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宝山
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与我国“两弹一星功勋奖”获得者、核物理学家邓稼先的友谊长达半个世纪,在科学界传为美谈。
杨振宁祖籍安徽肥西县,生于1922年,邓稼先是安徽怀宁人,生于1924年。邓稼先、杨振宁曾一起就读于祟德中学。这两位志趣相投的同乡、校友,自青少年时代便树立了远大的理想:将来事业有成,一定报效祖国!
1946年初秋,22岁的邓稼先毕业后,被北京大学物理系聘为助教。次年,邓稼先考取了留美研究生。行前,他征求在美国就读的杨振宁的意见,杨振宁建议他到普渡大学去,因为普渡大学收费低廉而且理工科水平很高,信中还说:“此校离芝加哥很近,我们两人可以经常见面。”
1950年8月29日,邓稼先与留学美国的100多名学者一起,历尽艰辛,回到新中国的怀抱。从此,邓稼先便和在美国的杨振宁天各一方,长时间失去了联系。
1950年秋,著名核物理学家钱三强找到邓稼先,让他秘密参加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工作。邓稼先从此与世隔绝,全心投入原子弹研究工作。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又在罗布泊上空爆响。邓稼先被称为“两弹元勋”。
1971年夏,阔别22年后,杨振宁与邓稼先在北京相见。其间,杨振宁问邓稼先是否有美国科学家帮助中国研制原子弹。邓稼先请示周恩来,该怎么说,是否如实相告。周恩来让邓稼先如实告知。于是,杨振宁在结束访华的告别晚宴上,收到了一封邓稼先的亲笔信,看到邓稼先掷地有声的话语:“无论是原子弹,還是氢弹,都是中国人自己研制的。”杨振宁当即离开席位躲到一旁,流下了热泪。
从1964年到1986年,22年间邓稼先一共参与了32次核试验,亲自去罗布泊指挥工作队参与实验15次。邓稼先长期亲临一线,强烈的射线严重损害了他的身体。1985年7月,邓稼先被确诊为直肠癌,被送住院治疗。但他并不后悔,他对夫人说:“做好了这件事情(核试验),我这一生就过得很有价值,就是为它死也值得!”
1986年五六月间,杨振宁曾先后两次回国,去医院探望邓稼先。那时邓稼先病已经很重,口、鼻经常出血。看两人在病房的走廊上合影的照片上,邓稼先的右嘴角下还有一块血迹,但他的笑容是那样的坦然、幸福。邓稼先对杨振宁说:“我虽然受核辐射而得了癌症,但我无怨无悔,因为我们成功地实现了核爆炸,使国家更加强大!”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这颗科学巨星陨落了。听到噩耗,杨振宁立即从国外发来唁电:“稼先去世的消息,使我想起了他和我半个世纪的友情,我将永远珍惜这些记忆。”
1987年10月23日,杨振宁飞越万里,到北京为邓稼先扫墓。扫墓仪式结束后,邓稼先的夫人许鹿希捧着一只蓝色盒子,双手交给杨振宁。盒面上写着“振宁 致礼存念”,落款是“稼先嘱咐,鹿希赠”。杨振宁的目光久久停留在“稼先嘱咐”四个字上。许鹿希将盒盖打开,里面整齐地摆放着他们的家乡安徽出产的石制笔筒、笔架、墨盒、笔盂、镇尺和长方形石印。这是邓稼先最后的嘱咐,将这套坚固光洁的文房四宝留赠杨振宁——愿两人长达半个世纪的友谊永世长存。
(摘自《人民周刊》,2019年第22期,有删改)B9524050-0FC7-4600-AEE1-3694540A7D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