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莺鑫
摘要:在初唐时期出名的书法家之中,褚遂良无疑是值得一提的一位,作为虞世南和欧阳询的后辈,其名气丝毫不逊色于他们。他创立的褚体楷书书法开启了楷书发展的新篇章,其风格特色鲜明、书法成就尤为突出,极大地影响了中国书法艺术。本文主要对褚遂良楷书艺术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褚遂良;楷书艺术;艺术风格
褚遂良,字登善,浙江钱塘人士。其书体集众家之长,其中包括王羲之、欧阳询和虞世南等,并学习了他们的精华,通过创造后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其书法风格融合了诸家笔法,相较于前辈的书体,更加灵动舒展。对待书法,褚遂良十分执着和认真,追求明丽自然的美感。初唐时期,书法对法度极为崇尚,褚遂良在对前人书法进行学习的同时,更加透彻了解了楷书,之后再积极展开了创新,将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楷书作品融为一体,对于楷书发展史而言,具有跨时代的意义。
一、褚遂良书法的艺术风格
褚遂良将虞世南书体和欧阳询书体结合在一起,通过创新之后形成独具自身特色的褚体楷书书法,其独到的创新意识也极大地影响了后人,让人们开始追求书法美学。褚遂良在追求书法艺术上表现得非常执着,其个人情感和艺术思想在他的楷书作品中均能看到,是我国楷书发展史中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称为艺术的“教化主”。[1]
生机勃勃且生动的文字是提倡多元文化的符号,多角度、多元素的文化交融,大唐盛世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为褚遂良书体风格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使之在尝试新且多元的书体表现上充满自信,进而形成了独特的褚楷艺术书风,即使在今天,也广为流传。
(一)褚体的形成
对于褚遂良的书法作品,宋代大书法家米芾用“九奏万舞、窈窕合度”进行了称赞,由此表明,褚体书法是很有魅力和个性的。而虞世南所著的《笔髓论》中,用“字有态度、心之辅也;心悟非心,合于妙也”称赞了他对书法书写的态度。
(二)褚体的用笔与结字规律
褚遂良的书法,用笔充满了灵动性,笔法变化丰富且自然,其字的大小、笔顺和正侧等方面并无固定程式,因此有人说其运笔无法猜透,从整体上来看,书法风格无拘无束,充满了魅力。褚体的用笔结字具有灵动、活泼的风格规律,在褚遂良提笔和运笔之间,可以看到师父虞世南和欧阳询等人严谨、扎实的内涵,同时又融入了一些新鲜元素内容,古朴灵动、行间玉润、字里生金、方圆兼具、刚健且婀娜,端庄雜流丽。比如,借助他的书法呈现出突然产生的某些创作灵感,如顿挫、提按共同形成了轻快的用笔韵律,而这也是褚遂良书法创作的艺术特色。通过欣赏褚遂良的书法作品不难发现,其所追求的早已不再是初唐时期的法度,无拘无束的情感感受是其更为注重的,但这也不是说他对时代文化意识不认同,而是一种突破和创新。[2]
二、楷书传世作品赏析
褚遂良有诸多楷书传世作品,主要有《倪宽赞》《阴符经》《雁塔圣教序》《伊阙佛龛碑》等。
(一)《倪宽赞》
