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湖行宫到《闲情偶寄》清代杭州的赏石文化

2022-06-18 14:40温玉鹏
收藏家 2022年4期
关键词:赏石西湖杭州

温玉鹏

清代是中国赏石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从叠石造园到对珍奇异石的嵬集,从以石为题材的书画创作,到文人雅士的案头清供,皆蔚然成风。以杭州为代表的赏石文化,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与审美内涵,展现出鲜明的时代性与地域性。

一、磊石成山:清代杭州的园林与赏石

陳从周在《梓室余墨》中谈到:“予尝论我国之叠石,可分北京、苏州、扬州、杭州四大体系。”将杭州视为中国叠石之一派,并指出清代杭州叠石园林之演变:“清中叶前假山颇多佳构,以山势雄健、洞曲幽深取胜,与苏南之平冈小阜、曲折多变者不同。至清末民国初期,其假山一为平地堆山,中藏一洞,前后相穿,或以石为栏,中栽花木,量石之多少,拼配成之。几成定局,故以用材而论,不论石之美丑与多寡,必成一山,决不浪费寸石。”①清代杭州的园林繁盛,从西湖行宫到官署书院,从寺观禅林到缙绅宅邸,皆以叠石为重要景观。这其中以西湖行宫、皋园与芝园为代表,最能展现出清代杭州赏石文化的一个侧面。

1.西湖行宫

西湖行宫南邻西湖,北部依山而建,因山就势,可以说行宫本身就置于一个庞大的露天石景内。康熙年间已经营建。雍正时期改为圣因寺,与灵隐寺、净慈寺、昭庆寺并称“杭州四大丛林”。乾隆年间再次扩建。据《西湖志》记载,雍正五年(1727),寺中建万岁楼,用以供奉康熙帝神御龙牌,“自步廊而南为云岫阁,前跳泰望诸山隐见天际。阁下为望月台,广可数十武,文石如玉,朱栏界之。台下为垂钓矶,峭石侧立,水中循崖,由仄径而度,矶旁为水亭。自亭而西为双桂轩,内树穹碑,恭摹皇上御书‘泽永湖山四字,轩前古桂二株…由轩而东,渡石梁为光碧亭,亭后因山累石,岧晓岑立,秀削玲珑,莫可名状,从此历石磴而上有泉泓然,御题曰‘淳泉。”?其间的叠石置景,成为圣因寺的标志性景观。雍正七年(1729),由李卫主持修建“四照亭”。《西湖志·物产》还有“四照亭牡丹”条,云:“孤山四照亭前,叠石为台,植牡丹数百本,悉彭城佳种,花开如蒸霞烂锦,远近皆见。”?表明当时的四照亭旁,以叠石为台,广植牡丹,这种花石结合的方式展现出清代杭州园林营造的匠心。

乾隆十六年(1751),乾隆南巡江浙,驻跸西湖,在圣因寺西建造行宫,并御题“圣因行宫八景”。其中的数景都与杭州的山石有关。循曲径而西,乔柯奇石,目不给赏。“瞰壁楼”的西南有“鹭香庭”。庭后杰阁耸峙山巅,御题“领要阁”。玉兰馆右边山径透迤,石壁拱立,御题“绣壁空青”。

2008年,杭州市考古文物研究所对遗址进行考古发掘,院落和园林的整体格局基本保存,发现有院墙墙基、头宫门、垂花门遗址、楠木寝宫遗址、鹫香庭遗址、玉兰馆遗址等(图1)。后苑现存“行宫八景”的部分园林建筑遗迹,包括鹫香庭、玉兰馆、戏台、贮月泉、领要阁、御碑亭、绿云径、四照亭等,当年的湖山假石,仍伫立在孤山上。以“西湖十景”为代表的名山胜水还被融摄到圆明园的营建中,成为“移天缩地”造园思想的典范。

2.金衙庄(皋园)

