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约翰·克利斯朵夫》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于1912年完成的一部长篇小说。
小说描写了主人公约翰·克利斯朵夫奋斗的一生,从儿时音乐才能的觉醒,到青年时代对权贵的蔑视和反抗,再到成年后在事业上的追求和成功,最后达到精神宁静的崇高境界。小说通过主人公一生经历去反映现实社会一系列矛盾冲突,是宣扬人道主义和英雄主义的长篇小说。1915年,罗曼·罗兰凭借《约翰·克利斯朵夫》一书获诺贝尔文学奖。
▲▲主要内容
约翰·克利斯朵夫出生在德国莱茵河畔一个小城市的穷音乐师家庭里。其祖父和父亲都曾是公爵的乐师,但此时家庭已经败落。老祖父很喜欢小克利斯朵夫,向他灌输了不少英雄创造世界的观念,这使他从小就产生了要当大人物的想法。
克利斯朵夫在父亲的严格管教下学习音乐,他早熟的音乐天赋引起了祖父的注意。祖父暗地里把他随口而出的片段缀成乐曲,题名为《童年遣兴》献给了公爵。小克利斯朵夫被邀请到公爵府演奏,被夸赞为“在世的莫扎特”。11岁那年,他被任命为宫廷音乐联合会的第二小提琴手。眼看孙子有了出息,祖父在欣慰中去世了。然而,他的家境愈发败落了,父亲整日酗酒,养家的重任过早地落到了他的肩上。克利斯朵夫在附近的一家豪宅找了一份教钢琴的兼职工作,并与和他年纪相仿的学生米娜之间相互产生了好感,但在遭到米娜母亲的一番奚落后愤然离开。此时,父亲也去世了。
此后,克利斯朵夫经历了两次失败的爱情,他的心绪烦乱,意志更见消沉,整天和一帮不三不四的人在酒馆里泡。这个时候,自小就教他安贫乐道、真诚谦虚的舅父再一次指引他走出了情绪的低谷,使他重新振作起来。有一次,克利斯朵夫去听音乐会,他忽然感觉到观众都是百无聊赖,而演奏也是毫无生气。他回到家里,把他所景仰的几位音乐大师的作品拿出来看,竟发现其中同样充满了虚伪和造作。桀骜不驯的克利斯朵夫随即发表了对大师们的反面意见。结果可想而知,他失去了公爵的宠爱,把他所在的乐队和观众也全部得罪了。一个星期日,他在酒馆里借酒浇愁时替一位姑娘打抱不平,和一帮大兵发生冲突,闯下杀人大祸,他只好逃到巴黎去避难。
在巴黎,克利斯朵夫陷入了生活的困境之中。最后,他终于在一个汽车制造商家里找到了一个教钢琴的工作。制造商善良的外甥女葛拉齊亚对他的命运充满了同情。克利斯朵夫继续着他的音乐创作,他用交响诗的形式写成了一幕音乐剧。然而,他拒绝一个声音庸俗肉麻的女演员演出自己的音乐剧,又给自己惹了麻烦,演出被人捣乱,搞得一团糟,他气愤得中途退场。由于这次不成功的音乐会,他教课的差事也丢了,生活又一次陷入窘境。深爱他的葛拉齐亚因无法帮助他而伤心地离开巴黎回到了故乡。
在一个音乐会上,克利斯朵夫结识了青年诗人奥里维,二人一见如故,从此住到一起。不久,克利斯朵夫创作的《大卫》出版了,他再次赢得了“天才”的称号,生活也出现了转机。但不谙世故的克利斯朵夫仍被人利用,卷入一个又一个是非之争,逐渐身心疲惫,狼狈不堪,幸得葛拉齐亚的暗中帮忙,他才又一次脱身。然而,在一次“五一”节示威游行中,他的好友奥里维死于军警的乱刀之下,克利斯朵夫出于自卫也打死了警察,最后不得不逃亡瑞士。
在瑞士,克利斯朵夫思念亡友,悲痛欲绝。一个夏日的傍晚,他外出散步时与丧夫的葛拉齐亚不期而遇,两人沉浸在重逢的喜悦中。然而,由于葛拉齐亚的儿子仇视克利斯朵夫,二人始终无法结合。
岁月流逝,克利斯朵夫老了,葛拉齐亚去世了,充满激情与斗争的生活也遥远了。克利斯朵夫从瑞士的隐居生活重新回到法国社会生活中。晚年,他避居意大利,专心致力于宗教音乐的创作,不问世事,进入了所谓“清明高远的境界”。
