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寅诗歌分期新论

2022-06-20 19:05胡砚光
名家名作 2022年5期
关键词:诗风唐寅诗人

胡砚光

一、分期研究的意义

在文学研究中,研究者常对诗歌风格有明显转变的诗人作分期研究。通过比较诗人在不同时期代表作品的思想情感、题材、创作手法、语言风格上发生的巨大变化,对诗人诗歌风格进行分期。这样的分期,可以更加客观准确地研究和把握诗人在不同时期的创作主张,从而进一步解读诗歌作品的深层意蕴。

纵观中国古代文学史,造成诗人诗歌风格转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点。

第一,时代巨变造成的诗风转变。安史之乱后的盛唐诗人、靖康之变后的遗民诗人,便是家国巨变下诗风转变的代表。

第二,生活环境变化造成的诗风转变。诗人生活环境的骤然变化,如长途徙居、贬谪流放、征战戍边等因素都会造成诗人诗歌风格的转变。

第三,个人遭遇巨大变故造成的诗风转变。自古以来,诗人们的人生际遇各不相同,个人遭遇也极为复杂。长期贫寒、疾病缠身、多年不第、亲友离世、恋情破裂、思想转变等变故都有可能会影响到诗人的诗歌创作。

第四,多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诗风转变。造成大多数诗人诗歌风格变化的因素往往不是单一的,而多是时代巨变、生活环境变化、个人遭遇变故多重因素相互组合共同造成的。安史之乱后,杜甫迁居蜀中,生活穷苦,时代巨变、漂泊江湖却激发他进入了诗歌创作高峰时期,不复早期壮游时的意气激昂,转而形成了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正是上述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效果。

因此,依据诗人诗歌风格进行分期的研究方法,尤其适用于人生经历丰富、诗歌风格独特多变的诗人。

二、以往的唐寅诗歌分期论

唐寅正是一位活跃在明代诗坛的特殊诗人。唐寅生活在明成化六年(1470)至嘉靖二年十二月(1524年1月)之间的苏州府,此时明朝刚刚经历过仁宣盛世,四海升平,诗坛风气转向平和。成化年间,“三杨”主持朝政,歌功颂德的台阁体充斥诗坛。到正德年间,李梦阳为代表的前七子则号召复古,提倡“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有趣的是,活动于这一时期的唐寅,既未受到台阁体题材空洞、内容贫乏的影响,也没有一头扎进刻意摹古的复古牛角尖,始终独具特色,这引起了古今众多学者的研究兴趣。

最早注意到唐寅诗风变化的当数唐寅的至交祝允明,他写道:“其诗初喜秾丽,既又放白氏,务达情性而语终璀璨,佳者多与古合。”与唐寅同时期的俞弁评论道:“唐子畏寅诗,早年甚精严,晚岁平易疏畅,盖学元白,具体而微者。”他们都明确地将唐寅的诗歌风格分为了早年华丽、暮年俚俗两期。

现代学者大多承袭了前人观点。徐朔方评价唐寅早年追慕六朝、初唐,崇尚华美艳丽;晚年走向颓然自放,俚俗直白。马宇辉则谈到了唐寅的“中年转变”,认为唐寅由于仕途阻断,选择了颓放任诞的生活方式,同时,他原本博雅好古、学问与文采并重的文学道路,华而未实,中道废弃,诗歌格调由高朗、奇丽下降为率意、俚俗。

此外,将唐寅诗歌分为三期的说法也不乏支持者。钱谦益提出:“伯虎诗少喜秾丽,学初唐;长好刘白,多凄怨之词;晚益自放,不计工拙,兴寄烂漫,时复斐然。”

近年来,也有“唐寅的文学创作风格我们大致分为早、中、晚”的说法,认为唐寅早期顺应复古潮流,追求语言的华美秾丽,文风近于阮籍;中期,唐寅在“科举舞弊案”之后,满怀痛苦与愤懑之情,必须寻找寄托,其文风则近李白,诗风气势豪放,也注重真情实感的流露;晚期,唐寅经常与市井之人打交道,他对俗语、俚语有了一定的认识,形成了一种定向的审美经验,因而学习白居易俚俗诗风。

