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题材影片的跨世纪表达

2022-06-20 00:19牛鑫鑫杨学明
歌海 2022年2期

牛鑫鑫 杨学明

[摘 要]电影自发展以来,不乏不同的导演对同一题材的故事进行拍摄的现象,这背后的原因是值得思考的。1937年的淞沪会战,进入21世纪之后依然有导演对此事件进行艺术表达,这背后的原因不仅是事件本身的戏剧化元素,最重要的是事件背后的意义,是對日寇的反抗,更是一种象征。1975年的电影《八百壮士》和2020年的《八佰》都是以淞沪会战为故事原型,但两部影片在叙事手法、人物塑造、符号运用等层面存在着很大的不同,而在这不同的表达背后,不仅是新世纪电影技术以及电影艺术改进的原因,同时也存在着时代背景下社会情感和价值观的改变以及观众对影片的接受程度和认同感的不同。

[关键词]跨世纪表达;《八百壮士》;《八佰》;叙事转变

1975年中国台湾拍摄的影片《八百壮士》和2020年中国大陆拍摄的影片《八佰》,都是以1937年淞沪会战的最后一役为原型,讲述八八师五二四团的“八百壮士”在团长谢晋元的带领下坚守上海四行仓库的故事。

一、从关注个体到群像表达

丁善玺导演拍摄的《八百壮士》于1975年上映,在当时社会引起巨大反响。作为抗战题材的影片,丁善玺导演采用的是个体英雄带领群众抗战的手法,重点突出片中的某些人物,关注个体影像的表达。影片中有一男一女两个主要人物,男性是八八师五二四团的团长谢晋元,女性是童子军杨慧敏。

谢晋元作为军事指挥者,是坚持抗战、不惧强敌的象征。他一切听从上级安排,把救国放在第一位,有勇有谋。在被通知到四行仓库坚守阵地时,他没有丝毫犹豫,而是分析实况,在前往之前就说:我们以最后一个人的力量,争取国际联盟调查团认清真相的时间。这是他为国为民战斗的决心。在进入四行仓库之后,他有条不紊地向士兵介绍战况,作战略安排。即使在战斗了一段时间,明显了解到敌方兵力的强大后,他仍然对上级没有要求,并汇报自己的决心:守到最后一个人、一颗子弹。

在《八百壮士》中,导演加入许多谢晋元家庭的戏份,谢晋元的妻子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了革命战士的英勇精神,谢晋元的儿女牵动着他的心,从侧面也衬托出了谢晋元舍小家顾大家的大无畏精神和革命战士的誓死护国精神。在谢晋元接到负责带领战士们坚守四行仓库的通知时,谢晋元的妻子知道丈夫这一去凶多吉少,不舍得更不愿与丈夫分离,但是她强忍着泪水,坚定地让谢晋元走,她知道事情的轻重缓急,也懂得国家此时的状况,因此她愿意让自己心爱的人离开自己,去保家卫国。孩子们知道自己的父亲要离开时,都开始不停地哭,妻子忍不住自己跑到一边,抹了一把眼泪之后回到孩子和丈夫身边,大声呵斥孩子们,让孩子们不要哭。她怕孩子们和自己的眼泪让丈夫不忍心离开,更怕丈夫上了战场之后因为牵挂他们分心而出意外。在打仗的过程中,妻子忍不住带着一个孩子去军营看望谢晋元,两个人匆匆一见,说了几句话后,谢晋元就让手下送妻子和儿子回去,走之前,妻子哭着给谢晋元磕了三个头,说:“你死你活,我先给你磕三个头,死了要驾一阵风,回来看看你的爹娘,看看我,看看你那四个可怜的孩子。”在战火硝烟中,两名战士背着谢晋元的妻子和孩子行进着,谢晋元站在屋内趴在窗口伸长了脖子张望。突然一声炮响,硝烟弥漫淹没了两名战士和谢晋元的妻子孩子,谢晋元神情紧张,想要做些什么的时候,又看到了四人的身影,这时才舒了一口气。这里谢晋元妻子和儿女的存在,使得谢晋元成为一个更贴近生活、有血有肉的人,更符合他所处年龄段一个正常男人的生活状态。影片最后,谢晋元不愿意撤退,仍然坚守在四行仓库,大家劝说他撤退到河对岸的租界,他无动于衷,最终,他的妻子哭着和他通了电话,才使得他的决心动摇了。这样的安排,不仅体现了谢晋元的英勇无畏,同时也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满:英雄他和普通人一样,挂念自己的小家,有着自己的牵绊,形象真实可感。