▲▲艺术特色
《约翰·克利斯朵夫》以其优美的文笔、犀利的批判精神、追求真理的热情和描写生活的广阔性和深刻性,为世人所瞩目,被誉为“二十世纪第一部最伟大的小说”。而作品中卓绝的人物心理描写,更令人叹服。克利斯朵夫童年时代早熟的矛盾复杂的内心活动,狂热的幻想和冰冷的失望对他的煎熬,初恋时的惊喜与困惑,对大自然敏锐而深沉的感受,从音乐创作中获得的悲伤与喜悦,在孤寂反抗中所承受的心灵创伤,晚年遁世时清明高远的心境,等等,都描写得十分细致和深刻,具有浓郁的抒情性与哲理性。
《约翰·克利斯朵夫》还是一部独具特色的“音乐小说”,它最显著的艺术特点在于具有交响乐一样的宏伟气魄、结构和色彩。音乐和小说结合在一起,产生了巨大的魅力。罗兰具有精湛的音乐修养,他不仅精通欧洲音乐大师们的作品,而且自己也是个优秀的钢琴家,他还是一个音乐艺术史教授、音乐评论家和音乐家传记作者。这些条件保证了他能在一部长篇小说中创造出交响乐一般华美瑰丽的效果。
从结构上看,《约翰·克利斯朵夫》的各卷犹如交响乐的几个乐章一样,分成序曲、发展、高潮和结尾,气势浩荡,浑然一体。有人认为主人公的童年、青年和反抗是第一乐章,他在巴黎达到成熟时的斗争是第二乐章,他的成功和平静是第三乐章。罗兰凭着他对欧洲音乐的深厚素养,在小说中穿插对音乐作品和音乐家的评点,带领读者漫游欧洲古典音乐的王国,使读者感到生活在管风琴声的氛围里,陶醉在音乐曲调的享受中。
▲▲选段赏析
于是他们(指克利斯朵夫和奥里维)开始了一个完全幸福的时期。那不是专靠某一件事,而是同时靠所有的事的:他们所有的行动和思想都浸在幸福中间,幸福简直跟他们一分钟都不离开了。
在这个友谊的密月中,那些深邃而无声的欢乐,唯有“得一知己”的人才能体会。他们难得说话,也不大敢说话;只要能觉得彼此在一起,能交换一个眼风,一句话,证明他们虽然静默了好久而思想仍旧在一条路上就行了。用不着互相问讯,甚至也用不着互相瞧一眼,他们随时都能看到对方的形象。动了爱情的人都不知不觉地把爱人的灵魂作为自己的模型,一心一意地想不要得罪爱人,想教自己跟对方完全合二为一,所以他凭着一种神秘的、突如其来的直觉,能够窥到爱人的心的微妙的活动。朋友看朋友是透明的,他们彼此交换生命。双方的声音笑貌在那里互相模仿,心灵也在那里互相模仿,一直要等到那股深邃的力,那个民族的本性,有一天突然抬起头来把他们友谊的联系扯断了的时候才会显出裂痕。
克利斯朵夫放低了声音说话,放轻了脚步走路,唯恐扰乱了隔壁屋子里幽静的奥里维;友谊把他改变了:他有种从来没有的快乐、信赖、年轻的表情。
他疼着奥里维。奥里维大可以对朋友作威作福,要不是他觉得不配受这样的爱而为之脸红的话:因为他自以为还不及克利斯朵夫,不知克利斯朵夫也跟他一样的谦卑。双方的这种谦卑是从友爱来的,给他们多添了一种甜蜜。一个人觉得自己在朋友心中占着那么重要的地位,即使自以为不够资格,也是最快乐的。因此他们俩都非常的感动和感激。
奥里维把自己的藏书和克利斯朵夫的放在一起,不分彼此。他提到某一册的时候,不说“我的书”,而说“我们的书”。
赏析
作者通过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运用诗一般的语言,表现了他俩“心心相印”的伟大友谊。如“用不着互相问讯,甚至也用不着互相瞧一眼,他们随时都能看到对方的形象”“克利斯朵夫放低了声音说话,放轻了脚步走路,唯恐扰乱了隔壁屋子里幽静的奥里维;友谊把他改变了:他有种从来没有的快乐、信赖、年轻的表情”。16C1CB9E-D697-4568-AF98-E129F43D925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