该幅作品如今被中国台湾故宫博物院所收藏,其纵25.6厘米,横576厘米。卷后附有邓文原、赵孟坚等书家的跋记。就风格来说,其类似于褚遂良的碑刻作品,给人以自然、活泼之感。从整体上来说,这一字帖的字形将外拓之像表现了出来,线条流畅婉转,各字均有不同的势态,仪态多种多样。其笔法中可以将篆意和隶意看出。起笔藏锋,收笔温润,且竖画、横画的劲道均有篆隶之笔意,在当时算得上是十分稀有的佳作了。该帖的书风中可以看到储体的风采,相较于《阴符经》和《雁塔圣教序》,其风格并没有那么强烈,但从它所有字的起笔、收笔和捺中,均能看到褚体的特有风采。和这两个相比,《倪宽赞》更加老练、沉稳,让人感到十分温和安详。后世有很多人都学习了褚遂良的书法,其中就不得不提到薛稷。其也是“初唐四家”之一,与之齐名的还有虞世南、欧阳询还有褚遂良,而其便是褚遂良的弟子。《信行禅师碑》是薛稷众多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幅,从其字体和气势中均能看到褚遂良《倪宽赞》和《伊阙佛龛碑》的影子,充分融合了褚体的风采。
(二)《阴符经》
大字墨迹,相传其创作者为褚遂良。纸本,一共有96行楷书,共461个字。相传这一墨迹是仿照了唐代学褚书。就算有此传闻,也丝毫没有影响到《阴符经》的大范围流传该帖褚体楷书的特色非常鲜明,不仅给人以生动自然之感,且仪态洒脱动人,笔法千变万化,算得上是精品。和《雁塔圣教序》相比,《阴符经》更加婉转,行意更重,点划之间,十分灵动。[3]各字之间具有连贯的行气,让人产生一种字跳跃在纸上的感觉。纵观整篇,存在着鲜明的粗细比较,不管笔画多细,在起收方面都处理得恰到好处。在书写的过程中,十分重视抒发个人情感,笔的徐缓、飞动、顿挫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书家自身情感变化的影响,我们常说的“字如其人”便是这个意思。该帖集合了行书、篆书、隶书。褚遂良以汉字体势的变化为追求,其在无拘无束的高超、品格及神采方面最为可贵。《阴符经》体现了书家对个人情感的抒发,同时也能够看出其重视整篇意境,且多次强调了其作为欣赏品的美学价值,不论是功利性,还是实用性都并不是其所追求的。
(三)《雁塔圣教序》
在褚遂良的众多作品中,若要说成熟度最高的,非《雁塔圣教序》莫属,自此之后,楷书步入了成熟期,而柳公权、颜真卿的楷书则完成了成熟期。此碑相较于《房玄龄碑》来说,笔画相对较粗一些,线条之间力量感十足,行书笔意入笔,所有字都充满了生命力。[4]褚遂良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即把撇、长横等笔画伸长。以“无”“在”等字为例,其在书写时便将竖、横折钩向外撑开了,这样一来就进一步突显了此种类型(包围结构)的字体,让人觉得非常开阔。可以说,颜真卿书体结构的形成及其具有的雄浑开张的气势均与之有非常密切的关系。通过对此帖中的所有笔画进行观察不难发现,其内部具有十分明显的粗细变化,这也非常相似于孙过庭在《书谱》所说的,即“一画之间,变起伏于锋抄;一点之内, 殊衄挫于毫芒”。既形成了缥缈、流动的字形,同时更像是借助线条的缓急轻重对作者的心情进行表达,赋予了线条以生命。其一改正体楷书给人的感觉,也就是让人觉得非常严肃,使之给人以婉转浪漫之感,在庄严中融入了飞动,至此,楷书正式步入成熟期。其早期的作品深受南北融合的隋代书风的影响,且由于对虞、欧楷书进行了学习,故笔画略显平直,让人觉得较为僵硬,不够自然和放松。随着后来心境的改变,同时因为不断临摹和思考书法,在《雁塔圣教序》中这一缺点被纠正了过来,不仅显得非常自然,也更加开张,由此也正是开启了楷书的新风尚。详见图1。
(四)《伊阙佛龛碑》