相比于作为皇家园林的西湖行宫,清代杭州的缙绅宅邸,则以金衙庄(皋园)为代表。清人梁章矩在《浪迹丛谈》中说:“杭城园林之胜,以金衙庄为最。”原为明代金省吾的别业,到清代改名为“皋园”,归于严沆、严帅,民间仍称其为“金衙庄”。严灏亭仕宦于外,未及归养亲而亲亡,故名其园曰“皋园”,所谓“抱皋鱼之痛也”。皋鱼为周时孝子,有“树欲宁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之名言。皋园内有清校楼、梧月楼、绿雪轩、沧浪书屋、芙蓉亭、墨云堂、怡云亭等建筑。且引外沙河之水入园,曲折为涧,极饶雅致。

杭州博物馆藏《皋园课花图卷》(图2)为吴滔所绘,创作于光绪六年(1880),写皋园之景。可以看出园内之叠山置石。在左侧的院墙内,有一高大的山石,中部及右侧沿湖的部分,也各垒有太湖石。

民国时期,杭州书画家余绍宋、高时丰、孙智敏、武曾保、高时敷等20余人结书画社于其中,名曰“东皋雅集”。“每月一人轮值,以书画相商榷。”⑤每逢每年12月19日苏东坡生日,特在此聚会,壁间悬东坡像60余种,据说都是高野侯所藏。“会食时之肴有玉糁羹、东坡肉、东坡豆粥等,文宴风流,极一时之盛。”

3.芝园

随着城市的发展,清代杭州园林多已不存。保存至今者,以芝园为代表。芝园为清末商人胡雪岩的宅园,始建于清同治十一年(1872),占地十余亩,由造园名匠尹芝设计,“因深得杭派山水之精神,广收造园之绝技,匠心独运,精心构作,从而使芝园成为雅致与宏丽并存、诗情和画意一体的神奇佳构。”

芝园以山水景象为主题,以湖泊型水池为构图中心,水面与空间互相渗透,似分还连(图3)。其精髓所在为大假山。假山高约16米,被认为是目前国内最大的人工溶洞(图4)。下方依次设有“悬碧”“皱青”“滴翠”“黛”4个小溶洞,其风格分别与“瘦”“皱”“漏”“透”相合。其中以“悬碧”最大,高约10、宽约6.7米。洞顶有一小洞,恰似一线天。在“滴翠”洞的西侧,设有洞口和小径,小径与水池相接处以湖石叠出三级蹬道。假山最西侧为“悬碧”洞,洞内有一古井,镌“云路”二字。四洞各具特色,皆以卵石铺地,以复杂的叠石技艺,营造出“曲径通幽”之感。洞内不仅凿有“炼丹井”和“洗药池”,洞壁上还嵌有董其昌、郑板桥等人的题刻和嵌碑,文采焕然,古意盎然(图5)。

芝园早在建成之初,已经成为杭州的重要名胜。1903年,大桥式羽小说《胡雪岩外传》以胡雪岩改建私邸花园、聘名师打样开始,以芝园作为描写的背景,以花园内的私生活为重心,有意模仿《红楼梦》的写法。此小说作为中国近代通俗文学的重要作品,收录于阿英编著《晚清小说丛钞·小说四卷》。对于叠石,阿英也慨叹道:“为着一个花园,不但耗费了不可数计的经济,也为叠假山之故,伤害了不少的工人性命。”⑦以小说写叠石园林,以园林窥见晚清社会背景下的商人生态和市井民生,可以说是清代赏石文化的另一种解读了(图6)。

二、胸中丘壑:清代杭州的赏石绘画绘画作为一种现实生活的镜鉴,也与赏石结下了不解之缘。“不仅许多作品以赏石为主体,描绘奇石鬼斧神工之诡谲形态,展现藏石悠久而有趣的历史典故,揭示赏石所蕴含的象征性、人格化等思想内涵,而且不少画家本人就是嗜石成癖者。”8B271D6C-37E4-48B9-9696-E54128E301F3

