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形—背景视阈下《夜下征虏亭》和 《金陵城西月下吟》的英译研究

2022-06-20 15:27李一帆
今古文创 2022年21期
关键词:李白图形

李一帆

【摘要】图形—背景是认知语言学中的重要概念,旨在探究认知的中心和焦点。唐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诗人描绘意象并创造图画,画面中通常存在着不同的图形—背景关系。唐代诗人李白一生创作了九百多篇佳作,对后世影响深远,许多翻译家将其诗歌译成了英语,其中许渊冲英译版《李白诗选》深受好评。本文基于图形—背景理论,对比分析《李白诗选》中《夜下征虏亭》和《金陵城西楼月下吟》两首诗歌原文和译文的图形—背景关系的构建机制,探究英汉语中存在的差异。

【关键词】图形—背景理论;《夜下征虏亭》;《金陵城西楼月下吟》;李白;英汉语差异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2)21-0104-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2.21.033

基金項目:2021年度中南大学研究生自主探索创新项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背景下中国外交话语英译中的外交形象构建研究”(项目编号:2021zzts0453)。

一、引言

认知语言学以人类对世界的感知和经验为基础,通过概念化的方法来研究语言。图形—背景是认知语言学中的重要概念,旨在探究认知的中心和焦点。20世纪末兴起的认知诗学,将认知语言学与文学批评相结合发展成一种新的文本解读方式。作为一种交叉学科,认知诗学是将一系列和认知有关的语言理论和语言结构应用于文本分析当中。与以往的纯文学理论分析相比,认知诗学更加关注读者在解读文学语篇过程中的认知过程和心理过程。文本阅读的过程中不断产生图形和背景的变换,正是这一动态的过程为读者提供新的解读视角。[1]

唐诗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唐代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他的诗作约有九百多首,是盛唐时期现实社会和精神生活面貌的艺术写照。近年来,关于李白诗歌的研究都是针对诗人和诗歌本身,如李白诗歌中的“悲伤”情绪[2]、李白诗歌与巴蜀文化[3]、李白诗歌中的月亮意象[4],研究诗歌翻译的论文较少。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先生英译的《李白诗选》深受好评,受到了广大学者的关注。本文基于认知语言学中的图形—背景理论,分析讨论《李白诗选》中的《夜下征虏亭》和《金陵城西楼月下吟》,探索汉英语言差异导致的意象保留和缺失。

二、图形—背景理论

图形—背景理论最早是丹麦心理学家Rubin提出来的,后来由完形心理学家将该理论融入到更全面的感知组织框架当中。Rubin通过人脸—花瓶图发现了人类的感知可以在人脸和花瓶间随意转换,但却不能同时看见人脸和花瓶。基于此,他提出人类的认知过程中包含图形和背景两个部分。在观察事物时,人类的大脑不能同时感知到所有的事物,当某一部分被感知突显,这一部分就被称为“图形”,是注意力的焦点部分。其他没有被突显的部分则被称为“背景”。

图形—背景关系可以体现在语言上,分别称为句法主体和句法背景。突显成分做句子的主语,而背景成分做宾语,动词表示图形和背景之间的关系。[5]如:

(1) A book is on the table.

句中主语book是图形而宾语table是背景,图形和背景的关系是由介词on表达出来的。这表明,方位介词的意义也可以理解成图形—背景关系。图形—背景的区分不仅能体现在介词上,还能用来解释小句句型的描写[6],如:

(2) Nancy broke the window with a stone.

例(2)可以用动作链和能量流来解释:动作链有一个源头,能量从源头开始传递并不断被消耗,直到动作链的结尾。例(2)中能量是从Nancy传递到stone最终到达window,因此Nancy是句法主体,window是句法背景,stone充当中间媒介。

不同于动作类动词的小句,例(3)包含的是心理过程,可以用心理联系来解释。心理联系的建立有明显的方向性:联系的源头是感事Nancy而联系的目标是被感者cake,因此Nancy被标记为突显的活动发起者,成为句法主体,cake成为句法背景,两者通过动词love建立心理联系。

(3) Nancy loves the cake.

动作链和心理互动的小句中,句法主体和句法背景都是事件的参与者,但在句子中除了参与者,还有场景出现,如例(4-6)。场景在小句中通常作状语,但其地位却不同。例(4)中in China作句子的地点状语;例(5)中in China是必要成分,起到了可识背景的作用,因此成了句子的句法背景;例(6)中的场景park提升到主语位置担任句法主体。[7]

(4) Nancy learns English in China.

(5) Nancy lives in China.

(6) The park is swarming with birds.

