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具数字化与市场化:大众文学出版新生态

2022-06-20 17:22赵丹宁王启东
传媒 2022年11期
关键词:市场化数字化文学

赵丹宁 王启东

数字技术的迅速普及革新了人们信息获取的渠道和方式,对文学的出版生态构成了强劲而持续的冲击。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经济市场化、文化取向大众化,传播手段日益丰富,逐渐分离出脱离传统商业出版的大众文学。解读大众文学在数字化、市场化环境下的创作、出版与传播能够深入了解文学生态圈的变化。由陈洁等著的《数字时代的大众文学出版与传播研究》一书,以大众文学为研究对象,从创作、传播、产业的思路角度,探讨数字时代大众文学出版转型面临的环境、创作主体及方法的转变、传播渠道与方式的变化、文学作品的文化产业链打造以及文学的数字出版新路。全书由点及面、层层深入,涵盖了大众文学创作与出版的各个环节。

多维融合的开阔视角。本书突破文学出版研究的行业限制观念,在“怎么写—看什么—怎么看”的问题结构网络中,将文学性、数字化、市场化串联起来加以考察,既有对文学内部发展的观照,也有对文学表现形式、传播渠道、生存方式等外部因素的研究,多维探寻大众文学生产与传播发展之路。作者敏锐洞察到媒介革命、跨学科研究、文学自身转型等之于文学出版与发行的作用,指出市场化和数字化是大众文学出版的两大基本要素。大众文学在技术与市场的导引下,自身表现出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改变,其创作群体、主题类型以及书写方式的变化亟须与之适应的培养体系、开发理念与出版机制的出现,新技术对文学的生产和传播产生了变革性的作用。同时,作者不忘回归到文学的品质坚守,强调大众文学对大众审美、思维方式、道德情操等方面的形塑作用,以文学打底,抵制商品化、娱乐化和消费主义对文学作品内涵与价值的侵蚀。由此,拓展了文学与出版问题的研究视野,深化了学理层面的理论对话。

跨学科互动的方法体系。开阔的视角意味着不同学科的交叉和对话,在研究过程中,需要科学合理的方法作为支持。本书在研究方法的使用上博采众长、兼容并蓄,综合运用社会学、传播学、文学等多个学科的研究方法,对大众文学、数字技术以及市场化三者之间的联动效应进行了细致剖析。本书将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追求方法与问题的适配,实现对研究问题深入系统的探讨。书中通过实地考察、访谈、问卷调查等,采集数据,搜集案例,获得第一手资料,借助比较研究、文化分析、文本细读、文献分析等方法,整理分析数据,研究阐释案例,并进一步构建“文学、出版、媒介、文化、市场”交叉界面的理论模型。整个方法体系收放自如,粗中有细,小中见大,在宏观层面上,对趋势环境、方式渠道、产业发展等出版现状形成整体把握;在微观层面上,细致追踪文学与媒介、市场的发展脉络,挖掘现象背后的社会文化隐疾,洞悉数字化与市场化的内部逻辑,全方位审视转型之中的文学出版生态。

研究本质的文化面向。大众文学出版与传播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家的文化建设和文化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大众文学出版的繁荣发展有赖于粉丝的支持,以年轻人为主体的粉丝群体具有强烈的消费意愿,成为当下青春文学和网络文学的消费主力军。因此,出版社应当重视网络社群的运营,积极与作者、读者互动,提升品牌影响力。大众文学虽然更具通俗性和消遣性,但究其本质仍是文学,只是关注焦点有所不同,其关注话题更为“日常”、“轻松”。大众文学应当继续发挥文学对人类情感道德与价值观念的引领作用,及其对人类思想的塑造与熏陶功能,以及对人们行为的引领作用。就国际文化环境而言,大众文学的出版发展是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学出海迫在眉睫。大众文学对市场性和艺术性的兼容使其更易快速传播,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创新营销模式,坚定文化自信,推动大众文学“出海”,有利于实现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在新媒体时代,文学的式微甚至危机引发学者的忧虑与反思。文学是出版必不可少的内容,自古就与出版紧密相连。大众文学出版的探讨与发展为包括精英文学、主流文学、网络文学在内的所有文学形态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数字时代的大众文学出版蕴涵了强大的生机与活力,为数字时代的文学出版提供了有益启示和借鉴。

作者單位 延边大学朝汉文学院

【编辑:孙莹 】

猜你喜欢
市场化数字化文学
推动内部审计工作数字化的探究
街头“诅咒”文学是如何出现的
数字化起舞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浅议农村资产评估体系的构建
文学小说
互联网+背景下的黄梅戏市场化运作模式研究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