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淑芳
(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华藏林场,甘肃 天祝 733299)
中华鼢鼠属啮齿目鼹形鼠科鼢鼠亚科,广泛分布于我国北方各省(区),在海拔2 000~4 000 m 的高寒灌丛、草甸草原亦广泛分布。中华鼢鼠属地下害鼠,主要栖息在土层深厚、疏松和岩石较少的缓坡地,取食林木、牧草、农作物地下幼根,造成林木、牧草和农作物生长不良或整株死亡。2019年祁连山东段北麓天祝藏族自治县境内中华鼢鼠危害草原面积达2.0×105hm2、危害幼林地面积达3.3×103hm2,危害面积分别占草原和新造林地总面积的52%和34%。除此之外,中华鼢鼠打洞推出的疏松土壤覆盖地表影响植被生长和造成水土流失[1]。个别地方中华鼢鼠还是鼠疫传播者,造成疫源疫情[2]。中华鼢鼠绝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地下,在鼠洞内完成栖息、蛰眠、觅食、求偶和繁殖等活动,其独特的生物学特性和特有的地下生活方式,给地下灭杀工作和地上植被修复带来一定困难。本试验结合中华鼢鼠药剂防治,分别利用鼠洞进行青杨插杆造林和洞口推出的疏松土壤补播披碱草后,植被修复效果明显,为中华鼢鼠防治和危害区生态修复提供了技术参考。
试验地位于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松山镇达隆村,该地位于祁连山东段北麓浅山区,103°56′E、36°42′N,海拔2 650 m,属大陆性高原季风气候。光照充足,年日照时数2 500~2 700 h,无霜期短,相对无霜期90~120 d。周年降雨不均,年降雨量300~350 mm,60%降雨量集中在7—9月。冬季漫长寒冷,夏季短暂温暖,年平均温度1.8 ℃,1月份最冷,极端最低温度-15.8 ℃,8月份最热,极端最高温度35.2 ℃,昼夜温差8.2~15.8 ℃。地势平缓,土层深厚,土壤类型为亚高山草原草甸土。
试验地为典型的高寒草甸草原,优势草种为禾本科早熟禾属和披碱草属植物,优势灌丛为蔷薇科委陵菜属银露梅和金露梅,植被盖度92%。近年来受中华鼢鼠的危害,鼠洞密度52.6~84.6 个/hm2,造成成片草原枯黄死亡。除此之外,从鼠洞中推出的碎土掩埋草皮,形成秃斑,造成水土流失和草原生产力下降,且牲畜踩入鼠洞后常常造成腿部骨折,凸凹不平的土堆也给草原行走和放牧带来诸多不便。
中华鼢鼠灭杀药剂:选用高效、低毒的灭鼠剂(0.2%雷公藤甲素,江苏无锡开立达有限公司生产)和中华鼢鼠喜食的玉米粒为饵料。将杀鼠剂稀释成1 000 倍液,倒入装有玉米粒的塑料桶内浸泡24 h,制成毒饵。
植被修复造林插杆和补播草种:将基部直径5~10 cm 青杨枝条截成长1.2 m 的插杆备用,购买披碱草种备用。青杨插杆扦插前和披碱草播种前用5%辛硫磷乳油(青岛益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1 500 倍液浸泡插杆基部和草种24 h,防止扦插后和播种后中华鼢鼠啃食插杆基部和取食草种。
2019年4月中旬土壤消融后,用铁棍探测中华鼢鼠洞口,在洞口处用铁锹挖1 个三角形土块,移开土块把洞道内余土清理干净,将制成的毒饵投入洞内,每洞3~5 粒,然后沿洞口插入备用的青杨插杆,插杆周围缝隙用湿土夯实。播种披碱草种前,先在洞内投入毒饵,每洞3~5 粒,用土块封堵洞口,将地表土丘整平,每个土丘播种披碱草种2~3 g。