三、李白诗歌的语篇特征和认知基础

李白,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诗人,善于使用各种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以求诗歌的内容和形成达到完美的结合,诗句中主观抒情色彩浓厚,感情表达极具气势。李白的诗通常运用极度的夸张、贴切的比喻和拟人、惊人的想象,使得诗句极具感染力,创作出神奇异采、瑰丽动人的意境,这也正是浪漫主义的体现所在。李白的诗歌中景物描写占据很重要的地位,自然景物有很强的画面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能够带给人一种美的享受,作者将情感寄托于景物之中,情景交融,以景语道情语。景物描写通常依赖于诗人的细致观察和创作时的主观感受。观察客观事物的过程就是一个认知过程。进入诗人视线的不同景物会以不同的方式在人脑中呈现,而人脑的识别却不可能做到同时同等的转换,有一些景物的凸显则会得到大脑的优先处理,这些景物就被识别为图形,相比之下其他的景物没有那个重要则被识别为背景。因此在观察景物的过程中大脑已经将图形—背景相分离,因此诗人在创作的过程中也会用语言把图形—背景的效果表达出来。由于诗歌对字数的要求很严格,所以诗人不能将画面中的所有事物都描绘出来,而是选取其中有代表性的事物来激活读者头脑中的认知系统,将诗中的意象形象化、具体化,然后利用头脑中已有的框架结构描绘出完整的画面。在这幅画面中,诗人的认知突显在不断变化,也就是图形在不断转换,读者需要跟随诗人的描写不断转换焦点,找准图形和背景,使得整个画面呈现动态。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句著名的诗句所包含的意象“大漠”“孤烟”“长河”“落日”构成的是一幅边塞景物图。读者一开始的视线聚焦在“大漠”上,而后焦点转向“孤烟”笔直地升上天空,因此“孤烟”成为了画面中的图形,“大漠”自然成了背景。后半句读者的注意力首先在“长河”,然后转向圆圆的“落日”倒影在河水中不断西下,显然“落日”是图形,“长河”是背景。[8]

四、图形—背景理论下许渊冲英译李白诗歌译本分析

唐诗集音韵、格律、叙事、抒情、文化、艺术为一体,在意象、语言、修辞格的选取上体现着当时的社会生活的创作者的主观世界,要准确把握诗人传达的情感和意义是翻译唐诗的一大难题。

1.《夜下征虏亭》译文赏析

原文: 夜下征虏亭

船下广陵去,月明征虏亭。

山花如绣颊,江火似流萤。

译文:  Passing by the Triumphal Tower at Night

My boat sails down to River Town,

The Tower’s bright in the moonlight.

The flowers blow like cheeks that glow,

And lanterns beam as fireflies gleam.[9]

这首诗是一首五言绝句,描绘了诗人乘舟从征虏亭一路到广陵的江中夜景,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和对出游的喜悦之情。题目“夜下征虏亭”点明时间和地点,“征虏亭”是画面中突显的部分,“夜”则是背景。译文用短语的形式翻译,完整的句子应该加上主语I,指的是诗人自己。根据动作链,句子的图形是诗人I,the Triumphal Tower是背景,at night是场景作时间状语。由于省略了主语,句法背景the Triumphal Tower就成了图形,而场景at night成了句法背景,这和原文所表达的一致。

诗的前两句照应题目,交代背景。行驶的船带有明显的方向性,“船”是源头也是画面中的图形,“广陵”则是背景。许的译文中将“船”译为my boat,将画面聚焦在诗人的船上,突出诗人所乘船只的图形地位。“广陵”是中国古代的地名,作为背景,许将其模糊化意译为River Town以符合文化差异和音韵的要求。同时,译文把“下”“去”两个动词转换成了介词down to以点明River Town的背景地位。第二句诗中“月”是主语,“征虏亭”是宾语。以能量的流动来看,“月”是能量的源头,因此是图形,“征虏亭”是能量的终点,是句法背景。许的译文构建了与原文不一样的画面,图形—背景关系出现了倒置:The Tower是主语,也是句法主体,in the moonlight是场景作为句法背景出现。相比而言,汉语倾向于呈现动态画面而英语呈现静态画面,所以汉语原文诗句是以能量流来解释图形和背景而英语译文是利用介词结构。

后两句诗作者巧用比喻的手法进行描写。比喻义的构建同样有指向性:本体指向喻体,因此本体是图形而喻体是背景。原文中“山花”和“江火”是本体,也是句法主体;“绣颊”和“流萤”是喻体,也是句法背景。图形—背景关系对应到译文中是一致的,The flowers和lanterns是句法主体,cheeks和fireflies是句法背景。不同的是,原文只有本体、喻体和比喻词,译文中增加了动词来解释本体和喻体间的相似性。从英汉语的差异来看,汉语重意义,英语重结构。原文中本体和喻体的相似性需要讀者在语义上通过认知建立起图形—背景的联系,但译文在结构上通过动词明确地建立起图形—背景间的联系,这样才使得整个画面更加饱满,更加动人。

2.《金陵城西楼月下吟》译文赏析

《金陵城西楼月下吟》是七言古诗,全诗营造了一种苍茫、悲凉、沉郁的氛围,作者通过即景抒怀的手法,感叹人世混浊,知音难遇,表达了作者对谢玄晖的崇敬和追慕之情。题目点明了地点是金陵城西楼,时间是夜晚,环境是月下,动词“吟”建立起画面中的图形—背景关系:“吟”的内容是诗,那么“吟”的动作发起者是诗人自己。因此,题目所描绘的画面中,图形是诗人,诗作是背景,其他的都是场景。汉语作为意合语言,可以通过意义进行联想来填补句子中的空缺,这也是汉语的魅力所在。许将本诗的题目翻译为On the Western Tower of Jinling,完整的结构是The poet is on the Western Tower of Jinling。相比于原文,译文的介词结构构建的画面是静态的,poet是画面的图形, the Western Tower of Jinling是背景,原文中“吟”和“月下”的意象都缺失了。

