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红柳,孙萍,王家陟
(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重庆 404120)
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是切实发挥学校的教育质量保证主体作用,不断完善内部质量保证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持续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和制度安排,对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具有重要意义。“诊改”涉及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方方面面。全国诊改委明确指出其重点是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建设与运行,具体是要在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不同层面建立起完整且相对独立的自我质量保证机制[1]。
教育部对“诊改”工作非常重视。2015 年,连续下发了《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教职成厅〔2015〕2 号)和《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教职成司函〔2015〕168 号)。2016 年,组建了专家委员会,并开始在部分省市和院校开始试点。2017 年6 月,教育部进一步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进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建设的通知》(教职成司函〔2017〕56号),在全国推广实施,迄今刚好4 年。此时对“诊改”工作的研究情况进行回顾和梳理有特殊意义。
本文以截至2020 年5月,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收录的权威期刊文献和硕博士学位论文为数据来源,分两类检索。一是检索期刊论文,选择SCI、EI、核心期刊、CSSCI 期刊和CSCD 期刊,覆盖全部学科范围,检索篇名为“诊改”或“内部质量保证”或“诊断与改进”的期刊论文,共检索出170 篇。二是检索硕博士学位论文,检索篇名为“诊改”或“内部质量保证”或“诊断与改进”的论文,共检索出53 篇。检索完成后将论文的题名、作者、单位、刊名、年份、引用、下载量、基金来源等建立数据库计量分析。通过人工统计,对不符合本次研究的论文进行排除。一是排除非教育行业相关的诊改论文及广告信息共66 篇;二是排除研究对象为非职业教育论文48 篇,最后共得到101 篇有效论文(期刊论文96 篇,硕博士学位论文5 篇)。96 篇符合条件的论文在期刊库中,属医药卫生科技1 篇、哲学与人文科学3 篇、社会科学Ⅰ辑87 篇、社会科学Ⅱ辑3 篇、信息科技1 篇、经济与管理科学1 篇。
采用文献计量方法,运用数据处理软件对101 篇文献的相关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得出研究现状、问题趋势等。
学术论文数量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该领域研究的水平和发展规律[2]。“诊改”研究的文献数量年度分布特征如图1 所示(2020 年尚未结束不纳入本项分析)。
图1 “诊改”相关论文的刊发量
教育部明确指出职业院校诊改工作包含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五个层面。按照这个要求,对纳入研究的101 篇论文的内容逐一进行分析,发现主要研究内容为学校“诊改”的81 篇(80.2%),专业“诊改”8篇(7.92%),课程“诊改”9 篇(8.91%),教师“诊改”1篇(0.99%),学生“诊改”2 篇(1.98%)。
对81 篇论文的进一步分析后发现,这些论文除了研究学校关于“诊改”的综合治理外,还各有偏重,涉及教学诊改、理论研究、体系构建和技术手段等方面内容。其中,偏重教学诊改31 篇,理论研究24 篇、体系构建20 篇、技术手段6篇。教学诊改论文主要是在课堂、管评办、教学质量评价、教务系统进行研究;理论研究论文着重是对诊改的政策、风险及国内外诊改演进、发展的理论进行研究;体系构建论文是包括二级学院考核、诊改规划与方案制订、学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实践等方面的研究;技术手段主要是信息化平台搭建方面的研究论文。
论文的基金来源一般被当作衡量论文研究水平的重要指标,高级别基金资助的研究论文往往代表了相关领域的“制高点”和“新趋势”[3]。在101 篇论文中,受到各级各类基金支持的74 篇(73.27%)。国家级(全国性行业协会)基金支持的17 篇(16.83%)、省级各类基金支持的56 篇(55.45%)、地市级基金支持的1篇(0.99%)。属于各级各类重大、重点项目研究成果的33 篇(32.67%)。受到2 项以上基金支持的研究成果22 篇(21.78%)。基金项目支持的论文中,属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 篇(2.97%)、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6 篇(5.94%)、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3 篇(2.97%)、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攻关课题2 篇(1.98%)、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职业教育重点课题、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规划课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职业技术教育分会课题各1篇(0.99%)。
从基金来源的地域分布来看,除去国家级项目,全国共有16 省资助了相关研究,共发表论文57 篇(含地市级基金支持的1 篇),最多的是江苏23 篇(22.77%),唯一的地市级基金资助项目也来自江苏扬州。从区域分布看,东部地区7 个省市42 篇,西部地区4 个省市8 篇,中部地区4 个省6 篇,东北地区1 个省1 篇。
论文作者单位表明开展项目研究工作的主管领导、条件保证和资料来源,在一定程度上能证实材料的真实性。作者单位对论文的内容进行审核把关,确保资料、方法和结果属实。
对101 篇文献第一作者单位的分析发现,共分布在73 家单位。其中,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发表“诊改”相关文章最多9 篇(8.91%),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4 篇(3.96%),以教育部、全国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专家委员会为署名单位的各有1 篇。