插杆造林和补播披碱草种后,分别以常规人工打洞插杆造林和露地播种披碱草为对照(CK)进行对比分析生态修复成效。2019年10月下旬分别测定新土丘出现率(%)、插杆造林成活率(%)、萌枝数(个/株)、新枝长度(cm)、新枝基部粗度(cm)和披碱草种发芽率(%)、分蘖数(个 /株)、株高(cm)和根长(cm)。核算造林成本(元/株)和效率(株/人·d)以及草种播种成本(元/m2)和效率(m2/人·d)。造林或播种效率为1 个青壮年劳动力每日工作10 h 完成的造林株数或草种播种面积。不同数据求平均值,利用Excel 2007、DPS 6.01 软件对试验数据进行分析。
从表1 可以看出,插杆造林前和草种补播前鼠洞投放玉米毒饵后均降低了新土丘的出现率,灭鼠效果明显,但插杆造林前投放的土丘出现率较草种补播前投放的新土丘出现率高,提高了3.15 个百分点。分析其原因:可能是插杆造林前投放玉米毒饵后,将插杆直接插入,在插杆底端的推动下,玉米毒饵被推入鼠洞内,洞口被插杆塞住,破坏了鼠洞的自然结构,影响了中华鼢鼠的活动,同时玉米毒饵在插杆的推动下和土壤混合,影响了中华鼢鼠的取食量。草种补播前投放玉米毒饵后,保持了鼠洞的完整性和毒饵自然性,提高了中华鼢鼠的取食量。
表1 不同投药方法的中华鼢鼠灭杀效果
从表2 可以看出,鼠洞插杆造林的插杆成活率、萌枝数、新枝长度和新枝粗度较常规插杆造林分别提高了 3.84 个百分点、55.98%、17.43%和 48.81%。分析其原因:可能是中华鼢鼠鼠洞直径规则,洞壁土壤疏松透气,插杆插入后底端皮层受损小,易生根,萌芽后新枝生长量大。常规插杆造林时,人工挖掘的插洞上大下小,插杆插入后底层皮层受损大,生根和萌芽能力受到影响。
表2 不同方法插杆造林的成活率和苗木生长量
从表3 可以看出,利用中华鼢鼠洞口土丘补播草种后,草种发芽率、分蘖数、株高和根长均高于常规露地种草。鼠洞洞口土丘播种草种的发芽率、分蘖数、株高和根长较常规种草分别提高了4.51 个百分点、50.00%、33.59%和 42.99%。分析原因:可能是中华鼢鼠洞口土壤疏松透气,播种草种后发芽率高、生长量大。常规露地种草时,人工开垦土壤,土质僵硬,草种发芽率和生长量受到一定影响。
表3 不同方法播种草种的发芽率和幼草生长量
从表4 可以看出,利用中华鼢鼠鼠洞造林降低了造林成本,提高了造林效率,造林成本较常规插杆造林降低了72.81%,造林效率较常规插杆造林提高了254.55%。分析其原因:利用中华鼢鼠鼠洞造林可减少人工挖掘插洞的工作量,降低了造林成本,提高了造林效率。
表4 不同方法插杆造林的成本和效率
从表5 可以看出,利用中华鼢鼠洞口土丘补播草种降低了播种成本,提高了播种效率,播种成本较常规种草降低了63.25%,播种效率较常规露地种草提高了172.73%。分析原因:利用中华鼢鼠洞口土丘播种草种减少了翻地、碎土和整地等工作量,降低了播种成本,提高了播种效率。
表5 不同方法播种草种的成本和效率
治理中华鼢鼠危害的过程中人们更注重减少中华鼢鼠数量的研究,通过人工捕杀、毒饵诱杀和天敌捕杀等方法均能减少中华鼢鼠的数量,不同方法中化学毒饵诱杀相对效果佳、成本低[3-5]。本试验采用化学毒饵诱杀后,同样取得了良好的灭杀效果,新土丘出现率明显降低。但中华鼢鼠灭杀后遗留的洞道和洞口裸露的土丘依然影响草原植被的完整性和生产力,在灭杀害鼠的同时进行生态修复,实现灭杀+造林或灭杀+种草的修复模式,可达到中华鼢鼠危害区标本兼治的目的。
在造林过程中挖坑或打洞将栽植体苗木或插穗(插杆)植入土壤是造林的必备步骤,中华鼢鼠鼠洞为插杆造林提供了天然的插洞,在灭鼠后可充分利用其造林,降低了造林成本,提高了造林效率。同样,在草种播种过程中翻地、碎土和整地也是种草的必备步骤,中华鼢鼠洞口土丘疏松透气,在灭鼠后可充分利用其种草,降低了播种成本,提高了播种效率。利用中华鼢鼠鼠洞插杆造林后,提高了插杆的成活率和生长量;利用洞口土丘补播草种后,同样提高了草种发芽率和生长量,两者都可在最短的时间内提高植被盖度和防治水土流失,实现植被快速修复,在高寒草甸草原中华鼢鼠危害区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