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湖南省益阳市安化县的清塘山歌是今流传于古梅山区域内极具代表性的歌种。其产生于梅山人民山野劳动生活中,旋律动听,节奏多样,曾因能够直畅而随性地抒发个人感情而得大众喜爱。本文从旋律音调结构上对仍用梅山方言演唱,饱含梅山地域特色的“清塘山歌”进行分析,得出其典型旋律音调结构特征并初步进行特征成因探究,以为梅山音乐文化研究添砖加瓦。
关键词:清塘山歌;旋律音调结构;梅山山歌
“山歌是民歌中反映现实最快、最能体现劳动人民思想感情和精神世界的一种体裁。”[1]清塘山歌主要流传于古梅山“下梅”区域,湖南省益阳市安化县南部。清塘铺镇是安化县内一矿产资源型乡镇,其因是古县域通往省城潭州(长沙)古道上的驿站且有一处清水塘而得名,是为安化八铺之一。安化清塘山歌于2007年列入益阳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7年安化县挂牌保护,并下拨资金予以传承。目前学界针对清塘山歌的相关研究较少,主要涉及清塘山歌及安化民歌的艺术特征、创作特点及传承与发展等方面,如谢黎华的《安化民歌的创作特点》[7]、余雯的《安化清塘山歌的艺术特征》[8]以及曾晓萍的《安化山歌的现状特点及其传承对策》[9]等。旋律音调结构是一个民族或地区丰富音调现象的抽象和概括,因此本文选择从中国传统音乐分析角度出发,运用王耀华教授所提出中国传统音乐结构学体系下民歌旋律音调结构分析的方法[6]对安化清塘山歌旋律音调结构进行研究,找出其典型旋律音调结构特征。结合地方语言、地理环境、传统习俗、人民性格及审美追求剖析其典型旋律音调结构特征形成缘由,揭露其深刻的文化内涵。
一、清塘山歌旋律音调结构分析
本人2021年9月曾对清塘铺镇碧岩村、洞天村及沙坪村现存清塘山歌进行田野调查,所采录15首山歌根据旋律音调结构特征大致可分为旋律以宽腔音列为主的四声羽调式(无徵音)山歌,及旋律以小腔及窄腔音列为主的角调式山歌两类。另有一首则为以小腔音列为主的四声羽调式。
第一类共7首,为无徵音的四声羽调式情歌,旋律音调结构是在“低音la-re-mi”三音构成的宽腔音列及其变体基础上,加进小腔音列、近腔音列和由“低音la-do-re”构成的窄腔音列及其变体。
二、清塘山歌典型旋律音调结构特征成因分析
民歌典型旋律音调结构的形成往往受当地方言音韵、人民性格及审美追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清塘山歌亦是如此。
(一)多样化的方言字调所致
汉语作为一种音乐性极强的语言,其声调起伏对民歌旋律的影响颇大。清塘山歌所使用方言属于湘语娄邵片涟梅小片中的梅城前乡话,共有20个声母,37个韵母,除轻声外有六个调类,阴平33、阳平13、上声31、阴去45、次阴去24、阳去21。[2]没有入声调,而去声分阴阳。中古去声和入声字,今声母为送气音时,声调为次阴去。
清塘山歌唱腔旋律与唱词字调关系紧密,字调起伏趋势与唱腔旋律走向基本相顺。这种相顺关系是相互的,旋律对于歌词字调的顺,首先具体体现为旋律本身向上或向下进行与歌词声调的平上去入相符合。其次,在歌词演唱音高前加入倚音、波音等装饰音,同样符合歌词字调走向。
同时,山歌旋律与歌词声调并不是同升同降,完美贴合的。字调对于旋律的顺,体现在当旋律节奏较为密集时往往会忽略字调走向,更倾向于歌曲主音的反复。这类情况常见于拥有调值为13、21等,连续出现且调值跨度不大的唱词处。为了歌曲乐句的分隔、主音的强调和唱腔的延续,在乐句尾部的唱词往往会是主音较长时值的保持,无论其本身声调是升调还是降调。
(二)悍勇不羁的人民性格使然
清塘山歌旋律高亢,歌词直白热辣,这也与梅山人民性格特征具有紧密联系。对于湖南中部地区人民的性格特点,人们往往用“蛮”字来概括。梅山人民常给人不拘礼节、崇武尚义,极具反抗精神的印象。而梅山人吃得苦、霸得蛮、敢闯敢干性格特点的形成,一方面是因古梅山条件艰苦,二是由历史原因导致,在宋朝开发梅山之前,梅山人民在没有归于王化的梅山地域过着刀耕火种的原始生活。在这期间梅山地区居民曾多次经历战争与动乱。
(三)换工互助的传统习俗促成