褚遂良一生创作了大量作品,而其中的一个代表作就是《伊阙佛龛碑》,也有后人将其叫作“褚遂良碑”。其创作于公元641年,位置在洛阳龙门石窟的宾阳洞内,高和宽分别为5米、1.9米,其撰文、书者分别是岑文本(官居中书侍郎)与褚遂良(官居谏议大夫)。一共32行,满行51个字,一共1600多个字。该碑字体清秀端庄,沉稳古朴,线条的活力和生命力极强。《伊阙佛龛碑》属于摩崖刻石,此类刻石处于较为峻峭和险峻的环境中,无法投入诸多精力和时间进行雕刻,相较于碑刻,其并不细腻,但是却具有碑刻无法比较的恢宏气势。[5]相较于墓志,摩崖刻石字形更大,气势开张恢宏。其章法极为震撼。尽管其和碑刻相比,处理得并不细腻,但仔细观察其起收笔的地方,则进行了清楚交代,更难能可贵的是行气的贯通。所有字都处理得十分有趣,有意求险,险中求稳,横画都有弧度,进而增强了字的活泼之感。
三、褚遂良书法风格对后世书家的影响
《雁塔圣教序》是褚遂良后期的代表作之一,此褚体风格正式步入成熟期,褚遂良的楷书从最开始的和虞、欧大家齐名,到之后的褚体书风独领风骚。在此过程中,尚法书风慢慢形成,书法的法度意识越来越强,丰富多彩的新篇章正式开启。在其之后的很多书家在创作作品时均受到其楷书风格的影响,通过他们的作品便可以充分看到这一点。[6]如李玄植的《李孟常碑》、高正臣的《杜君绰碑》、张玄靓的《张士贵墓志铭》、赵模的《高士廉茔兆记》、王知敬的《李靖碑》等,在其神韵、线条、结体或运笔中均能看到褚遂良的书法特色。
魏栖梧受褚书的影响也很大,此点充分体现在了他所创作的《善才寺碑》中。曾经该碑被误认为作者是褚遂良,后来通过阮元、翁方纲、王澍等人的考证后才确定该碑只是和褚书很像,作者是魏栖梧。针对该碑的书法风格,曾经翁方纲在其跋文中对王澍的评价进行了引用“稍纵逸为魏栖梧,步趋不失尺寸则为薛稷”,同时明确说明所谓稍纵逸者便指的是该碑。唐代有很多学习褚书的书家,但该碑在神采方面十分出色,对其进行了大力推崇。对此碑进行仔细观察,尽管书法风格都从褚法中而来,但在用笔和骨力方面均有所不同。
在盛唐时期,徐峤、薛曜等人也受到了褚遂良的影响,在他们的作品中均能看到褚书的踪迹。颜真卿也是其中之一,尽管其传世作品和褚遂良风格有着明显区别,但对比其早晚期作品可以发现,以《多宝塔碑》为代表的其早期作品,点画提按非常清楚明了,横画较细,同时有一定弧度,和褚书相似。可以说,颜真卿对褚遂良的变法精神予以了继承,通过创新之后,最终将独具特色的风格形成,由此,唐代书法史进入了新的阶段。
综上所述,后世的书家均受到了褚遂良楷书风格的很大影响,他们既传递了其风格,借助颜真卿的创新,也传递了他敢于变法的精神,最终形成了唐代尚法书风。由此可见,褚遂良在书法史上发挥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其不仅延续了唐代书法,也提供了重要参考给后人,便于其创新。
四、结语
就褚遂良來说,书法是心灵的物化及艺术创造的过程,同时也是艺术创新的过程,借助文字物化心灵、释放心情,其是楷书史上起着承前启后作用的伟大书法家,是在中华民族楷书史上极具代表意义的人物。尽管他师承大家,但在书法的实践和理解中却有自己诸多独特的想法,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楷书风格,极大影响了后世的书家,为后辈学习楷书提供了借鉴。
参考文献:
〔1〕张艳明.褚遂良楷书风格初探[J].少儿美术,2020 (22):17-20.
〔2〕褚乙九.褚遂良楷书艺术思考[J].参花(上),2020 (06):84.
〔3〕黄丽英.浅述褚遂良的《阴符经》[J].大众文艺,2017(13):103.
〔4〕吉煜.褚遂良书法艺术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7.
〔5〕张金玲.褚遂良楷书影响在初唐的衍变[J].青年文学家,2016(11):173.
〔6〕张金玲.褚遂良楷书风格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