从宋代的米芾、苏轼,到明代的米万钟、吴彬等人,皆以藏石、赏石与画石而闻名。清代的杭州作为乾隆的流连忘返之地,山水秀丽,人文渊薮,以“西冷八家”为代表的书画家,都曾与赏石结下不解之缘。在其创作中,或以石为题材,或以置石入画,或从小处落笔,将案头的清供玩石一并展現在画卷中。

奚冈《竹石枯木图轴》(图7)

奚冈(1746~1803),原名钢,字纯章,后字铁生,号萝龛,别号蒙泉外史等,寓居杭州,为“西冷八家”之一。工诗,擅长书法,善画山水、花卉,与方薰驰誉乾隆间,世称“方奚”。篆刻宗秦汉,师法丁敬并有发展,为浙派印人之杰出者。作品创作于清嘉庆戊午(1798),取山林竹石之一角。墨竹数竿,破石而出,竹叶纷披,形态各异。旁边的树木则取萧疏之态。山石以枯笔勾廓,干笔皴擦石面,以展现坚实方硬的质感。按其自题,此件当在审定倪云林作品之后而作,故云“古木扶疏,幽篁萧瑟,岁寒谁交苍苔”。笔墨无多,但简淡高逸,与倪瓒《苔痕树影图轴》(图8)有异曲同工之妙。

黄易《携琴访友图卷》(图9)

黄易(1744~1802),字大易,号小松、秋童,仁和(今浙江杭州)人。篆刻醇厚渊雅,与丁敬并称“丁黄”,为“西冷八家”之一。工隶书,沉着有致。擅画山水,笔墨清隽。兼喜集金石文字。广搜碑刻,考证金石,著有《小蓬莱阁金石文字》等。

此卷创作于乾隆辛卯年(1771),以淡墨简笔写秋溪茅庐,一士人正在凭栏远跳。庐外则平湖远阔,寒林疏落,另一士人携童子渡桥,踽踽前行。作者自署:“秋人五兄属。小松黄易画于珠溪官舍,辛卯九月一日。”钤“黄九”朱文印。卷后有仇梦岩、陈拭、何琪、宫国苞、罗振玉等人题跋。此卷被认为是目前已知黄易存世较早(28岁)的绘画真迹。⑧“秋人”即是仇梦岩,字秋人,号贻轩。安徽歙县人,主要活动于乾隆、嘉庆年间.以诸生作幕四方。画卷中部的一组山石,尤其引人注目。以淡湿之墨勾出,复以浓墨点苔,或许正是取“仇梦岩”名字中的“岩”字,具有冷逸之致,疏淡之中,又觉古意盎然。

陈鸿寿《群仙祝寿图轴》(图10)

陈鸿寿(1768~1822),字子恭,号曼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为“西冷八家”之一。善书法,能画山水、花卉、兰竹。篆刻取法秦、汉,旁及丁敬、黄易,对后来取法浙派者影响颇大。辑有《种榆仙馆印谱》等。

此件为陈鸿寿拟陈洪绶之作,写一山石伫立于水仙丛中。花卉以没骨法写出,略加点染,设色淡雅清新,得古人神髓。山石则以简笔勾廓,以湿墨写岩石肌理。款识“群仙祝寿。向在皖江获见家老莲,看此图笔墨精妙入神,匪夷所思。今约略拟其音,手生笔劣,远不及矣。曼生陈鸿寿。”钤“鸿寿之印”朱白文印、“曼生”朱文印。作品最妙之处在于对“群仙祝寿”的表现。“仙”即是水仙,岩石取寿桃之形。虽不求形似,而又在情理之中。

赵之琛《柱石图轴》(图11)

赵之琛(1781~1852),字次闲,号献父,别号宝月山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为“西冷八家”之一。篆刻早年师法陈鸿寿,后师从陈豫钟,兼取各家之长。工书法,亦能画花卉、竹石。辑有《补罗迦室印谱》等。

