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凯
摘要:践行“十六字”治水思路,落实“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促进水利高质量发展。水利工程行业监管体系贯穿地勘、设计、施工、安装、材料和生产安全等各阶段。如何规避因监管不系统导致水利工程质量负面影响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监督管理体系指的是从客观视角切入以达成既定目标为导向所采取处罚、约束、指引等行动的综合性工程,具有指引被监督一方高效达成目标的积极作用。本文通过研究水利工程行业监督管理体系构建方略,以期为提高水利工程综合质量提供参考。
关键词:水利行业;监督管理;明确职责;安全风险
新时期,我国水利事业发展进入全新阶段,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就保障国家水安全发表了重要讲话,提出了“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十六字治水思路。水利部部长鄂竟平部长提出“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将是今后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为深入践行“十六字”治水方针,紧紧围绕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开创性地开发建设水利事业。首先,必须建立科学有效的行业监督管理体系,理顺各级政府和市场监督管理职责;其次,严格执行现有的行业监管规章制度;第三、正确识别行业建设监管过程的种种风险;第四、最大限度地发挥水利工程防洪、发电、蓄水、灌溉等综合效益。水利工程行业监督管理强调建设单位与政府部门共同发力,从微观、宏观两大视角着眼加强监督管理体系建设,提高水利工程行业建设质量。然而,在水利工程行业监督管理过程中存在体系不健全、责任主体不够清晰、监管力度较弱、监督档案管理低效、缺乏优质监管人才等问题,不利于提高工程监管效率与质量。基于此,全面提升水利工程行业监督管理质量,研究水利工程行业监督管理体系构建方略显得尤为重要。
1 水利工程监督管理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1.1 助力工程按照标准施工
在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发展中逐渐形成了科学性、可行性的施工管理标准,也对环境、质量、安全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设计、勘察、施工、运维等操作更为规范,保障各方能够肩负职责,提高了水利工程综合质量。行业监督管理体系构建将工程组织、质量、投资、进度等方面视为着力点,指导责任单位提高勘察、设计、施工各阶段有效性,规范建设行为,加强现场跟踪,督导责任单位顺利完成工程建设任务。在水利工程建设中按标准操作极为重要,可有效规避工程衔接不当、施工隐患无法察觉、互相推托责任等消极现象,确保施工活动能高质量展开,在各方参建单位合力作用下达成统一目标。工程行业标准化管理共同解决各阶段建设问题,如文明施工、资源调配、工程安全等,在各方遵循标准施工的前提下落实水利工程建设目标。
1.2 支持水利工程建设创新实践
水利工程建设模式现代化是新时期行业监督管理体系努力的方向,依托主要业务及现实需求引入新资源,通过监督指导完善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重大水利工程、中小河流治理等工程数字化施工管理系统。增强监管服务平台功能模块的丰富性,在共享共用、互联互通的环境下提升监督管理水平。同时督促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新技术研发应用和推广。因为水利工程建设创新实践经验有限,存在成本投入过大且收效甚微的可能,所以有些工程不仅无法高效展开创新实践活动,还会因成本问题而对创新实践望而却步。通过行业创新实践可协助建设单位增强施工能力,对新技术、新材料等新资源的认识更为全面、客观、深入,加之过程性监管协助水利工程消除创新实践阻力,继而推动水利工程施工建设活动不断发展[1]。
1.3 提高水利工程综合效益
