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媛
摘要:近年来,我国合唱艺术发展迅猛,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态势,除了各级别与专业艺术院校的专业团体水平获得长足进步以外,非专业合唱团体的数量与水平也在逐渐提升。相比之下,非专业合唱发展时间较短、基础较弱,在合唱的专业性与声音基础训练上仍有较大的进步空间。部分非专业合唱团体认为合唱就是齐唱,在演唱中注重整齐、洪亮以及精神面貌,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合唱的专业性。艺术教育的发展与专业合唱的普及,特别是受过专业训练的指挥融入非专业合唱团中,对非专业合唱的水平提升有着促进作用。本文从分析现阶段非专业合唱团体的特点入手,将从气息、发声、咬字,统一与平衡,风格与情感三个角度对非专业合唱团体的声音训练提出相关策略,以期为非专业合唱团提供科学和专业的排练建议。
关键词:非专业合唱团 合唱 声音训练
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2)09-0183-03
一、非专业合唱团的发展现状
(一)不同阶段的不同的特征
非专业合唱团是相对专业合唱团形成的概念,合唱团的成员基本是尚未受过专业声乐训练的成员,其团队组成的初衷可能是对音乐和合唱的热爱,丰富业余生活,甚至是为了单位的每次演出以及比赛任务。非专业合唱团根据不同的年龄阶段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老年合唱团:多是由社会各界热爱唱歌的退休成员组成,成员中可能有一些具备简单的声乐基础,由于年龄与观念的问题,对合唱的理解较为传统,演唱形式主要以齐唱、轮唱为主,很难接受科学的发声方法以及现代的排练手段。
社会业余合唱团:多是由社会各界人士或某公司某项活动临时组建的合唱团,这类合唱团排练过程中最大的问题是时间与人员难以固定,训练目的太过明确,在无法保证时间、人员的情况下,往往排练效果较差。
学生合唱团:多是以普通中小学及非音乐专业的院校合唱团成立。学生合唱团在非专业合唱团中属于水平较高的团体,由于指挥基本由专职的音乐教师担任,因此形成了较为科学系统的练习,演唱形式也为多声部的合唱,具有一定的艺术表现力。
(二)非专业合唱团排练中常见问题
非专业合唱团人员在音乐方面的素养参差不齐,聲乐演唱基础较为薄弱,大部分成员没有专业的音乐训练,因此在排练与演唱中会出现一些问题,有一些常见的共性问题会影响排练效果,常见的问题主要有以下方面:
合唱意识不强:很多人在演唱的过程中不能较好地理解合唱是一项高度要求声音的协调和统一的团队活动,在演唱的过程中过分关注自己的声音,而忽视了和谐统一的影响效果。部分成员认为合唱指挥的角色不重要,甚至觉得随便找一个人就可以担任指挥,但实际上指挥是组织与指导整个合唱队伍的核心人物,指挥的手势与身体动作预示着音乐的节奏、速度、力度以及情绪变化,是引导全员顺利完成高质量作品的关键人物。
音量小、音色单一:音量与音色的问题与成员是否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与演唱技巧密切相关。正确的演唱姿势对发声有一定的影响,在排练的过程中,合唱团应采用正确的站姿进行练习。发声练习与声音训练在合唱团演唱作品之前应当是必备的,通过简单的发声练习能够有效培养团员的演唱技巧以及感受声部之间的协调。
与伴奏的配合不佳:非专业合唱团的伴奏有可能是钢琴伴奏,也有可能会采用播放音响来取代。特别是在播放音响与伴奏配合的过程中,较容易出现问题,因为音响效果的节奏是固定的,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合唱团的二度创作。采用钢琴或现场乐队的伴奏形式过程中,由于非专业合唱团的专业训练较为匮乏,因此经常会出现指挥失控的局面,特别容易形成越唱越快的现象。
跑调、音不准:非专业合唱团在演唱的过程中部分成员往往会存在跑调或者音不准的情况,特别是在多声部的训练中,受到其他声部的干扰会出现混乱的声部效果。跑调与音不准的情况会破坏声部之间的协调,影响整体演唱效果。还有部分唱不准是由于没有掌握正确的发声位置和方法,导致高音上不去、低音下不来的情况,无法驾驭作品中的“高音部分”,导致演唱“不够高”而跑调。
总的来说,由于非专业合唱团的音乐基础理论与专业素养不够,在排练过程中会出现较多的问题而影响整体的排练效果,因此在排练过程中,需要专业的指挥对团队的音准、节奏、发声、识谱、配合等方面进行训练。在循序渐进、各个击破的过程中,逐渐解决排练过程中的问题。
