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香玉
自1911年建校以来,重庆市渝中区中华路小学始终秉承着蔡元培先生提出的“五育并举”教育思想,确立“公民素养教育”办学特色,构建“知行合一,养成公民”的理念体系,将公民素养教育与学校的百年文化、课程教学、评价体系等有机融合,为学生打下坚实的人生根基。
培养“生态公民”
中华路小学把“培养健全的人格”作为公民素养教育的首要任务,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追求真善美,兼顾学知行,力争让每一个受教育者达到内心和谐、身心和谐、人我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人与自然和谐,成为“生态公民”。
学校拟定了实施公民素养教育的三个维度,分别为个人与自我、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并据此提出“三爱三心”工程,作为公民素养教育的重要内容。“三爱”指珍爱自我、关爱他人、博爱社会;“三心”是把信心留给自己、把诚心送给大家、把忠心献给祖国。校长曾菁指出:“公民素养教育关乎着个体生命的成长质量,影响着社会秩序,同时代表着国家的精神风貌。教育在推动公民素养发展上是任重道远的,它关系到每个生命价值得到张扬的程度,关系到每个生命潜力得到挖掘的深度,关系到每个生命社会责任担当的宽度,关系到每个生命质量延续的长度。”
开展“公民行动课程”
中华路小学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校园公共事务,并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提出意见,让校园变得更好。“我是校园小主人”提案发布会上,学生们争先恐后地为校园建设献计献策:有的从净化环境角度出发,提出不乱扔垃圾,增设垃圾桶,勤换垃圾袋;有的从美化环境角度出发,提出修缮“鸟趣园”,让“鸟趣园”焕发新生;有的从人的全面发展角度出发,建议学校组建更多的社团,组织更多喜闻乐见的文娱活动……
同时,学校也鼓励学生关心国家与社会事务,培养他们的爱国精神与社会担当。“改革开放四十年 童眼话变迁”调研报告发布会上,三名学生发布了利用假期查阅资料、走访调查、数据分析并撰写而成的报告《舌尖上的中国》,呈现四十年来人们的饮食文化变迁,以小见大、图文并茂地反映了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还有其他学生发布的《“网店”改变生活》《魅力动漫王国》《时过“房”迁》等调研报告,以儿童视觉观察、发现、感知人们生活中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构建“公民素养教育体系”
文化理念体系,是学校公民素养教育体系的思想和灵魂。中华路小学在辛亥革命爆发那年扎根在了重庆市渝中区,从达育立校开始,历经风雨,始终薪火相传、弦歌不绝,形成了今日“公民素养,责立中华”的教育担当。
“公民素养教育”课程建设体系,聚焦核心素养。学校以公民素養教育破题,形成了四大课程群和三个课程层级,构建了以个性素养和公共素养为核心的公民素养校本课程体系,为公民教育的具体化提供了路径。
民主课堂教学体系,保障学习优质。建立“教”的五大原则,即营造安全氛围原则、建立开放空间原则、树立学生信心原则、尊重差异原则、启发诱导原则,促使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习的“促进者”。同时,建立“学”的五大原则,即自主思考原则、耐心倾听原则、勇于表达原则、合作互助原则、认真作业原则,让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者”变为主动的“学习者”。
习惯培养体系,规范成长行为。以公民素养教育六大年段主题“懂礼仪、会合作、知感恩、讲诚信、乐公益、观时政”为主线,力求实现学生行为习惯及评价体系的“三转变”:变“零散”习惯要求为“三爱三心”行为习惯目标体系,变“学校规定”为“班级公约”,变“要求学生做”为“师生共同做”。
多元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校建立“目标澄清—内容审查—动态监控—效果评估”的“四环节循环评价模型”,实现“单一评价到多元评价”“固化评价到发展评价”“工具评价到人文评价”的转变。
五个方面,既相互独立又彼此支持,共同为学生养成良好的公民素养服务。
曾菁表示:“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学校将继续深耕细作‘公民素养教育:在课程资源中加大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的内容;进一步回应‘坚持全面发展,育人为本,强化劳动教育,让课程内容更丰富、落地更实在;在已有‘公民素养教育体系的基础上,深化跨学科主题学习,强化协同育人的功能。”E0AE9804-87AA-435E-9602-66FD7DB6AD1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