首先,水利工程监督管理体系不断完善利于提高经济效益。在规范施工、严格履职尽责、加强过程性约束的基础上降低返工概率。有效利用施工资源,营建和谐建设氛围,使工程建设成本投入随之减少,加之工程质量、安全等风险在监管的前提下得以控制,达到提高工程经济效益的目的;其次,水利工程行业监督管理体系构建利于提高环保效益,如改善局部小气候、优化水生态环境、健全生态系统等,除通过监管提高工程质量并发挥环保作用外,监督管理体系有效建构还可解决水利工程破坏环境的问题,如泥沙淤积、加重温室效应等,继而在合理展开施工建设活动的前提下追加水利工程的环保效益;最后,水利工程行业监督管理体系优化升级利于提高社会效益,如增设就业岗位、刺激工业发展、加快高新科技孵化等,還可提高社会效益的间接性、广泛性与长期性,继而凸显水利工程监督管理体系建构的价值。
2 水利工程监督管理体系构建的阻力
2.1 监督主体职责不够清晰
水利工程监督管理不仅需建设单位付诸行动,还需政府部门发挥作用,同时引入行业力量。多主体参与水利工程监督管理利弊兼具,有利之处是能完善监管体系,净化监管环境,确保工程建设目标贯彻落实。弊端是主体职责不够清晰,不仅无法在监管中互助共进,还会出现监管盲区,因监管网络不严密而弱化水利工程的综合效益。
2.2 监督制度有待完善
监督制度是约束水利工程监督管理主体行为及打造严谨、客观、公正、透明监管环境的重要条件,可避免出现监管程序混乱、低效、滞后等现象。有些监督管理制度不完善,主要源于制度建设的基础来自丰富的实践经验。在水利工程建设创新实践的背景下,新工艺、新材料等资源应用经验有待累加,因此出现监管制度发展滞后的现象,加之监管思维固化,致使制度存在宏观性较强、微观约束力不足的问题,影响水利工程的整体质量。
2.3 监管力度较弱
水利工程在建设过程中需要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如何建成“大监管”格局成为监督管理体系建构需解决的问题。行业监督力度较弱是客观事实,造成该现象的原因有以及几个:一是法规不完善,未能引领社会各界肩负水利工程监管责任;二是行业监管缺乏专项性,存在浪费监管资源的问题,行业监管力度随之减弱;三是人才紧缺,无法有效展开行业监管活动。
2.4 监督档案管理低效
为使水利工程监督管理更加客观、精准、全面,需注重监督档案规范化管理,以期增强水利工程监管的一贯性、深入性。当前水利工程监督档案管理效率较低,出现档案不全、丢失、篡改等现象,无法助力监管决策,还会降低监管的前瞻性与综合性,继而有碍水利工程提高综合质量。
2.5 缺乏优质监管人才
水利工程监督管理离不开优质人才这一保障性条件,然而当前水利工程监管人才紧缺,存在专职人员服务水平较低、思维固化、创新意识不强、协作能力较弱等问题,继而不利于有效展开水利工程监督管理工作。优质监管人才紧缺还与专职部门培训质量较低有关,无法带领专职人员学习进取,出现监管队伍建设滞后于水利工程监督管理体系建设的现象[2]。
3 水利工程监督管理体系构建的措施
3.1 明确监督主体职责
第一,政府部门。根据《水利工程质量监督管理规定》相关要求,政府部门依据法规及经批准的文件针对水利工程建设单位展开实体质量监督检查各项工作。其目的是维护公众利益,通过行政执法指引建设单位按照规定完成施工任务,在履行职责的过程中强调高效、客观、规范。以大型工程监管为例,政府部门要设立监督项目站,在此基础上明确监督员的责任。开工后监督机构需依据工程规模与特点编制监督工作方案、总体计划、阶段计划(年度计划);第二,项目法人。在水利工程建设中项目法人属于责任主体,对建设资金管理及工程进度、质量、安全负责,同时总管参与施工建设各部门。在监管中项目法人需积极发挥主导作用,在施工中可协调监理、设计、地方等关系。注重目标管理,坚守管理底线,严格履行合约,与工程承包单位、监理单位、设计等单位维系合同关系,并依据合同条款明确设备、材料、工程、资料、图纸等质量标准,为加强项目监管提供依据;第三,监理单位。在水利工程中监理单位具有相应资质,受项目法人委托参与水利工程环境保护、安全生产、资金、进度、质量等方面的管理活动。保障监理员、监理工程师、总监理工程师等责任人能够遵照行业规定增强自律。明确监理责任并展开监理业务,继而落实建设监理目标;第四,设计单位。在《水利工程质量管理规定》等规范的指引下设计单位需在勘测设计进程中履行职责,主动接受监督机构的监督检查,服务于现场施工建设。通过优化设计确保施工目标贯彻落实;第五,施工单位。施工单位在资质等级许可的前提下承揽工程,在水利工程监督管理体系构建中处于末端,亦是打通该体系建设渠道的“最后一公里”。施工单位需遵照技术标准、设计图纸施工,对施工现场的安全负责。还需做好竣工验收、设备运维等工作,继而在展开各项工作的同时贯彻水利工程监督管理具体要求,有效落实水利工程监督管理体系建构目标。