二、非专业合唱团体声音训练的策略探索
(一)气息、发声、咬字训练
灵活的气息、科学的发声以及正确的咬字是合唱团体声音训练的核心内容。不论是专业合唱团体还是非专业合唱团体,只有在掌握了科学的呼吸与发声的基础上,才能形成有艺术感染力的声音效果,气息与发声训练是声乐演唱艺术的根基。咬字在声乐演唱中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特别是在中国民族声乐体系中,字正腔圆的咬字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演唱效果。
1.气息
声乐演唱的气息不是一朝一夕获得的,只有在长期的呼吸技巧练习中,才能提升声音质量。在非专业合唱团体的训练中,可以采用胸腹结合的呼吸方式,引导团队成员获得正确饱满的气息,运用气息的流动,形成更动听的音色。可以采用“慢吸慢呼”“慢呼急吸”“急吸慢呼”“急吸急呼”“打嘟”“狗喘式”等方法进行训练,帮助成员快速找到气至丹田的感觉。在训练中帮助成员感受到隔膜下降、腰腹部的膨胀感,从而能感受到气息在体内的过程。可以通过“吹蜡烛”“吹热汤”等方式感受温和、慢慢流动的呼气,从而形成可控的气息。
2.发声
在声乐演唱中,气息不稳定、声音虚弱、肌肉紧张以及过分使用喉咙演唱都是非专业演唱者容易发生的问题,这也是合唱团成员在发声训练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唱歌的技术问题在发声训练中需要得到重视,要尽可能地分析到问题出现的原因,并给出解决方案。在团队的发声中,只有先解决了个人的问题,才能形成和谐统一的声音效果。
在具备良好的呼吸基础下,首先,可以采用无声练习。发声训练可以先从无声训练入手,如运用“打哈欠”、对着镜子自主练习抬眉、微笑的表情的方式将后咽壁的小舌头多次练习抬起的动作,以便获得良好的声音腔体。内口腔的有效打开是获得好的音色的必要条件。其次,可以进行发声练习。在发声练习过程中,需要找准声带位置,声带周围的肌肉不能用力,要用流动的气息振动声带,使声带闭合发声,并打开内口腔,连接胸腔与头腔,形成一个统一的共鸣腔体,可以采用“yi”进行发音,待取得一定的练习效果之后,结合气息,控制声音的强弱变化,再用其他元音字母进行练习。正确的发声练习能快速有效地帮助非专业声乐演唱者找到声音的位置以及共鸣的震动感觉,从而找到科学的发声方法。最后,可以进入模进旋律练习。比如结合“mi”“ma”“wu”等发声,逐渐形成一条旋律进行发声练习,在练习中找到唱歌的位置,然后稳定自己的发声,在科学的发声下,自如地控制自己的演唱。
3.咬字
合唱属于集体艺术表演形式,在集体表演特别是声部较多的情况下,咬字非常重要。咬字清晰、吐字明确是听众理解歌词、感受音乐的重要依据,特别是在中国作品的演唱中,中国汉字的发音特点决定了咬字在演唱中的重要地位。专业的声乐演唱将咬字的过程分为字头、字身、字尾三个环节,咬字、发音与归韵同等重要。一般在演唱的过程中,字头是声母,字尾是收音时的归韵,需要演唱者根据旋律的走向、文字的发音进行处理,一般会落在元音或强调的音高上。在练习咬字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大声的诵读歌词来感受,并将发声与咬字紧密结合,重视气息对发声位置的影响,将气息、发声与咬字三者结合起来一同进行练习。
(二)声部的统一与声部的平衡
合唱是一门要求和谐统一的声乐艺术形式,只有在指挥的不断协调统一下,才能形成优美的多声部声音效果。声部之间的和谐与统一是合唱与独唱的最大不同要求之一,如何让团队中的所有人形成统一的声音效果是合唱团一直追求的目标之一,在合唱团的训练中,只有处理好并平衡不同个人、声部之间的关系,才能获得良好的演唱效果。
1.声音的统一
合唱艺术的和谐统一不仅是服装、动作的统一,也是统一的起与收,更是“统一的声音”。只有掌握了正确的发声,才能获得和谐的声音,在呼吸、发声与咬字统一的基础上,还需要合唱团的成员具备和谐的意识,能够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在非专业合唱团体中,部分成员可能有过独唱经验或演唱较为突出,因此在合唱的过程中可能会有展示自己的欲望,但是合唱是需要调整个性的团队活动,只有心中明确了“统一”的意识,才能去靠拢团队的声音,从而寻找团队的“共性”。
2.声部的平衡
声部的平衡既是各个声部之间音量上的平衡,也是和声效果的平衡。合唱艺术之所以具有如此魅力,和声色彩的变化带来的感受正是重要的因素。非专业合唱团队并没有音乐基础理论的知识积累,不了解音程、和弦以及和声的概念,因此在声部的平衡把握中,需要专业的指挥进行协调,从而获得良好的效果。