此件创作于道光壬辰(1832)。画面正中巨石凌空而立,呈欹侧之势。笔墨灵活飞动,勾皴染相兼。款识“柱石图。道光壬辰秋九月望前三日,次闲之琛写于退庵”。钤“赵之琛”白文印。全石浑然一体,气势俊迈,如立柱般屹立,坚实而雄浑,展现出独特的太湖石之美。与清代书斋赏石追求的“透、漏、瘦”殊途而同归。所谓“幽斋磊石,原非得已。不能致身岩下,与木石居,故以一卷代山,一勺代水”。

三、闲情偶寄:李渔的赏石观

明清时期,随着赏石风气之流行,以赏石为主题的理论著作亦相继问世,以李渔《闲情偶寄》为重要代表。李渔(1611~1680),原名仙侣,字滴凡,号天徒,后改名渔,字笠鸿,一字笠翁,别署笠道人、湖上笠翁等,兰溪(今浙江金华)人,长期寓居杭州。工诗文,晓音律,能为唐人小说,尤精谱曲。著《笠翁十种曲》及《风筝误》等传奇10种,时称李十郎。其戏曲力求“直说明言”,通俗浅显易解。作为明清之际的文学家、戏剧家、戏剧理论家与美学家,李渔还以其对赏石的理论化建树,而影响深远。主要分为两个方面:

其一,对赏石理念的推陈出新。《闲情偶寄》是李渔的代表性作品之一,分饮馔、颐养、种植、居室、器玩、词曲、演习等部。其中居室部有“山石”一节,从大山、小山、石壁、石洞、零星小石等角度,阐述了明清之际的赏石理念(图12)。一方面,展现出对明代赏石思想的承继。如在《小山》中说:“言山石之美者,俱在透、漏、瘦三字。此通于彼,彼通于此,若有道路可行,所谓透也;石上有眼,四面玲珑,所谓漏也;壁立当空,孤峙无倚,所谓瘦也(图13)。”①与明代计成《园冶》中的观点有着继承关系。另一方面,《闲情偶寄》并非只是讨论生活美学,其对戏曲的讨论,更为精辟。有时李渔还将文学的理念引入到赏石的品鉴中。

《大山》云:“山之小者易工,大者难好……犹之文章一道,结构全体难,敷陈零段易。唐宋八大家之文,全以气魄胜人,不必句栉字篦,一望而知为名作。以其先有成局,而后修饰词华,故粗览细观同一致也。”可以看出,以行文始重结构,喻园林造山之重全局。

其二,《芥子园画传》(以下简称“画传”)作为一部中国绘画的经典教科书,亦与李渔有关。其序言正是写于李渔在杭州期间。李渔有感于以往画谱对山石图绘的缺失,“绘图一事,相传久矣,奈何人物、翎毛、花卉诸品皆有写生佳谱,至山水一途,独泯泯无传,岂画山水之法洵可意会,不可形传耶。抑画家自秘其传,不以公世耶。”①特别增加了“山石谱”(图14),既概览式的探究石法、皴法与山法,又整理出“诸家峦头法”。将山石等自然形象分类,相当于制定了由简至繁、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划。石守谦认为,最能展现芥子园出版者对“实作”关怀之处,当数其在物象结组上的图像示范,那也是它得以超越其他较早画谱书的关键?。特别是从绘画实践的角度,指点自学者如何将山水物象在画面上组合成“画”,绘画的自学开始成为可能。8B271D6C-37E4-48B9-9696-E54128E301F3