从区域上看,73 家第一作者单位分布在23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从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区域分布来,分布在东部地区的9 个省,西部地区的5 个省,中部地区的4 个省,东北部地区的3 个省。
论文被引数一般能反映论文的质量水平,数值越高质量越好,在交流中所起的作用也就越大。
本研究所检索的101 篇论文,总被引数为883 次,平均每篇被引8.74 次。被引次数最多的是周俊发表于《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基于质量提升的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研究”,120 次;其次为任占营发表于《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的“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建设的思考”,86 次;刘志峰发表于《职业技术教育》的“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改工作:本质、意义和内容”,64 次。从年度被引量看,每篇的平均被引量2009 年为24 次/篇,2011 年为18 次/篇,2015 年为120 次/篇,2016 年为25.29 次/篇,2017 年为14.69 次/篇,2018 年为4.21 次/篇,2019 年为1.52 次/篇。
分析发现,对“诊改”研究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2009 年~2014 年,为低潮期。其间有2 篇论文发表,刊于《教育理论与实践》上,均是对高校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进行阐述。康宏提出了“质量保系统具有目标系统、组织系统、对象系统、评估系统、改进系统等五个子系统构成”,“高等学校内部质量保障不仅在于发现问题,更重要的是解决问题……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4]。陈寿根认为“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不仅针对教学,还应包括学生教育和行政管理……而且要求全部专兼教职员工和学生参与。”[5]这些观点与2015 年教育部正式提出“诊改”的核心理念基本一致。
第二阶段是2015 年~2017 年,为快速上升期。以教育部6 月发文要求建立“诊改”制度为标志,2015年成为了职业院校的“诊改”元年。9 月周俊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发表的《基于质量提升的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研究》。随后,“诊改”研究掀起了的热潮。2016 年发表的高水平论文达到7 篇,2017 年猛增至26 篇。而2016 教育部在部分省市开展“诊改”试点,2017 年发文全面推进职业院校“诊改”制度建设,由此可见,政策指挥棒对职业院校“诊改”研究的推进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第三阶段是2018 年及之后,为稳定增长期。这两年发表的高水平论文分别达到28 篇和29 篇,持续维持在高位,并保持了增长态势,相关研究成果正在不断涌现。可以预见在未来几年,相关的研究还会保持较高的热度。
对“诊改”的研究绝大多数都集中在学校层面,占比超过80%。而“诊改”包含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五个层面。这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各方面对学校层面“诊改”的高度重视,但同时也说明目前对“诊改”的研究尚处于整体构架阶段,尚未深入到各层面和各环节。这也提示我们,目前职业院校“诊改”体系整体尚处于初建阶段。
专业和课程层面的“诊改”得到了应有的重视。专门的研究论文占比约为17%,占比虽然不高,但在学校“诊改”的论文中有接近四成是偏重教学相关“诊改”的,应该说也是当前“诊改”研究的热点之一。专门的专业和课程“诊改”研究较少可能是因为教学“诊改”本就是全校性的系统工程,需要从学校层面进行构架和统筹,所以研究者更倾向于从学校视角开展研究。
教师层面“诊改”的研究还有待加强。对教师层面“诊改”进行专门研究的仅1 篇,但在其他论文中,相关内容还是经常被提及。这一是可能因为职业院校业已形成以职称晋升、绩效考核等为核心的成熟的教师激励、管理体系;二是可能因为教师有对照这些体系自我诊改、自我发展的高度自觉。但是,这也客观地反映出教师层面的“诊改”尚未得到有效推进。需要强调的是,教师是学校、专业、课程层面“诊改”实施的主体,是学生层面“诊改”实施的主导,对教师层面“诊改”进行深入研究,并着力推进,正是使“诊改”理念深入人心,进而成为全校上下自觉行动的关键。
学生层面“诊改”的受关注度与其重要程度严重背离。不仅专门研究学生“诊改”的论文少,仅2 篇,而且其他论文也很少涉及学生相关的“诊改”。在少数涉及的论文中,也基本是学生管理工作“诊改”和学生课堂教学方面的,并非研究学生的“自我质量保证”。可见,对学生“诊改”的研究存明显缺失。“诊改”的目的是持续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这是由“教”与“学”共同决定的,最终是通过“学”来呈现的。而“教得好”往往是不能自然、充分地转化为“学得好”的,亟待加强对学生“诊改”的研究,建立起“全要素”的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
总体呈现东部地区遥遥领先,西部地区、中部地区差距不大,东北地区偏弱的态势。这也与职业教育的整体发展态势一致。值得一提是江苏省,无论是论文发表的数量、基金项目的支持、论文第一作者单位数,均明显多于其他省市,可谓是一枝独秀,“领头羊”地位无可撼动。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则是院校中的佼佼者,先后发表9 篇高水平论文,为业界标杆,全国诊改专委会秘书处也设在该校。
据统计,我国平均科研论文的平均被引用次数为9.40 次/篇,世界的整体平均值为11.8 次/篇[6]。而“诊改”论文每篇平均被引量为8.74 次,低于全国和世界平均水平。进一步分析“诊改”论文的被引情况发现,除在初期探索阶段,国家“诊改”政策未公布之前,论文数量少,单篇被引率高之外,平均被引率呈现下降趋势。这说明当前“诊改”的研究水平还不够高,项目和成果还有待培育。换个角度来看,这提示“诊改”领域的研究还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