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秀春
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是劳动教育落地的关键,山东省滨州市无棣县第三初级中学在实践探索中,形成了以两机制为保障的“4+X劳动课程”体系。其中,“4”为学校研发的四类劳动课程,“X”为由此拓展的若干校园劳动传统项目。
“4+X”劳动课程,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学科性劳动课程,涵盖必修、选修两类。学校每周都会开设一节劳动必修课,以人教版《劳动》教材为依据,安排专任教师教学。必修劳动教育课程涉及的类目广泛,包括传统的农业耕种课程、手工业课程、生活技能类课程、科技创新性课程以及劳动生涯规划课程等。此外,学校根据区域条件优势,因地制宜开设选修课程,如葫芦烙画、柳编属于无棣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聘请当地的传统艺人开设葫芦烙画课、柳编课,教授学生相关技能。又如开设生态园建设课程,生态园建设是学校绿化、美化的重要载体,学校开辟10余亩绿化生态园专用地,将生态园的命名与设计等全部交由学生完成,从选株(种)、耕种、护理到收获,学生在提升劳动素养的同时学习到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
活动性劳动课程,联动家校社三方。校园内,活动课程包括公益劳动和责任劳动。前者是鼓励学生参与的活动,包括义务美化校园、义务浇灌花草、义务承担会务布置等;后者是学生必须完成的劳动,学校为学生设置劳动责任岗,落实劳动包干制度,让每名学生负责相应的劳动区域,形成网格化劳动清单。家庭里,学校为学生们设计了较为详细的家庭劳动方案,学生可进行自我服务型劳动,如收拾被褥、整理房间等,还可协助父母完成其他家务。社会中,学校带领学生开展社区公益劳动以及其他社会实践劳动。前者主要有维护社区环境、社区公益宣传活动等,后者依托无棣县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开展。学校每年会预留出一周时间,用以开设包括创客探究、红色基因传承、烹饪等在内的课程。在各类社会实践劳动中,学生的集体合作能力、技术操作能力、创新思考能力均有明显提升。
融合性劳动课程,将劳动教育融入各科。该课程指的是在专门的劳动课程之外,将劳动教育思想纳入各科教学,并形成相应的评价体系,旨在通过全学科教学,营造浓厚的劳育氛围。
劳动文化凝聚课程,培育崇尚劳动的良好校风。这一课程主要由学校主导的大型专题活动构成,如校园植树节启动仪式、“学雷锋、树新风”主题教育活动等。学校在各项活动中植入劳动教育理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取向,打造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校园文化。
实施四类课程的同时,学校不断进行评估与优化,孕育出一批经典课程,形成了若干校园劳动传统,如孝亲敬老、夏日拔草、开学后装点校园等,设置了综合实践周、果园月、整理内务月等。这些“X”成为四类课程中的重要组成。
两大机制,营造浓厚劳动氛围
为保证各类课程的高效实施,学校建立了两种机制:一是课程保障机制,成立学生劳动教育委员会,由学校、家庭、基地、社区四方代表组成,各方代表协调并组织劳动教育,丰富、创新劳动教育的内容与形式;二是课程评价机制,学校制定了劳动教育综合评价办法,学生在劳动课中的表现被记录下来,纳入期末的综合素质评价。此外,每学期会评选出一批“劳动示范班”“劳动之星”“劳动模范”,通过学生投票、教师推荐等方式评先树优,切实调动了师生参与各类劳动的积极性,营造了崇尚劳动的氛围。
在持續的思考与实践中学校凝结了劳动教育智慧,学生在劳动中向上向美,学校因劳动愈发多彩。两种机制保障下的“4+X劳动课程”体系让学生们逐渐学会劳动、热爱劳动,在服务自己、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增强了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
【本文系山东省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2020jxy353)】
责任编辑:王梓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