(1)明确各声部的功能及作用:这需要合唱团的排练者或指挥在作品的处理过程中了解其各声部的地位。如“主旋律声部”在合唱声部中起主导作用,这就要求主旋律声部与其他声部有明显的区分和处理,能够在多声部的演唱中凸显出来。又如伴奏声部也可以成为和声声部,在演唱中主要起着烘托的作用,一般采用中低音声部完成,采用坚实有力、清晰饱满的效果处理,能获得不错的成效。(2)分声部练习:在排练的过程中,可以结合分声部练习,在各个声部能独立掌握自己的演唱声部之后再进行合练,从而获得良好的声部和谐。(3)加强难点练习:在非专业合唱团队的训练中,要多发现作品中的难处,可适当在练习中有意识地增加音乐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可以多引导成员在不同的和声效果,感受大、小、增、减音程的和声效果,培养成员形成倾听自己声部以及不同声部的声音能力,在声部的平衡中适度地调整自己的演唱,并融入整个团队。
(三)对音乐的理解
音乐艺术之所以在历史的长河中持续闪光,优秀作品之所在人们心中的光辉不灭,这与音乐艺术的再创造有着很大的关系。作曲家在创作中表达自己的情感,演绎着在自己的理解基础上并通过用自己的独特理解进行二度创作,再次获得听众的共鸣,这也是音乐艺术打动人的原因之一。在合唱作品中,同样的一首作品在不同的指挥排练下,可能会获得不一样的细节以及不同声音的处理效果。
1.把握作品风格
非专业合唱团要想在短时间内获得专业的演唱效果有一定难度,但可以有效结合作品的风格并调整声音状态,从而获得更好的艺术效果。对每首演唱的作品进行细致分析,充分挖掘作品的内涵与风格,能较好地驾驭不同风格的作品,努力做到唱什么像什么,不因为技术的要求而忽略作品本身的个性。根据音乐表达的内容,结合力度、速度以及声音技术来形成符合的声音效果,在抒情的作品中表达声音的温柔叙述,在其他热烈磅礴的作品中用坚定有力的声音。
2.理解作品的情感
音乐是一门抽象的艺术,情感表达是每位演唱者的诉求。在非专业合唱团的排练过程中,排练者应当充分地引导团队成员理解作品的情感,充分挖掘音乐要素与情感之间的联系。非专业合唱团在情感表达中往往会相对内敛,因此在排练的过程中,可多激发合唱成员的激情,指挥可以通过有效的手势完成情感提示,例如口型、面部表情、眼神、手部动作等肢体语言,同时结合身边熟悉的事物举例子激发他们的想象力,以达到情感的启发。在充分理解作品的情感基础上,更利于团队成员发自内心地演唱出動人的声色。
三、结语
我国的合唱艺术发展至今,已经走了近百年的历史。合唱是一种集合了群众集体性的歌唱艺术,受到人们的热爱与广泛参与。合唱艺术活动不断普及与发展,每年国内外的合唱比赛参与的热情高涨,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合唱艺术经历了腾飞的历史时期,获得了里程碑式的发展。我国合唱艺术的发展推动,对合唱作品创作题材、内容以及风格也有较大的影响,在大量创作者、指挥家和研究者的努力之下,我国合唱音乐发展势头强烈,一路高歌猛进。不论是专业合唱团体还是非专业合唱团体都展现出势可破竹的发展趋势。
合唱是集体的艺术实践活动,可以说入门门槛相对不高,加之每年各级平台、各区域内的各种类型比赛,促进了非专业合唱团在地方的不断涌现。非专业合唱团体迅猛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如何获得较好的排练效果、有效表达合唱作品的内容与情感,除了作品本身的质量,排练方法和声音处理是关键因素。笔者在合唱指挥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索中切实感受到了声音训练对合唱团体的重要性,只有在掌握正确、科学、统一以及和谐的发声基础上,才能达成良好的排练效果以及演出效果。
参考文献:
[1]吕泽旭,隋欣.关于高校合唱团的分析与探索[J].艺术研究,2021(04):154-156.
[2]马丁元.高校合唱教学中的声音统一训练方法研究[J].戏剧之家,2021(21):98-99.
[3]蒲紫嫣.无伴奏合唱声音训练的手段与方法研究[J].大观(论坛),2021(05):54-55.
[4]刘思宇.非专业短期合唱团训练中的常见问题及对策分析[J].艺术家,2021(02):84-85.
[5]郝宁伟.强基固本多措并举——促进非专业女声合唱训练[J].黄河之声,2018(23):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