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云凤
“超长预售”正演变为商家逐利、平台得益、消费者埋单的一场虚假繁荣。“觉醒”的消费者不再沉默,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奋起抵制“超长预售”。
后疫情时代,全民网购已悄然成为生活常态。足不出户,就能买到衣食住行所需物品,网购成了消费者生活中重要的购物方式。然而,“超长预售”的模式弥漫网购平台后,让不少人不知不觉跌落消费陷阱,维权无门。
我的朋友珊珊正是掉入“超长预售”陷阱的人。今年3月20日,珊珊在淘宝某“网红”店下单了一件连衣裙,下单后才发现,订单显示5月5日前发货。后来,珊珊数次询问店铺客服何时发货,对方只回复:“仓库会尽快安排发出。”最终,这件连衣裙在5月2日到达了珊珊的手上,距离下单已经过去了1个多月。
“我本来打算春天穿这条裙子拍照,结果现在已经30摄氏度了,新衣服变成了过季款。”珊珊忍不住吐槽。
有相同经历的人,不止珊珊。我4月初在某网购平台买了一箱桃子,当时还以为是大棚种植,现货现发。结果等了很久没到,我甚至忘了买过桃子这件事,突然想起来,点进平台查看,才发现是预售,发货时间不确定。可是我下单的时候,没有任何信息提示我桃子是预售。
“这年头,衣服卖现货是违法的吗?”“请问是下单了才开始种棉花吗?”“预售长到什么程度?春天买的衣服,夏天才到。”一则吐槽“网红”店“超长预售”的视频在网上引起了争议。综合网友反馈的信息来看,服装网购是“超长预售”的“重灾区”。
江苏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的调查显示,目前,各大网络购物平台均存在预售行为,等待时间一般在8至45天不等。在小红书APP上,网友们建立了一个“讨厌预售”的话题,分享预售商家“黑名单”,避免踩雷,浏览量已超过1000万;微博热搜“超长预售”有过亿阅读量;黑猫投诉上有4万多条关于“超长预售”的投诉……可见众多人吃过“超长预售”的亏,导致预售的底线和信任被击穿,消费者权益遭受损失,纷纷开始发声抗议,试图改变这种畸形的消费模式。
实际上,预售并不是网购的新现象。早在2014年,预售模式就已经出现。早期预售多见于房地产、数码产品或定制商品。伴随电商平台的发展,预售模式应用越发广泛,从“网红”店产品上新到“双11”等互联网大促销活动,提前数个星期甚至一个月开始要求支付定金,“超长预售”应运而生。在合理范围内的预售商品,消费者当然会耐心等待。可是如果商家事先不说明商品是预售,买完了才显示预售,这种行为纯属欺骗;即便明确提示商品是预售,但如果预售时间过长,让消费者望穿秋水,导致商品过了使用期,那网购就失去了本来的意义。
安琪是某網购平台的店主,卖女装十几年。在她看来,之所以越来越多的商家采取预售模式,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服装行业面临着库存积压的高风险。“商家可以根据预售情况,计算一个大概的销量,首批次上现货,获得实际收益,再根据后续情况来补单。”安琪表示。
商家规避了风险,保全了自己的利益;消费者却被迫承担了“超长预售”的伤害。过长的预售时间,不仅损耗买家期望值,让消费者需求延迟满足,某些应季产品还存在“过季”问题。“超长预售”正演变为商家逐利、平台得益、消费者埋单的一场虚假繁荣。“觉醒”的消费者不再沉默,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奋起抵制“超长预售”。
商品可以预售,品质和服务绝不能透支。针对“超长预售”这个市场乱象,电商平台对商家有管理的责任与义务,应当尽快完善预售机制,加强对预售商品的审核和监督。同时,电商平台应建立特定的监管制度,敦促商家尽快整改;商家应调整预售时间,诚信经营,以质量取胜,在维护买家权益的基础上实现可持续发展;消费者应擦亮双眼,做到理性消费、安全消费,依法维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