三、唐寅诗歌分期新论

客观地讲,前人提出的这两种分期论都有一定的依据。但需要明确的是,唐寅是一位极其特殊的诗人。较之其他诗人,唐寅的特殊之处有三。

(一)独特的人生经历

唐寅虽生于太平盛世,一生不曾经历大规模的战火,但人生并不太平,前半生三起三落,都是常人罕遇之事,可谓尝尽人间悲喜。

成化二十一年(1485),十五岁的唐寅考中苏州府试第一名,年少成名,与祝允明、文徵明、徐祯卿共同得到了吴中四才子之名。然而在弘治七年(1494)后的一年多,唐寅的父母与妻儿相继去世。经历巨大痛苦的唐寅听从好友祝允明的规劝,潜心读书以备科举。此为一起一落。

弘治十一年(1498),唐寅考中应天府乡试第一,轻取解元,于是春风得意,阴霾渐去。不料次年唐寅与徐经入京参加会试,因牵连徐经科场案下狱,虽经调查未获罪名,却也受牵连被罢黜为吏。从此丧失科场进身渠道,又与续弦失和,休妻远游闽、浙、赣、湘等地。此为二起二落。

正德九年(1514)秋,唐寅应宁王朱宸濠之聘赴江西南昌。宁王的赏识和礼遇,给予了失去常规晋升渠道的唐寅新的希望。但这一切很快又在他发现宁王的谋反野心后转为陷入政治漩涡的恐惧。正德十年(1515)三月,唐寅装疯,被宁王放回苏州,虽然保全性命,但唐寅的政治生命也彻底被终结。此为三起三落。

之后唐寅的生活再无波折,在苏州桃花坞安心写诗作画,直至嘉靖二年十二月(1524年1月)病逝,享年五十四岁。

这样传奇而独特的人生经历,造成了唐寅的诗歌风格较之常人更丰富多变。

(二)特殊的生活背景

唐寅生活在明朝中期富庶繁华的苏州府。明初吴中四杰已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重真尚情的诗歌传统。

明中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时期,时局稳定、城市发展造成了商品经济的繁荣和市民阶层的空前壮大。此外,明朝中后期,江南各地的工商市镇如雨后春笋,蓬勃兴起。经济的多元化和市镇的勃兴对江南社会和社会生活的影响是极为深刻的。此时苏州经济、文化、思想的多样性与创新性都超过了之前任何一个时期与同时代的其他地区,进一步引发了文化的自由发展与市民阶层追求个性解放的新思想的传播与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常年生活于苏州的唐寅,其思想的复杂性和创新性远超前代唐宋诗人,也胜过同时期大多数诗人,使得他的诗歌风格多样,一言难蔽之,尚需细致分析。

(三)复杂的创作内容

唐寅的诗今存600余首,包含多种诗体。俞明仁先生从题材上将唐寅诗歌归纳为“述己诗、写景诗、劝世诗、艳情诗”四大类。唐寅诗作内容多是纪游、题画、赠答、感怀抒情,涵盖明代江南文人生活的各个方面。既有辞采华丽、俊逸豪放的炫才之作,亦有返璞归真、不拘成法的俚俗之作,此外还有许多介乎雅俗之间,弃世嫉俗、慨叹生命的诗作,很难用一两种诗风的变换来解释或概括。

基于唐寅人生经历与生活背景的特殊性、创作内容的复杂性,用两段或三段来划分唐寅的诗歌风格是不够细致的,也无法满足日渐细化的文学研究需求。只有更细致地划分才能够对应唐寅三起三落对其诗歌创作带来的风格变化。

综上所述,笔者倾向于将唐寅的诗歌根据风格变化分为“狂、叹、隐、谐”四期,即弘治七年(1494)前为第一期,诗歌风格主要为狂放明丽;弘治七年到弘治十二年(1499)为第二期,诗歌风格主要为沉郁嗟叹;弘治十二年到正德十年(1515)为第三期,诗歌风格主要为疏狂不羁、俚俗浅白;正德十年后为第四期,诗歌风格主要为不拘成法、浑然天成。