杨慧敏作为童子军,在影片中也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影片开始,观众还不知道杨慧敏这个人物名字的时候,就看到她奋不顾身地跳进水中救人,这里不仅塑造了她舍己救人、无私奉献的形象,也为之后她游到对岸的四行仓库的行为做了铺垫,交代了她善水的特长。在前线照顾伤员时,杨慧敏父亲过去找她,要她回家,她拒绝了,遭到父亲的打骂。这时一个男童子军站出来说:“我们不要饷、不吃粮,不怕苦、不怕死,我们认为这份工作很有意义。”说完,一个女童子军也站出来边哭边指责杨慧敏父亲:“如果你被日军杀害了,杨慧敏一定能为你报仇的。”这些从侧面交代了杨慧敏的工作态度和抗日精神,从同伴口中道出,远比她自己口中说出来更有力度和说服力。之后,杨慧敏找国际组织帮忙、找会长帮忙,给四行仓库的战士们送物资,这一举动本身就是一种正义和爱国的表现,虽不能直奔抗日战场,但却一心在抗日最前线,尽一切可能帮扶前线的战士们。到最后,依旧是杨慧敏,冒着生命危险游到河对岸送国旗,她送的不仅仅是一面国旗,而是四行仓库战士们的抗日决心、河对岸国人的觉醒和支持。

时隔45年,管虎导演的《八佰》于2020年上映,讲述了同一件事,在电影技术和电影艺术都在更新的情况下,影片呈现出了不一样的特色。后现代主义风格在影片中处处有体现。在影片的前40分钟,没有太多战士们英勇善战或誓死护国的行为表现,而是一直展现四行仓库中战士们杂乱的身份和胆小怕事、缩手缩脚的性格,从而使影片的高潮比其他影片推迟了不少,高潮的延迟显示了后现代主义反常规的特点。最主要的是,相比《八百壮士》中的个体英雄人物的表达方式,《八佰》则采用了群像表达的手法,这种散点式的群像刻画抛弃了主角一说,影片中的每个人都是主角,每个人都有自己单独的故事线,每个人都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

欧豪饰演的端午,从农村来到上海,想感受一下大城市的不一样,没承想遇到敌军,被当作逃兵而进了四行仓库。最初想着怎么“逃”出四行仓库,一次甚至已经游到了河对岸,却发现日军偷袭四行仓库,同时又被河对岸的人们鼓舞,在这种情况下才折身返回,最后,成为守护国旗而被日军击中死去的真正战士。王千源饰演的羊拐,在最初也是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模样,找个地方躺下抽着小烟。但到了队伍准备撤退到河对岸时,他却自愿组起了敢死队,掩护队伍其他人先走,自己留下来抗击日军。姜武饰演的老铁,是一个有着壮汉的外表却总在开战时找地方躲起来哭哭啼啼的人物,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也在战争最后爆发出男儿血性,加入断后小组,站在天台耍大刀以分散敌军注意力。张译饰演的老算盘,更是贪生怕死形象的代表,从始至终都想着“逃”出四行仓库,甚至有一次被端午抓住,都没有打消他走的念头,还给端午跪了下来。直至战争快结束,他出现在河对岸,但是此时他望向四行仓库的眼神却说明了一切。在《八佰》中,谢晋元也是和其他人一样的一名战士,只是担任的任务不同而已,没有被特意去塑造和烘托,只是加进了和日军首领会见的场面。同样,杨慧敏这个角色也没有被放大展现,她依旧是童子军的领头人,依旧是为四行仓库的战士们送物资的人,送国旗的则是李九霄饰演的刀子,加入了更多的对岸抗日民众戏份,削弱了杨慧敏的神圣光环,也褪去了《八百壮士》中的“完人”形象。

从个体英雄到群体刻画的人物表达转换,是电影艺术发展的结果,是时代变化下受众观念改变的影响。

二、从线性叙事到多重主体

《八百壮士》遵循常规的线性叙事,其叙事线索以单一的线性时间展开,以事件的因果关系为叙述动力。影片按照时间线进行讲述,大致顺序是:战前的地下斗争最终失败——战火再次点燃,撤回到四行仓库——“八百壮士”坚守四行仓库——最终听从上级命令撤离到英租界,中间穿插了以杨慧敏为代表的童子军和对岸民众的帮扶和支持。影片的开头和中间部分,都有大段以地图为背景配上旁白的战况解说,真正进入国军坚守四行仓库时,影片已经过了五十分钟。虽然这样的解说能使观众更深入地了解当时的战况,但同时也难以使得受众产生共情,临场感变弱,看上去片子就像没有感情的介绍工具,最终使得观众没有实际战况那样的置死地而后生的感受。整部片子,除了谢晋元和妻子儿女之间以及杨慧敏和父亲之间的亲情表达,几乎没有太多的感情戏份,更多的是以客观的角度去解说、展现这场战争的来龙去脉。影片这样的表达风格,可以让人们更加清楚、细致地了解这场战斗的具体情况,但是在艺术和情感表达上,就会存在一些欠缺。