画传自问世以来,先后多次被重印、重刻、增补。又因其价格低廉,“无论公卿巨贾,还是贩夫走卒,都可一册在手,临习研读。所以在清代康乾以后,但凡从事绘画初习者,无不以此为敲门金砖。”并深刻地影响了朝鲜、日本的画坛,还成为欧洲人了解中国文化的一个窗口。直到当代,仍被视为中国绘画的标注教材,“《芥子园画传》不仅是中国绘画史上占据第一重要位置的绘画标准教科书,而且也是中国绘画技法图解的经典之作。”?从图像文化、大众文化的视角,画传还在事实上扩大了赏石文化的影响。

余论

清代杭州的赏石文化,归结起来,有如下特点:

一是以叠石为代表的景观在清代杭州园林普遍存在。除了文中所述西湖行宫、皋园和芝园,庾园、小有天园、紫阳书院、小万柳堂等,皆有特色。实际上这与杭州“三面云山一面城”的整体格局息息相关。马时雍在《杭州的山》?中,将杭州市区山体的地质构造大体分为三类:一类为泥盆系石英粗砂岩构成,如北高峰、虎跑山、五云山等,山峦显得挺拔险峻,山谷间溪流纵横,是杭州最好的泉水地带。另一类为石灰岩,如南高峰、玉皇山、飞来峰、吴山等。由于石灰岩易被水溶解,所以山岩嶙峋、洞穴横生。溶洞中可见钟乳石、石笋、石柱等。第三类是由火山岩构成,比如宝石山、葛岭等。此类山岩多直立性缝隙,经长年的风化,形成奇峰怪石,峭壁峻险。自然的山岩构造成为杭州叠石造园的重要基础。

二是以赏石为主题的请供与绘画,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以“西冷八家”为代表的书画家,融金石书画于一体,拓展了赏石文化的内涵。以李渔为代表的赏石理论家,则进一步赏石的实践理论化,成为清人生活的日常指南。

直到今日,杭州的群山中、西子湖畔仍散落着许多清代赏石遗迹,或仍耸立于榛莽,或已坍毁,或被改做它用,其价值有待进一步探索。

注释:

①陈从周《梓室余墨》,上海书店出版社,2019,第31页。

②王国平主编《西湖文献集成》第4册,《清代史志西湖文献专辑》,杭州出版社,2004,第141页。

③【清】沈德潜、梁诗正等《西湖志纂》,收录于王国平主编《西湖文献集成·第7册:清代史志西湖文献专辑》,杭州出版社,2004,第90页。

④徐吉军、王其煌、顾志兴主编《西湖通史第2卷》,杭州出版社,2014,第209页。

⑤钟毓龙编著、钟肇恒增补《说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6,第157页。

⑥马时雍主编《胡雪岩故居》,杭州出版社,2018,第45页。

⑦阿英《晚清小说史》,东方出版社,1996,第80页。

③单国强《赏石与中国绘画》,《故宫博物院院刊》

1999年第2期。

⑨秦明《故宫藏黄易〈携琴访友图卷〉考一兼谈黄易早期绘画中的古琴要素》,收录于秦明主编、故宫博物院编《内涵暨外延:故宫黄易尺牍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故宫出版社,2018。

四《李渔全集》第3卷《闲情偶寄》,浙江古籍出版,1992,第196页。

①《芥子园画传·序言》,清康熙版十八年刻本。

②石守谦《山鸣谷应:中国山水画和观众的历史》,上海书画出版社,2019,第338頁。

⑥朱万章《〈芥子园画传〉与清代画坛》,《美术观察》2017年第5期。

@中国学术名著提要编委会编《中国学术名著提要(合订本)第5卷(清代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19,第881页。

⑤马时雍编著《杭州的山》,杭州出版社,2010,综述。

(责任编辑:李红娟)8B271D6C-37E4-48B9-9696-E54128E301F3

猜你喜欢
赏石西湖杭州
两岸赏石文化交流线上展览
西湖
杭州复工复产进行时
雪后西湖 暖阳
杭州龙井茶园
杭州旧影
赏石悟道
西湖雪意
台湾真柏
2009中国(昆明)东盟赏石石材博览会展品选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