3.2 完善监督管理制度
首先,监督管理制度需具有针对性,主要内容与水利工程优质建设紧密相关。在制度形成之初需将无用、重复、陈旧的内容剔除,确保监督管理制度严谨、简练、明确,为参与监督管理主体消除歧义及履行职责给予支持;其次,监督管理制度需具有时代性。在水利工程建设创新争优的大背景下需不断增添制度,为新材料、新工艺等建设资源引入水利工程建设领域并发挥作用铺平道路;最后,监督管理制度需具有全面性。将可能影响水利工程质量与效益的因素纳入监管范畴。如机械设备运维、建筑材料质量验收等,构建严密的监管之网,解决监管有盲区、有疏漏的现实问题。监督管理制度设计推行与主体责任关系紧密,以水利部水利工程建设质量监督总站为例,配套制度以国家法规、党政方针及水利技术标准为依据不断完善,制度内容涉及监管办法、规定、实施举措、考核、重大事故处理、检查活动及主要任务等方面,使制度得以指引主体完成监督管理任务[3]。
3.3 加大行业监督力度
水利工程监督管理需以效益、质量、安全为核心,在工程建设信息化与标准化的基础上构建“大监督”格局,用现代监管代替传统监管。打破行业壁垒,加大行业监督力度,创新探索区域性监管新模式。其目的是提升行业监管水平,立足实际解决区域性水利工程监管難题,发挥行业资源整合、协作联动、信息共享等优势。水利工程行业监督的要点有以下几个:一是内外兼修,一方面积蓄“软实力”。规范监督相关程序资料,编制区域性行业监督指导意见,确保监督工作有据可依。另一方面锤炼“硬实力”,在碳化深度检测仪、结构厚度检测仪等现代化专业设备优化升级、普及推广的层面上下功夫。还需增强关键数据检查的覆盖性,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工程隐患问题;二是提高质量,立足实际设计并展开专项整治活动,补全区域性“大监督”体系建设短板,通过全面“体检”找准监督管理体系建设的突破口;三是创新实践,增强智慧型行业监督力量。例如可在关键工程安装远程在线监控设备,搜集施工现场各类数据,全天候监测工程动态,加之质量监督APP、管理云平台、BIM模型等数字技术赋能有效提高监管工作效率,助推水利工程监督管理体系稳健发展。
3.4 高效管理工程档案
首先,水利工程档案管理需深入相关工程筹划、设计、施工、竣工全程,将所有形式的资料搜集起来并统一管存,为水利工程监督管理提供依据,确保水利工程监管科学高效;其次,工程档案管理需引用现代科技。提高档案资料汇总、识别、归档及线上管理质量,以免人为因素有碍档案管理;最后,档案管理需与水利工程监督目标联系起来,增强资料汇总与分析处理的专项性,使档案管理服务水平得以提升。
3.5 培育优质监管人才
水利工程监督管理体系构建人才培养需政府部门、监理单位、施工单位等参与监管工作的各主体共同展开人才培养工作,为的是壮大监管队伍,在人才的助力下将新理念、新政策、新技术等资源引入监管领域,达到带动监管领域发展的目的[4]。人才培育模式创新是提升监管人员综合素养的重要举措。一方面提出用人要求,另一方面提供育人支持,使人才培育成果得以转化为水利工程监督管理体系建构的动能之一,在增强专职人员创新能力、服务意识、技术水平的前提下提高水利工程监管体系建设的有效性。
4 结语
综上所述,水利工程监督管理体系构建有助于工程按照行业标准施工、有助于建设方式创新提高工程效益与使用价值、有助于明晰水利工程监督管理主体职责、有助于完善监督管理制度、有助于加大行业监督力度、有助于档案管理、有助于培育优秀监管人才,继而为深入践行“十六字”治水思路提供创新思路,为新时期水利事业改革发展总基调提供制度保障,为全面实现水利事业改革发展目标提供不竭动力。
参考文献
[1] 王强.小型水利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企业科技与发展,2021(3):214-215,218.
[2] 董卫红.水利工程安全与质量监督管理体系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J].中国设备工程,2021(11):258-259.
[3] 蒙立荣.水利工程质量与安全监督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农业科技与信息,2021(5):118-119.
[4] 谢生亮.实现水利工程质量监督管理规范化和制度化的路径探索[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21(30):152-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