古时梅山地域地势险峻,古木参天,野兽横行。常受惊吓和伤害的梅山人民选择结伴在荒山上进行开垦劳作,同时在农忙季节换工互助,手敲锣鼓,口唱山歌,既提高了效率又不会寂寞。至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集體劳动时期亦是如此。在对安化清塘山歌进行调查时,据清塘山歌传承人夏向安老师介绍,安化曾有一种名为“挖锣鼓土”的劳动山歌,其伴随着人们在山上的开荒劳动从早晨开工演唱至傍晚收工。人们把大锣挂在树枝上,树下放着大鼓,两人敲锣打鼓鼓舞着大家劳动。而后随着土地承包责任制实行,人们开始各自耕种,没有了人群的集聚,山歌也相应地失去了其生存的土壤。正是由于这种敲锣打鼓,换工互助的习俗,清塘山歌中的“锣鼓山歌”才有了生存场域。其需在单调的山地劳动中起到助兴鼓劲,活跃气氛,指挥进度等作用。因此,山歌在歌词上诙谐风趣,高亢的旋律与洪亮的锣鼓点协调一致,既指挥了劳动,缓解了疲劳也体现出了安化人民团结互助的精神。
(四)简朴自然的审美追求影响
安化人民个性纯朴,钟爱自然,直率可爱,遇山唱山,遇人唱人。倚音、滑音、波音等装饰音的运用使得清塘山歌旋律音调与安化方言的平上去入相贴合,口语化的衬词也让山歌暂时代替了语言,亲切而真挚地表达着安化人民对于生活的热爱。安化人民以真为美,以简朴自然为美。且重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这体现在宗祠文化下的梅山多年自主自治,家族成员荣辱与共的事实、巫傩背景下本土梅山教与道教、佛教等宗教的互通互融以及日常生活里邻里之间的互帮互助之中。有学者称为梅山“和乐”文化,即“和谐快乐”,并认为这是梅山文化的精髓。[5]也正是这种“和乐”,让伴随着安化人民劳动与交往过程始终的清塘山歌讲究旋律音调的和洽及歌词韵律的工整。另外短小山歌中各种“少年哥”、“妹妹几”等人称衬词或衬腔的加入,使得歌曲方正中带着不规整性,均衡与变化的“和乐”在山歌中得以体现,帮助人们完成情感的宣泄,消除劳作的疲惫。
总的来说,歌词上诙谐风趣,节奏自由多样,音调高亢,旋律音调结构以宽腔音列、小腔音列及窄腔音列为主的现存安化清塘山歌,其所处梅山地域战乱的历史背景、传统的互助习俗及勇敢无畏、直爽重义的人民所持有的简朴自然的审美要求,共同促进了其旋律音调特点的生成。
参考文献:
[1]周青青.中国民歌[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
[2]梁艳霞,孙益民.湖南安化前乡话和后乡话的语音差异[J].教师,2010(15):120-121.
[3]班固.汉书[M].北京:团结出版社,1996.
[4]范晔.后汉书[M].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2006.
[5]吴建华.梅山文化的精髓——梅山“和乐”文化浅论[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4(03):37-40.
[6]王耀华.中国传统音乐结构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
[7]谢黎华.安化民歌的创作特点[J].艺海,2010(11):61.
[8]余雯.安化清塘山歌的艺术特征[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13,34(04):79-81.
[9]曾晓萍.安化山歌的现状特点及其传承对策[J].通俗歌曲,2015(11):51.
[10]王耀华.关于民歌旋律音调结构分析(上)——以畲族民歌为例[J].音乐研究,2007(01):68-74.
[11]王耀华.关于民歌旋律音调结构分析(下)——以畲族民歌为例[J].音乐研究,2007(02):15-21.
作者简介:王雨晴(1996- ),女,湖南省益阳市人,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2019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音乐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