.80*1.09±0.95*#对照组1.89±0.82 1.89±0.82 1.72±0.86*1.57±0.95*炎性丘疹观察组2.04±0.52 1.57±0.50*#0.98±0.42*#0.32±0.58*#对照组1.92±0.47 1.77±0.54*1.51±0.67*1.11±0.90*脓疱观察组1.72±0.60 0.92±0.51*#0.30±0.54*#0.11±0.32*#对照组1.64±0.56 1.42±0.63*1.08±0.85*0.83±0.89*结节囊肿观察组0.79±1.34 0.79±1.34 0.74±1.30 0.62±1.23对照组0.57±1.19 0.51±1.14 0.57±1.19 0.42±0.96
2.3 不良反应比较:对照组有4例患者服药后出现胃肠道不适、大便次数增多,2例患者出现面部瘙痒、灼热,给予对症处理后缓解。观察组有3例患者出现面部瘙痒、灼热,给予对症处理后缓解。
痤疮是一种高发于青春期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治疗周期长,治愈后易遗留瘢痕,在临床治疗中,光疗法常作为痤疮辅助治疗之一,其中红蓝光最为多见。蓝光可以被痤疮丙酸杆菌产生的内源性卟啉选择性吸收,产生单态氧,破坏痤疮杆菌细胞膜;红光可刺激巨噬细胞等产生抗炎症因子,并且可诱导新生胶原生成,促进生长因子的表达,两者协同治疗,能起到杀菌、抗炎、促修复的作用[3]。
痤疮属中医学“肺风粉刺”“粉刺”范畴,《石室秘录》认为“风”“火”阳邪侵袭肌表而发痤疮。中医学认为,痤疮病人多素体阳热偏盛,肺经蕴热,复受风邪,熏蒸面部而发粉刺;或过食辛辣刺激、肥甘厚味等食物,损伤脾胃,化生湿热上熏头面而发粉刺[4];或久病影响情绪,肝气不疏,郁而化热,气血循行不畅,气滞血瘀,故而皮损呈暗红色,伴有囊肿、结节[5]。轻中度痤疮临床上常见肺经风热、肠胃湿热之证型,总之热毒火邪系痤疮发病的主要因素,贯穿疾病始终,据此提出清热解毒为主的治疗方法,方以五味消毒饮加减。
五味消毒饮出自《医宗金鉴》,由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天葵子组成,具有清热解毒、散结消肿之功,是临床上用于治疗疮痈疖肿之要方。现代药理研究发现[6],本方具有明显抗炎消肿作用。方中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天葵子均有清热解毒之功,其中金银花入肺胃,善清上焦热毒;野菊花入肝经,清肝胆之火,二者相配善清气分火热;蒲公英兼能利水通淋,泻下焦湿热;紫花地丁与蒲公英配伍,善清血分之热结;天葵子入三焦经,善除三焦之火毒。诸药合用,气血、三焦同清,具有清热解毒、利湿消肿之效,临床上五味消毒饮加减内服治疗对炎性皮损广泛者起效显著。本研究发现,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炎性丘疹、脓疱得到了明显改善,而对于粉刺、结节囊肿的效果不佳,提示五味消毒饮加减内服治疗对于炎性丘疹、脓疱等炎症性皮损的改善效果明显,对于粉刺、结节囊肿的疗效一般。究其原因,五味消毒饮具有清热解毒、利湿消肿等功效,能抗炎、调节免疫,可促进机体炎症状态的恢复,因此其对于炎症性皮损(炎性丘疹、脓疱)的改善效果突出。
五味消毒饮联合夫西地酸软膏红蓝光照射治疗轻中度痤疮疗效确切,起效快,对于炎症性皮损(丘疹、脓疱)效果显著,不良反应少,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