原文: 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

译文:White clouds and city walls mirrored on ripples swoon;

Dewdrops look like pearls dripping from the autumn moon.[9]

诗的第二句是景物描写,上句写俯视,下句写仰视。江面上倒映着白云和城垣的影子,微波暗涌起涟漪,恍若白云、城垣在轻轻地摇荡;遥空垂落下来的露珠,像珍珠般晶莹透亮,在月光照映下,仿佛是从月亮中滴出。前半句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白云”和“城垣”是实,倒影是虚。从动词“映”建立起第一个图形—背景关系,白云和城垣是“映”的主语,因此是画面中的图形,水中的倒影是“映”的结果,是画面中的“背景”,江面则充当“映”的工具。接着第二个动词“摇”将画面的聚焦点从实体转向水中倒影,在水波的作用下,倒影摇动,使得静止的画面飞动起来,因此倒影成为图形,实体成为背景。许的译文只选取了“摇”来建立图形—背景关系,其中mirror以非谓语的形式修饰主语,实质上暗含了原文中“映”所描绘的倒映过程,突显了倒影的图形功能。动词swoon的主语通常是人,译文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更加突显了主语的句法主体地位。后半句中同样包含两个图形—背景关系。作者运用隐喻的手法将白露比作珍珠,“白露”是图形,“珍珠”是背景。动词“滴”建立起第二个图形—背景关系:白露从秋月上滴落,“白露”仍是图形,秋月是场景做画面的背景。译文中只是通过look like构建了一个图形—背景关系:dewdrops是图形,pearls是背景,from the autumn moon是场景作为地点状语, drip只是以非谓语动词的形式出现,这和原文所构建的图形—背景关系存在差异。

原文: 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常忆谢玄晖。

译文:Seeing the river crystal-clear and silver-white,

How I miss the unforgettable poet bright.[9]

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的崇敬之情。前半句作者引用谢玄晖的诗句“澄江净如练”,“澄江”和“练”分别是图形和背景。在此情此景下,作者深深地怀念诗人谢玄晖,一个“忆”建立起李白和谢玄晖的心理联系,感事李白是图形,被感者谢玄晖是背景。许渊冲的译文将竹节式的汉语变成了英语的长句,前半句是伴随状语,没有建立图形—背景关系。后半句是主句,通过心理联系建立起图形—背景关系,I是图形,unforgettable poet是背景,整个伴随状语是场景。

五、结语

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相比于其他文学形式,诗歌更倾向于描绘不同的意象来表达诗人的情感。不同的意象在诗歌构建的意境中吸引力不同,因此意象就构成了诗歌中的图形和背景。由于语言和认知存在差异,不同语言对同一画面的描绘不同,因此译者对诗歌原文的把握也不是固定的。本文基于图形—背景理论,从认知的角度探索了《李白诗选》中的《夜下征虏亭》和《金陵城西楼月下吟》两首诗歌的原文和许渊冲先生的译本,发现汉英语言的差异性会导致原文和译文的图形—背景关系构建出现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第一,汉语是意合语言,重意义轻结构,倾向于用语义确定图形—背景关系;英语是形合语言,重结构轻意义,更多的是通过句法结构辨别图形—背景关系。第二,汉语多用动词,动词建立图形—背景关系,因此汉语句子中涉及的图形—背景数量较多;英语多用名词或从句来表达,因此建立的图形—背景关系数量较少。第三,汉英文化的差异导致很多意象无法在两种语言间进行转换,因此建立的图形—背景关系也不同。研究表明,图形—背景理论可以為汉语诗歌的英译分析提供了新的视角,也能为分析英汉语差异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Stockwell P.Cognitive Poetics:An Introduction[M].

London:Routledge,2002.

[2]张嘉伟,刘越莲.基于可比语料库的“悲伤”情绪隐/转喻对比研究——以歌德和李白诗歌为例[J].外语教学,2018,39(04):46-51.

[3]王翘楚.分析巴蜀文化对李白诗歌创作风格的影响[J].青年文学家,2021,(8):44-45.

[4]李洪芹.抓住传统文化元素教古诗——以李白诗歌中的月亮意象为例[J].语文建设,2018,(05):70-71+80.

[5]Langacker R.Nouns and verbs[J].Language,

1987,(63):53-94.

[6]Ungerer F.&Schmid H.J.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Beijing:Foreign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7]Langacker R.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M].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

[8]史嘉维.图形背景理论下《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英译认知解读[J].海外英语,2019,(04):43-44.

[9]李白.李白诗选[M].许渊冲译.北京:中译出版社,

2021.

猜你喜欢
李白图形
唐?李白 《客中行》(草书)
诗仙李白的归宿
数图形
分图形
找图形
倒下的那一刻
图形变变变
图形配对
图形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