四、唐寅不同时期的诗歌风格

依据唐寅传世的作品,可以对其不同时期的诗歌风格做简要分析。

(一)狂——早期狂放明丽的诗歌风格

唐寅自幼聪颖,才华横溢,曾研习《昭明文选》,故而早期诗歌辞采华丽,颇具南朝之气。成化二十一年(1485),“寅初为诸生,尝作《怅怅诗》”:怅怅莫怪少时年,百丈游丝易惹牵。何岁逢春不惆怅,何处逢情不可怜?杜曲梨花杯上雪,灞陵芳草梦中烟。前程两袖黄金泪,公案三生白骨禅。老后思量应不悔,衲衣持钵院门前。诗中铺排了许多的意象与典故,却独独对“公案”“前程”颇为不屑。华丽的文字与哀婉的情感两相对照,颇有在同学中卖弄才情、逞才扬名之意,又巧妙地表达了感叹年华易逝、人生如梦的少年愁情。

这一时期唐寅也曾自比名马,认为自己是:“紫骝垂素缰,光辉照洛阳。连钱裁碧云,障泥图凤凰。夜赴期门会,朝逐羽林郎。”毫不避讳地表露自己要“光辉照洛阳”的雄心壮志,还把“羽林郎”的功名看作是轻易便可获得的囊中之物,可谓狂气外露。

通过以上两首诗可以明显看出《文选》对唐寅早期诗歌创作的影响,加之唐寅又自恃才高,不喜举业,对功名大有唾手可得的不屑,形成辞采明丽、傲岸狂放的早期诗歌风格。

可贵的是,唐寅诗中这种狂放并未随着日后苦难的岁月而消逝,而是渐渐转变为一种乐观豁达的情绪,隐入唐寅的诗歌中,成为促成唐寅独特诗风的内核之一。

(二)叹——家庭变故后沉郁嗟叹的诗歌风格

唐寅诗歌风格的第一次转变是由于家庭的巨变。自弘治七年(1494)起的一年多的时间里,唐寅的父母、妻儿与妹妹相继离世。因为巨大的悲痛和瞬间扑到面前的生计问题,唐寅的诗歌题材和风格都发生了变化。一方面,唐寅听从好友祝允明的劝告,开始重视功名,认真备考,把科举晋身看成了解决困局的出路。此时唐寅的诗中毫不掩饰他对功名的渴求以及对时光的珍视,诗作中开始出现“夭寿不疑天,功名须壮时”“君子重言行,努力以自私”“人言死后还三跳,我要生前做一场。名不显时心不朽,再挑灯火看文章”的功利性文字。另一方面,亲人离世的巨大悲痛使唐寅认识到年少时他在诗中感慨的人生无常、年华短暂不过是少年愁绪。这使得唐寅的创作观念发生了变化,开始注重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这其中最强烈的情感是亲人离世带来的悲痛之情。这一时期,唐寅写下了许多如“杀身良不惜,顾乃二人怜。嘉时羞芰枣,涕泗徒留连”“晓月丽尘梁,白日照春阳。抚景念畴昔,肝裂魂飘扬”这样饱含真情实感,催人泪下的句子。

苦难使得唐寅放弃了华丽的辞章,开始偏好简洁平淡的语言和文字去抒发真情实感。而悲伤失落的情绪与往日的豪情壮志相互冲撞、相互抵消,产生了沉郁的韵味。这一时期,唐寅诗歌风格变得悲哀真挚,沉郁嗟叹,渐渐走上了重情尚俗的创作道路。

(三)隐——科举舞弊案后隐逸疏狂、俚俗浅白的诗歌风格

唐寅诗歌风格第二次巨变发生在弘治十二年(1499)科举舞弊案之后。高中解元的荣耀和涉案除名的屈辱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唐寅通过科举晋身的梦想破灭。受此打击,唐寅先是选择了逃避,寄情山水,远游闽、浙、赣、湘等地,诗作多为写景纪行、题壁题画等。此时的唐寅心中充满了冤屈与不甘,以及对未来的迷茫,这在他这一时期的诗作中多有体现。比如这两首游历时所写的诗:

黄花无主为谁容, 冷落疏篱曲径中;

尽把金钱买脂粉, 一生颜色付西风。

—《过闽宁信宿旅邸馆人悬画菊,愀然有感,因题》

汉皇故人钓鱼矶,渔矶犹昔世人非。青松满山响樵斧,白舸落日晒客衣。眠牛立马谁家牧,鸂鶒鸬鹢无数飞。嗟余漂泊随饘粥,渺渺江湖何所归。

—《严滩》

前诗写诗人客居旅馆,目画生情,借题画咏菊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无人赏识的失落与不甘。后诗写诗人路经隐士遗迹,目睹饱含归隐意象的漫山景致,诗人所想,却并非归隐,而是感叹江湖之大,无处容身。都体现了唐寅理想破灭后的迷茫。

远游归来,唐寅流连青楼酒肆,一边哀叹“难将心事和人说,说与青天明月知”,一边安慰自己“落魄迂疏自可怜,棋为日月酒为年”“多愁多感多伤寿,且酌深怀看月圆。幸得遇到沈九娘,又得亲友劝解,看破了功名,便又有了重整生活,隐居桃花庵的想法。弘治十八年(1505),桃花庵别院落成,标志着唐寅隐逸生活的开端。三月,唐寅写下了他的隐逸宣言《桃花庵歌》: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

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

半醒半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

车尘马足富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

若将富贵比贫者,一在平地一在天。

若将贫贱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

别人笑我忒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这首诗充斥着唐寅对隐逸生活与自由个性的赞美,也体现出此时他已不在乎世俗的看法,也不再去关注前途命运,而是追求灵魂的自由与个性的解放,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与创作乐土。

这一时期,唐寅又找回了少年时的疏狂之气,诗歌诗风向李白俊逸豪放的风格靠近,但唐寅又明确点出了他与李白的不同:“我也不登天子船,我也不上长安眠。姑苏城外一茅屋,万树桃花月满天。”较之于李白,中年唐寅少了几分心怀天下、不食人间烟火的豪气,却也多了历经磨难、安贫乐道、隐逸却不避世的俚俗烟火气。因而以隐逸生活为主要描写对象,形成了疏狂不羁、俚俗浅白的诗歌风格。

(四)谐——唐寅晚期不拘成法、浑然天成的诗歌风格

正德十年(1515)三月,唐寅被宁王放归苏州。虽然仕途梦想再度破灭,但好在性命无忧。经此一事,唐寅彻底放下了最后一丝仕途梦想,安心过起了在桃花庵的隐逸生活,与市民百姓打成一片。唐寅诗中再也不见深奥典故,文字语言愈加平易俚俗,不再刻意写归隐诗,而是返璞归真,平平淡淡地记录自己与苏州百姓的生活。以下这组诗颇能代表唐寅晚期诗风:

其一

十朝风雨苦昏迷,八口妻孥并告饥。

信是老天真戏我,无人来买扇头诗。

其二

书画诗文总不工,偶然生计寓其中。

肯嫌斗粟囊钱少,也济先生一日穷。

其五

领解皇都第一名,猖披归卧旧茅衡。

立锥莫笑无余地,万里江山笔下生。

其七

青衫白发老痴顽,笔砚生涯苦食艰。

湖上水田人不要,谁来买我画中山。

这四首诗文字俚俗简洁,寥寥数笔描绘出了诗人穷苦窘迫的生活,又蕴蓄着诗人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读来一气呵成,韵味悠长,体现了唐寅曲折的人生经历与诗人重真尚情的诗歌传统的结合,最终形成了后期唐寅诗歌文字简洁却韵味深长,不拘成法、浑然天成的诗歌风格。

猜你喜欢
诗风唐寅诗人
论李商隐诗风的形成上
装疯卖傻的唐寅
唐寅:世人笑我太疯癫 我笑他人看不穿
“诗人”老爸
愤怒
唐寅绘画专题
盛唐精神的缩影
想当诗人的小老鼠
No.3 最佳小诗人
论贾岛与唐宋清苦诗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