片中有部分讲述敌军如何残忍、国军如何部署兵力抵抗以及英雄人物如何安置家属,这也是片子对线性叙事进行事无巨细展现的表现,更加遵循历史事件的真实性,这样的表达能够使观众掌握整件事情的来龙去脉,对英雄人物的塑造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管虎导演的《八佰》,则摒弃了常规的线性叙事,转变成多重视点的非线性叙事,从以往战争题材影片惯用的上帝全知视角转变为限制视角,也就是热奈特口中的“内部调焦”、托多洛夫口中的“内视角”。叙述者以影片中大学教授手中的望远镜、英美记者团手中的摄像机、观察团天上的飞艇、租界的探照灯等不同群体为依托,以他们的视点观察整个故事的来龙去脉,这个角色群体没有发现事实真相,或者说只是从自己的视角来讲述故事,他们无法向观众提供整件事情的全貌。镜头视点在角色主观的精神世界和历史事实的客观世界之间来回切换,让观众能够从更多角度对这场战役及其背后的政治意义和复杂人性进行更深刻的思考。

这场战斗的特殊之处是既有参与者,也有看客,参与者是国军和日本侵略者,看客则是河对岸的人、国际观察团以及影片外的我们。以不同视角展现这场战斗时,是角色主观精神世界的表达,是对战争实况更真实的再现,是让观众去观看、去了解戰士们的处境和心理。在对四行仓库战士们的表现上,影片先是给我们展现众多胆小怕事、缩头缩脑的形象,甚至一部分人还一直想着“逃亡”,完全一副懦弱的逃兵形象。但是随着战斗的进行,经过了一次次战火的洗礼之后,他们都发生了转换,最终成长为真正的战士,散发着英雄的光辉。对岸的民众是最大的看客,他们能够实时观看到战况,并清楚地了解四行仓库中战士们的境遇。在这场战斗中,他们内心也发生了转变,从最初麻木不仁的状态,到后来的全力支援、齐心抗战。不管是战士们的成长转变,还是河对岸民众的觉醒转变,都是导演对人性的表达,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是如何转变的、为何转变,是导演想要表现的重点,这也是影片除去历史内容之外带给我们的思考。国际观察团作为历史的旁观者,清楚地了解事件的发展,而影片之外的我们,作为历史的回顾者,则从中了解抗战。导演的这种表现方式,不仅使得观众更好地感受战争,也为观众更全面思考战争背后的政治意义做了有效铺设。

三、增加符号隐喻的表达

相较于《八佰》,《八百壮士》的表现手法相比中规中矩一些,没有隐喻,只有一些常规影视中的表达。比如通过对英雄人物的仰拍来烘托人物的伟大和正义形象,通过没人照管的儿童坐在战火中哭泣来表现战争的残酷,用趴在窗户旁紧张张望被战士送走的妻子和孩子来表现谢晋元对妻儿安全的担心和对他们的爱,用战士拿着杯子仰头往嘴里倒水却没有一滴水流出来以及干裂的嘴唇展现战士们吃喝的困难和环境的艰苦等。

在《八佰》中,管虎导演加入许多新的元素,更好地表现影片内容。影片开始,一只老鼠从草丛中探出头来,接着就马上缩了回去。端午、小湖北等人在刚进入四行仓库时,面对日军的攻击惊慌失措,别说冲锋在前、英勇杀敌了,就连最基本的人与人之间相互照顾、相互温暖的品性都消失得无影无踪,只剩下胆小怕事、自私自利,唯恐他人损害到自己的利益和安全。这些不是与影片无关的画面,而是导演对最初的端午、小湖北以及四行仓库中的一些人的隐喻,最初的他们就像老鼠一样,缩头缩脑,只顾自己的利益,没有国家安全意识,是“鼠辈”的象征。由老鼠引出最初的端午、小湖北和四行仓库的人们,老鼠隐喻的是他们这些人,同时也是对最初部分国民民族意识不觉醒、自私软弱的隐喻。老鼠这一隐喻,也和后面的白马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白马自古是出征精神的象征,是威风凛凛的象征。通常骑白马的人都是有爱国情怀和伟大抱负的,在影片中,白马也完成了这样一个使命。谢晋元骑着白马去会见日军军官,是一种英雄人物出征的表现,白马从出场就带有一种神圣的色彩。四行仓库中光线十分昏暗,但是白马出现的地方,上方总会有光亮,衬托着它的白毛,就像自带了光环,使得白马更加高贵和神秘。白马惊慌跑出去,是对小湖北等人惊慌失措的隐喻,他们当时的状态,就像这匹白马,此时对他们的隐喻由老鼠转变成白马,这是他们内心和行动转变的表现。白马也象征着小湖北和端午的纯洁,影片中和白马接触最多的是他们两个,这是有一定道理的。期间白马跑出仓库跑向河对岸的方向,是小湖北、端午等人对河对岸的向往。白马也象征着和平和安宁,隐喻人们内心的向往和期盼。影片最后,白马奔腾之后停在四行仓库的废墟前,是导演的一种精神传达,只要顽强地活下去,我们就有希望。此外,值得一说的是护国名将赵子龙,电影中最先出现这一人物形象是在山东兵的皮影上,在当时四行仓库的处境下,山东兵的一句“赵子龙,护着国呢”,传达出他们一步步变成真正战士的成长,是对赵子龙的敬仰和自身爱国情怀的表现。《八佰》中的符号隐喻,增加了影片的表达深度,同时也增强了观众的想象和联想,更利于对影片的内容和传达出的精神的理解。

