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朱元璋的洪武元年到崇祯十七年,大明王朝长达276年里,几乎没有一个生前得封王爵的异姓王——“忠勇王”金忠是一个例外。他历仕三朝——朱棣、朱高炽、朱瞻基。他去世后,朝廷褒评其“忠勇悍善战,晓道理”。
明太祖朱元璋生前曾定下一条祖制,即异姓生前不能封王。所以,他在位时,所封的藩王全是其子外加一个侄孙(朱文正之子朱守谦);所封的异姓王全是追封的,如追封外公陈公为杨王、义父郭子兴为滁阳王、岳父马公为徐王等。至于载入史册的“开国六王”(中山王徐达、开平王常遇春、歧阳王李文忠、宁河王邓愈、东瓯王汤和、黔宁王沐英),全都是死后才追封的王爵,生前只是公爵。
从朱元璋的洪武元年到崇祯十七年,大明王朝长达276年里,几乎没有一个生前得封王爵的异姓王——“忠勇王”金忠是一个例外。
金忠,何许人也
金忠,原名也先土干,是元朝恒阳王也先不花的六世孙。也先土干精于骑射,具有较强的骑兵作战指挥能力。当他崭露头角时,元朝已经被推翻,进入历史上的北元时期。当时,北元头号权臣阿鲁台对内专横跋扈,对外屡屡侵犯明朝边境,成了明成祖朱棣的头号心腹大患。而也先土干“素桀黠,为阿鲁台所忌”。因此,也先土干的处境相当危险,留在北元只能坐以待毙。
终于,机会来了。1423年,朱棣第四次亲征漠北,继续打击北元势力,以确保大明王朝边境地区的安定。然而,阿鲁台远避不战,明军了无战果。《明史·卷一百五十六·列传第四十四》称:“时六师深入,寇已远遁,帝方耻无功……”
眼见明军要空手而归,在朱棣大军抵达上庄堡时,也先土干率妻子部属来降。《明太宗实录》卷二六四保存着一份也先土干当时呈递的奏书,全文如下:臣也先土干远处漠北,旦暮迁徙不常,又见忌于阿鲁台,几为害者屡矣,危不自保。仰惟陛下体天心以爱民,今四海万邦,皆蒙覆载生育之恩,岂独微臣不沾洪化。谨率妻子部属来归,譬诸草木之微得依日月之下,沾被光华,死且无憾,昧死陈奏。朱棣大喜,“赐其‘金忠’之名,封忠勇王,赐冠带织金袭衣,命坐列侯下。辍御前珍馐赐之,复赐金银宝器”。
“忠勇悍善战,晓道理”
从“命坐列侯下”可知,金忠只是一个象征性的王,待遇还低于侯爵。饶是如此,金忠也已激动万分。在朱棣班师回朝的过程中,他主动介绍了鞑靼、瓦剌等势力的情况,这更加赢得了朱棣对他的信任。
1424年,朱棣发动第五次北伐,金忠请求任前锋,讨伐阿鲁台。对此,朱棣同意了,让其与宁阳侯陈懋配合,担任前锋。金忠等引兵至白邙山,激战数日,收获不大,因粮尽还师。不久后,朱棣下令回师。在班师回朝的过程中,朱棣因病去世。同年9月,明仁宗朱高炽即位。之后,朱高炽加封金忠为太子太保,食双俸。
1428年,明宣宗朱瞻基北征兀良哈蒙古,金忠踊跃请从。有人担心他会一去不返,朱瞻基却力排众议,同意其带兵出击。最终,金忠擒获数十人以及牛羊数百。朱瞻基直呼其为“卿,朕金日磾也”。次年,朱瞻基加封他為太保。
自古以来的异姓王,最后能善终的寥寥无几,但金忠却做到了这一点。1431年8月,金忠去世,朝廷给以厚葬,并褒评其“忠勇悍善战,晓道理”。
(《明史》)