四、方言下的群体认同感

《八百壮士》全片都为普通话,这样的好处是观众都能够听懂,对影片内容的理解不会有偏差。不好处是,在当时背景下,四行仓库的战士们来自全国各地,不是每个人都能流利地说普通话,特别是在面临生死的战场,人们都会不自觉地讲自己最擅长、最本源的语言,也就是自己的方言,同时人物在讲方言的时候,性格特征以及人物区别于他人的最本质的特点也会呈现出来。《八百壮士》中的所有人都是讲着流利的普通话,观众观看时很难产生认同感,同时对理解人物本身的特征、性格也会有一定的难度。

在电影《八佰》中,导演将方言作为影片人物的主要语言。首先,基于历史背景,当时四行仓库的战士来自全国各地,也不是一个军队出来的,简单说就是一支新组合的队伍,他们身上都会带有本身的特色,而方言,则是其最鲜明的特色。他们每个人讲着自己的方言,这不仅是对真实情况的还原,更重要的是,方言展现了他们每个人所有的、该有的特征。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对于方言的表达会持有一种强烈的认同感。之前的大多数影片都是以普通话作为基本语言,不管影片讲的是哪个地方的故事,人物来自哪里,全部都用普通话,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内容原有的味道,人物少了自己本来的特色。而在电影《八佰》中,四行仓库的战士说着不同的方言,以端午、小湖北为代表的湖北保安团的湖北方言,营长杨瑞符的天津话,李晨飾演的山东兵和黄晓明饰演的特派员,负责运电话线的死士的山东话,记者方兴文、大学教授夫妇和大部分围观群众的上海话,京剧戏班演员的北京话,魏晨饰演朱胜忠的陕西话,李九宵饰演的小刀和刘晓庆饰演的蓉姐的四川方言,姜武饰演的老铁的丹东话,杜淳饰演的谢晋元说的广普,余皑磊饰演的“洛阳铲”的河南话,张承扮演的雷雄的长沙话等。

比如影片中李晨饰演的山东兵,有着明显的山东壮汉的特质:他有强烈的正义感,不拘小节,是一个极其果敢的人。在新兵面对日军不敢开枪时,他直接端着新兵的胳膊,带着新兵开出他们的第一枪,迈出第一步。一个细节是他随身带着皮影,而山东孝义的皮影尤为出名,这也强化了他山东人的特色,同时也使观众从中找到强烈的认同感。每种方言都是其地区对应的文化符号,脱离了这个符号,观众就会觉得不真实。假如山东兵说着一口标准的普通话,给观众讲他小时候的事情,观众对他的接受程度可能会减少。观众在观看影片的过程中,会根据自己的认知来对比影片的内容,如果影片内容和他的认知内容相符,对影片的认可度就会高;如果影片内容与他的认知内容相差很大,那么就会大大降低他对影片的认可度,这也是方言在影视作品中的作用。

结语

20世纪的电影《八百壮士》对战斗的整个过程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在影片开端的很大部分用来交代战斗的背景以及国军备战的准备工作,更多地偏向过程的纪实。影片遵循当时社会惯用的塑造英雄人物以及主要英雄人物的模式,叙事方式也是最容易被观众接受的线性叙事。总的来说,以纪实的手法反映战争带来的灾难或民众的抗日事迹以唤起民众的觉醒,是电影拍摄的主要目的。在21世纪,电影导演重新对这场战役进行讲述,在这个过程中不乏新世纪电影的表现手法和艺术传达:在对人物的塑造上,突破英雄人物模式,进而选择战争下的士兵和民众群像;在影片叙事方式上,摒弃线性叙事,采用多视点叙事,使观众从不同的视角观照战争本身及其背后的现实意义。除外,导演更关注人在战争中的转变以及战争带来的灾难,更多的是对反思战争、提倡和平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